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道統(tǒng)
2023-05-15 19:55
發(fā)表于北京
以下文章來源于象道
,作者象語
象道
.
讀真經,踐貞德。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老子在“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之后,緊接著就是這一句。至于“恒”隱而“?!币?,此時人之繆也!老子把“名”和“道”放在一起,可見“名”和“道”的關系非同小可。這在老子的《姬氏道德經》中看的很清楚。用“名”來言“道”。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接著,老子話鋒一轉,說到“無欲”、“有欲”。然后歸結到“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崩献訉Φ赖拿枋?,這一段是概括。接下來,老子說了“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一段。這是老子對“道”命名的過程。老子說了道“名”的過程,接著概要地說“道”的“實”。這就包括“返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也包括道生的時間:“象帝之先”。道怎么生?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何以生?曰:“無,無極極,極生炁,炁生變,變之道也”,過程怎么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空氣以為和”。道怎么表現(xiàn)?:“惚恍”;以及“夷希微”等道存在的形式等等。最后老子說:“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故執(zhí)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這是在《道經卷》初節(jié)中,我們所能理解的老子對“道”的描述。當然這里的重點是要說“名”,故而有所取舍,不言。在《道經卷》的中節(jié),老子繼續(xù)對道以“名”。在這里老子換了一些方式進行“名”。這就是從“玄牝”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繼而到“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曰”。老子又用了一系列的事例和比喻說“名”道。到了《道經卷》上節(jié),老子開頭就說“道恒無名”。既然老子對“道”給了那么多說明,可謂是“名”,何以開篇就說“道恒無名”?因為“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老子的意思是,“名”是階段性的,名生則止,所以不殆。老子為什么費盡心思對“道”得了“名”,又要馬上知止?因為“名”是會變的,變大變小,是變化的,是轉化的。既然是轉化的,變化的,一旦有所得,就不要介意別人怎么看?!爸顾圆淮?!這樣就長久了!老子在《道經卷》既說“道”,又說“名”,確立了道和名的“相因性”,或者可以說“名實性”。在此之后,整個《德經卷》,老子沒有說到“名”。老子在《德經卷》是在講“德”,又或許就是在講道的“實”。“德”是“道”的實。道,是要落腳在“德”的上面的。此論或許非三言兩語可道,待后專敘。到了《道理卷》,老子提出了“名與身”的問題。他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還是在《道理卷》,老子說到“天象無形,道隱無名”。之后老子只在《道政卷》提到“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span lang="EN-US">根據(jù)傳承人姬英明的說法,讀《姬氏道德經》,先讀《道理卷》,而后《德經卷》,而后《道經卷》的順序。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可見老子對“道”和“名”的揭示是循序漸進的。比如,在《道理卷》,老子只是用身邊最觸手可及的事例,最淺顯易懂的身邊事說“名和身”的關系,說出了“輕重”的思考。然后用“天象無形”,來喻指“道隱無名”。把“道和名”的關系點到即止。而后在整個《德經卷》專門說“德”,而無一句經文提到“名”。直到《道經卷》,老子揭示了“道”和“名”的關系,并從“名和身”引到“名和實”,說到“去彼取此”。并最終揭示“道和名”的關系,這樣貫通來看,大概就很容易理解了。文子對“名”有很深入的解釋。文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倍道而任己,見譽而爲善,立名而為賢,即治不順理而事不順時”?!盃懮萍磩?,爲不善即觀,勸即生責,觀即生患,故道不可以進而求名,可以退而修身。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見求譽,治隨自然,己無所與。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無通,有智而無為與無智同功,有能而無事與無能同德,有智若無智,有能若無能,道理達而人才滅矣。人與道不兩明,人愛名即不用道,道勝人即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在這里,文子用“尸名”一詞說“名”,可見對“名”的認識何其深刻!文子更進一步用“事、私、譽、進、退、智、功”等等概念,說“道勝人即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的道理。指明了“名”與“道”的關系。莊子談名,說:名者,實之賓也。莊子在《逍遙游》中,借許由之口說“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云云。“名”是賓,“實”是主。如果去哪兒做客,賓主都分不清,那是什么樣的笑話?把老子和莊子結合起來看,莊子用一個“賓”字,把名和道,名和實的關系說的更清楚了。今天說到“名”,還有一些特殊的機緣。黃河壺口的路邊,被圍墻隔起來了,修的還很高,怕被人偷窺了。有關方面對人們的質疑,給出的理由是保護“安全”。這種以
“安全”之名,掩蓋些什么樣的骯臟心里,又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霸道,自不必我說。所以不必我說,是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更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雖然群眾的眼睛有時候在觀自己時有些盲點,但在觀他人他事時,多數(shù)是亮的。最主要的,總有一些明白人,在竭盡全力,不斷喚醒社會民眾。更別說還有神明在俯瞰世間,在標記著人們功過得失。“安全”這個“名”,全世界都在濫用,典型的是美國打壓華為。大到國際關系,中到社會治理,小到個人行事。無處不在,無處不存。我在《牧羊的鞭子和保安的柵欄》中也說過了。“名”是界定“實”的。老子的警告的自不必說,“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在現(xiàn)實中,“名”的各種表現(xiàn)也是形式多樣,花樣百出,令人眼花繚亂。比如各種“正宗”,各種“老字號”,“最美”、“最靚”、“最地道”……等等,當然也包括了各種“長”、“家”等據(jù)以施命的“名”之中。在面對這些個“名”的時候,要多長個心眼,以免被“名”所騙,為“名”所累。得“名”者更要警惕有“名”無實,以賓欺實。要知“人與道不兩明,人愛名即不用道”的道理,不能忘了老子的警告:“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象語
中元四千七百二十年四月十二
西元2023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