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麻黃散
【別名】海桐皮湯
【處方】麻黃2兩(去根節(jié)),天門冬3兩(去心,焙),漢防己1兩,海桐皮1兩(銼),丹參1兩,桂心1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2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濕痹,肌膚不仁。
【用法用量】海桐皮湯(《圣濟總錄》卷二十)。
【摘錄】《圣惠》卷十九
131、勝駿丸
【處方】附子1枚(炮,去皮、臍)當歸(酒浸一宿)天麻(酒浸)牛膝(酒漫)酸棗仁(炒)熟地黃(酒浸)防風(去叉)各60克 木瓜120克 乳香15克(別研)麝香0.3克(別研)全蝎(去毒)木香 沒藥(別研)羌活 甘草(炙)各30克
【制法】上為細末,用生地黃1.5千克,洗凈,研爛如泥,入無灰酒2.4升,煮爛如膏,與前藥和勻,杵令堅,每30克作10丸。
【功能主治】補肝腎,壯筋骨,祛風濕。治肝腎不足,風寒濕邪侵襲,手足攣急,腳趾連腳面拘急,行走疼痛,筋脈不伸等一切足弱、鶴膝諸風。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嚼,臨臥酒下。如無生地黃,可用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鹽湯或溫酒下。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
132、三七傷藥片
【處方】三七52.5g 草烏(蒸)52.5g 雪上一枝蒿23g 冰片1.05g 骨碎補492.2g 紅花157.5g 接骨木787.5g 赤芍87.5g
【性狀】顯棕褐色;味微苦。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風濕瘀阻,關(guān)節(jié)痹痛;急慢性扭挫傷,神經(jīng)痛見上述證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
【注意】本品藥性強烈,應(yīng)按規(guī)定量服用;孕婦忌用;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133、三滕酒
【處方】絡(luò)石藤90g 海風藤90g 雞血藤90g 桑寄生90g 五加皮30g 木瓜60g 白酒3000ml
【炮制】將上述6味藥材,切成薄片,放入干凈的器皿中;倒入白酒浸泡,按冷浸法制成藥酒2000~3000ml即成。
【功能主治】此酒有祛濕、通絡(luò)、舒筋的功效,主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及關(guān)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每次30ml,每日1~2次,將酒溫熱空腹服用。
【摘錄】《民間驗方》
134、傷筋藥水
【處方】生草烏120克 生川烏120克 羌活120克 獨活120克 生半夏120克 生梔子120克 生大黃120克 生木瓜120克 路路通120克 生蒲黃90克 樟腦90克 蘇木90克 赤芍60克 紅花60克 生南星60克 白酒10千克 米醋2.5千克
【制法】上藥在酒、醋中浸泡七天,嚴密蓋閉,裝入瓶中備用。
【功能主治】活血,通絡(luò),止痛。治筋絡(luò)攣縮,筋骨酸痛,風濕麻木。
【用法用量】患處熱敷或熏洗后,用棉花蘸本品輕擦,每日三至五次。
【摘錄】《中醫(yī)傷科學講義》
135、傷濕止痛膏
【處方】傷濕止痛流浸膏50g 水楊酸甲酯15g 薄荷腦10g 冰片10g 樟腦20g 蕓香浸膏12.5g 顛茄流浸膏30g
【性狀】為淡黃綠色至淡黃色的片狀橡膠膏;氣芳香。
【炮制】以上七味,傷濕止痛流浸膏系取生草烏、生川烏、乳香、沒藥、生馬錢子、丁香各1份,肉桂、荊芥、防風、老鸛草、香加皮、積雪草、骨碎補各2份,白芷、山柰、干姜各3份,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對密度約為1.05的流浸膏;按處方量稱取各藥,另加3.7~4.0倍重的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切成小塊,即得。
【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止痛。用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肌肉疼痛,關(guān)節(jié)腫痛。
【用法用量】外用,貼于患處。
【注意】孕婦慎用。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136、少林風濕跌打膏
【處方】生川烏16g 生草烏16g 烏藥16g 白及16g 白芷16g 白蘞16g 土鱉蟲16g 木瓜16g 三棱16g 莪術(shù)16g 當歸16g 赤芍16g 肉桂16g 大黃32g 連翹32g 血竭10g 乳香(炒)6g 沒藥(炒)6g 三七6g 兒茶6g 薄荷腦8g 水楊酸甲酯8g 冰片8g
【性狀】為微紅色的片狀橡膠膏,布面具有小圓孔;氣芳香。
【炮制】以上二十三味,除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外,血蝎、乳香、沒藥、三七、兒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對密度1.05的流浸膏,其余生川烏等十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時,第三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80℃)的稠膏。與上述流浸膏合并,待冷卻后加入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混勻,另加8.5~9.0倍重的由橡膠、松香等制成的基質(zhì),制成涂料,進行涂膏,切段,蓋襯,打孔,切成小塊,即得。
【功能主治】散瘀活血,舒筋止痛,祛風散寒。用于跌打損傷,腰肢酸麻,腹內(nèi)積聚,風濕痛。
【用法用量】貼患處。
【注意】孕婦慎用或遵醫(yī)囑。
【規(guī)格】(1)5cm×7cm(2)8cm×9.5cm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137、三兩半藥酒
【處方】當歸100g 黃芪(蜜炙)100g 牛膝100g 防風5g
【性狀】為黃棕色的澄清液體;氣香,味微甜、微辛。
【炮制】以上四味,粉碎成粗粉,用白酒 2400ml與黃酒8000ml的混合液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緩緩滲漉,在漉液中加入蔗糖840g攪拌溶解后,靜置,濾過,即得.
【功能主治】益氣活血,祛風通絡(luò)。用于氣血不和,四肢疼痛,感受風濕,筋脈拘攣。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0~60ml,一日3次。
【注意】高血壓患者慎服;孕婦忌服。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138、牛膝獨活酒
【處方】桑寄生30g 牛膝45g 獨活25g 秦艽25g 杜仲40g 人參10g 當歸35g 白酒1000ml
【炮制】1.將所有藥材洗凈后切碎;
2.放入紗布袋中,縫口;
3.放入酒中,浸泡30天;
4.將藥渣取出,過濾備用。
【功能主治】補養(yǎng)氣血,益肝強腎,除祛風濕,止腰腿痛。主治腰膝發(fā)涼、麻木、酸軟疼痛,腿足屈伸不利,痹著不仁,肝腎兩虧,風寒濕痹。
【用法用量】每次10~30ml,每日1次(上午9~11點服用為佳)。
【備注】(1)杜仲、牛膝、桑寄生: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當歸、人參:養(yǎng)血益氣。秦艽:法濕宣痹止痛。
【摘錄】《千金方》
139、麻烏四物合劑
【處方】麻黃10克,烏梢蛇15克,生地30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疏風祛濕,清熱化瘀,軟堅通滯。主風濕凝結(jié),血熱郁滯,阻于肌膚,壅塞腠理。(全身性硬皮?。?/p>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劉甫白方
140、龍蛇散
【處方】地龍250克,蜂房60克,全蟲20克,白花蛇4-6條,烏梢蛇60克。
【功能主治】驅(qū)風勝濕,祛瘀通絡(luò)。主風濕瘀滯經(jīng)絡(luò)。
【用法用量】將上藥烘干,共研細末,過篩后裝入膠囊,每次服4-6粒,日服3次。
【摘錄】李志銘方
141、臨汝藥酒
【處方】當歸250g,高良姜250g,生草烏750g,丁香250g。
【制法】取丁香制成粗粉,余藥切片,混合裝入袋內(nèi),加61℃白酒6000毫升,密閉,水浴加熱,使內(nèi)溫達65~70℃,保持24小時,降至室溫,過濾,壓榨殘渣,合并濾液與壓榨液。另取紅糖1000g,炒至棕色味苦,加入酒內(nèi)攪勻,靜置5~7天,紗布過濾,至澄清液灌裝,燈檢,包裝即得。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活血祛風。主風濕麻木,腰背冷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產(chǎn)后中風。
【用法用量】口服,每服1毫升,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
【注意】服后兩小時內(nèi)禁熱飲食;高血壓、心臟病、孕婦忌服。
【摘錄】《河南省藥品標準》
142、六生散
【別名】菖蒲散
【處方】生地黃根2斤,生姜1斤,生菖蒲根1斤,生枸杞根1斤,生烏頭1斤,生章陸根1斤。
【功能主治】消癥逐血,補諸不足,令人肥白。主陰虛血瘀,風濕外侵,身體羸瘦,周身關(guān)節(jié)酸痛;五勞七傷,五緩六急;寒熱,脹滿大腹,中風垂曳;急風痹,身軀拘痛;腰膝痹。
【用法用量】菖蒲散(《圣濟總錄》卷二十)。
【注意】忌豬羊肉、冷水、蕪荑、餳。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三引《范汪方》
143、苦參蘚皮湯
【處方】苦參10克,黃柏12克,苡仁10克,白蘚皮20克,生地9克,赤芍10克,牛旁子10克,地膚子10克,浮萍10克,滑石20克,甘草5克。
【功能主治】清熱活血,祛風除濕。主風濕之邪,留滯皮膚,久則化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史定文方
144、老鸛草膏
【處方】老鸛草480兩。
【制法】將老鸛草洗凈泥土,水煎3次,每次過濾去滓,合并濾液,用文火煎熬,濃縮收膏,以不滲紙為度。
【功能主治】舒筋活絡(luò),袪風除濕,活血止痛。主風濕麻木,筋骨不舒,手足疼痛,皮內(nèi)作癢。
【用法用量】每1兩清膏,兌煉蜜2兩,裝瓶重2兩。每服3-5錢,溫開水沖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145、昆明山海棠片
【來源】為昆明山海棠經(jīng)加工制成的浸膏片。
【性狀】本品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色;味微苦、澀。
【炮制】取昆明山海棠,切成碎塊,加50%乙醇浸泡1小時后,加熱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小時,合并濾液,減壓回收乙醇,濃縮成稠膏,減壓干燥成干浸膏。取干浸膏250g,粉碎,加輔料適量,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舒筋活絡(luò),清熱解毒。用于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紅斑狼瘡。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
【注意】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146、蠲痹湯
【處方】羌活1錢,獨活1錢,桂心5分,秦艽1錢,當歸3錢,川芎7分,甘草(炙)5分,海風藤2錢,桑枝3錢,乳香(透明)8分,木香8分。
【功能主治】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
【用法用量】水煎服。
風氣勝,更加秦艽、防風;寒氣勝者,加附子;濕氣勝者,加防己、萆薢、苡仁;痛在上者,去獨活,加荊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間有濕熱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腫處熱辣,此寒久變熱也,去桂心,加黃柏3分。
【摘錄】《醫(yī)學心悟》卷三
147、金剛活血酒
【處方】金剛蓮300g,甘草300g,當歸250g,五加皮250g,川芎180g,紫草茸180g,三棱90g,莪術(shù)90g,蘇木90g,枳殼90g,青皮90g,見血清120g,紅毛藤根120g,桂枝150g,大血藤60g,白酒30公斤。
【制法】以上各藥為飲片,均放入有蓋大缸中,再入白酒20公斤,密封浸漬1周后,用紗布濾過,另放缸中密閉貯存。其殘滓再用白酒10kg浸漬1周,如法用紗布濾過,將上兩次浸漬溶液混合待用。此液為棕紅色澄明液體,氣微香,味甜可口。
【功能主治】通經(jīng)活絡(luò),祛風止痛。主扭、挫傷和風濕痛患者。
【用法用量】成人每晚睡前10-20毫升,內(nèi)服兼外搽。
【摘錄】《古今名方》引《張?zhí)鞓肥胤街扑幗?jīng)驗》
148、活血止痛膏
【處方】辣椒、干羌、生川烏、獨活、甘松、樟腦、冰片、丁香。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主扭傷、挫傷,風濕骨痛,腰背酸痛。
【用法用量】橡皮膏劑,敷貼患處。
【摘錄】《常用中成藥》
149、黑神丸
【別名】鎮(zhèn)風丹
【處方】草烏頭(不去皮,生用)、五靈脂(揀如鼠糞)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6月6日滴水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癱瘓風、風濕麻木。
【用法用量】鎮(zhèn)風丹(《袖珍》卷二)。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草烏頭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五靈脂氣味甘溫,入足厥陰。此因中風癱瘓年久不愈,五臟雖無傷,而經(jīng)絡(luò)四肢為邪痹阻,伸縮不能自如者,非辛熱有毒之藥及通瘀行血之品不能直走病所,故服藥后欲其微知麻者,取其藥性到也。
【摘錄】《本事》卷一
150、桂枝附子湯
【處方】桂枝12克(去皮)附子15克(炮,去皮)生姜9克(切)大棗12枚(擘)甘草6克(炙)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F(xiàn)用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等屬于風寒濕邪而成者。
【用法用量】上藥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備注】方中桂枝散風寒,通經(jīng)絡(luò),附子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二藥相配,散風寒濕邪而止痹痛;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甘草補脾和中。五味合用,共奏祛風除濕,媼經(jīng)散寒之功。
【摘錄】《傷寒論》
151、關(guān)節(jié)炎湯2號
【處方】赤節(jié)9g,白芍9g,桂枝3g,生地9g,熟地9g,細辛1.5g,當歸9g,秦艽9g,片姜黃9g,獨活9g,桑寄生30g,桑枝30g,防風6g,薏苡仁20g。
【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通絡(luò)。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風濕型.
【各家論述】方中獨活、秦艽祛風濕,通痹止痛;桂枝、細辛、防風通經(jīng)脈散風寒;當歸、赤芍、白芍、姜黃促進血液循環(huán),活血止痛;白芍、熟地養(yǎng)血;桑枝通絡(luò)走四肢;薏苡仁利濕。其中赤芍、白芍、桂枝為一組藥,常用于四肢疼痛;細辛、生地、熟地為一組藥,一辛一散一滋補,細辛去熟地之膩,可補真陰,填骨髓,止腰痛;桑枝,桑寄生為一組藥,能強腰膝、通絡(luò)止痛,治風濕所致腰膝酸痛,屈伸不利。
【摘錄】《臨證醫(yī)案醫(yī)方》
152、關(guān)節(jié)炎湯2號
【處方】黃耆24g,黨參15g,白術(shù)9g,制附片6g,白芍9g,桂枝9g,生地9g,熟地9g,細辛2g,獨活9g,桑寄生30g,十大功勞葉12g,牛膝9g。
【功能主治】補氣益腎,散寒通絡(luò)。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虛寒型,關(guān)節(jié)疼痛,有涼感,遇寒及勞累痛甚,舌苔白,脈沉緊。
【各家論述】方中補氣用黨參、黃耆、白術(shù),黨參用于各種氣虛不足的病癥,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興奮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桂枝、細辛、獨活散寒止痛;制附片、寄生、十大功勞葉、熟地益腎;生地、白芍滋陰養(yǎng)血;牛膝引藥下行。上藥合成共達補氣益腎、散寒通絡(luò)之目的,治虛寒型關(guān)節(jié)炎為宜。
【摘錄】《臨證醫(yī)案醫(yī)方》
153、干生地黃
【處方】干生地黃90克。
【功能主治】據(jù)報道,用本方治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12例,經(jīng)12~50天治療后,治愈9例,顯著進步3例,血沉恢復一般在癥狀消失之后。治療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11例,顯著進步9例,進步1例,無明顯療效1例。
【用法用量】切碎,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約1小時,濾去藥液約300毫升,為1日量,1次或2次服完。
【摘錄】《單驗方》
154、附子湯
【處方】附子3枚,芍藥3兩,桂心3兩,甘草3兩,茯苓3兩,人參3兩,白術(shù)4兩。
【功能主治】風濕寒痹,骨節(jié)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南陽太陽例中,甘草附子湯本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千金》借治濕痹緩風,可謂當矣。又恐辛溫太過,津隨汗泄,更合少陰例中附子湯,取人參固氣,芍藥斂津,茯苓滲濕,并助桂、附之雄,庶無風去濕不去、虛風復入之患矣。
【摘錄】《千金》卷七
155、風濕骨痛膠囊
【處方】制川烏、制草烏、紅花、甘草、木瓜、烏梅、麻黃
【性狀】為膠囊劑,內(nèi)容物為黃褐色的粉末;味微苦、酸
【炮制】上七味,取制川烏、制草烏、甘草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其余紅花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裝入膠囊,制成1000粒,即得。
【功能主治】溫經(jīng)散寒,通絡(luò)止痛。用于寒濕痹所致的手足四肢腰脊疼痛;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見以上證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
【注意】本品含毒性藥,不可多服,孕婦忌服。
【規(guī)格】每粒裝0.3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156、風濕膏
【處方】獨蒜4兩,大椒4兩,生姜4兩,生蔥4兩,蛇蛻1條(全者佳),香油1斤。
【制法】上藥共入油內(nèi)熬出汁,濾滓后入黃丹6兩,熬成膏。
【功能主治】風濕骨疼。
【用法用量】攤貼之。
【摘錄】《奇方類編》卷下
157、防己地黃湯
【處方】防己7.5克 桂枝22.5克 防風22.5克甘草7.5克
【功能主治】滋陰涼血,祛風通絡(luò)。主治風入心經(jīng),陰虛血熱,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脈?。换蜓擄L勝,手足蠕動,瘈疭,舌紅少苔,脈虛神倦,陰虛風濕化熱,肌膚紅斑疼痛,狀如游火?,F(xiàn)用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癔病、癲癇等證屬陰虛熱伏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藥,以酒200毫升,漬12小時,絞取汁;用生地黃1千克哎咀,蒸1小時,絞取汁;以銅器將上二種藥汁和勻,分二次服。
【備注】方中重用生地黃滋補真陰,涼血養(yǎng)血為君;防己善搜經(jīng)絡(luò)風濕,兼可清熱為臣;防風、桂枝調(diào)和營衛(wèi),解肌疏風為佐;甘草調(diào)補脾胃,和協(xié)諸藥為使。配合成方,共奏滋陰涼血,祛風通絡(luò)之功。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158、防風天麻散
【別名】防風天麻湯
【處方】防風半兩,川芎半兩,天麻半兩,羌活半兩,香白芷半兩,草烏頭半兩,白附子半兩,荊芥穗半兩,當歸半兩(焙),甘草半兩,滑石2兩。
【制法】上為末。熱酒化蜜少許,調(diào)半錢,加至1錢,覺藥力運行微麻為度?;驘捗蹫橥瑁鐝椬哟?。
【功能主治】散郁結(jié),宣通氣血,解昏眩。主風濕麻痹走注,肢節(jié)疼痛,中風偏枯,或暴喑不語,內(nèi)外風熱壅滯昏眩。
【用法用量】防風天麻湯(《醫(yī)學六要》卷五)。本方改為丸劑,名“防風天麻丸”(見《雜病源流犀燭》)?!蹲C治寶鑒》有獨活。
【注意】熱勢太甚及目疾口瘡、咽喉腫痛者,不宜服之。
【摘錄】《宣明論》卷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