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音樂會的過程中,環(huán)視四周看到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內裝非常有意思。音樂廳聲樂設計要點是混響,由此設計了天花纖維混凝土掛板和墻面的凹凸,以及不吸音的木質座位扶手靠背。反過來思考不就是噪聲控制要素么[愉快]。查到一篇文章拿來分享[愉快]?!兑魳窂d聲學設計與裝修施工》
所 在 地:廣東廣州天河區(qū)
產品描述:
聲學設計的重要性如:維也納金色大廳,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音質設計 音樂廳聲學設計 劇院聲學設計
音質設計是用建筑藝術和技術的技巧和手段來體現(xiàn)音質參量的要求,以期達到視、聽演具佳的內環(huán)境的綜合效果,也就是音質設計工程化。提供主觀評價和客觀參量測量和驗證的場所,為進一步開展對室內聲學理論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
當前音質設計是向綜合方向發(fā)展,以確認混響理論為基礎,并向微觀方向開拓,考慮早期反射聲組成(早期反射聲的序列、空間分布)的合理性,后期聲的擴散。消除或轉化不利的反射聲為有利的反射聲。綜合考慮廳堂的形狀、反射、擴散、吸聲等因素的協(xié)調和制約,達到廳內有合適的混響時間、足夠的響度、合理的初始時延、較多的早期側向反射聲等。因此建筑師與聲學家密切合作,共同創(chuàng)造實現(xiàn)廳堂的各物理的音質參量的要求,達到好的聽、視、演的效果,建立一個初步合理的聲學的建筑雛形空間,以便展開和深入各工種之間配合和綜合,共同進行設計。
(1)為了保證有較多的早期側向反射聲,保證廳中央?yún)^(qū)域(4~5排至11~12排中央?yún)^(qū)域內的座席)具有必要的早期反射聲,采用古典音樂廳的矩形平面,對于中小型音樂廳是合理的。這類音樂廳的寬度約為20m,而側墻挑出的欄板之間距離約為16m。
(2)根據(jù)現(xiàn)代對視、聽覺的研究,最大距離不宜大于40m,古典音樂廳池座長度約為35m,現(xiàn)代音樂廳約為30m。
(3)由于對舒適度的要求比19世紀高,因此目前每座所占的面積較大,為每座0.8m2或更多些,按古典音樂廳來考慮,大型音樂廳的長度將大于50m,對視、聽不利,所以現(xiàn)代大型音樂廳大多數(shù)是采用矩形為基礎的變形手法進行設計。
(4)由于樂器和人聲都具有方向性特點,其聲能除向前方輻射外,在其側向和后方也輻射一定的能量,為了充爭利用聲能,所以大型音樂廳座席的安排是圍繞著演奏臺。座席分配的情況是前方為80~85%,后方和側面占12~15%,這樣主要座席離指揮處不大于30m,以保證響度和親切感的要求。
(5)演奏臺。大型交響樂隊演奏臺的寬度不大于18m,其側墻可以設計成具有100的斜面,保證好的側面反射。臺的深度約11m,其面積為150~190m2,合唱隊員約為100人,可以增加50m2,所以演奏臺的面積約為220m2即可。維也納音樂廳演奏臺的寬度為16m,深度為8m,其面積為130m2,也足夠大型交響樂隊的演出,其合唱隊員布置在演奏臺上面,管風琴前的淺挑臺處。西柏林愛樂音樂廳的演奏臺面積則為300m2。樂隊隊員與指揮的距離希望在8m左右,這樣可以保證直達聲好,指揮與隊員之間融合協(xié)調,保證聲音的融洽和整體性。演奏臺內空間應具有較多的早期反射聲和好的擴散性能。為了長三角鋼琴搬動方便,可在指揮附近設2.5×4m的升降臺,或專用的搬遷架。
(6)演奏臺的后墻高約為4m,其后即為后座席,高約2m,席后的管風琴區(qū)約為10m,寬為12m,深為3m,共約5800管,重18噸。演奏臺前沿的吊頂離臺面的高度約為18m,挑臺下的最后座席離挑臺下吊頂?shù)木嚯x不小于3.3m,樓座則不小于3.3m,樓座則不小于3.5m,保證演奏臺聲音全頻地和整體地輻射到所有的座席,臺高為1m左右。按照上述座席和演奏臺的布置,可以保證廳內具有8~10m3/座的大空間,是長混響(1.8~2.0s)的空間基礎。演奏臺上部的懸掛反射板離臺面為9m。
(7)材料的選擇。演奏臺的地面為1.5cm厚的粗地板,3cm厚的面地板,木龍骨、臺內空間的各墻表面、淺挑臺的欄板和池座側墻可為石材或石、木組合。
大廳的吊頂應為反射材料(可以是3×10mm纖維石膏板)能經兩次反射到達座席,并具有一定的擴散效應,所以其表面應具有淺凸弧形。
(8)座椅是大廳內吸聲量最大的,由于音樂廳的混響時間要求較長,所以座椅的吸聲不宜過強,其靠手和背板都應是木質的,座墊厚度不宜守厚,以防吸聲量太強。
(9)為了能夠演出多種風格的作品,特別是中國民族樂曲,除保證廳內具有1.8~2.0s的混響時間外,最好能夠調節(jié)其混響時間為1.7~2.1s,因此廳內需考慮設置可調節(jié)的混響時間裝置,但投資較大,難度也較大。
(10)為了防止外部噪聲的干擾,在大廳吊頂上部還應做一層隔聲吊頂(3×10mm纖維石膏板)和平均隔聲量為30~35dBA的隔聲門,也可以用3×10mm纖維石膏板做隔聲墻。
根據(jù)上述可得一個聲學和建筑的雛形空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各專業(yè)初步設計。依此設計進行計算機建模,進行聲學計算,對各聲學指標做核對,為施工設計提供科學的依據(jù),必要時在施工設計基礎上,進行縮尺比例模型做聲學試驗,調整廳內的局部體型、構件形態(tài)以及吸聲材料布置,由大廳的空間進入各藝術形態(tài)的處理,最終創(chuàng)造出內環(huán)境的藝術境界,所以音樂廳的音質設計過程,是一個體(空間)一形(聲學和建筑藝術形態(tài))一境(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境界)創(chuàng)造的過程,即體一形一境的創(chuàng)造系統(tǒng)。
由此可知,音質設計的構思應在進行土建和室內設計方案同時進行,甚至在工程立項時就應根據(jù)建筑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投資的情況進行審核,在功能定位、聲學特性模式等方面有明確完整的目標,立意恰當,理性當序,使建筑藝術和聲學科技互相配合,形成統(tǒng)一和諧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