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枳殼散
【處方】枳殼(去瓤,銼,麩炒)荊三棱 橘皮(去白)益智仁 蓬莪術(shù) 檳榔 肉桂(不見火)各30克 干姜 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甘草(炙)青皮(去白)肉豆蔻 木香各15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順氣寬中,消癥破積。治五種膈氣。三焦痞塞,胸膈滿悶,背膂引疼,心腹膨脹,脅肋刺痛,食飲不下,噎塞不通,嘔吐痰涎,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氣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同煎至105毫升,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普濟(jì)本事方》卷三
2、通氣湯
【處方】半夏(洗)生姜各9克 橘皮 桂心(切)各4.5克
【制法】上四味,切。
【功能主治】治氣噎。胸脅氣滿,每食噎塞不通。
【用法用量】以水1.6升,煮取500毫升,絞去滓,分三溫服,約隔1小時(shí)服一次。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羊肉、生蔥、餳等。
【摘錄】《外臺(tái)秘要》卷八引《廣濟(jì)方》
3、黃芩湯
【處方】黃芩(去黑心)3分,升麻3分,射干3分,木通(銼)3分,甘草(炙,銼)半兩,犀角(鎊)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喉痹,胸滿,噎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下芒消1錢匕,細(xì)細(xì)溫呷。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四
4、補(bǔ)脾丸
【處方】丁香1兩,人參(去蘆頭)1兩,胡椒1兩,木香1兩,茴香1兩,肉桂(去粗皮)1兩,干姜(炮)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縮砂仁1兩,神曲(炒)3分,大麥糵(炒)3分,木瓜3分,甘草(炒)3分,白術(shù)3分,烏梅肉(炒)3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1兩作11丸。
【功能主治】中焦不和,脾胃虛弱,心腹冷痛,泄利不時(shí),不思飲食,嘔吐痰逆,面色痿黃,肌肉消瘦,怠惰嗜臥,噎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xì)嚼,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六
5、五積丸
【處方】沉香15克 木香15克 當(dāng)歸(洗,焙)15克 附子(炮,去皮、臍)15克 青橘皮(去白)15克 丁香7.5克 大黃15克(酒浸,濕紙裹,煨)縮砂仁30克 半夏15克(湯洗七次,后以生姜制曲)陳橘皮(去白)15克 京三棱15克(炮)蓬莪術(shù)l5克(炮)檳榔2.5克(銼)膽礬15克(別研)細(xì)松煙墨15克(燒留性)
【制法】上藥除膽礬外。并為細(xì)末,用肥棗50枚,去皮、核,入米醋煮棗令爛;次下膽礬末,煮少時(shí),與前藥同和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五種膈氣,中脘痞悶,噎塞不通,飲食減少;積聚癖塊,心腹作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加至30丸,食后及臨睡時(shí)用橘皮湯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五
6、理中圓
【處方】白術(shù)、干姜(炮)、人參、甘草,各二十兩。
【炮制】上為末,煉蜜為圓,每一兩作一十圓。
【功能主治】理中焦不和,脾胃宿冷,心下虛痞,腹中疼痛,胸脅逆滿,噎塞不通,嘔吐冷痰,飲食不下,噫醋吞酸,口苦失味,怠惰嗜臥,全不思食。
又治傷寒時(shí)氣,里寒外熱,霍亂吐利,心腹絞痛,手足不和,身熱不渴,及腸鳴自利,米谷不化。
大病新瘥,多睡不止,及新產(chǎn)內(nèi)虛,皆可服之。
常服溫脾暖胃,消痰逐飲,順三焦,進(jìn)飲食,辟風(fēng)、寒、濕、冷邪氣。
【用法用量】每服一圓,食前,沸湯化下,嚼服亦得,或圓如梧桐子大服并得。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7、分心氣飲
【處方】木香(不見火)、桑白皮(炒),各半兩。丁香皮一兩,大腹子(炮)、桔梗(去蘆.炒)、麥門冬(去心)、草果仁、大腹皮(炙)、厚樸(去粗皮.姜汁制)、白術(shù)、人參,各半兩。香附子(炒.去毛)、紫蘇(去梗)、陳皮(去白)、藿香,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怒氣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隨意,使郁抑之氣留滯不散,停于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口苦舌干,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虛痞,不思飲食,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棗子一個(gè),擘破去核,及燈心十莖,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8、小丁香圓
【處方】五靈脂十二兩,丁香三兩,木香一兩半,肉豆蔻(去殼)三十個(gè),巴豆(去皮.膜.出油)二百一十個(gè)。
【炮制】上為細(xì)末,入巴豆令勻,面糊和令得所,圓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消積滯生冷,留飲宿食,止痰逆惡心,霍亂嘔吐。治心腹脹悶,脅肋刺痛,胸膈痞滿,噎塞不通。常服順脾胃,進(jìn)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五圓至七圓,溫生姜湯下,橘皮湯亦得,食后服。
如霍亂吐逆,煎桃葉湯放冷下。
小兒吐逆不定,三歲兒服三圓,五歲已下服四圓,用生姜桃葉湯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9、守中金圓
【處方】干姜(炮)、甘草、蒼術(shù)(米泔浸)、桔梗(去蘆),各等分。
【炮制】上件為細(xì)末。煉蜜為圓,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理中焦不和,脾胃積冷,心下虛痞,腹中疼痛,或飲酒過(guò)多,胸脅逆滿,噎塞不通,咳嗽無(wú)時(shí),嘔吐冷痰,飲食不下,噫醋吞酸,口苦失味,怠惰嗜臥,不思飲食。
又治傷寒時(shí)氣,里寒外熱,霍亂吐利,心腹絞疼,手足不和,身熱不渴,腸鳴自利,米谷不化。
又治脾胃留濕,體重節(jié)痛,面色萎黃,肌肉消瘦。
常服溫脾暖胃,消痰逐飲,順三焦,進(jìn)美飲食,辟風(fēng)、寒、濕、冷。
【用法用量】每服一圓,食前,沸湯嚼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0、膈氣散
【處方】肉豆蔻仁、木香、干姜、厚樸(去粗皮.生姜汁制.炒)、青皮(去白)、甘草,各五兩。三棱(炮)、益智仁、莪術(shù)(炮)、肉桂(去粗皮)、陳皮(去瓤)、檳榔、枳殼(去瓤.麩炒),各十兩。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五種膈氣,三焦痞寒,胸膈滿悶,背膂引疼,心腹膨脹,脅肋刺痛,食飲不下,噎塞不通,嘔吐痰逆,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氣煩悶。
常服順氣寬中,消倂癖積聚,散驚憂恚氣。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棗半個(gè),同煎七分,和滓熱服。
如不及煎,入鹽少許,沸湯點(diǎn)服亦得,不拘時(shí)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1、檳榔湯
【處方】檳榔(銼)、訶黎勒皮(炒)、蓽澄茄、赤茯苓(去黑皮)、人參、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甘草(炙,銼)、沉香(銼)、麥糵(炒)、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京三棱(炮,銼)、白術(shù)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諸膈氣。心胸?zé)┙Y(jié),噎塞不通,飲食日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2片,大棗2枚(擘),煎取7分,去滓溫服,日三夜一。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
12、五膈寬中散
【處方】白豆蔻(去皮)二兩,甘草(炙)五兩,木香三兩,厚樸(去皮.生姜汁炙熟)一斤,縮砂仁、丁香、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四兩。香附子(炒去毛)十六兩。
【炮制】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因憂恚、寒熱,動(dòng)氣傷神,致陰陽(yáng)不和,腑臟生病,結(jié)于胸膈之間,遂成五膈之病。
一曰憂膈,胸中氣結(jié),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
二曰恚膈,心下實(shí)滿,噫輒醋心,飲食不消,大小便不利;
三曰氣膈,胸脅逆滿,噎塞不通,噫聞食臭;
四曰寒膈,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上苦冷雷鳴,繞臍痛,不能食肥;
五曰熱膈,五心中熱,口中爛生瘡,四肢煩重,唇口干燥,身體或熱,腰背疼痛,胸痹引背,不能多食。
及一切氣疾,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入生姜二片,鹽少許,沸湯點(diǎn)服,不計(jì)時(shí)。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3、交泰丸
【處方】水銀、生硫黃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不見水銀為度,蒸肉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因驚,飲食失節(jié),致陰陽(yáng)不和,臟腑生病,中滿氣急,噎塞不通,飲食下咽即成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歲兒7丸,溫米湯飲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四○○引《衛(wèi)生家寶》
14、奪命抽刀散
【處方】干姜(入巴豆半兩.同炒至黑色.即去巴豆)、良姜(入斑蝥一百個(gè)同炒.即去斑蝥),各二十兩。糯米(炒)二十五兩,石菖蒲(不見火)二十二兩。
【炮制】上制凈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脾胃積冷,中焦不和,心下虛痞,腹中疼痛,胸脅逆滿,噎塞不通,嘔吐冷痰,飲食不下,噫氣吞酸,口苦無(wú)味,不思飲食,婦人久患血?dú)獯掏矗豢扇陶摺?/p>
常服醒脾胃,進(jìn)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用鹽少許,沸湯點(diǎn),不拘時(shí)。
此藥大解酒毒,空心食前服,或溫酒調(diào)尤佳。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5、分心氣飲
【處方】木通(去節(jié))、赤芍藥、赤茯苓、肉桂(去粗皮)、半夏(湯洗七次)、桑白皮(微炒)、大腹皮、陳皮(去瓤)、青皮(去白)、甘草(炙)、羌活,各一兩;紫蘇(去粗梗)四兩。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怒氣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隨意,使郁抑之氣留滯不散,停于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口苦舌干,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虛痞,不思飲食,并皆治之。
常服消化滯氣,升降陰陽(yáng),調(diào)順三焦,和脾進(jìn)食。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二個(gè),燈心五莖,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6、透膈湯
【處方】木香 白豆蔻 縮砂仁 檳榔 枳殼 厚樸 半夏 青皮 陳皮 甘草 大黃 樸消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0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紅棗1枚,煎至200毫升,空腹時(shí)服。
【摘錄】《袖珍方》卷二
17、化氣丸
【處方】木香(炮)2兩,檳榔(生挫)2兩,硇砂(別研)1兩,大黃(炮)3分,丹砂(別研)半兩。
【制法】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氣嘔逆不下食,心胸痞悶,噎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0丸至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
18、奪命抽刀散
【處方】干姜(銼,入巴豆半兩,同炒至黑色,即去巴豆)20兩,良姜(入斑蝥100個(gè)同炒,即去斑蝥)20兩,糯米(炒)25兩,石菖蒲(不見火)2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醒脾胃,進(jìn)飲食,解酒毒。主男子、婦人脾胃積冷,中焦不和,心下虛痞,腹中疼痛,胸脅逆滿,噎塞不通,嘔吐冷痰,飲食不下,噫氣吞酸,口苦無(wú)味,不思飲食,婦人久患血?dú)獯掏?,不可忍者?/p>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統(tǒng)》引作"抽刀散"。
【摘錄】《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
19、五膈寬中散
【別名】寬中散(《世醫(yī)得效方》卷三)。
【處方】白豆蔻(去皮)60克 甘草(炙)150克 木香90克 厚樸(去皮,生姜汁炙熟)500克 縮砂仁 丁香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120克 香附子(炒,去毛)500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治五膈。一曰憂膈,胸中氣結(jié),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二曰恚膈,心下實(shí)滿,噫輒醋心,飲食不消,大小便不利;三曰氣膈,胸脅逆滿,噎塞不通,噫聞食臭;四曰寒膈,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上苦冷,雷鳴繞臍痛,不能食肥;五曰熱膈,五心中熱,口中爛生瘡,四肢煩重,唇口干燥,身體或熱,腰背疼痛,胸痹引背,不能多食。
【用法用量】每服6克,人生姜2片,鹽少許,沸湯點(diǎn)服,不計(jì)時(shí)。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20、分心氣飲
【處方】紫蘇莖葉120克 羌活 半夏(湯浸七次)肉桂(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大腹皮 桑白皮 木通(去節(jié))芍藥 甘草 赤茯苓各30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調(diào)順三焦,消化滯氣。主治憂愁思慮,或因酒食過(guò)傷,氣不流暢,心胸痞悶,脅肋脹滿,噎塞不通,噯氣吞酸,嘔噦惡心,頭目昏眩,飲食減少,四肢倦怠,面色萎黃,日漸瘦羸。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生姜3片,棗2枚,燈心10莖,煎取10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八一引《如宜方》
21、沉香丸
【處方】沉香1錢,干姜(炮)1錢,羌活(去蘆頭)1錢,楝實(shí)1錢,木香1錢,甘草(炙,銼)1錢,肉豆蔻(去殼)1錢,訶黎勒皮1錢,延胡索1錢,肉蓯蓉(酒浸,切,焙)1錢,芎1錢,當(dāng)歸(焙)1錢,蓬莪術(shù)(煨,銼)1錢,茴香子(炒)1錢,烏頭(生,去皮臍)1錢,天麻1錢,人參1錢,丁香(大者)半兩,白檀香(銼)半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巴戟天(去心)1兩半,牛膝(酒浸,切,焙)1兩半,蒺藜子(炒去角)2兩,丹砂(研)1分。
【制法】上25味為末,加丹砂再同研勻,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冷氣,兩脅脹滿,背膊拘急疼痛,飲食減少,噎塞不通,真氣虛弱,精神昏暗,困倦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煨生姜、橘皮湯嚼下,溫酒送下亦可,空心、食前各1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