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一個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一個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很多人都認為,儒家與道家最大的區(qū)別之處就是,一個主張入世,一個主張出世。
可這并不是絕對的,我們不難發(fā)現,每當國家到了死存亡之際,總會有道家的人物出現,待天下太平之后,道家看似退居了二線,但這也只是看似。
歷史上歷朝歷代,大多數統(tǒng)治者,都以內用黃老,外示孔孟的治國方針,其實道家的無為思想一直影響著歷朝歷代,就好像每天都要喝水一樣,因為每天都喝水,水就已經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常常只會欣賞到山的壯美,卻忽略了水的智慧。
孔子的一句話,卻剛好詮釋了儒道的最大區(qū)別。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這句話就已經說出了儒道之別,道如水,悠然而又淡泊,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寧。
細觀道家思想,卻如水一般,利萬物而不爭,所以老子才說:上善若水。儒家的仁義道德,卻似雄偉的高山一般,穩(wěn)重不遷,易經也說:厚德載物。
當年孔子也曾向老子求教,可見老子的智慧是高于孔子的,可孔子的成就卻不低于老子,這就說明,智在下,在內,仁在上,在外。道家思想看似在下,無為,卻無所不為,儒家思想看似在上,有為,卻有所不為。水在低處,卻從天上來,山在高處,卻從地上長。所以看到的高山不一定是真的高,看到的遠水或許才是真的遠。
南懷瑾先生有一句話說得真好: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現在社會,很多人,只重外表,不修心骨,最終也只能剩下外圓,卻無一點內方,這并非是孔子所要倡導的,孔子的表,是由內向外的,而非只重表面。
當然表面不修,越過筋骨直接去修心的人,也是有的,這就好比在家不去孝順父母,卻跑到佛前燒香拜佛,結果必然毫無意義。
無論是孔子、還是老子、或是釋迦牟尼,他們必然都是先有了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而后才有了圣人的智慧,我們要學習他們,就一定要按正確過程去學習。
仁義禮智信,為表,也就是技在手,這才是最先要學習的,這是解決我們生存的根本,然后才能去學習老子更高的人生智慧,也就是強化我們的筋骨,讓能力在身,最后機緣到了,在去修心,解決人類終極的生死大問題,也就是思在腦,這樣才能從容的過生活,大度的看世界。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而覺者樂于山水間也。不執(zhí)著山,不著相水,那是覺悟者。
我們雖然很難做個覺悟者,但至少要努力做個樂山樂水者。向孔子、老子學習!無論哪家的思想,區(qū)別只在方向上,內在的根,都是相同的,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想要快樂長壽,除了要學仁靜智動以外,還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樣才能快樂并長壽!
儒、釋、道,大家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夢談古今原創(chuàng),匆匆一面即是緣,感恩閱讀與關注!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