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好!
對方傷害了我,我用完了我所有的方式去了解,去發(fā)現(xiàn),去接納,但還是接受不了對方的處理方式和邏輯。因為我自己知道我的憤怒和不甘源自于自己對結(jié)果的不滿意,是在控制對方變成我能接受的樣子。
我知道了自己的問題,也對我們的沖突過程進行了梳理,可他覺得一個男人居然感情細膩的記錄曾經(jīng)的努力,那些付出變成了找回報的證據(jù),在他眼中我變成了一個怨婦,真是哭笑不得。 有時不是自己計較,而是非常的渴望。但是對方不明白我的需求該怎么調(diào)整?
這位朋友,你好:
謝謝你的來信。我不知道你們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但是看得出來你很受傷害。你也努力去了解你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問題出在哪里?甚至把自己憤怒的責任都歸結(jié)于自己的控制欲。并試圖通過對細節(jié)的疏理和溝通,讓兩個人獲得成長,增進彼此的了解,讓關系變得更加親密。
但是卻被對方誤解為錙銖必較,可以想象你是多么的沮喪和迷茫。我也試著幫你梳理梳理,看看對你有沒有一些幫助。
我來說說認知行為治療理論怎樣看待我們周遭的這些困擾吧。
在校園里碰見最喜歡我的物理老師,我熱情洋溢跟他打招呼,他卻視而不見理都不理我。
如果是小佩,她就會比較難過,她想:一定是我做錯什么讓老師不高興了。上物理課她就特別小心也特別專注聽課。卻發(fā)現(xiàn)老師目光沒以前那么熱情了,看她的次數(shù)也減少了,她就更難過了,上課就開始走神了。
如果是小琪呢,他就會特別生氣:我又沒做錯什么,你干嘛不搭理我?他上課也就不聽講了,下次碰見老師就繞道走了。
如果是小西呢,他就想肯定是老師沒看見我,下次碰見他還會開開心心跟老師打招呼。
我們常常說,我生氣是因為別人做了什么惹我生氣。但是我們看看上面的例子,就發(fā)現(xiàn),同樣一件事情,三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么呢?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我們在童年和青春期,在原生家庭和其它重要環(huán)境影響下形成了一套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方式,并發(fā)展出一套與之對應的應對策略,我們稱為圖式或者叫信念系統(tǒng)。
小佩的圖式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應對策略就是讓自己表現(xiàn)好一些來獲得關注和認同,在生活中就會特別介意別人態(tài)度,并常常因此感到失落和傷心。
小琪的圖式是覺得別人是不可信賴不友好的,應對策略就是在和人交往的時候就會過度的自我防御,一旦感覺到對方的不友好,就會感到憤怒,進而開始反擊。
小西呢,他的圖式中對別人和自己都抱有比較積極的看法,因此會比較客觀看待別人的行為變化,也不會有不良的情緒和應為反應。
所以認知行為理論認為,我們的不良情緒不是來源是事件本身,而是來源于我們對它的看法。我們的看法則來源于我們的認知圖式,這些圖式包括記憶、情緒、認知和軀體感覺,是一種持久而廣泛的看待問題的方式。
我們對我們?nèi)绾胃兄⑷绾慰创约号c世界有深遠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什么,我們感受到什么,我們怎樣做出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早年形成的一套心理程序。所謂境由心生,大概就是如此。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圖式系統(tǒng),彼此的圖式也都不盡相同,我們往往習慣于用自己的圖式去解讀別人的一言一行。就好比我用下象棋的套路去解讀你下圍棋的招式,那你橫豎都是錯。
比如說他覺得親密應該有間,而你希望親密無間,因此你會覺得你們之間還不夠緊密,但也許他覺得已經(jīng)快要窒息了。好比你要吃8分甜的東西才感覺到甜美,而她只需要5分就感覺足夠甜了。
你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她的表現(xiàn),也總會不太滿意。這也就容易導致矛盾和沖突。所以,你會覺得她處理問題的方式和邏輯你難以接受,她也不能理解你對曾經(jīng)努力的記錄。
記住哦,我們每個人的認知圖式是不一樣的喲,試著跳出自己的圖式,試著去理解對方的圖式。多看看她對身邊親人的態(tài)度,聽聽別人對她的看法,也許你就會釋然,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看看自己是否能夠理解與接納呢。
其次呢,我們需要覺察困擾是來自我們固有的圖式,還是客觀事實本身?是她做的事傷害了我?還是我的想法傷害了我?我們的認知圖式當中,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圖式;有適應良好的,也會有一些適應不良的圖式。
消極圖式常常會導致負面情緒和消極行為
比如說總覺得別人不會滿足我們的情感需要,我們就會要得更多期望更高來滿足自己;總感覺自己缺乏理解、關注與陪伴,我們就會過度順從與過度付出。
感覺沒有人愿意傾聽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達,我們就會過分抑制自己的情感需要,不愿意主動表達等等,以避免時常體驗到被忽視被拒絕之后的不良情緒。
同時,就會特別在意別人對待我們的態(tài)度,期待良好的回應,但是我們的大腦又會對符合我們圖式的信息特別敏感。
比如有著“我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的圖式的人,在同學約好和她去旅游,臨時有事取消以后,她堅持認為同學就是不愿意和她同行,所以找借口推掉了,而不符合圖式的信息往往被過濾掉或者做別的解釋。
比如有著“我什么都不行”的圖式的人,在一次比賽得獎后會說:這是我運氣好,其實我真的不行。
也就是說,早年經(jīng)歷形成的認知圖式,就好像給我們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看什么都帶有鏡片的顏色,完全看不見世界本來的樣子。而過度關注又會導致感知覺放大,就像帶著放大鏡去看問題,往往會夸大問題,導致內(nèi)心更大的痛苦。
這種在收集信息中的自動篩選不良信息和對負面信息的放大過程,就是我們說的認知扭曲。認知扭曲常常會帶領我們偏離客觀事實,活在透過有色眼鏡看到的世界里。
這些負面情緒長期被壓抑,也許時間長了就會來一次大爆發(fā)
所以,當你去和他梳理你們過往中你的種種付出之后,他覺得你斤斤計較,甚至誤解你的記錄是為了索取回報,可以想象你的憋屈。
所以,你的一味壓抑和過度的付出并沒有帶給你想要的關注和情感回應,反而導致更多的誤會和沖突。
取下你的有色眼鏡,走出“沒有人在乎我,沒有人看到我的需要”的幻覺,調(diào)整你的想法“可能他們有時候會忽略我,如果我積極表達我的需要他們就會看到”,是不是感覺會好一些?
我的情緒我做主喲!不要總讓人去揣摩和猜測你的需要和意圖,通過簡單直接的方式表達,包括對她的一些意見。
比如說:“我希望你回家以后不要一直玩手機,我希望你能陪我聊聊天”,“你那樣處理這件事,也許你有你的理由,但是我覺得我很不能接受”,“我很希望我們能夠做一次坦誠的溝通和交流”等等??纯辞闆r會有什么不同?
另外一點,你說反省之后覺得是自己想控制對方變成自己能接受的樣子,你把自己的憤怒歸結(jié)于自己的控制欲。當然,這樣的自我覺察是非常棒的,也是自我成長的前提。
不過,我們似乎看到了你的另一個圖式:我們的關系出了問題,責任一定在我!
很多時候兩個人之間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當局者很難說清是誰的問題??梢栽囍堰@件事情作為故事說給好朋友或者家人聽聽,看看他們會怎樣說呢。
也許這樣可以幫助你做出客觀的判斷,她的做法是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接受呢,還是你個人較強的控制欲導致你無法接受?
過度向內(nèi)找原因,會讓你迷失起碼的判斷,也難以找到事情的真正癥結(jié)所在,問題就可能長期得不到解決;過度自責也可能損耗自己的心理能量,導致無力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和自我的成長。
如果你已經(jīng)看到彼此的問題所在,但是感覺有一些障礙和限制使得你無法去面對和處理,建議你最好去專業(yè)機構(gòu)尋求一些幫助。
劉荃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系統(tǒng)注冊心理師(注冊號:x-14-32)中國心理學會母嬰關系培育指導師;中國心理學會兒童成長指導師。
10年心理咨詢與教育從業(yè)經(jīng)歷。累計咨詢小時數(shù)近:2000小時左右。督導:100小時左右。
擅長領域:家庭及情感問題(戀愛問題;夫妻關系;婚姻危機問題;親子關系;家庭教育及早教問題)
青少年問題(青春期情緒與行為問題;考試焦慮;人際困難;適應困難)
其他問題(抑郁問題;焦慮問題;軀體形式障礙問題)點我預約
關注「三點一彎鉤」
回復【聽見】即可收聽更多音頻
你可能還想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