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日本史
日本可分為四部分:九州,四國,本州和北海道。
以本州中心,分為三大平原(京畿、濃尾、關東)、六個地區(qū)(中國,近畿,東海,北陸,關東,東北)。
日本的歷史,為方便記憶大致分為四段,以約600年為一段:
一、約公元600年以前:為古代部落時代
二、約公元600年--公元1200年:天皇集權時代
三、約公元1200年--公元1800年:幕府時代
四、約公元1800年以后:近代史
起源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tǒng)一。據(jù)日本神話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國并即位,即位日相當于現(xiàn)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一、古代部落時代
繩文時代(公元前三世紀以前):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以前的繩文時代。人們以狩獵、捕撈及采集為生,因大量出土的陶器和陶俑表面上有繩索圖案,故稱為繩文時代。繩文人被外來民族征服后,彌生時代來臨。
彌生時代(前3世紀--3世紀):公元前三世紀前后,原本發(fā)展緩慢的日本原始社會,飛躍進全新的農(nóng)業(yè)社會。它首先出現(xiàn)于九州北部并逐漸向東發(fā)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zhuǎn)入九州北部,彌生時代的跨越根本在于中國秦漢時期的移民入島,他們帶來了大陸先進的農(nóng)耕文明。1884年彌生式陶器首次在東京都彌生町發(fā)現(xiàn)。
古墳時代(約250--592):因當時統(tǒng)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約4世紀,在近畿地區(qū)大和出現(xiàn)首個統(tǒng)一政權稱大和國,又稱倭國、大倭國,大和政權逐漸征服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后來改稱“天皇”。古墳晚期,朝廷由蘇我氏掌權,592年,蘇我氏推舉外甥女皇太后繼位,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3年,推古女皇立自己的侄子為皇太子(圣德太子),并攝政。
二、天皇集權時代
飛鳥時代(593--710):政治中心為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圣德太子攝政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試圖建立了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引入唐朝文化和制度,是大化改新的準備和先聲。推古女皇在圣德太子和蘇我氏之間搞平衡,是8位日本女天皇中政績最好的一個。隨著圣德太子、蘇我馬子、推古女皇逝世后,蘇我氏又獨斷朝政,直到645年,革新派殺死了蘇我入鹿,成立新的政權,年號為大化,推行大化革新。飛鳥時代奠定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基礎。
奈良時代(711-794):710年,天皇遷都都平城京(現(xiàn)在的奈良市)。這個時期歷代天皇發(fā)展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此時的日本社會儼然處于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
平安時代(794--1192):桓武天皇為了維持天皇制集權國家,于784年決定遷都平安京(今京都市),在那里籌建新都,離開了貴族和大寺院等守舊勢力盤根錯節(jié)的奈良。
以大化改新功臣自居的藤原家,一直受到天皇政府的優(yōu)厚賞賜。藤原氏以外戚身分干政,從801年起至1068年后三條天皇登基,所有天皇的皇后都出自藤原家,長達兩百余年,名義上日本是天皇集權,但大部分時間都是由藤原北家所操控,是為攝關政治。自1068年后三條天皇(與藤原家沒有血緣關系)登基起,恢復了天皇親政,為對抗藤原氏德攝關政治,開始實行“院政”(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zhí)政)。至1156年崇德天皇時保元之亂為止,日本天皇掌握回實權。
但平安后期,地方發(fā)生叛亂,朝廷將領無能,無力鎮(zhèn)壓叛亂,必須借助地方武士的力量,自此地方武士的實力開始得到中央的承認,于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平安末期,關東源氏和關西平氏兩大武士集團相爭。以平清盛為首領的平家,在和源氏的斗爭中取得了初步勝利,大權落在平清盛手中,這也是武士首次掌權。平清盛死后,源氏的源賴朝打敗平氏,并完成了形式上的統(tǒng)一,自此進入了鐮倉時代。
三、幕府時代(三大幕府)
1、鐮倉時代(源氏1192-1333):1192年,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并在鐮倉(東京附近)建立幕府,由此產(chǎn)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政治的對立。但源賴朝死后,幕府的權力落到了外戚北條氏手里,在第三代將軍死后,從京都迎接貴族藤原氏甚至皇子出任將軍。此后,幕府的政權被北條氏所世襲的執(zhí)權所領導。1324年,后醍醐天皇發(fā)動倒幕,失敗后被廢。1333年后醍醐天皇再次倒幕,鐮倉幕府的執(zhí)權北條派遣足利高氏(即后來的足利尊氏)前往征討,但足利高氏卻倒向了后醍醐一方。5月攻入鐮倉,鐮倉幕府滅亡。后醍醐天皇親政。
南北朝時代(1336--1392):足利尊氏不滿后醍醐天皇,于1335年反叛,1336年攻占京都,立光明天皇為傀儡。后醍醐天皇被迫退位后設法逃出,持著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縣)的吉野,是為南朝,形成南北兩個朝廷的對立。1338年,北朝天皇授足利尊氏征夷大將軍稱號,在京都開設幕府。但隨后北朝忙于鎮(zhèn)壓內(nèi)亂,后足利兄弟反目,經(jīng)多次攻防后,南朝勢力衰退,南朝天皇把三神器交給北朝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至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時,幕府達到全盛,1378年在京都室叮建成幕府新址。1392年,由于南朝勢力衰退,南朝君臣接受和約,帶著三神器到達京都,這標志著南北朝時代的終結,北朝統(tǒng)一了日本。
2、室町時代(足利氏1392--1573):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大名而建立的,幕府本身的統(tǒng)治能力薄弱。1467年圍繞將軍繼承問題,幕府內(nèi)部分裂,應仁之亂(1467年)爆發(fā),日本進入戰(zhàn)國時代。
此后幕府與守護大名勢力均一蹶不振,至16世紀中葉,一些地方領主與武士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控制一方的戰(zhàn)國大名,著名的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張的織田信長、三河的德川家康、中國的毛利元就等,他們形成割據(jù)勢力,而幕府的控制范圍僅限于近畿一帶。在角逐中,織田信長的力量逐漸超過其他戰(zhàn)國大名,1568年進入京都,1573年滅亡室町幕府,日本走上統(tǒng)一的道路,織田信長修筑了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本能寺兵變中織田信長自焚死,部將豐臣秀吉繼承其事業(yè),在1590年完成統(tǒng)一日本大業(yè),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但豐臣秀吉并未開設幕府,1585年被天皇任命為關白(見攝關政治),次年兼任太政大臣。
3、江戶時代(德川1603--1867):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xiàn)東京)建立幕府政權,幕府領地約占全國土地四分之一,其余由大名領有,稱藩國。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統(tǒng)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1867年,將軍德川慶喜被迫還政天皇。1868年,天皇政府軍打敗幕府軍,江戶和平移交給政府軍,幕府領地大部被沒收,德川幕府亡。
四、日本近代史
明治時代(1867--1911):1868年1月3日,“維新三杰”大久保利通、西鄉(xiāng)隆盛、木戶孝允發(fā)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并改名為東京。之后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zhàn)爭”)及日俄戰(zhàn)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1911年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即位,大正天皇在位15年,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后被迫讓權療養(yǎng),由裕仁親王攝政。1926年,裕仁登基,即昭和天皇。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日軍侵占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1989年昭和天皇病沒?;侍用魅始次唬哪晏枮椤捌匠伞?。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