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小兒推拿
一、天門(攢竹、三門、天庭)
位置:眉心至前發(fā)際成一直線。
操作: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開天門又稱推攢竹。若用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推至囟門為大開天門。(圖23)。
次數(shù):約30~50次。
主治:頭痛、感冒、發(fā)熱、精神萎靡,驚惕不安等。
臨床應用:開天門能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zhèn)靜安神。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等癥,多與推坎宮,揉太陽等合用;若驚惕不安,煩燥不寧,多與清肝經(jīng),按揉百會等合用。
二、坎宮
位置:自眉心起沿眉頭向眉梢成一橫線。
操作: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稱推坎宮,亦稱分陰陽。(圖24)次數(shù):約30~50次。
主治:外感發(fā)熱、驚風、頭痛,目赤腫痛。
臨床應用:推坎宮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等癥,多于開天門、運太陽等合用;若用于治療目赤腫痛,多和清肝經(jīng),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三、太陽
位置:兩側(cè)眉后凹陷處。
操作:兩拇指自前向后直推,名推太陽。用中指指端揉該穴,稱揉太陽或運太陽(圖25),順時針揉為補,逆時針揉為瀉。
次數(shù):約30~50次。
主治:發(fā)熱、頭痛、驚風、目赤痛、外感內(nèi)傷諸疾。
臨床應用:推揉太陽能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推太陽主要用于外感風熱,揉太陽主要用于外感風寒。若外感表實用瀉法,外感表虛、內(nèi)傷頭痛用補法。
四、迎香
位置:鼻翼外緣、鼻唇溝凹陷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稱揉迎香。
次數(shù):30~50次。
主治:鼻塞流涕。
臨床應用:鼻為肺竅,穴居兩側(cè),揉之能宣肺氣,通鼻竅。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暢,多與清肺經(jīng)、拿風池等合用。
五、百會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點。
操作:用拇指按或揉或掐,分別稱為按百會、揉百會、掐百會。
次數(shù):按30次;揉50~100次。
主治:頭痛、驚風、目眩、驚癇、脫肛、遺尿等。
臨床應用:百會為諸陽之會,按揉之能安神定驚,升陽舉陷。治療驚風驚癇、煩燥等癥,多與清肝經(jīng)、清心經(jīng)、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遺尿、脫肛等癥,常與補脾經(jīng)、補腎經(jīng)、推三關(guān)、揉丹田等合用。
六、高骨(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發(fā)際高骨下凹陷處。
操作:用兩拇指或中指端揉,稱揉耳后高骨(圖29)。
次數(shù):50~100次。
主治:頭痛、煩燥不安、驚風。
臨床應用:揉耳后高骨主要作用為疏風解表,用治感冒頭痛,多與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等合用;也能安神除煩,治神昏煩燥等癥。
七、風池
位置:乳突后方,項后枕骨下大筋外側(cè)凹陷中。
操作:用拿法,稱拿風池。
次數(shù):5~10次。
主治:感冒、頭痛、發(fā)熱、目眩、頸項強痛。
臨床應用:拿風池能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若再配合推攢竹、掐揉二扇門等,發(fā)汗解表之力更強。多用于感冒頭痛、發(fā)熱無汗或項背強痛等癥。
八、天柱骨
位置:頸后發(fā)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骨(圖30)?;蛴脺走呎河突蛩陨舷蛳鹿?。
次數(shù):100~500次;至皮下瘀紫。
主治:項強、發(fā)熱、驚風、嘔吐。
臨床應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嘔,祛風清熱。主要治療嘔吐、惡心和外感發(fā)熱、項強等癥。治療嘔惡,多與橫紋推向板門,揉中脘等合用,治療外感發(fā)熱、頸項強痛等癥,多與拿風池、掐揉二扇門等同用;用刮法時可在該處先墊以一層絹綢之物。
九、膻中
位置: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操作:中指揉稱揉擅中(圖32)。兩拇指自穴中向兩旁分推 乳頭,名分推擅中,又稱開胸。(圖33)。用食、中指自胸切
跡向下推至劍突,名推膻中。用食、中、無名三指沿胸骨上下摩擦,稱擦膻中。
次數(shù):推100次,揉50次。
主治:胸悶、吐逆、喘咳。
臨床應用:膻中穴為氣之會穴,居胸中。胸背屬肺,向下推之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治療嘔吐、惡心常與內(nèi)八卦、橫紋推向板門、分
腹陽陰等合用;擦膻中常用于寒喘及風寒咳嗽;治療熱喘分推膻中,常與推肺經(jīng)、分推肺俞等合用;治療痰吐不利揉膻中常與揉天突、按揉豐隆等合用。
十、乳旁
位置:乳外旁2分。
操作:中指端按或揉乳旁;或從乳旁上下往返搓摩脅肋,稱按弦走搓摩。
次數(shù):15~20次。
主治:胸悶、咳嗽、痰鳴、嘔吐。
臨床應用:揉乳旁與揉乳根均有寬胸理氣,止咳化痰的作用,臨床上兩穴配用,以食、中兩指同時操作。
十一、中脘
位置:肚臍正中直上4寸,或胃脘處。
操作:用指端按或掌揉,稱揉中脘(圖34)。用掌心或四指摩,稱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于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稱推中脘(圖35);自中脘向上直推至鳩尾,又稱推三焦。
次數(shù):揉按50次,摩5分種,推300次。
主治:腹脹食積,嘔吐泄瀉。
臨床應用:按、揉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臨床常用于泄瀉、嘔吐 、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癥。多與按揉足三里、推脾經(jīng)等合用。推胃脘自上而下,主治胃氣上逆,噯氣嘔惡;向下而上直推,有使小兒吐的記載,臨床少用。
十二:腹
位置: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邊緣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掌或四指摩稱摩腹。
次數(shù):分推200次,摩5分鐘。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惡心嘔吐。
臨床應用:摩腹,分推腹陰陽能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對于小兒腹瀉、嘔吐、惡心、便秘、腹脹、厭食等消化功能紊亂效果較好。常與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為小兒保健手法。腹痛、腹脹拒按之實證,常用指摩;腹痛腹脹喜按,常用掌摩或掌揉。
一般均順時針方向,治療腹瀉為逆時針方向。
十三:肩井(膊井)
位置:在大椎與肩髃穴連線之中點,肩背筋間處。
操作:用拇指與食、中二指對稱用力提拿肩筋,稱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稱按肩井。
次數(shù):約5次。
主治:感冒、驚厥、上肢抬舉不利、畏寒、頭項痛、肩背痛。
臨床應用:按拿肩井能宣通氣血,發(fā)汗解表。臨床上多作為治療結(jié)束后的總收法。
十四:肺俞
位置:第三椎下(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棘突間)旁開1.5寸。
操作:用兩拇指揉或食中兩指揉其穴,稱揉肺俞;兩拇指分別自肩胛骨內(nèi)緣從上而下推動,稱分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用食、中、無名指指面擦肺俞部稱擦肺俞。
次數(shù):揉約50次,推100~300次。
臨床應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調(diào)肺氣,補虛損,止咳嗽,多用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久咳不愈,按揉肺俞時可加沾少許鹽粉,提高療效。通常寒喘、風寒咳嗽用揉法或擦法,熱喘或風熱咳嗽用分推法。
十五、七節(jié)骨
位置:命門至尾椎骨端(長強),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作直推,分別稱推上七節(jié)(圖45),推下七節(jié)。
次數(shù):約100次。
主治:泄瀉、便秘、痢疾、脫肛。
臨床應用:推上七節(jié)骨能溫陽止瀉,多用于虛寒腹瀉、久痢等癥。臨床上常與按揉百會、揉丹田等合用,治療氣虛下陷的脫肛、遺尿等癥。若屬實熱癥,則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兒腹脹或出現(xiàn)其它變癥。
推下七節(jié)骨能瀉熱通便,多用于腸熱便秘、或痢疾等癥。若腹瀉屬虛寒者,不可用本法,恐致滑泄。
十六、龜尾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圖46)。
次數(shù):約100次。
主治:泄瀉、便秘、脫肛。
臨床應用:龜尾穴即督脈經(jīng)之長強穴,揉之能通調(diào)督脈之經(jīng)氣,調(diào)理大腸的功能。穴性平和,能止瀉,也能通便。多與揉臍,推七
節(jié)骨配合使用,治療腹瀉、便秘等證。
十七、脾經(jīng)(又名脾土)
位置:拇指橈側(cè)緣或拇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醫(yī)者以左手握住患兒之手,同時以拇、食二指捏患兒拇指,使之微屈,再以右手拇指自患兒拇指指尖推向板門為補。若將患兒拇指伸直,自板門推向指尖為瀉。
來回推為平補平瀉,為清補脾經(jīng)。
次數(shù):100~300次。
臨床應用:1、補脾經(jīng)能健脾,補氣血。用于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癥。
2、清脾經(jīng)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用于濕熱薰蒸,皮膚發(fā)黃、惡心嘔吐、腹瀉、痢疾等證。但小兒脾胃虛弱,不宜攻伐太過,一般情況下,脾經(jīng)穴多用補法,體壯邪實者方能用清法。
3、小兒體虛,正氣不足,患斑疹熱病時推補本穴,可使隱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十八、肝經(jīng)(又名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或食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左手握患兒手,以右手拇指掌面自患兒食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由食指根向指尖方向推為清肝經(jīng)。次數(shù):100~500次。
主治:煩躁不安、驚風、目赤、五心、煩熱、口苦咽干等。
臨床應用:1清肝經(jīng)能平肝瀉火,熄風鎮(zhèn)驚,解郁除煩。常用于驚風、抽搐、煩燥不安、五心煩熱等癥。2肝經(jīng)宜清不宜補,若肝虛應補時則需補后加清,或以補腎經(jīng)代之,稱為滋腎養(yǎng)肝法。
十九、肺經(jīng)(又名肺金)
位置:無名指掌面(或無名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持患兒左手如上法操作。向指尖方向推為清,稱清肺經(jīng);向指根方向推為補,稱補肺經(jīng)。次數(shù):100~500次。
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胸悶、氣喘、虛汗、脫肛等。
臨床應用:1、補肺經(jīng)能補益肺氣。用于肺氣虛弱,咳嗽、虛汗、畏寒等肺經(jīng)虛寒疼。2、清肺經(jīng)能宣肺清熱,疏風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發(fā)熱及咳嗽、痰喘、痰鳴等肺經(jīng)實熱疼。
二十、大腸(又名小三關(guān)、指三關(guān))
位置:食指橈側(cè)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又有本穴為商陽穴之說。
操作:左手托患兒之手,右手食、中二指挾住患兒拇指,以右手拇指橈側(cè)從患兒食指尖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圖53),反之為清大腸。次數(shù):100~300次。
主治:腹瀉、脫肛、痢疾、便秘等。
臨床應用:1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用于虛寒腹瀉、脫肛等病證。2清大腸能清利腸道,除濕熱,導滯積。多用于濕熱瀉,食積滯留腸道,身熱腹痛、下痢赤白、大便秘結(jié)等癥。
二十一、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cè)赤白肉際,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右手倒置固定小兒之手,以左手食、中二指自小指尺側(cè)緣直推向指根為補,稱補小腸(圖54),反之則為清小腸。次數(shù):約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澀、水瀉、遺尿、尿閉等。
臨床應用:清小腸能清利下焦?jié)駸幔谇鍎e濁。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閉、水瀉等癥。若心經(jīng)之熱移至小腸,配合清天河水可增強清熱利尿之功。若屬下焦虛寒,多尿、遺尿則宜用補小腸。
二十二、四橫紋(又名四縫)
位置: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處。
操作:拇指甲掐,稱掐四橫紋;或四指并攏自食指中節(jié)橫紋處推向小指中節(jié)橫紋,稱推四橫紋。,次數(shù):各掐5次或推100次。
主治:疳積、驚風、氣喘、腹痛。
臨床應用:本穴掐之能退熱除煩散瘀結(jié);推之能調(diào)中行氣,和氣血,消脹滿。臨床上多用于疳積、腹脹、氣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癥。常與補脾經(jīng)、揉中脘等合用,也可用毫針或三棱針點刺本穴出血以治療疳積,效果也好。
二十三、胃經(jīng)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jié)。
操作:旋推為補,稱補胃經(jīng);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胃經(jīng),補胃經(jīng)和清胃經(jīng)統(tǒng)稱胃經(jīng)。次數(shù)100~300次。
主治:嘔惡噯氣、煩渴善饑、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臨床應用:1清胃經(jīng)能清胃經(jīng)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咳。亦可用于胃火上亢引起的衄血等癥。臨床上多與清脾經(jīng)、推天柱骨、橫紋推向板門等合用,治療脾胃濕熱,或胃氣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嘔惡等癥;若胃腸實熱、脘腹脹滿、發(fā)熱煩渴、便
秘納呆,多與清大腸、退六腑、揉天樞、推下七節(jié)骨等合用,2、補胃經(jīng)能健脾胃、助運化,臨床上常與補脾經(jīng)、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納呆腹脹等癥。
二十四、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在大指本節(jié)之下0。5寸,相當于魚際穴處。
操作:指端揉,稱揉板門(圖60),自拇指根推向掌根或反之,稱推板門(圖61);次數(shù):100~300次。
主治:食積、腹脹、嘔吐、泄瀉等。
臨床應用:1、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多用于乳食停積,食欲不振或噯氣、腹脹、腹瀉、嘔吐等癥。2、板門推向橫紋能止瀉;橫紋推向板門能止嘔吐。3、本穴還常用于“割治”,以治“疳積”。
二十五、內(nèi)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圈,分內(nèi)八卦:南為離,北為坎,東為震,西為兌,西北為乾,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南為坤。
操作:以左手拇指按于離卦,右手拇指端自乾卦向坎、艮、震、巽、離、坤、兌方向作運法,稱之為逆運內(nèi)八卦,反之則為順運內(nèi)八卦。100~300次。(圖63)
主治:咳嗽痰喘、胸悶納呆、腹脹嘔吐等證。
臨床應用:運內(nèi)八卦能寬胸利隔,理氣化痰,除滯消食。主要用于痰結(jié)喘咳、乳食內(nèi)傷、嘔吐納呆、胸悶腹脹。多與推脾經(jīng)、推肺經(jīng)、揉板門、揉中脘等合用。
二十六、小天心
位置: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稱揉小天心(圖64)。拇指甲掐,稱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以屈曲的指間關(guān)節(jié)搗,稱搗小天心。
主治:驚風、抽搐、煩燥不安、夜啼、小便赤澀、斜視、目赤痛等。
臨床應用:1揉小天心能清熱鎮(zhèn)驚、利尿明目。主要用于心經(jīng)有熱所致的目赤痛、口舌生瘡、驚惕不安,或心熱移于小腸之小便短赤等癥。
二十七、三關(guān)
位置:前臂橈側(cè),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guān)(圖67);自拇指外側(cè)端推向肘,稱為大推三關(guān)。次數(shù):300次
主治:氣血不足,病后體弱,陽虛肢乏及風寒感冒等。
臨床應用:1、推三關(guān)性溫熱,能補氣行氣,溫陽散寒,發(fā)汗解表,主治一切虛寒病癥,對非虛寒病癥宜慎用。臨床上治療氣血虛弱、命門火衰、下元虛冷、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食欲不振、疳積、吐瀉等癥,多與補脾經(jīng)、補腎經(jīng)、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
2、對風寒感冒、怕冷無汗或疹出不透等癥,多于清肺經(jīng)、推攢竹、掐揉二扇門等合用。此外,對疹毒內(nèi)陷、黃疸、陰疽等癥亦有療效。
二十八、天河水
位置: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清天河水。
次數(shù):300次
主治:發(fā)熱
臨床應用:1、清天河水性涼,較平和,能清熱解表,瀉火除煩,主要用于治療熱性病癥,清熱而不傷陰。多用于五心煩熱,口燥咽干,唇舌生瘡,夜啼等癥。對于感冒發(fā)熱、頭痛、惡風、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風熱者,也常與推攢竹、推眉弓、揉太陽
等合用。
2、彈打河水(打馬過天河)清熱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實熱、高熱等證。
二十九、六腑
位置:前臂尺側(cè),陰池至肘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或推六腑。
次數(shù):300次
主治:高熱、煩渴、大便秘結(jié)等一切實熱癥。
臨床應用:退六腑性寒涼,能清熱涼血、解毒,對溫病邪人營血,臟腑郁熱積滯、壯熱煩渴、腮腺炎及腫毒等實熱癥均可應用。本穴與補脾經(jīng)合用,有止汗的效果。若患兒平素大便溏薄,脾虛腹瀉者,本法慎用。本法與推三關(guān)為大涼大熱之法,可單用,亦可合用。若患兒氣虛體弱,畏寒怕冷,可單用推三關(guān)。如高熱煩渴、發(fā)斑等,可單用退六腑。而兩穴合用能平衡陰陽,防止大涼大熱,傷其正氣。如寒熱夾雜,以熱為主,則可以退六腑六數(shù),推三關(guān)四數(shù)之比推之;若以寒為重則可以推三關(guān)六數(shù),退六腑四數(shù)之比推之。
三十、二扇門
位置:掌背食指與中指,及中指與無名指指根交接處。
操作:拇指甲掐,稱掐二扇門(圖72);拇指偏峰按揉,稱揉二扇門。(圖73)
次數(shù):掐5次,揉50次。
主治:驚風抽搐,身熱無汗。
臨床應用:掐、揉二扇門能發(fā)汗透表,退熱平喘,是發(fā)汗效法。揉時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外感風寒。本法與揉腎頂、補脾經(jīng)、補腎經(jīng)等配合應用,適宜于平素體虛易感者。
三十一、上馬(又名二馬、二人上馬)
位置:手背無名指及小指掌指關(guān)節(jié)后凹陷中。
操作:拇指端揉或拇指甲掐,稱揉上馬或掐上馬。
次數(shù):掐5次,揉50次。
主治:腹痛、小便赤澀、潮熱等。
臨床應用:臨床上用揉法為多,揉上馬能滋陰補腎,順氣散結(jié),利水通林,為補腎滋陰的要法。主要用于陰虛陽亢,潮熱煩燥、牙痛、小便赤澀淋瀝等癥。本法對體質(zhì)虛弱,肺部感染,有干性羅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橫紋;濕性羅音,配揉掌小黃紋
,多有一定療效。
三十二、外勞宮
位置:掌背第三、四掌骨歧縫間凹陷中,與內(nèi)勞宮相對。
操作:或掐或揉,稱掐外勞或揉外勞。(圖76)
次數(shù):掐5次,揉50次。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等。
臨床應用:本穴性溫,為溫陽散寒、升陽舉陷要穴,兼能發(fā)汗解表。臨床上用揉法為多。揉外勞主要用于一切寒癥,不論外感風寒,鼻塞流遞,以及臟腑積寒,完谷不化,腸鳴腹瀉,寒痢腹痛,疝氣等癥皆宜。且能升陽舉陷,故臨床上也多配合補脾經(jīng)
、補腎經(jīng)、推三關(guān)、揉丹田等治療脫肛、遺尿等癥。
三十三、一窩風
位置:屈腕,手背掌根中凹陷處。又稱外一窩風。
操作:指端揉,稱揉一窩風
次數(shù):50次。
主治:腹痛、腸鳴。
臨床應用:揉一窩風能溫中行氣,止痹痛,利關(guān)節(jié),常用于受寒、食積等原因起的腹痛等癥,多與拿肚角、推三關(guān)、揉中脘等合用。本法亦能發(fā)散風寒,宣通表里,對寒滯經(jīng)絡(luò)引起的痹痛或風寒感冒等癥也有效。
三十四、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1寸
操作:用拇指端作按揉法,稱揉三里。(圖80)
次數(shù):50次。
主治:腹脹、腹痛、泄瀉。
臨床應用:本穴屬足陽明胃經(jīng),能健脾和胃,調(diào)中理氣,導滯通絡(luò)。多用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常與推天柱骨、分推腹陰陽配合,治療嘔吐。與推上七節(jié)骨、補大腸治脾虛腹瀉;且常與捏脊、摩腹等配合應用,作為小兒保健。
三十五、豐隆
位置: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側(cè)1.5寸,脛腓骨之間。
操作:拇指或中指端揉,稱揉豐隆。
次數(shù):50~100次。
主治:咳嗽、痰鳴、氣喘。
臨床應用:揉豐隆能和胃氣,化痰濕。主要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氣喘等癥,常與揉膻中、運內(nèi)八卦等合用。
三十六、涌泉
位置: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向足趾推,稱推涌泉;或用拇指端揉,稱揉涌泉。(圖84)
次數(shù):50次。
主治:發(fā)熱、嘔吐。
臨床應用:1、推涌泉穴能引火歸元,退虛熱。主要用于五心煩熱、煩燥不安等癥,常與揉上馬、揉內(nèi)勞宮等配合應用。配合退六腑、清河水、亦能退實熱。
2、揉涌泉能治吐瀉,有左揉止吐,右揉止瀉之用法。
三十七、二龍戲珠
位置:前臂之正面。
操作:以右手拿小兒食指、無名指端,左手按捏陰陽兩經(jīng)穴,往上按捏至曲池,寒癥重按陽經(jīng)穴,熱癥重按陰經(jīng)穴。最后左手捏拿陰、陽二經(jīng)穴處,右手拿小兒食、無名指搖動。
次數(shù):10~20次
功用:溫和表里,鎮(zhèn)驚止搐。
主治:寒熱不和,驚恐抽搐。
三十八、打馬過天河
操作:先運內(nèi)勞宮,然后用左手拿患兒二指,用右手食、中、無名指指面蘸涼水,由總筋穴起,沿天河彈打至曲澤穴止;或用食、中二指指面蘸涼水,由總筋穴起沿天河彈至曲澤穴止。(圖86)
次數(shù):10~20次
功用:鎮(zhèn)驚,退熱、通經(jīng)、行氣。
主治:惡寒發(fā)熱。
三十九、黃蜂入洞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端在小兒兩鼻孔下緣揉動。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開肺竅,通鼻息,發(fā)汗解表。
主治:鼻塞不通,發(fā)熱無汗。
四十、按弦走搓摩
操作:站于小兒身后,用雙手掌在小兒兩腋下脅肋處,自上而下搓摩。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理氣化痰。
主治:胸悶、咳嗽、哮喘、痰積。
四十一、運水入土
操作:用左手拿往小兒四指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指端由小兒小指根運起,經(jīng)過掌小橫紋,小天心到拇指根止。(圖92)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健脾助運,潤燥通便。
主治:瀉痢、疳積、消化不良、便秘等。
四十二、運土入水
操作:用左手拿住小兒四指掌心向上,左手拇指指端由小兒拇指根推運起,經(jīng)小天心、掌小橫紋到小指根處。
次數(shù):50~100次。
主治:小便赤澀、頻數(shù),少腹脹滿。
四十三:按肩井法(總收法)
操作:左手中指,掐按患兒之肩井穴,再以右手緊拿患兒之食指及無名指,使患兒之上肢伸屈搖之。
次數(shù):20~30次
功用:能通行一身之氣血。諸癥推畢,均宜此法收之。
四十四:天樞
位置:臍旁二寸。
操作:以食、中指揉或拿,稱揉天樞或拿天樞。
次數(shù):揉50~100次。
主治:腹瀉、腹痛、便秘、腹脹、食積不化。
臨床應用:天樞為大腸之募穴,能疏調(diào)大腸、理氣消滯。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和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嘔吐、食積、腹脹、大便秘結(jié)等癥。臨床上,天樞與臍同時操作時,可以中指按臍,食指與無名指各按兩側(cè)天樞穴,同時揉動。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自ladybaby論壇 http://bbs.ladybaby.net/,本貼地址:http://bbs.ladybaby.net/viewthread.php?tid=4755
 
 
 
 

我的美麗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起學湘西派小兒推拿(治療反復感冒)
小兒推拿手法也可退熱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
兒童發(fā)燒風寒感冒的穴位按摩
兒童哮喘食療方
小兒推拿常用腧穴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