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臍,是生命之初,我們從母體獲得養(yǎng)分的紐帶。其實,肚臍的作用遠不止于此。肚臍內(nèi),有人體很重要的一個穴位——神闕穴。
大家都知道神闕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之一,但是您這道嗎,貼敷神闕穴對于失眠、泄瀉、嘔吐等病證,療效可能很神奇哦!怎么回事呢?一起去看吧!
神闕穴,位于臍窩中央,是中醫(yī)保健要穴之一,常被稱為人體的長壽大穴。就臍的部位而言,內(nèi)為小腸和大腸的居所,位于人體正中,是上下左右交通之樞紐,是升降出入的關鍵部位,氣機的中轉(zhuǎn)站。肚臍局部為腹壁最薄之處,藥物易于穿透和彌散,且臍下兩側(cè)有豐富的動靜脈血管網(wǎng),外敷藥物在肚臍,藥物易于吸收,更利于發(fā)揮作用。
將歸脾丸和少許酸棗仁搗碎,填入肚臍,外用創(chuàng)可貼封住。睡前一小時貼敷,晨起取下。
歸脾丸具有益氣健脾、養(yǎng)血安神的功效;而酸棗仁入心、肝經(jīng),味酸,具有養(yǎng)心安神的功效。
將大蔥與豆豉搗碎拌成藥餅,貼于肚臍,再用熱水袋熱敷于蔥餅上,每日1次,每次1~2小時。
蔥白有發(fā)散通氣的功效,可通利上下陽氣,有行氣通便的作用;淡豆豉可下氣調(diào)中。蔥白與豆豉相配,對便秘腑氣的通降具有良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半夏、生姜等量,搗爛炒熱后,敷于肚臍上,藥涼了后取下,連續(xù)敷幾次。
半夏具有良好的止嘔之效,為止嘔要藥,并可通過化痰以收消痞散結(jié)之效,長于治療臟腑濕痰諸證。半夏常與生姜配伍,相使而相畏,其止嘔之力倍增,且毒性減弱。將炒熱的生姜、半夏敷在神闕,熱力可使藥力更快地進入人體,被人體吸收。
將大蒜搗爛,直接貼敷于患者的神闞和涌泉穴處,每次1~2個小時,每日1次;若能配合口服蒜瓣2~3枚,效果更佳。
大蒜性味屬辛、溫,歸脾、胃、肺經(jīng),同時大蒜具有解毒、消腫、殺蟲的功效。研究發(fā)現(xiàn),大能夠強力殺菌,常用于治療癰腫、癤腫、癬瘡、肺癆、頓咳、痢疾、泄瀉、蟲積腹痛等。本方法多用于小兒泄瀉,成人泄瀉亦可起到很好的療效。
丁香、肉桂等量,磨碎成末,過篩后用黃酒調(diào)成膏狀,每晚敷在肚臍上,用紗布包裹,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敷5天休息2天。
亦可用縮泉丸搗碎,用黃酒調(diào)和敷臍。縮泉丸的主要成分是丁香和肉桂。丁香溫中暖腎,肉桂補元陽,二者配合使用,直入腎經(jīng),溫腎助陽;黃酒調(diào)和更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發(fā)揮作用。
羅布麻30克,研成細末,每次取5克左右,填在肚臍內(nèi),用膠布固定好。每日更換1次。羅布麻入肝經(jīng),有清瀉肝火,平肝息風的功效。
取肉桂、炮姜、茴香各15克,研末,用米醋或黃酒調(diào)成糊狀,敷于臍部,用紗布覆蓋,并用膠帶固定。每日1次。
將益母草研成細末,慢慢加入黃酒調(diào)成糊狀,貼敷在肚臍上,用紗布覆蓋,并用膠帶固定。貼敷時,用熱水袋熱敷于肚臍,每次貼敷30分鐘,每天可貼敷1~2次。
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入肝、心包、膀胱經(jīng),具有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吳茱萸研成粉末,每次5克,填滿肚臍,用紗布包扎并固定。每3天換1次。
吳茱萸性大熱,味辛、苦,具有辛溫散寒燥濕之功效,能入肝、脾、腎、胃之經(jīng)。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