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貝多芬
在我心里,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從唱片評論的角度上說,難度遠遠大于32首鋼琴奏鳴曲。
Vanitas with Violin and Glass Ball (1628) – Pieter Claesz
鋼琴奏鳴曲是一個人完成的巨大工程,雖然巨大,但是成敗只在自己。
協(xié)奏曲不是這樣,尤其是貝多芬的協(xié)奏曲,它更像一部完整的交響樂,獨奏、指揮、樂團,這三者在精神與審美層次的契合,只要有那么一點偏差,都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失敗的。
圖為基本大型樂隊的配置
其實,這就是,我們已經(jīng)放出兩版導讀和預告,到今天才發(fā)布正文的原因。有興趣的可以看以下兩篇導讀,對于從音樂史的角度,了解貝多芬小協(xié)會有幫助。
探討“情愛”的三重境界,兼《貝小協(xié),哪家強?》導讀|古典音樂相對論
兒玉麻里(Mari Kodama):比西方男人彈貝多芬更強悍的東方弱女子|古典音樂相對
不過,我不想以以下兩種方式,來寫作這個評論:
1,從幾十幾小節(jié)開始如何如何,七度八度音程表現(xiàn)得如何如何。這樣很無聊,很裝。
2,某某某某獨奏家運弓如何,寬厚啦,唯美啦。這樣,又太泛泛。
在正式動筆前,我要先給自己的心中描繪一個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藍圖,我覺得這首樂曲應該以何種樣貌與我們見面,這是我要做的。
貝多芬寫作小協(xié)的時候,也在寫情書。但是,這是兩個概念。
描繪藍圖之前,我再多說兩句有關音樂和唱片評論的話題。巴赫大無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發(fā)布后,留言和后臺留言不少,有同道也有來打架的,這些都是正?,F(xiàn)象。
我所以要寫音樂和唱片評論,并不是要當洪秀全、楊秀清,不想代“天父”、“天兄”傳達什么旨意,有關藝術的一切話題,都是極其個性化的,也是不可能有所謂“統(tǒng)一思想”的。
這跟如果你玩膽機,不信211、845的高壓能電死人,非要去摸摸試試,完全不是一碼事。我只能保證,不矯飾,不虛偽,寫出來的,就是我所想的。
貝多芬的“愛”,是怎么回事?
在導讀中,已經(jīng)做了詳細的闡釋,如果你仔細看了導讀,現(xiàn)在會對貝多芬生命中所謂“困苦”“貧窮”之類可笑的描述有了一定辨別能力,貝多芬的一生,即使耳聾之后,也沒缺過錢,更沒有失去過社會地位。
貝多芬經(jīng)常出入的贊助人在伯恩的大院,他還與他們家的姑娘戀愛
啟蒙主義思想的浸染,讓他與前輩巴赫、莫扎特們大大不同,他在人格的獨立、精神的自由上,是前輩那些“小格局”的作曲家無法比擬的。
基于這樣的共識,我認為貝多芬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如果陷入了膩膩歪歪、卿卿我我的調子中,就是完全的失敗,愛即大愛,對人類的愛。
1803年的英雄交響曲以后,貝多芬的精神,是指向人類的
秉承這種指向人類的精神,我們來看一下,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不可缺少的元素有哪些?
第一樂章 :毫不猶豫的的堅定與果敢,是必須的
不太快的快板 這個樂章是全曲的基調所在,從定音鼓開始,毫不猶豫的的堅定與果敢,是必須的,小提琴的第一弓,也是必須給人準確的示范-,像凱撒說過的名言“我來了我看見了 我勝利了”。
第二樂章:小廣板 這個樂章要克制、理性
小廣板 這個樂章要克制、理性。誠然,這是個抒情的樂章,但是貝多芬的抒情并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和女人調情,他的抒情是莎士比亞式的高貴,甚至帶有一絲悲劇色彩的抒情。小情小調不是這個樂章的氣質。
第三樂章:快板 回旋曲 這個樂章的快樂一定要單純
快板 回旋曲 這個樂章的快樂一定要單純??鞓返那榫w分很多種層次,你把車從路側停車位開出來,看車的光顧著收別人的費,你跑了,這也許很快樂。貝多芬在這首回旋曲中賦予的快樂要高尚和簡單的多,是對理想實現(xiàn)的歡樂,這種歡樂我們在他晚年的第九交響曲中也可以見到。
以上就是我思考后對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定的一個調子,之后的唱片評論,我都會以此做為衡量標準。
唱片,我分了三個部分,老人們、男人們、女人們,讓我們先從老人們的單聲道時代說起吧。
今天是第一部分,主要講,那些單聲道到時代的“老人們”
我個人不是單聲道錄音的擁躉,甚至不算一般意義上的聆聽者,我唱片中的單聲道,一般也都是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立體聲出現(xiàn)之前的,那時候的單聲道,至少還可以聽。
太早的錄音,噪聲比音樂小不了多少,失去了欣賞價值,我也并非專業(yè)研究者,沒有這個義務去做此“享受”。
然而,貝多芬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確實也繞不開20世紀中期之前的那些單聲和早期立體聲論版本。
1926年,克萊斯勒
氣質和當時流行的那些演奏習慣,都不是貝多芬的音樂需要的,自由散漫的速度,油腔滑調的表達,動不動就是滑音,以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音準問題,這些都一再破壞了貝多芬的精神內核
克萊斯勒留下的這版錄音,質量很糟糕,在版權保護期過了以后,拿索斯重新修復出版,聲音比以前也強不到哪去,柏林國家歌劇院樂團的聲音薄的像一張紙,克萊斯勒的琴聲也差不多。
雖然如此,還是能感覺得出來克萊斯勒拉的音色不錯,錄音這個德性,琴聲依然不算難聽。
然而,克萊斯勒本人的氣質和當時流行的那些演奏習慣,都不是貝多芬的音樂需要的,自由散漫的速度,油腔滑調的表達,動不動就是滑音,以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音準問題,這些都一再破壞了貝多芬的精神內核,
FRITZ KREISLER AS AN OFFICER OF THIS AUSTRIAN RESERVE AND HIS WIFE AS NURSE
CONCERT GIVEN AT LEOBEN IN AID OF RED CROSS BEFORE DEPARTURE FOR FRONT
所以,即使克萊斯勒曾經(jīng)寫出來今天還經(jīng)常被后輩演奏家們采用的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華彩部分,他的錄音我不認為有什么參考性,更缺乏欣賞性。
克萊斯勒還是更適合演奏他自己寫的《中國花鼓》、《美麗的羅斯瑪琳》這樣的維也納小曲兒。
1936年,庫倫肯普夫
庫倫肯普夫的演奏,始終實在嚴格控制下,這種控制在第二樂章尤其難能可貴,獨奏家和樂隊,就像兩位具有良好教養(yǎng)的人在對話,用詞文雅,語氣委婉,絲毫沒有越禮之言
這是早年在TELDEC發(fā)行過的一張歷史錄音,錄制與1936年,音質還算可以,雖然小提琴和樂隊的聲音比例略微有點失調。
首先,柏林愛樂的表現(xiàn)很好,沒有任何懈怠,輕快而穩(wěn)定的定音鼓是良好的開始,庫倫肯普夫的演奏,始終實在嚴格控制下,這種控制在第二樂章尤其難能可貴,獨奏家和樂隊,就像兩位具有良好教養(yǎng)的人在對話,用詞文雅,語氣委婉,絲毫沒有越禮之言。
富特文格勒時代的柏林愛樂
第三樂章,如果稍微再灑脫那么一點點,這個錄音從氣質上就可以堪稱完美了。庫倫肯普夫從技術上缺陷比較大,演奏習慣上也還是他那個時代人的樣子,不過瑕不掩碧,這張唱片如果還能找到,應該留一張??梢砸暈橐蛔⌒〉募o念碑了。
1934年,波蘭人胡貝爾曼
無時無刻不盤旋在左右的滑音,故意延遲的演奏速度,一驚一乍的重音,真的是一種很廉價的情感表達,維也納愛樂聲音的流動性也被胡貝爾曼拖的近乎停滯
波蘭人胡貝爾曼,和塞爾/維也納愛樂留下的錄音,從風格上說是一次失敗的錄音,雖然塞爾和維也納表現(xiàn)得基本合格,但是胡貝爾曼像他那個時代的小提琴家一樣,很隨意的處理作品,他的不著邊際把樂團的表現(xiàn)也帶的越來越歪。
胡貝爾曼簽名的照片
第一樂章,雖然有點錯音,問題還不大
第二樂章,那些無時無刻不盤旋在左右的滑音,故意延遲的演奏速度,一驚一乍的重音,真的是一種很廉價的情感表達,維也納愛樂聲音的流動性也被胡貝爾曼拖的近乎停滯。
這種所謂的浪漫風格,與貝多芬的精神背道而馳。這張唱片從網(wǎng)絡音樂平臺聽聽免費的就可以了。
1932年,西蓋蒂
西蓋蒂的演奏,音準和節(jié)奏穩(wěn)定,沒有任何隨意增加的滑音,熱情而爽朗的第三樂章,是這張唱片中我最喜歡的。
西蓋蒂在1932年和布魯諾 瓦爾特/英國交響樂團的錄音,這個錄音和庫倫肯普夫的一樣,也是他們的時代少有的規(guī)矩演奏。
布魯諾瓦爾特,做為馬勒的學生和朋友,秉承了維也納古典風格,雖然很多人嫌他保守,但這種穩(wěn)重的風格恰恰是貝多芬的作品需要的。
西蓋蒂的演奏,音準和節(jié)奏穩(wěn)定,沒有任何隨意增加的滑音,熱情而爽朗的第三樂章,是這張唱片中我最喜歡的。
能超越自己時代的審美去追求音樂更本真的內在,我尊敬這樣的藝術家和他的音樂創(chuàng)造。西蓋蒂在1947年還有一次錄音,時間過去了十多年,在技術上的力不從心顯露出來,我們還是把美好的記憶保留在1932年吧。
1940年代后,海菲茨
從指揮和樂團上看,托斯卡尼尼和NBC似乎更樸素一些,明希的波士頓聲音色彩感更強,如果你喜歡不夠“多情”的貝多芬,海菲茨是明智的選擇。
作為一代宗師,一種冷峻風格、完美技術的代表,為我們留下不止一次的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錄音。
我個人是從海菲茨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xié)奏曲開始接觸他的,他和萊納麾下的芝加哥合作的柴可夫斯基,一直是我在這個曲目上的第一選擇,也幾乎是唯一選擇,海菲茨的“冷”和柴可夫斯基的“熱”正好互相中和,互相平衡,絕妙的韻味也算天成。
海菲茨的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正式錄音有兩版,
一個是1940年和托斯卡尼尼/NBC交響樂團
一個是1957年和明希/波士頓管弦樂團
7年時間的間隔,海菲茨的技術沒有絲毫減退,而且兩版錄音獨奏部分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幾乎一樣,這種不可思議的穩(wěn)定,讓我嘆為觀止。
從指揮和樂團上看,托斯卡尼尼和NBC似乎更樸素一些,明希的波士頓聲音色彩感更強。
這兩版錄音,我全留了,RCA托斯卡尼尼大全集的散片,在二手市場很便宜,可以輕松擁有,明希的LIVING STEREO系列再版和SACD都可以找到。如果你喜歡不夠“多情”的貝多芬,海菲茨是明智的選擇。
1940年代后,弗蘭西斯卡蒂
立體聲的版本則是我最喜歡的版之一。讓這版被某些評論稱之為“缺乏深刻”的錄音,閃爍出迷人的色彩。瓦爾特的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很注意控制與獨奏家的音響比例,呈現(xiàn)出一點室內樂的風格,這也是我喜歡這版錄音的一個原因。
弗蘭西斯卡蒂,和海菲茨同時代的另外一位小提琴大師。這位法國人為我們留下三次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錄音。
兩次單聲道現(xiàn)場錄音,分別是:
1946年和克路伊坦指揮的音樂學院管弦樂團
1955年和米特羅普洛斯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
一次立體聲錄音。1961年和瓦爾特指揮的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兩次單聲道的現(xiàn)場錄音,除非是特別粉他的,否則沒什么意義留,立體聲的版本則是我最喜歡的版之一。
按說弗蘭西斯卡蒂從流派上說,不是演貝多芬最合適的人選,他是從小生長在法國的意大利裔,無論是父親帶給他的帕格尼尼系統(tǒng)還是法國的小提琴學派,炫技和相對自由的演奏,應該是這兩個流派的傳統(tǒng)。
然而,在1961年錄音中,弗蘭西斯卡蒂對音樂整體的嚴謹態(tài)度是有目共睹的,優(yōu)美的音色,60歲仍然毫無閃失的過硬技巧,對于每個音符的認真繪制,分句的雅致和氣息上的松弛。
讓這版被某些評論稱之為“缺乏深刻”的錄音,閃爍出迷人的色彩。瓦爾特的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很注意控制與獨奏家的音響比例,呈現(xiàn)出一點室內樂的風格,這也是我喜歡這版錄音的一個原因。
1947年后,梅紐因
我并不是很欣賞梅紐因的風格,用力過猛且音樂不夠流暢,習慣性的用滑音做為裝飾,是我對他三個單聲道版的總體印象。梅紐因的獨奏總是游離于協(xié)奏樂團之外,自說自話,讓我聯(lián)想到鄉(xiāng)村道路上兩波相遇的吹鼓手。。。
梅紐因屬于老一代的小提琴家,雖然他的別的作品立體聲錄音不少,不過狀態(tài)最好的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都是單聲道時代
梅紐因一生中也不止一次的留下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錄音,不算非正式的現(xiàn)場錄音,最有名的三個單聲道錄音都是和富特文格勒一起合作的。
1947年在瑞士和盧塞恩音樂節(jié)樂團
1947在柏林和柏林愛樂樂團
1953年在倫敦金斯維廳和愛樂樂團。
立體聲錄音是和西爾維斯特里帶領的維也納愛樂錄制的。
不過,到了立體聲,梅紐因基本也就拉不動了。
三個單聲道版本各自有擁躉,我并不是很欣賞梅紐因的風格,用力過猛且音樂不夠流暢,習慣性的用滑音做為裝飾,是我對他三個單聲道版的總體印象,
1947年的瑞士錄音相對來說好一些,1953年的最不理想,這種現(xiàn)象在立體聲錄音里就更加明顯。
梅紐因的獨奏總是游離于協(xié)奏樂團之外,自說自話,讓我聯(lián)想到鄉(xiāng)村道路上兩波相遇的吹鼓手。。。
梅紐因是傅聰?shù)脑栏?,這是傅聰“叛逃”英國后的事情了。照片攝于于1966年,中間為梅紐因的女兒
另外,梅紐因的幾版錄音,使用的都是克萊斯勒的華彩樂段,完成上越往后越勉強,到了1953年時候上氣不接下氣,聽的我這個揪心……
富特文格勒的表現(xiàn)不如他在歐戰(zhàn)結束前和柏林愛樂首席的那版錄音,也許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會影響他對音樂的判斷力,畢竟被指責為納粹的幫兇不是誰都能扛得住的壓力。
梅紐因的幾次錄音,如果非要選出來一版,那么1953年還能留,好歹錄音能聽,也算一種對貝多芬精神的理解吧。
1945年1月12號,富特文格勒及柏林愛樂的首席羅恩
從演奏上說,富特文格勒這版錄音更加交響化,獨奏者埃里希羅恩是富爾特文格勒長期對樂隊訓練下的第一執(zhí)行者,此刻以獨奏家身份出現(xiàn),對于理解和順利執(zhí)行他的交響化闡釋,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單聲道的老人時代,最后再說一個錄音:首席羅恩
上面我提了一句,是富特文格勒和柏林愛樂的首席羅恩在1945年1月12號錄制的。
這是當時柏林廣播電臺的廣播錄音,直播的同時做了錄音。
蘇軍攻克柏林后,悉數(shù)被運回莫斯科,一直到1987才由莫斯科廣播電臺歸還德國,DG唱片公司取得版權后以CD的形式發(fā)行。這是一張?zhí)厥獾某?,錄音兩周之后,舊柏林愛樂音樂廳被盟軍炸毀。
before
after
5月初,柏林保衛(wèi)戰(zhàn)徹底失敗,希特勒和妻子愛娃自殺,第三帝國毀滅。
戰(zhàn)時,尤其在二戰(zhàn)的最后階段,德國人對音樂的慰籍更加需要,這些通過電臺直播的音樂會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精神作用。
從演奏上說,富特文格勒這版錄音更加交響化,獨奏者埃里希羅恩是富爾特文格勒長期對樂隊訓練下的第一執(zhí)行者,此刻以獨奏家身份出現(xiàn),對于理解和順利執(zhí)行他的交響化闡釋,起了積極的作用。
這版協(xié)奏曲,我自己會把它當做一部交響曲來欣賞。最近發(fā)行了一套22張SACD的富特文格勒戰(zhàn)時錄音套裝,相信會在聲音上彌補之前CD格式的某些不足。對這版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和別的戰(zhàn)時錄音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和購買。
老人們的單聲道錄音我暫時就聊到這。
我無法避免難免用現(xiàn)代的、個人化的視角來衡量將近一百年前的這些大師。所謂在演奏上的“忠于原著”,至少在他們那個時代并不存在。
用我的朋友周大師的話說,對原始演奏風格的研究起步于上個世紀中期,在此之前,怎么演都可以說是合理的,“和尚摸得,我也摸得”是浪漫主義晚期的慣例,比較隨意的改動和添加裝飾音,完全是為了現(xiàn)場效果和取悅觀眾,即使現(xiàn)在看,完全依靠現(xiàn)場演出謀生的時代,取悅“衣食父母”不算錯。說了這么一堆,老輩大師里留下錄音的其實還有。
下集預告
有幾位女性演奏家,我會在第三部分里談談。
好了,下面,讓我們進入第二部分,不太久遠和當今的男性演奏家。他們是誰呢?他們將進入立體聲時代,進行怎樣白熱化的PK呢?請看下一集。
謹以此文及古典音樂相對論“貝多芬,哪家強”系列,獻給德國的“貝多芬2020”計劃,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官網(wǎng):https://www.bthvn2020.de/en/
HIFI向左,MUSIC向右,F(xiàn)ANS居中,所謂相對論
歡迎愛樂的、脫離低級趣味而又低調的你
更多參考文章,點擊進入
探討“情愛”的三重境界,兼《貝小協(xié),哪家強?》導讀|古典音樂相對論
簡介:當哲學家,康德、黑格爾在向古希臘尋找資源支持的時候,作為帶有使命感,被上流社會崇拜的貝多芬是不可能膚淺地把情愛當成,自己的談情說愛的。
兒玉麻里(Mari Kodama):比西方男人彈貝多芬更強悍的東方弱女子|古典音樂相對論
簡介:貝多芬,在西方音樂史上,是“超越”巴赫和莫扎特的,他是真正的“藝術家”,甚至音樂哲學家。而他之前的作曲家是“工匠”。這不能說是定論,但是很多藝術史著作支持這樣的觀點。
怎樣聽到這么多版本的貝多芬?
怎樣把上億軌的音樂搬回家HIFI起來?附:一個降級帶來聲音提升的個案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本,哪家強?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本,哪家強?(上)新春獻禮!來自古典音樂相對論
作者古強其人
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電視臺音樂類節(jié)目制片人,有系統(tǒng)的音樂理論學習與實踐經(jīng)驗,為多檔音樂節(jié)目的總策劃,制片人。
從20年前開始,活躍于中國音樂欣賞圈,當時和葉立先生籌辦了“國家圖書館音樂與音響文化沙龍”,進行古典音樂普及。喜馬拉雅經(jīng)典音樂普及課《古典音樂激發(fā)9大感知力》主講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