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鉤竹圖 明 金浞
竹林品古 明 仇英(1482—1559)
墨竹圖 明 徐渭(1521-1593)
殊竹圖 明 孫克弘(1532-1611)
棘竹幽禽圖 元 張彥輔(1343)
武侯高臥圖
雙鉤竹圖 元 李絎
墨竹圖 明 夏昶(1388-1470)
墨竹譜 元 吳鎮(zhèn)(1280-1354)
青影紅心圖 元 趙雍(1289-?)
雜畫圖
仿蘇軾壽星竹圖
竹雀圖
風雨竹圖 元 顧安(1289-1365)
竹石圖 元 王蒙(1298-1385)
竹枝圖 元 倪瓚(1301-1374)
竹石集禽圖 元 王淵(1310)
秋林聚禽圖 明 林良(1428-1494)
雜畫圖 明 郭詡(1456—1532)
愛竹圖 清 石濤(1630-1724)
竹石圖 清 石濤(1630-1724)
竹蟲圖軸 北宋 趙昌(730-814)
雪竹文禽圖五代后蜀 黃筌(903-965)
竹石錦鳩圖 五代后蜀 黃居寀(933-993)
墨竹圖 北宋 文同(1018-1079)
六祖斫竹圖 南宋 梁楷(1201)
竹林撥阮圖 南宋 佚名
梧竹溪堂圖 南宋 夏圭
蜻蜓戲竹圖軸 宋末元初 錢選(1239-1299)
北宋 文同 墨竹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特征說明:竹干雖以簡壯的筆畫完成,但卻細膩呈現(xiàn)漸次轉細的S形動勢,正如蘇軾對文同畫竹“瘦節(jié)蛟蛇走”的形容。搭配兩旁冉冉伸展的枝葉,構成含蓄又不失變化的竹畫經(jīng)典之作。文同巧妙利用“轉鋒”使線條產生粗細與方向上的變化,就像被風吹動時竹葉的翻轉。此外,他也透過濃淡不同墨色的交疊,制造深色葉面遮住淺色葉面的空間幻覺,正如蘇軾所言:“以墨深為面,墨淡為背,自與可始”。蘇軾曾以“若輕云之蔽月”、“若游絲之縈柳絮”、“若流水之舞荇帶”等語形容文同的飛白用筆。本圖竹干亦有多處牽絲般的飛白效果,但應為一道道在絹上加工而成,而非一揮而就,反映出當時對于飛白美感的好尚與營求?!赌駡D》的運筆不急不徐,葉片多鋒利流暢,突出的小竹枝,則筆筆充滿速度感和力道。蘇軾以“兔起鶻落,稍縱則逝”形容振筆畫竹之法,便是在說明畫中的這種具有張力的速度感。《墨竹圖》葉片的結組方式?jīng)]有定型的格套,像是畫家仔細觀察竹葉生態(tài)后,自然領會出的各種變化,而非后世發(fā)展出的如“介”字形的撇葉方式。
南唐 李坡 風竹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坡五代南唐畫家。坡,一作便,或作波,南昌(今屬江西)人。善畫竹,不以纖巧瑣細見長,多放情任性,隨意落筆,便有生意。畫跡有《折竹》、《風竹》、《冒雪疏篁》等圖,與劉彥濟、施璘、丁謙以墨竹而馳于五代。傳世作品僅有《風竹圖》。
蘇軾 枯木竹石圖卷 紙本水墨
蘇軾 瀟湘竹石圖
北宋 趙昌 竹蟲圖 (日)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五代 徐熙 雪竹圖 上海博物館藏
元代
四大家之一趙孟頫夫婦
到了元代,畫壇上文人墨戲成風,墨竹大家輩出,形成了中國墨竹畫的頂盛期。趙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吳鎮(zhèn)、顧安、李息齋父子都是畫墨竹的高手。特別是趙孟頫,作為一個全能的畫家,人物、山水、花卉、竹石,無所不能,畫馬尤其有名。趙孟頫畫墨竹,能以飛白作石,金錯刀作墨竹。所畫竹石,虛實結合,相映成趣。趙孟頫夫人管道升,能書善畫,始創(chuàng)晴竹新篁。同樣用飛白作巨石,管道升所繪巨石層次更為豐富,晴竹竹葉用濃墨繪就,亭亭如生。管夫人還畫過懸崖朱竹一枝,楊廉夫題云:“網(wǎng)得珊瑚枝,擲向筼筜谷?!?而管道升道創(chuàng)的“巢竹”,成為“湖州竹派”的代表作。
趙孟頫提出“書畫本同”,上接歷代“書畫同源”的傳統(tǒng),倡導“以書入畫”,就是以書法性用筆來表現(xiàn)個人的性情;他又提出著名的“古意論”,其實質是重溫晉唐意趣、開創(chuàng)時代新風的“借古開今”。
元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繪竹石,強調“以書法入畫”,此幅繪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間,以飛白法畫石,以篆書法繪樹,純用水墨表現(xiàn),是其“書畫同源”之理論在繪畫實踐中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元代文人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尾紙自題七言絕句:“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边@是趙孟頫關于繪畫與書法筆墨相通之理論的名句,對后世文人畫的影響至深。
元 王蒙 竹石圖
元 高克恭 墨竹坡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窠木竹石圖
元 吳鎮(zhèn) 墨竹譜 臺北故宮藏
明代
明代墨竹畫
明代的宋克、王紱、夏昶等人,基本上是繼承宋元人的畫法。
宋克,字仲溫,家長洲南宮里,自號南宮生。擅長草書,所畫墨竹大都是細竹,擅長畫叢篁,寸崗尺塹,布置稠密,而又帶雨含煙,意境深遠。曾經(jīng)在試院牘尾,用朱筆掃竹。張伯雨有“偶見一枝紅石竹”之句,便是指宋克的朱竹。
明 王紱 淇渭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王紱,字孟端,號友石,又號九龍山人,無錫人。王紱墨竹畫深得文同、吳鎮(zhèn)遺法,聞名天下。王紱所畫墨竹,能于遒勁中見姿媚,縱橫外見灑脫。方寸間的畫幅,具有瀟湘淇澳,透出種種臻妙來。王紱畫墨竹,講究創(chuàng)作靈感,須興到落筆。喜歡他的畫的人,送來金帛強求,他便閉門不納。有一天,他曾在月下聽到悠揚的簫聲,一時興起,寫了一幅《竹石圖》,第二天帶了這幅畫去尋找昨晚的吹簫人,送上畫作。那個吹簫的是個商人,一向仰慕王紱的畫名,收到《竹石圖》,喜出望外,趕緊回贈一張紅色地氈,請他再畫一幅,好配成一對。王紱笑道:我為了簫聲才來尋訪你,本想用作簫的竹子回報,想不到你是這樣庸俗的人。說罷,王紱要回《竹石圖》,把它撕了。
明 夏昶 墨竹圖 北京故宮藏
夏昶,字仲昭,號自在居士,又號玉峰,昆山人。夏昶畫墨竹,師法王紱,能得其妙,當時推為第一。他所畫的墨竹,偃臥、挺立、濃淡、煙姿、雨色都頗具章法,是一位講求法則的畫家。他的作品還名揚國外,當時就有這樣的歌謠:“夏卿一個竹,西涼一錠金。”
魯?shù)弥?,錢塘人,僑寓嘉興,字孔孫,號千巖。書法精妙,善于寫墨竹,自稱得到吳仲圭筆畫,而上承文湖州。晚年右臂得病,改用左手書寫字畫,風韻尤佳。據(jù)說他寫蘭竹,當初自己并不貴重,人人可乞,但當他寫成了最得意的作品,就自己珍藏,并對人說:“吾將留以自驗少壯生熟進長之不同也?!?/p>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又號青藤,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是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具有革新思想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一生坎坷不平,卻充滿浪漫主義的激情。他的詩、書、畫、音樂、戲曲甚至劍術,都是第一流的。他創(chuàng)水墨大寫意畫法,加上詩詞題跋,融為一體,創(chuàng)文人畫的新格。影響所及,促成石濤、八大、鄭板橋、李鱔、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家的崛起。鄭板橋甚至刻一印,自云“青藤門下走狗”。
明 呂紀 竹禽圖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錢轂 竹亭對棋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 杜堇 題竹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金浞 雙鉤竹圖 北京故宮藏
中國人最早的竹子情結大約是從魏晉時期開始的,據(jù)陳寅恪先生的研究,這大概與當時人對天師道的信仰有關。最著名的典故莫過于王子猷的“不可一日無此君”了。到了后來,春聯(lián)中常有“竹報平安”的話語來企迎吉祥,于是竹子就從一種文化意象演變成了一種民俗的意象。在中國畫的歷史上,有很多的畫竹名家:
元朝 趙孟頮
王紱善畫竹,他筆下的竹瀟灑簡練,意態(tài)飛揚,很有文人畫的清幽之境。王紱畫竹雖承前人文同、吳鎮(zhèn)墨竹畫遺風,但筆墨韻味更具文人情懷,當時被稱為畫竹的“國朝第一手”。此畫為元以后的新創(chuàng)風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