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南米北面”,用來形容南北方飲食習慣的不同,意思就是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面食。這里“北面”所指的北方,應該是具體到山東、山西、河南、陜西以及甘肅和河北部分地區(qū),東北也算北方,但是東北并不缺水,三江水灌溉出來的稻米品質更高,所以當?shù)仉m然并不排斥面食,但更側重于米飯。
而對于北京來說,歷來北京也不是糧食主產區(qū),京師之地主要靠漕運從南方運糧,而且運來的多為稻米,所以北京也比較“流行”吃米飯。但是,面食在北京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面條兒,它的地位絕對超過米飯。您發(fā)沒發(fā)現(xiàn)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xiàn)象?面食為主的地區(qū)管吃米飯叫吃米,米飯為主的地區(qū)管吃面食叫吃面,全都反著來而且省略一個字兒。
然而在北京,“吃面”可不是指所有面食,北京人說吃面專指面條兒。面條兒在北京人眼里有多重要呢?來看看老的傳統(tǒng)習俗:比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冬至餛飩夏至面、頭伏餃子二伏面,看出來了嗎?號稱中國最好吃的主食:餃子,在北京是和面條兒并列的。還有種更夸張的說法,說北京人的一生只有“三面”,哪三面呢?洗三面、生日面、接三面。
所謂洗三面,就是小孩兒出生的第三天,為了慶賀新生、辟邪祈福,家里人要給小孩兒洗澡,叫洗三,同時宴請賓朋、吃洗三面;生日面就甭說了,也叫壽面(得夠一定歲數(shù)才能叫壽面);
接三面呢?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舊俗認為這一天靈魂要去地府報道,所以要有一系列儀式(在這兒就甭細說了,其實老早就想聊聊老北京的殯葬禮儀,可是老怕列位看官覺得不吉利,所以一直沒下筆),這個儀式就叫接三,也叫送三或迎三,同時也要請賓客們吃逝者的接三面。
也就是說,面條兒貫穿了北京人的一生,所以有人說北京人的一輩子就“三面”。不光如此,北京人家里有重大的宴請活動幾乎都是吃面。除了洗三、接三和過生日,人這一輩子還有一件大事:結婚!過去在北京辦婚禮,也會有部分人去飯店包桌(比如齊白石與胡寶珠的婚禮,就是在北京“八大春”之一的慶林春辦的),但是一般人家都是在家搭棚辦喜事。
由于地方有限,所以大多是流水席,不管席面如何,到最后主食基本都是面條兒,謂之“喜面”,包括新人入洞房之前,也要吃“子孫勃勃長壽面”。一年當中光固定吃面的日子就這么多,加上愛吃面的主兒變著法兒的做,這就促使了北京面條兒吃法的多樣化,所謂的多樣化,面條兒本身,無論是切的、抻的、還是壓的,并沒多大區(qū)別,差別主要在澆頭兒上,老北京吃面有十八澆頭兒之說(其實嚴格說來可能都不止十八種,有工夫咱們再細聊)。
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老北京炸醬面,如今大街上打著這六個字幌子的飯館兒比比皆是,有的還要加上“正宗”兩個字,其實我想說的是,所謂的老北京炸醬面,根本沒有正宗不正宗之說,因為這是典型的家常飯,真得說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兒。在過去,如果是家里有個紅白喜事辦酒席,真正能上席的絕不是炸醬面,像那種簡易的吃法兒:三合油兒、雞蛋汆兒之類的就更甭提了。
您常聽說這么一句話,叫:狗肉上不了席。咱不說吃狗肉的問題,就說在北京人眼中,但凡是能上席的吃食,不說多高級吧,起碼是拿的出手的。也不是說炸醬面就拿不出手,炸醬面一般不作為席面、特別是流水席主食有它的原因,第一:就是剛才說的,炸醬面是家常面,并沒有固定配方,所以號稱千家千味,您家的味道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的口味;
第二:炸醬不適合一次做太多,三個人的量跟三百人的量肯定不是一個味兒,一炸一大鍋絕好吃不了。老北京講究小碗兒干炸,真要是講究起來仨人吃面得炸三碗醬,而且要小火慢熬,很費時間的,這要是幾百人的流水席,一碗一碗的炸醬還做不做別的了?再說廚子不得累死?
第三:炸醬面講究吃鍋挑兒,熱面拌熱醬,幾百人的流水席是先上面還是先上醬啊?先上醬?一碗一碗的撈鍋挑兒?面上來了,醬涼了;先上面?醬上來了、面都坨了!所以炸醬面不適合流水席。
那么叨叨半天了、廢話沒少說,什么面能上席呢?打鹵面!其實打鹵面也是個泛稱,吃面的澆頭兒除了炸醬之外還分鹵和汆兒,很多人分不清,其實有個特別簡單的區(qū)分方法,不勾芡的叫汆兒,勾芡的就叫鹵,比如茄丁兒鹵。但是在北京,打鹵面不是泛稱,茄丁兒鹵的叫茄丁兒面,西紅柿雞蛋鹵就叫西紅柿雞蛋面,打鹵面專指黃花兒、木耳、肉片等做的鹵。
打鹵面遍布中國很多地區(qū),老北京打鹵面有它自己的風格,之所以它能拿得出手、能上席,是因為它的出身就高,絕對當?shù)闷鹁┪秲好鏃l家族中的領軍人物。老北京打鹵面與老北京炸醬面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一個出自宮廷、有固定配方和制作流程,一個出自民間、沒有固定配方。老北京打鹵面可以打上“正宗”的標簽,因為它曾經(jīng)是宮廷御膳,配料和做法都十分講究,
主料:上好的五花肉,口蘑、干香菇,木耳,黃花菜,玉蘭片,海米、干貝,鹿角菜,雞蛋,缺一不可。大致的做法是這樣的:口蘑用來熬湯,口蘑實際不是張家口產的蘑菇,是內蒙產的,因多在張家口交易而得名,口蘑味道獨特,這是打鹵面的“點睛之筆”;
干香菇、干貝、海米拿來泡水,泡發(fā)之后香菇、干貝、海米甚至可以撈出不用,只要泡出的水;五花肉涼水下鍋,加花椒、大料、蔥段、姜片、料酒煮至九成熟(筷子能扎透不冒血水即可)撇去浮沫。五花肉撈出晾涼切片,肉湯撈出調料與口蘑湯、香菇水混合,所有食材放入湯中煮(泡發(fā)的干貝、海米可以不要),加少量白糖提鮮、加老抽增色、根據(jù)個人口味加適量鹽。
鹿角菜是一種海藻,久煮則化,需要后下、少量即可,如今很多飯館兒賣的打鹵面因為沒它而失色不少;雞蛋打成蛋液,記住一定要在勾芡之后下蛋液,之后馬上關火,蛋花兒打散后還有一道重要工序,要呲熱花椒油;鹵做出來講究色澤紅亮、鮮香濃郁、營養(yǎng)豐富、回味無窮。
由于老北京打鹵面有了“標準”,只要掌握好了比例,做一個人的量和十個人的量味道不會有區(qū)別,而且前期準備工作做好之后,加工成品不費事,加上打鹵面可以吃過水面也可以吃鍋挑兒,所以非常適合在大型“宴會”活動中上席,這是老北京真正高大上的面條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