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連連 民不聊生
沭陽治水歷史悠久。據史書載,北宋前期,沭水宣泄不暢,位居其下的沭陽水患連連。
自1194年黃河奪泗奪淮以后,使沂水、沭水、泗水失去了原來出路,位于其下游的沭陽自然災害日趨嚴重,尤其是水患,肆虐無忌,成為著名的“洪水走廊”,幾乎年年受災。
據歷史記載,1368-1948年的581年間,沂河、泗河、沭河流域發(fā)生較大水災就達340次之多。沭陽成了有名的“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早災”的極貧之地。其中,1912年至1948年的37年間,沭陽發(fā)生洪水災害的就有34年。水患成了千百年歷史上沭陽人民心中永遠的痛。
1
治水除患 導沂整沭
時間回到70年前,1949年8月中上旬,沂沭洪水爆發(fā),堤防決口150多處,淮北平原洪水漫流,沭陽縣境內一片汪洋。
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就電告蘇北區(qū)黨委和行政公署,要求“全力組織人民生產自救,以工代賑,興修水利,以清除歷史上遺留的禍患。”12月6日,導沂整沭工程正式開工。工程采用“筑堤、束水、漫灘”方式,在宿遷、新沂、沭陽、灌南、灌云等縣境內開挖新沂河。沭陽和周邊9個縣共出動民工58萬人、其中沭陽縣5.15萬人,他們向大自然開戰(zhàn),不顧天寒地凍,克服重重困難,以生產自救、以工代賑的方法,投入了被稱為“蘇北治水第一仗”的氣勢磅礴的導沂整沭工程。
1950年5月,新沂河一期工程勝利完工。新沂河的建成,不僅在沭陽,甚至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建國后的第一項大型水利工程。新沂河河床寬1100米至1400米,流域面積2230平方公里,經過多年除險加固,行洪標準不斷提高。河兩岸大堤相距約兩三里,堤內有大片空地,在沭陽人口中,大堤里面的河道被稱為“沂河淌”。新沂河的建成,迫使魯南客水歸槽,舊沭河泛濫地區(qū)六塘河、柴米河一帶約233.4萬公頃農田減輕了水患。
1950年汛期,新沂河順利通過5次洪水,最大流量為2552立方米/秒,保住了沿線兩岸秋熟作物免受洪水肆虐,沭陽境內大部分農田5年來第一次收獲晚秋。
1
安全行洪 旱澇保收
導沂整沭工程也拉開了沭陽除洪澇、興水利的序幕,60年代積極發(fā)展農田灌溉,到70年代掀起以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農田為中心的“治水改土”運動,徹底改變了“洪水漫流,河湖無涯”的局面,結束了沭陽“洪水走廊”的歷史,為區(qū)域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支撐。多年來,新沂河在消減水患、促進商品糧基地建設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1
眾志成城 再御洪水
70年后的今天,受臺風“利奇馬”影響,沂沭泗上游普降大到暴雨,作為沂沭泗流域重要的行洪通道,新沂河高水位大流量行洪。自8月10日起,客水流經新沂河沭陽段,至11日23時,新沂河流量達5250立方米每秒,水位10.87米,破歷史最高紀錄。12日11時,水位11.15米,超警戒水位2.15米,流量達到5570立方米每秒。13日14時30分,水位10.58米,超警戒水位1.58米,流量4440立方米每秒。
這一次的高水位,讓九孔閘暫時失去了功能,讓沂河大橋幾乎漂在了水面,讓沂河堤的樹木成了“水杉”,但是堅固的沂河大堤,以它磐石般的胸膛,抵御著來勢洶洶的洪水,它的厚重,此時,成了沭陽人高高的脊梁。
面對猛獸般的洪水,沭陽縣迅速啟動防汛一級應急響應,全縣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把汛情當做命令,2.55萬名干群夙夜守堤,20米一崗,保護家園;面對嚴峻考驗,來自無錫、常州、南京等地的200多名消防指戰(zhàn)員從四面八方趕來,馳援沭陽,厲兵秣馬,枕戈待旦,共同固守新沂河大堤。
這一次,萬眾的力量凝聚到一起,像一條馴河的長鞭,抽打著驚濤駭浪,誓言趕走這只曾給沭陽人帶來沉痛記憶的“猛獸”!回想70年前的一片汪洋,面對洪水來襲,這次,沭陽不一樣!
因為有了你們
沭陽變得更加堅強
因為有了你們
沭陽不一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