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jīng)集解卷之四
趙學士集解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凡物方則割,廉則劌#1直則肆,光則耀。惟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所謂嗇也。夫嗇者,有而不用者也。世患無以服人,茍誠有而能嗇,雖未嘗與物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則其服之早矣。物既以服,斂藏其用,而至於投身終不試,則德重積矣。德積既厚,雖天下之剛強無不能克,則物莫測與量矣,如此而后可以有國。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輕用之,一試不服,天下測其深淺而爭犯之,雖欲保其國家而不可得也。吾是以知嗇之可以有國,則有國之母也。
是謂深根固帶,長生久視之道。
孟子曰:盡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以嗇治人,則可以有國者是也。以嗇事天,則深根固帶者是也。古之圣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內(nèi),則根深而不可拔,蒂固而不可脫,雖以長生久視可也。蓋治人事天,雖有內(nèi)外之異,而莫若音則一也。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
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圣人無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無所求,內(nèi)無所畏,則物莫能侵,雖鬼無所用其神矣。陸曰:圣人以道蒞天下,天地之和應(yīng),寒暑變化,生成而已,當是之時,鬼無靈響,何神之有。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
非其鬼之不神,亦有神而不傷人耳。非神之不傷人,圣人亦未嘗傷人,故鬼無能為耳。葉曰:圣人亦不傷人,以下文德交歸焉考之,人當為神。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人鬼之所以不相傷者,由上有圣人耳,故德交歸焉。人歸德於神,亦歸德於圣人。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歸大國,猶眾水之趨下流也。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眾動之赴靜,猶眾高之赴下者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大國能下,則小國附之。小國能下,則大國納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下以取人,小國下而取於人。言大之於下,宜若可以無下而下之者,以取於人也。言小之於大,不得不下而取之也。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政和曰:天道下濟而光明,故無不覆;地道卑而上行,故能承天。人法地,地法天,故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凡物之見於外者,皆其門堂也。道之在物,譬如之奧,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見耳。夫惟賢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之寶。愚者雖不能有,然而非道則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所保。蓋道不遠人,而人則遠之。今誠有人美言之,則可以為市於世;尊行之,則可以加於人矣。朝為不義而夕聞大道,妄盡而性復(fù),雖欲指其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可棄之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立天子,置三公,將以此道救人耳。雖有拱璧之貴,以先駟馬之良而進,不如坐進此道之多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則得之矣。道無功罪,人患不知,知則無罪不能污也。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圣人為無為,故無所不為;事無事,故無所不事;味無味,故無所不味。其於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已。蓋人情之所不忘者,怨也。然及其愛惡之情忘,則雖報怨猶報以德也,則知無所不用其德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世之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難多而易少。至於難而后圖,大而后為,則事常不濟矣。圣人齊小大,一多少,無所不畏,無所不難,而安有不濟者哉。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方其未有,持而謀之,足矣。及其將然,非泮而散之不去也,然猶愈於既成也。故為之於未有者,上也;治之於未亂者,次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治亂禍福之來,皆如彼三者積小以成大。圣人待之以無為,守之以無執(zhí),故能使福、自生,使禍自亡。譬如種苗,深耕而厚籽之,及秋自穰。譬如被盜,危坐而熟視之,盜將自卻。世人不知物之自然,以為非為不成,非執(zhí)不留,故常與禍爭勝,與福生贅,是以禍至於不救,福至於不成,蓋其理然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圣人知有為之害,不以人助天,始終皆因其自然#2,故無不成者。世人心存於得喪,萬事之微,猶有不知而聽其自然者。及見其幾成而重失之#3,則未有不以為敗之者。故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人皆徇其所欲以害物,信其所學以害理。圣人非無欲也,欲而不欲,故雖欲而不害於物。非無學也,學而不學,故雖學而不害於理。然后內(nèi)外空明,廓然無為,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古之所謂智者,知道之大全,而覽於物之終始,故足貴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於小智,以察為明,則智之害多矣。故圣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將以愚之耳。蓋使無知無欲,而聽其上之所為,則雖有過亦小矣。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應(yīng)之,而上下交相賊矣。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吾之所貴者,德也。物之所貴者,智也。德與智固相反,然智之所順者小,而德之所順者大矣。葉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然是足以為楷式,而非道也,故謂之玄德。積玄德而至深且遠,則近乎本,而與物反,夫然后各安其性命之情,是以謂之大順。
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圣人非欲上人,非欲先人也。蓋下之后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是以圣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夫道曠然無形,頹然無名,充遍萬物,而與物無一相似,此其所以為大也。若似於物,則亦一物矣,何足大哉。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道以不似物為大,故其運而為德,則亦悶然以鈍為利,以退為進,不合於世俗。今夫世俗貴勇敢,尚廣大,夸進銳,而吾之所寶,則慈忍儉約廉退,此三者皆世俗所謂不肖者也。
夫慈故能勇,
世以勇決為賢,而以慈忍為不及,是不知勇決之易挫,而慈忍之不可勝,其終必至於勇也。
儉故能廣,
世以廣大蓋物,而以儉約為陋,不知廣大之易窮,而檢約之易足,其終必至於廣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世以進銳為能,而以不敢先為恥,不知進銳之多惡於人,而不敢先之樂推於世,其終卒為器長也。蓋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自樸成器,始有屬其長矣。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后且先,死矣。
勇廣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也。為眾所疾,故嘗近於死。
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以慈御物,物之愛之如己父母,雖為之效死而不辭,故可以戰(zhàn),可以守。天之將救是人也,則開其心志,使之無所不慈,則皆為之衛(wèi)矣。趙曰:老氏之道大,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者是也,世俗何足以知之。聊舉是三者,以為世教,一經(jīng)之中十居七八。戒用兵者五章,戒驕者一章,戒奢崇儉者三章,柔弱不爭者十五章。又於其中以慈為首,天將救是人也,付之以慈,所謂天誘其衷是也。天將棄是人也,付之以惡,所謂天奪其魄是也。
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
士當以武為本,行之以怯,若以武行武則死矣。
善戰(zhàn)者不怒,
圣人不得已而后戰(zhàn),若出於怒,是以我故殺人,天必殃之。
善勝敵者不爭,
以吾不爭,故能勝彼之鉦。若出於爭,則未必能勝矣。
善用人者為之下。
人皆有相尚之心,故莫能相為用。誠能下之,則天下皆吾用也。
是謂不爭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趙曰:可以配天,古之至極要道。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
老氏痛當世用兵,以殺為本,故舉古之軍志以明不得已之征。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主,造事者也。客,應(yīng)敵者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進者,有意於爭者也。退者,無意於爭者也。
是謂行無行,
無意於爭,雖用兵與不用均也#4。不與物爭,與無行同,
攘無臂,仍無敵,執(zhí)無兵。
茍無意於爭,則雖在軍旅,如無臂可攘,無敵可因,無兵可執(zhí),安有用兵之咎耶。葉曰:大司馬之法曰:伐者,以鍾鼓聲其罪而告之,止於境上,服其罪則已,不必於進也。故進以寸則常寡,退以尺則常多。此雖行而若無行也#5,雖攘而若無臂也,不見可敵若無仍也,雖執(zhí)之若無兵也。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
圣人以慈為寶。輕敵則輕戰(zhàn),輕戰(zhàn)則輕殺人,喪其所以為慈矣。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兩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則有哀心。哀心見而天人助之,雖欲不勝,不可得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之大,復(fù)性而足,而性之妙見於起居飲食之間耳。圣人指此以示人,豈不易知乎。人能體此以應(yīng)物,豈不易行乎。然世之常患日用而不知,知且不能,而況行之乎。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言者,道之筌也。事者,道之跡也。使道可以言盡,則聽言而足矣;可以事見,則考事而足矣。惟言不能盡,事不能見,非舍言而求其宗,遺事而求其君,不可得也。蓋古之圣人,無思無為,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此則思慮之所不及,是以終莫吾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眾人之所能知,亦不足貴矣。
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圣人外與人同,而中獨異耳。趙曰:此章起下章知不知之意。夫惟無知,非如木石之無知也。道不可以知知識識,泯視聽,絕情量而已。夫道固非窈冥昏默之,然自窈冥昏默而入,此豈世俗所能知哉。世雖不知,獨體道者外晦而內(nèi)貞,不亦可貴乎?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非思慮之所及,故不可知。然方其未知,則非知無以入也,及其既知而存知,則病矣。故知而不知上也,不知而知病也。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計,然知道了反如不知,則終日知而知不涉緣,即為保道之真,知故尚矣。未明其道,從無立知,穿鑿涉緣,故病。呂曰:道之為體,不知而能知者也。知其不知,而以不知知之,知之至也。雖知其不知,而以知知之,其心庸詎寧乎病矣#6。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既不可以不知,又不可以知。惟知知之為病者,久而病自去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趙曰:《楞嚴》云:知見無見,即知不知,上也。知見立知,即不知知,病也。故知其不可知者而存知,則病矣。夫惟病可知之病,久而病自亡矣。圣人本無妄知之病,以其病眾人之病,權(quán)立知以去其知之病,是以雖立知而不為病矣。呂曰:夫惟知知之為病而病之,則反乎無知,而知不足以病之矣。故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南伯子綦曰:我悲人之自喪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遠矣。若子綦一謂病病矣。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畏至。
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謂大威也。人?;寄珈侗娡?,畏生死而憚得喪,萬物之威雜然棄之,終身惴栗之不暇,雖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茍誠知之,一生死,齊得喪,坦然無怖畏,則大威燁然見於前矣。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性之大,可以包絡(luò)天地。彼不知者,以四支九竅為己守也,守之而不厭,是以見不出視,聞不出聽,叢然其甚陋也。故教之曰:無狹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之狹也,則愀然厭之,欲脫而不得,不知有厭有慕之方囿於物也。故教之曰:無厭其所生。夫唯圣人不狹不厭,而與人同生,而與道同居,無廣狹凈穢之辯,既不厭生,而后知生之無可厭也。陸曰:心者,神之舍。無以嗜欲褻之,則不狹矣。神者,形所以生。無以多事擾之,則不厭矣。人不厭神#7,神亦不厭人,樂天矣。詩云:亦莫戀此名,亦莫厭此身。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圣人雖自知之,而不自見以示人;雖自愛之,而不自貴以眩人,恐人之有厭有慕也。厭慕之心未忘,則猶有畏也,畏去而后大威至矣。雱曰:自知則明於性而不為妄,自見則矜伐,自愛則保其身而不為非,自貴則賤物。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
勇於敢則死,勇於不敢則生,此物理之大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僥幸其或然,而怒其常理。夫天道之遠,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惡無從來哉?故雖圣人,猶以常為正,其於勇敢未嘗不難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知其已?;继斓乐y知,是以歷陳之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不與物爭於一時,要於終勝而已。
不言而善應(yīng),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未有求而不應(yīng)者也。
不召而自來,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此又誰召之哉。
繟然而善謀。
繟然舒緩,若無所營,而其謀度非人之所及也。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世人其目觀天,見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禍,惡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網(wǎng)之疏而多失也。唯能要其終始而盡其變化#8,然后知恢恢廣大,雖疏而不失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政乖刑重,民無所措手足,則常不畏死。雖以死懼之,無益也。
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民安於政,常樂生畏死,然后執(zhí)其詭異亂群者而殺之,孰有不服哉。開元曰:為奇詐者,假令吾勢得執(zhí)而殺,孰敢即殺,以天綱不失其殺者也。
常有司殺者殺。
司殺者,天也。方世之治,而詭兵亂群之人,恣行於其間,則天之所棄也。天之所棄而吾殺之,則是天殺之而非我也。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非天之所殺而吾自殺之,是代司殺者殺也。代大匠斲,則傷其手,代司殺者殺,則及其身矣。趙曰:善乎楚靈王之言曰:予殺人子多矣,能無及乎。以天道好還,此嗜殺人者之戒也。秦毒痛天下,固不足道,以疑似而殺李君羨,以猜忌而殺王景文,此豈天道也哉。若漢唐諸賢,謀誅宦豎,宦豎之罪誠大矣。天未老其惡,故有代大匠斲傷手之禍,又況肆行殺戮者哉?鮮不及矣。然惡不可長,幸不可恃。楚漢之戰(zhàn),五季之亂,其所誅屠夷滅者,十室而九,亦天殺之也,為惡者可無懼乎。
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上以有為導(dǎo)民,民亦以有為應(yīng)之,故事多而難治。上以利欲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雖死而求利不厭。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貴生之□秘至於之□。惟無以生為而生自全矣。趙曰:此章皆言上章□唯無以厚生為者民□□輕死。何以貴生然。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沖氣在焉,則體無堅強之病。至理在焉,則事無堅強之累。
是以兵強則不勝,
兵以義勝者,非強也。強而不義,其敗必速。
木強則共。
木自拱把以上必伐矣。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物之常理,精者在上,粗者在下。其精必柔弱,其粗必強大。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張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況天之張高舉下。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人之道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天無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者。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道者贍足萬物而不辭,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非有道者無以堪此。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為而恃,成而處,則賢見於世。賢見於世,則是以有余自奉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為辱,受不祥為殃故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
夫怨生於妄,而妄出於性,知性者不見諸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本而欲和其末,故外雖和,而內(nèi)未忘也。
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契之有左右,所以為信而息爭者也。圣人與人均有是性,人方以妄為常,馳騖於爭奪之場,而不知性之未始少妄也。是以圣人以其性示人,使之除妄以復(fù)性,待其妄盡而性復(fù),未有不廓然自得,如右契之合左契,不待責之而自服也#9。然則雖有大怨懟,將渙然冰釋,知其本非有矣,而安用利之。彼無德者,乃欲人人而通之,則亦勞而無功矣。雱曰:左契取於人,右契取人。左契乃受責者所執(zhí),與之而已。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私,惟善人則與之。契之無私亦猶是也,惟合者則得之矣。葉曰:有來干我,知持吾信以待之而已,彼當償則吾不知也。夫然后能當天下之求而未嘗勞,茲不亦如天之無親而惟善人之與乎?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
老子生於衰周,文勝俗弊,將以無為救之。故於其書之終,言其所志,愿得小國寡民,以試焉而不可得耳。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民各安其分,則小有才者不用於世。什伯之器,則材堪什夫伯夫之長者也。樂生故重死,安之故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事少民樸,雖結(jié)繩足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內(nèi)足外無所慕,故以其所有為美,以其所處為樂,而不復(fù)求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民物繁伙而不相求,則彼此皆足故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則為實而已,故不必美。美則為觀而已,故不必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以善為主則不求辯,以辯為主則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一以貫之,則無所用博學。博學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
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圣人抱一而已,他無所積也。然施其所能以為人,推其所有以與人,人有盡而一無者,然后知一之貴也。政和曰:善貸且成,而未嘗費我,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勢可以利人,則可以害人矣;力足以為之,則足以爭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嘗害,能為能爭而未嘗爭,此天與圣人所以大過人,而為萬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為書,與其所以為道之大略也,故於終篇復(fù)言之。趙曰:莊子言老氏以有積為不足,無藏為有余。言圣人之道如海,酌之而不竭,挹之而愈深,故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此莊子所謂天府,佛氏所謂無盡藏也。終篇繼之以天道者,明此道同天也。
道德真經(jīng)集解卷之四竟
?。? 劌:原本作『穢』,據(jù)小萬本改。又此下原注有『趙定作劌居衛(wèi)反』七字,現(xiàn)刪。
?。? 終:原本作『經(jīng)』,據(jù)小萬本改。
?。? 重:原本作『種』,據(jù)小萬本改。
#4 雖用兵:『用』字原脫,據(jù)小萬本加。
#5 若無行也:『若』字原脫,據(jù)小萬本加。
?。? 寧乎病矣:此句后原衍『夫帷知知之為病反乎無知而知而知不足以病之矣』二十一字,據(jù)小萬本刪。
?。? 不:原本作『亦』,據(jù)小萬本改。
?。? 要其終始:『其』原本作『欲』,據(jù)小萬本改。
?。? 責之:原本作『貴之』,據(jù)小萬本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