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多嬌 2011-01-02 05:30:55 閱讀32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永不消逝的電波》原型中人物紀(jì)實
1981年4月,一位負責(zé)烈士志編纂的同志告訴我,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人物何蘭芬原型裘慧英來長沙了。
文革后,那些老電影成為“重放的鮮花”,我們這一代在這些“鮮花”的芬芳中如癡如醉,但同時疑惑:那些革命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故事”還是“傳奇”?如今,不僅得知了“永不消逝的電波”是藝術(shù)化了的歷史,而且還知道了電影中主角李俠的原型——李白,就是湖南瀏陽人。做記者,抓到了好題材;愛聽故事的人,發(fā)現(xiàn)了湖南革命者的傳奇,我如飲了美酒般的興奮。
傳奇的愛情:從假夫妻到真夫妻
一個有著精彩歷史但還沒有成為“歷史”的人物就在眼前:1981年,裘慧英已是64歲了,擔(dān)任著上海市郵電工會副主席。一身褐色的冬裝套在她并不高挑的身架上,慈眉善目的她是典型的一個城市精致老太太。她向我講著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故事,當(dāng)然是原汁原味的。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有一組鏡頭——1940年春天的一個夜晚。在日寇鐵蹄下的上海。一間充滿喜氣的“新房”里,一張行軍床上睡著“新郎”李俠,另一張彈簧床上睡著“新娘”何蘭芬。突然,傳來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他們從夢中驚醒。“新娘”顯得有點慌亂,因為她心里明白,新婚“夫妻”分睡給日寇豢養(yǎng)的鷹犬——特工留下懷疑的線索,會使一場精心的安排露出破綻,給黨的地下工作帶來巨大損失。當(dāng)看到“新郎”投來鎮(zhèn)定的目光時,她心里安穩(wěn)了,匆忙地將行軍床收攏藏好,從容地打開門,原來是鄰居丟了東西過來詢問。一場虛驚!
我問:“這是真的么?”她笑著回答,不僅是真的,而且是經(jīng)常的。于是,她說過了自己與李白的“結(jié)合”過程。
“那時革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命運。”裘慧英說。她本是浙江嵊縣人,原名蘭芬,12歲來滬入日商裕春綢廠、美亞綢廠當(dāng)包身工。1937年12月入黨。次年任中共滬西綢廠委員會委員,負責(zé)宣傳工作。1940年春季的一天,當(dāng)時的上海工運負責(zé)人、解放后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的馬純古秘密來到綢廠,在紡織機的噪聲里找到“織女”打扮的裘蘭芬,在一個僻靜角落里,低聲而莊重地說:“蘭芬,你的工作要調(diào)動了。”長期生活在地獄般環(huán)境里的她,很是向往解放區(qū)的自由天地,就情不自禁地說:“好啊,我要到解放區(qū)去了!”老馬微笑著說:“不離開上海。”接著交給了一項令她目瞪口呆的秘密使命,與從事黨的秘密電臺工作的李白假扮夫妻,幫助他應(yīng)付環(huán)境。
原來,李白用秘密電臺與延安通報,需要一個固定而保密的地方。
在上海,單身男子不便租房子,地下黨組織決定找一個女同志扮作他的“妻子”打掩護。由于環(huán)境惡劣,李白擇“妻”的條件是:既要忠勇機智、又要吃苦耐勞。一個中學(xué)生女黨員和一個教師女黨員都沒有被李白“相中”,他對在工運中挨過敵人棍棒、槍托、水龍頭,具有高度階級覺悟的裘蘭芬卻“一見鐘情”。但蘭芬畢竟還是23歲的姑娘,還沒結(jié)婚就當(dāng)“太太”,少女的羞澀使她十分為難,但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理智終于戰(zhàn)勝了羞澀。
過了幾天,頭戴禮帽、架著眼鏡、身穿長袍的“李先生”來接身著旗袍、腳踏高跟鞋的“新娘”了。蘭芬嬌羞地端詳著李白:高高的個子,清秀的臉龐帶著幾分神秘的色彩,兩道濃黑的劍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給她留下了一種老練機警的印象。接著,這對“新婚夫妻”幾次換乘人力車,在弄堂里拐來拐去,大半天才轉(zhuǎn)到新居。蘭芬不解地問:“干嗎換那么多車,拐那么多彎?”李白淡淡一笑答道:“我們這個地方要做到絕對保密,繞幾個圈子可以觀察后面有沒有‘尾巴’。”蘭芬打心眼里佩服李白,心想:他多么機警,這個在紅軍槍林彈雨里過慣了的電臺政委,比我這個“老地下“的斗爭藝術(shù)還高明。這樣的同志,可以信賴。
他倆到“家”后,鄰居來看“新娘”了。“李太太”的雅稱使蘭芬從臉紅到脖子根,她低著頭,兩只手在身上亂擦著,支支吾吾地“嗯”著,人們以為她害羞,倒把真情掩飾得非常自然和巧妙。可是一個更大的難題擺在了這個少女面前,一間臥室,一張床鋪,怎么睡?李白看出了她的心思,笑著說:“莫著急,雜屋里還有一個折疊床哩!”夜深人靜的時候,這間神秘的“新房”里,分睡著是兩個性別不同的戰(zhàn)友。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同的理想和情操, 同命運共患難的戰(zhàn)斗生活,使兩個戰(zhàn)友的心拴緊在一起,一對假夫妻結(jié)成了真夫妻,1941年9月,組織上批準(zhǔn)他們結(jié)婚。
傳奇的人生:李白的三次被捕
“地下工作者要時刻準(zhǔn)備著犧牲,信念堅定才能應(yīng)付一切災(zāi)難的來臨。”采訪中自然要了解李白的“最后日子”,裘慧英老人用這么一句話開頭,接著緩慢地講起了李白同志三次被捕情況。
第一次是1942年9月的一個深夜,電波突然中斷了,幾個兇神惡煞般的日本特務(wù),突然闖進住所,不由分說將李白抓走??墒莾礆埖臄橙藢@個機智而頑強的共產(chǎn)黨員又有什么辦法呢?9個月的電燎、老虎凳、拔指甲的酷刑,他們連李白的真實身份都沒弄清楚。他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人生哲學(xué),使他們相信了李白的“供詞”,電臺是一個富商為了解黃金價格,為賺錢發(fā)橫財而設(shè)的。加上地下黨的營救,李白又回到了家,在敵人的監(jiān)視下開糖果鋪度日。
1945年,李白打入設(shè)在浙江淳安縣的國民黨軍委會國際問題研究所當(dāng)報務(wù)員。敵方哪里知道,拿著他們薪水的李白,用他們的發(fā)報機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向延安通報呢!不久,他因國民黨內(nèi)部派系斗爭被關(guān)押,真實身份未暴露,又一次安全回家了。
1946年,李白夫婦回到上海,在地下黨的秘密電臺繼續(xù)負責(zé)發(fā)報工作。在他的手下,遼沈戰(zhàn)役時國民黨青年軍第207師及第208師一部通過海運在葫蘆島、營口登陸增援東北戰(zhàn)場,淮海戰(zhàn)役時黃維、劉汝明、李延年等兵團由華中地區(qū)北上增援淮海戰(zhàn)場,以及長江防務(wù)、江陰要塞、吳淞口防御等重要情報,都及時報到了我方的決策機關(guān)。正因這樣,他被稱為“我黨、我軍歷史上傳奇的諜報人員”。1948年12月29日,李白在向中央電臺拍發(fā)國民黨絕密的江防計劃時,突然樓下響起了急促的腳步聲,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稽查處的特務(wù)偵破了電臺,趕來搜捕。在這危急關(guān)頭,李白鎮(zhèn)定自若,沉著發(fā)完電報,拆散和隱藏好機器。狡猾的敵人,摸摸李白家冰冷的床鋪和發(fā)熱的收音機,掰開李白磨得溜光的手指,冷冷地說:“你是個老發(fā)報手”,拳打腳踢地拖走了李白。5天后,裘蘭芬以家屬的身份抱著孩子探監(jiān)。他對妻子說:“天快亮了,我等于看到了。不論生死,我心里都坦然。你們可以和全國人民一樣過和平幸福的日子了。”這是李白與妻子、兒子的最后訣別。
1949年5月7日,解放軍已渡江并接近上海,趕來坐鎮(zhèn)指揮的蔣介石得知,李白口里沒有吐露任何上海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情況,氣急敗壞地親筆批了“堅不吐實,處以極刑”。這天深夜,也就是上海解放前的二十天,浦東戚家廟前,在《國際歌》歌聲和“共產(chǎn)黨萬歲”的口號聲中,罪惡的槍聲響起,李白倒在血泊中。電波中斷了,而李白的血肉和智慧鋪墊在人民解放事業(yè)的路上。
傳奇的演繹:李克農(nóng)建議拍電影
1983年,裘慧英帶著兒子——后任上海市虹口區(qū)老干局局長的李恒勝又一次來到湖南。這一次,他們是專程回瀏陽處理一些家務(wù)的,因為李白烈士老家——瀏陽市張坊的板溪,還生活著他弟弟一家。
我們的話題還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
她告訴我,上海解放后,她和黨組織找到李白烈士的遺體,并于8月間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李克農(nóng)將軍十分懷念自己的戰(zhàn)友李白,建議將其事跡搬上銀幕。1958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了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革命時代永久的記憶。裘老說,這部電影直接取材于李白在舊上海奮戰(zhàn)在諜報戰(zhàn)線最終光榮犧牲的英勇事跡。地下工作時所采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如在蛋糕里夾電報底稿、在火柴盒里藏電報密碼等等,也在影片中得到了體現(xiàn)。
談起影片中的女主角何蘭芬,裘老笑著說,演這個角色的演員叫袁霞,她們是好朋友。原來,演員們來上海體驗生活時,她自然就是“被體驗的對象”,于是“原型人物”和“表演角色”就親密無間了。她帶袁霞去綢廠車間,給袁霞講自己和李白傳奇般的愛情歷程。期間她還帶袁霞參觀曾經(jīng)關(guān)押李白烈士的那間囚室。囚室很小,人在里面只能爬行,地上仍可看見黑色的血跡、散落的頭發(fā)——雖然經(jīng)過了多次清理,消毒,仍然有血腥的氣息,旁邊還堆放著各種刑具。袁霞看了后說了一句話:全身心塑造好英雄人物,烈士的精神要世代相傳。
近30年了,“電波”未逝,再現(xiàn)熒屏,實為幸事。借用《潛伏》里余則成的一句臺詞:“我們的故事需要人聽。”
0人 | 分享到:
閱讀(32)| 評論(0)| 引用 (0)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