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上午好~
前兩天師兄一個朋友從宜興過來,三伏天熱,兩人趕忙尋了個茶室避暑乘涼。
坐下來,上一壺茶,茶氣清香撲鼻,師兄心中慢慢沉靜下來,不禁感嘆:“飲上這一壺茶,三伏天里也能快活似神仙?!?/span>
朋友笑笑,說;“茶是好茶,壺更是好壺。”
師兄不覺把目光放到茶壺上,思考片刻,又看向朋友,這才發(fā)覺自己全然把這解暑靜心的功勞歸到了茶上,卻忘了這盛茶的載體。
朋友接著說,“你知道這紫砂壺,產自哪里嗎?”
師兄自然是知道的,江蘇宜興嘛,紫砂之鄉(xiāng)。
朋友點頭。
“茶與壺本為一體,好茶配好壺是錦上添花,茶香七分,配上好壺,則品之有九分;
若是好茶配差壺,茶香七分,則品之只剩五分,反之,差茶配好壺,茶香五分,則品之能有七分?!?/span>
師兄了然。
一把好壺,遇弱能扶之,遇強則更強。
師兄知他比我懂茶,于是繼續(xù)聽下去。
朋友講,紫砂壺發(fā)展到現(xiàn)在,除去實用性,也千萬不要忽略它的藝術性。
就比如顧景舟先生的茶壺,只看著就是一種享受。
而朋友的老家宜興丁蜀鎮(zhèn)有許多紫砂工藝人,他們始終保持著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模式,保全了紫砂不可復制性的同時,也賦予了它極大的藝術價值。
紫砂傳承數百年,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直到現(xiàn)在也仍然沒有被廣為人知,卻仍然有一批愿意為它默默付出一生的人。
師兄感慨良多!
不禁想問一句:你們喝茶都用什么器具呢?
師兄最喜歡陶器。
而陶器中我又最喜歡紫砂壺。
首先,紫砂壺不容易瓷化,變成玻璃,它可以燒到1200℃也沒問題;
其次,它具有雙氣孔結構,透氣性好,不滲水;
還可以吸雜味兒,即使是不那么好的茶放進去,紫砂壺也能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出茶的香味來。
這壺養(yǎng)久了,就是只倒點水進去,它也會有茶的味道。
這是瓷器和玻璃做不到的,也是紫砂壺能成為最昂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之一。
我們用壺來喝茶也是同樣的道理。
茶本為水,如果只是解渴,還何需茶葉,隨便一個容器,一捧清涼泉水飲下,便能全身舒爽。
所以說喝茶,挑茶,不是為解渴,是因為中國人講究意蘊,講究工藝。
意蘊和工藝從何體現(xiàn)呢?
拿最好的紫砂壺來說,你拿到一個壺,首先看什么?
看它的泥。
生胚是用泥拍打而成的,泥好,茶的氣韻才能揮發(fā)出來。
紫砂壺的泥料大致分為紫泥、朱泥、段泥三種。
比如紫玉金砂做成的倒把西施就是紫泥。
砂土混合,土為肉,砂為骨。
紫砂可塑性強,茶壺便不易變形裂開;
而紫砂泥中石英含量豐富,燒成的壺透氣性好。
與紫泥相比,朱泥的制作難度就要大一些,成品率低。
因為朱泥收縮率大,燒制時容易出現(xiàn)“皺紋”。
但朱泥壺內壁較為粗糙,因此反而能夠留香,泡出來的茶香氣濃郁。
段泥,以蟹黃段為例,色澤分明,泥中礦物質種類多,油性足,泡養(yǎng)包漿后玉質感強烈,不會現(xiàn)賊光。
三種泥料各有長處,選擇哪一種則看你想泡哪種茶。
一般來說,茶與壺顏色相似更加便于養(yǎng)壺。
像紫泥壺就適合泡深色茶葉,也就是發(fā)酵型茶,如熟普、紅茶,黑茶等;
朱泥聚香,所以適合泡高香型的茶,比如烏龍茶;
段泥則不能用顏色太深的茶葉,鐵觀音,生普都可以。
根據茶選好了泥料,下一步看什么?
質量好了,自然是看品相。
紫砂壺流傳五百年,有幾種器型傳承延續(xù)了下來。
最常見的是西施。
西施多是半手工成型。
圖中的這款倒把西施壺身光滑細膩、形狀珠圓玉潤。
沒有采用截蓋,而是采取嵌蓋的方式,使整個壺體更加流暢,密閉性也更強。
在確保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加了藝術性。
西施壺名取自古代四大美女之西施,形容人至純至清,秀美圓潤。
第二種器型為仿古。
仿古絲毫不現(xiàn)俗氣,以線條表達美感,器型磅礴大氣,收放自如,符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是最傳統(tǒng)的紫砂器型之一。
仿古多采用全手工成型,工藝復雜,需要反復燒制5遍。
制作一把仿古,工期就需要15天。
而仿古,也稱仿鼓,即仿自戰(zhàn)鼓之形狀。
以壺喻人,則形容沉穩(wěn)冷靜,有勇有謀。
第三種器型為石鼓。
石鼓為全手工制成。
壺把較大,便于持握;壺口較小,能夠聚香。
石鼓嬌小而飽滿,方中帶圓,圓中帶方,曲線過渡自然,在視覺和觸覺上達到了雙重平衡。
石鼓腹身飽滿,形容人則是簡潔明快,氣韻不俗。
最后一種器型為石瓢,也是師兄最喜歡的器型。
石瓢為全手工成型,成型難度較大。
正因此,才更加體現(xiàn)它的氣節(jié)與風骨。
壺身有渾然正氣,卻不繁瑣復雜,反因其簡潔更顯質樸典雅。
壺體剛柔并濟,骨肉亭勻。
石瓢源于民國時顧景舟先生引義“弱水三千,只飲一瓢”,取名石瓢。
用以擬人,則形容拋棄貪欲,不過分追求,萬事適可而止。
除此之外,石瓢的價值還來源于壺身上的手刻心經。
心經字數多而壺身小,所以有時會用到微刻。
約相當于在一個大拇指上刻六個字。
刻字只能在生胚上刻,而在生胚上刻繪是無法修改的,一字之差,一壺皆毀。
刻繪之人需慎之又慎,如此才能制出一把好壺,才有我們今天看到的意蘊和工藝。
而意蘊和工藝是匠人,匠人傳承則需要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是冰冷的流水線,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而紫砂的技藝,是就算有了十年苦練,也可能只是邁進了門檻,后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且不說在過去做壺并不是一件受人尊敬的事,時間長,收入少,還要磨去人心的各種紛雜欲望。
拍泥條,打泥片,到最后差0.1毫米都不行。
0.1毫米的鴻溝邁過去了,再拍身筒,一天二三十個,十年如一日,潛心拍打。
這不止是一個做壺的過程,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所以顧景舟先生說,“泥是有生命的,需得用心用情對待。”
因為壺做到最后,壺就成了人,人也成了壺。
也因此我們買壺,才會買和自身性情相符的壺。
對師兄來說,這個壺就是紫砂。
紫砂古老卻不迂腐,古典卻不沉重,在時間的淬煉下反顯驕矜與質樸。
我們工作這么忙碌,生活節(jié)奏這么快,為什么還要在閑下來的時候泡上一壺茶,慢慢品它?
就是因為要放松、要思考,而不是一個勁兒往前跑。
這同紫砂傳承的精神是如出一轍的。
師兄愛之惜之,所以今天才會特別抽出一篇文章單獨給各位醫(yī)友講講紫砂壺。
望大家都能像紫砂一樣,反復磨練,歷久彌新。
紫砂和中醫(yī)都是傳統(tǒng)文化,想必守正的醫(yī)友里也不乏懂壺之人。
正宗的紫砂壺產自江蘇宜興,師兄是愛壺之人,于是親自挑選了兩把,愛壺懂壺的醫(yī)友可以點進來看一下。
心經石瓢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