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零星材料:楚莊王“止戈為武”、韓非子“自環(huán)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左傳·宣公十五年》“伯宗曰:‘故文,反正為乏’?!薄蹲髠鳌ふ压辍贰搬t(yī)和曰:‘于文,皿蟲為蠱’?!?/div>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具有文字性質(zhì)的刻畫符號(4500---5000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象形文字符號(6000多年前)
《禮記中庸》“(子曰)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豆茏泳肌芬苍疲簳?,車同軌,此至正也……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翱赡馨l(fā)生在西周中晚期到春秋之時,詳情已不得而知。文字學史上第一部字書《史籀篇》可能就是配合這次文字整理而編寫的。
2,秦代的疏通文字是歷史上有明文記載的又一次文字整理活動。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采取措施:(1)固定偏旁寫法。(2)確定偏旁的位置。(3)廢除異體異構。(4)統(tǒng)一書寫筆畫。
漢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訖宣帝、元帝之時,經(jīng)學博士增至14家。博士所傳經(jīng)書,都是用隸書抄錄的,隸書為漢代通行文字,故稱“今文”。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劉歆受詔與父劉向領校秘書,發(fā)現(xiàn)不同于“今文”經(jīng)書的“古文經(jīng)”。所謂“古文經(jīng)”,即以先秦古文抄寫的經(jīng)書。這些古文經(jīng)一部分來自民間所獻,如北平侯張蒼所獻《春秋左氏傳》;另一部分來自“魯恭王壞孔子宅”。
以之為原型,漢代新字書:武帝司馬相如《凡將篇》、元帝黃門令史游《急就篇》、成帝李長《元尚篇》。元始中,揚雄《訓纂篇》順續(xù)《蒼頡》,班固《太甲篇》、《在昔篇》。賈魴《滂熹篇》,崔瑗《飛龍篇》。
1,編排:“其建首也,立一為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牽條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jù)形系聯(lián),引而申之,以究萬源,畢終于亥?!?/div>
2,字體:小篆為正。兼收古文、籀文、奇字、或體、俗體。
3,說形
4釋義方法:其一,同義為訓?!跋椋R病?。其二,同音為訓。“天,顛也”。其三。注明來源?!吧瘢焐褚鋈f物者也。從示申聲。”其四,標定義界。“吏,治人者也”
5注音
6,說文價值:1,備列古籀篆文,是古文字資料的寶庫。2,闡發(fā)條例,奠定了文字學的理論基礎。3,構造系統(tǒng),為歷代字書編纂的楷模。4,窮根析源,是統(tǒng)一規(guī)范文字的典要。
7,說文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1,字形解說有誤。2,字義闡釋不確??陀^上小篆是古文字末流,主觀上陰陽五行學說影響其科學性。
三 從《說文》到字書的編纂(上)
(一)祖述《說文》之字書
1,《古今字詁》三卷魏張揖。是許慎之后較早地承《說文》而編纂的字書。
2,《字林》七卷西晉呂忱
3,《字統(tǒng)》二十卷北魏陽承慶
4,《古今文字》試卷北魏江式《古今文字表》是繼許慎《說文解字序》
5,《玉篇》顧野王 第一部楷書字典。原本《玉篇》16917字,殘卷保存2100余字。體例依據(jù)說文,分542部。增加了新產(chǎn)生的“爹、爸、爺”等字。
6,《類篇》十五卷宋·王洙等撰
7,《字匯》十四卷 明·梅膺祚獨創(chuàng)筆畫檢字和大膽的部首改革。
8,正字通十二卷,明·張自烈或清·廖文英以《字匯》為藍本。
9,《康熙字典》是我國傳統(tǒng)字書編纂中的一次規(guī)模最大的集體合作。真承《字匯》、《正字通》,不僅是祖述《說文》這類書的殿軍,而且也是傳統(tǒng)字書編纂的集大成者。
四 (下)
(二)辨正文字之字書
適應糾正文字使用混亂這一需要而出現(xiàn)的。
最早的是顏師古的《字樣》。
《干祿字書》一卷,唐·顏元孫 以平上去入四聲為綱,按206韻為次編列單字,每字之下所列異體,分別以“俗、通、正”標明。
《五經(jīng)文字》三卷 唐·張參 對說文部首有重要改動,部首歸為160部
《新加九經(jīng)字樣》一卷唐·唐玄度是補《五經(jīng)文字》之不足。
《佩觿》三卷:宋·郭忠恕
《復古編》二卷宋·張有
《龍龕手鏡》四卷遼·釋行均 針對佛經(jīng)文字。將《說文》部首歸為242部,又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為四卷。
《字鑒》五卷元·李文仲
《俗書刊誤》十二卷明·焦竑
(三)古文字書
晉武帝汲郡盜發(fā)戰(zhàn)國魏王墓,出古書十車,即所謂“汲冢古文”
《汗簡》七卷宋·郭忠恕 廣泛收集了大批古文資料;是考釋出土文字的重要參考。
《古文四聲韻》五卷宋·夏竦
五 《說文》的傳承和突破
(一)李陽冰與《說文》
功績:修正筆法;刊定形聲;另立新義。不存在“竄亂”和“擅改”。
(二)二徐對《說文》的校定與研究
大徐貢獻:1,“精加詳校”1)增補“漏落”2)糾正時俗訛變3)勘正《說文》流傳之誤
2,創(chuàng)造性勞動:1)附益新字2)統(tǒng)一反切3)改易分卷4)增加注解
小徐特色:1,以今語俗言證說文2,兼明假借、引申之義3,因聲音探求字義4,梳理古今文字之體5,據(jù)《說文》訓古書。6,開始了《說文》的綜合研究
(三)《字說》與“右文說”
右文說為王子韶所倡,主張“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即形聲字的形符只是表示類屬意義,而字義則在聲符。為漢語科學語源學的建立提供了重要門徑。
(四)鄭樵等人的六書研究
《六書略》象形608,諧聲21080,指事107,會意740,轉注372,假借589
元·戴侗《六書故》楊桓《六書統(tǒng)》、《六書溯源》
明·趙撝謙《六書本義》楊慎《六書索引》吳元滿《六書正義》
(五)宋代金石學
劉敞《先秦古器圖》
歐陽修《集古錄》標志金石學業(yè)已出現(xiàn)
1, 摹寫2,考釋3,“專論題跋,頗存名目”4,集錄考釋文字成果。
六 清代的說文學
(一)清代《說文》研究之概況
根據(jù)丁福?!墩f文解字詁林》有著述者203人,較著者50余家。大致分為四類:
第一類 對《說文》的??焙涂甲C;
第二類 對《說文》有所匡正;
第三類 對《說文》進行全面研究;
第四類 補充訂正前輩或同時代的著作。
(二)《說文》學四大家之比較與評價
1,關于段玉裁
《說文注》全面論述了問組形音義的相互關系,是一步體大思精的《說文》學著作。其特色與成就不僅在于他“究其微旨,通其大例”對許書作了細密全面的??闭恚谟谒ㄟ^對許書的注釋,提出并初步解決了一系列有關漢語音韻學、文字學詞匯學、訓詁學的重大問題,他能初步運用歷史發(fā)展的觀點和一些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語言現(xiàn)象。
段氏注《說文》意在“以字考經(jīng),以經(jīng)考字”。其主要成就在于訓詁,但他是從行吟一定相互關系來研究訓詁的。
其文字學成就:第一,探求古字、古形,疏證本義、古義。第二,闡明形音義之間的關系。如“凡農(nóng)聲之字皆訓厚”。
第三,推陳字義發(fā)展源流。
“形以經(jīng)之,聲以緯之”
從文字學角度評價遜于王筠
2,桂馥的《說文》研究
證本義,證說解。
3,王筠的《說文》研究
《說文釋例》就是解釋《說文》的條例。前14卷主要說明“六書”及許書條例;后六卷列出對《說文》的一些疑問。各卷后附有“補正”。常用金石古文補正《說文》的訓釋和字形解說。是研究說文的專著。
《說文句讀》三十卷《文字蒙求》四卷
4,朱駿聲的《說文》研究
朱氏所說轉注即是字義引申,假借就是同音通假。
(三)“六書”理論的進展
關于轉注
幾說:
形轉說:唐·裴務齊《切韻序》“考字左回,老字右轉”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斥為“俗說”;郭忠恕《佩觽》斥為“野言”。元·戴侗《六書故》周伯琦《六書正訛》試圖從字形結構上解釋轉注,但是他們并沒有弄清楚轉注是一種什么樣的結構方式,穿鑿附會,徒為臆說而已。
聲轉說:宋·張有、毛晃、明·趙古則?!稗D其聲注其義。”(按:古今字中音發(fā)生變化的字。)例如:“無”字古文象舞形,乃“舞”之本字,借為“有無”“無”。這些仍屬用字假借,不是轉注。
首字轉注說:江聲?!跋略品材持畬俳詮哪?,即同意相受也。此皆轉注之說也”。果如其說,則六書幾無非轉注矣。
互訓說:戴震、段玉裁、王筠?;ハ酁橛枴H欢鳚h時注無訓釋義。朱駿聲把轉注說成是字義引申,實無補于六書研究。
聲首說:章太炎。主張意義相同、聲音相近的字是轉注字。章氏以“建類一首”之“類”為聲類,與許慎“分別部居”之旨不合(此為六書何必定要與許慎之旨合?《說文解字》根據(jù)“分別部居”和“據(jù)形系聯(lián)”的原則,將近萬個漢字按照偏旁分類歸部,建類一首是造字方法,二者有必要合嗎),……而且因“方語有殊”而制出來的字,其結構方式不可能整齊畫一,如果把這兩種字視為轉注,必然混淆六書的界限,導致取消轉注。(不解此處質(zhì)疑)
義轉說:徐鍇《說文解字系傳》:轉注者,屬類成字,而復于偏旁加訓,博論近譬,故為轉注?!按说茸纸砸岳蠟槭?,而取類于老,則皆從老轉注之?!鼻濉ね貘Q盛“轉注從意而轉,加之以聲。凡《說文》從某某聲而所從之字為象形者,形聲也;所從之字為會意者,皆轉注也”。為什么稱此說“為轉注研究打開了一條思路”?
按:轉注眾說紛紜的原因首先在于名稱本身。轉注之“轉”顯然是變化、轉變,涉及兩個不確定方面,應該是由a產(chǎn)生了b;“注”有灌注、聚集、投擲、放置、銜接、附屬、記載、預示、風格、給書中字句做解釋的意思。這又使“轉”可以解釋用a來解釋b。
其次許慎給的定義不明確?!敖愐皇?,同意相受”,“類”顯然是指一類事物,這類事物是a還是b呢?如何建的類?“首”作何解?“同意”暗示兩個事物,要有A與B相同,而且是在意義上。“受”是接受抑或是給予都不能確定。
再次,例子更不明確?!翱祭鲜且病?。給出的考、老二字在字形聲音意義上均十分相近。再看《說文》對兩個字的解釋更是雪上加霜。
總之,根據(jù)說文猜測轉注這一“書”可以從文字、音韻、訓詁各個方面給出不同的解釋。
(四)字原的探究
歷代對《說文》部首的研究,逐漸行程為字原學。研究說文部首者,或謂之偏旁,或謂之字原。字原的研究應以古文字資料為依據(jù),廣泛收集獨體初文,排列出獨體初文與孳乳字的譜系,從中發(fā)現(xiàn)獨體初文與孳乳字的關系,總結出文字孳乳繁衍的規(guī)律。
(五)清代說文學在文字學史上的地位
他們運用音韻、訓詁之學于《說文》研究,是他們在學術上取得超邁前賢的重大成就的前提之一,這一點尤其值得有志于文字學研究的學人的深切記取。至于《說文》學家不能深通金文,則是他們的學術受到局限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