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介紹了李毓麟老師治療頭痛的寶貴經(jīng)驗,以虛實為綱,根據(jù)頭痛不同部位,分為若干類型,相信您讀過本文,一定在針刺治療頭痛上,更具有針對性。
李毓麟老師針刺治療頭痛的經(jīng)驗
作者/趙建琪
李毓麟老師從事針灸臨床工作凡四十年,以“療效高、收效捷、手法巧、取穴少”而著稱。茲將李老師對頭痛的臨床選穴、刺法及穴意分析等經(jīng)驗整理如下。
引起頭痛的原因頗多,但不外虛實二端,每類頭痛根據(jù)其部位的不同,又可分為若干類型。
一、實證
(一)前額頭痛
(1)全前額痛
主要癥狀:全前額頭痛下午加劇,并有其它膽熱癥狀。
分析:本病乃由素有實熱,又復風熱之邪侵犯陽明及少陽,以致局部經(jīng)氣不暢而發(fā)為前額頭痛。此為陽明、少陽俱病之證。由于陽證甚于陽時,故頭痛下午加劇。
取穴:
主穴一一頭維。
配穴一一外感誘發(fā),兼頭暈者,加刺風池;熱盛上壅,面色潮紅者,加刺合谷;兼目赤、目脹者,加刺太陽。
刺法:頭維向上沿皮刺。太陽可放血少許。刺后留針10~15分鐘,應提留(即針下得氣后,稍提動針柄后留針,此手法可利于散邪)。
穴意:頭維屬足陽明經(jīng),又為陽明與少陽之會穴。又可通過陽明本經(jīng)直達督脈之神庭,故針刺頭維其作用可達全前額部,所以古人有“前額屬陽明”之說。
由于本病陽明、少陽俱病,故刺頭維時針尖宜向上,即迎膽經(jīng)而刺。這樣既瀉陽明,亦瀉少陽,有刺一穴而瀉兩經(jīng)之效。
風邪重者加刺風池以散風。陽熱上壅者加刺合谷以瀉熱解表。由于眼瞼及目眥屬小腸,故目疾導致之前額痛加刺太陽可泄小腸之實熱(因太陽為奇穴,近小腸,亦有將其劃歸小腸經(jīng)者)。
(2)眉心痛
主要癥狀:痛在印堂上前額處,有時向左額角或右額角放散,起床后痛劇,下午略輕,汗后痛減,多見于鼻疾。
分析:本病乃由風熱之邪襲擾于督脈及手足陽明之脈所致。
取穴:上星,迎香。
配穴:同全前額痛。
刺法:點刺(針下得氣后,稍事催氣,立即出針以利散邪)。
穴意:諸陽經(jīng)皆會于督脈,上星屬督脈,通達眉心,故刺上星可瀉諸陽經(jīng)之熱。迎香為手足陽明經(jīng)之交會穴,足陽明經(jīng)可通過頭維、神庭以達眉心,故上星、迎香相配治眉心痛常獲捷效。
(二)偏頭痛
(1)神經(jīng)性偏頭痛
主要癥狀:痛在耳上前方顳颥部,痛甚則波及耳目,按之痛減。
分析:該病乃由風邪襲于足少陽經(jīng)所致。足少陽經(jīng)行于頭角,通于耳目,故邪襲少陽則病偏頭痛。
取穴:丘墟。
配穴:同全前額痛。
刺法:直刺入骨縫中,提留,留針15~20分鐘。
穴意:丘墟為膽之原穴,專治臟腑及其表里經(jīng)之病。另外丘墟在足,用以治頭目病,正合“上病下取”之意。
(2)三叉神經(jīng)痛(第一枝)
主要癥狀:額角上方痛劇,且放散至眉心、面頰及牙齒,甚則觸及頭皮、頭發(fā)亦使痛增,進食或有精神刺刺激頭被風吹時疼痛亦增。
分析:風熱之邪結(jié)于頭角,以致經(jīng)氣郁閉故痛甚。
取穴:至陰。
刺法:點刺后少留針5~10分鐘,或痛減即出針。
因久留針者意在通經(jīng),不留針或少針者意在散邪,此為風熱所致故以少留針為宜。
穴意:至陰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始點,足太陽之經(jīng)脈及經(jīng)筋皆起于至陰而達于“頭角”,而頭角正恰當三叉神經(jīng)第一枝所至之處,故遠道取至陰可治頭角痛。因此《肘后歌》也有“頭面之疾取至陰”之說。
另外,足太陽經(jīng)“根于至陰。結(jié)于命門。命門者目也”,故針刺至陰可以治眉目部位疾患。
(三)后頭痛
(1)感冒
主要癥狀:后腦持續(xù)性疼痛或兼其他表證。
分析:足太陽膀胱經(jīng)行于后腦,膀胱又主一身之表。故風寒襲表每致后腦疼痛。
取穴:風池,或加刺昆侖。
刺法:刺風池在頭痛止后即出針,以利散邪。刺昆侖可留針。
穴意:由于陽維主陽主表,故取足少陽陽維會穴風池以疏解表邪。昆侖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經(jīng)穴,直通后腦,可調(diào)本經(jīng)之經(jīng)氣,經(jīng)氣得暢則足以抗邪,故可作為外感頭痛的遠道選穴。
(2)單純后頭痛
主要癥狀:僅后腦疼痛或牽及項背而有沉緊感,無外感及其它兼癥。
分析:本病乃由督脈功能失調(diào)不能與正經(jīng)相通所致。由于督脈行于項背正中線及后腦,故督脈失調(diào),則病后腦疼痛且牽及項背。
取穴:后溪。
刺法:留針15~20分鐘。
穴意:因“八脈交會穴”是奇經(jīng)與正經(jīng)相通的交會穴,后溪屬“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故刺后溪可治督脈之病。
(四)頭頂痛
(1)肝膽郁熱頭痛
主要癥狀:頭頂疼痛,且覺囟門沉悶,或兼其它肝膽郁熱之象。
分析:足厥陰肝經(jīng)與督脈會于巔頂而絡于腦。肝經(jīng)郁熱常與膽火相侵犯于上,故頭頂痛每因肝膽郁熱所致。
取穴:蠡溝穴。
刺法:直刺,留針15~20分鐘。
穴意:蠡溝為肝之經(jīng)穴,故刺之可瀉肝膽經(jīng)之郁熱。
(2)急性腦病頭頂痛
主要癥狀:各種急性腦?。X膜炎等)頭頂劇烈疼,觸之則甚。
分析:現(xiàn)代醫(yī)學的各種急性腦病,每有劇烈頭痛。中醫(yī)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聚為腦。故治腦腑之病當從腎治。
取穴:涌泉。
刺法:留針(提留)10分鐘。
穴意:由于腦為髓海,腎生腦髓。故足少陰腎經(jīng)之穴可治腦髓之病。涌泉為腎之井穴,急性腦病常有竅閉,故刺涌泉除可開竅外,也可清利頭目。又涌泉位于足心,亦合“上病下取”之意。該穴治急性腦病之頭頂痛常有捷效。
刺涌泉僅可暫時止頭痛,故僅可做為輔助治療。
二、虛證
(一)全頭痛
(1)思慮過度
主要癥狀:全頭痛,或痛無定處,精神不振,雖能入睡但記憶力減退。
分析:本病乃由思慮過度,腦部經(jīng)氣郁抑不暢而致。
取穴:人中,四神聰。
刺法:留針10分鐘。
穴意:人中屬督脈,通于腦,故刺之可振奮“髓海”以疏暢腦部經(jīng)氣。刺四神聰有啟腦之功。因針刺上穴意在振奮經(jīng)氣,故留針不宜時間過長,長時間留針則變?yōu)橐种?,時間過短又達不到疏通經(jīng)氣的作用,因此留針以10分鐘為宜。
(2)心腎不交
主要癥狀:全頭痛,且暈而脹,以晨起為甚,目眩,夜難入寐。
分析:該頭痛乃由腎水不足,心陽獨亢,心腎不交所致。陽亢于上則清竅被擾,心神不寧,故病頭痛難寐。
取穴:太陽,神門,液門。
刺法:神門、液門留針15分鐘,太陽不留針。
穴意:液門為手少陽三焦經(jīng)穴有滋陰益腎之功,故別名又稱水門;神門為手少陰心經(jīng)之穴,因心屬火,故神門又稱火門。水門、火門相配可交通心腎,以達水火既濟之效。
熱盛者可先刺神門以急清心火,腎虛之象顯著者宜先刺液門以滋陰為首務。刺太陽者,以清利頭目,可除頭目之痛脹。
(3)心脾俱虛
主要癥狀:頭痛眩暈,不寐多夢,倦怠納呆,面色萎黃。
分析:本病乃由脾胃久虛,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虛衰,不榮于頭目,故頭痛眩暈。血虛心失所養(yǎng),故不寐多夢。
取穴:足三里,三陰交。
刺法:留針(宜插留,即得氣后再略插之,屬補法)10分鐘。
穴意:足三里為和胃健脾之要穴,三陰交也功善健脾,二穴一屬陽、一屬陰,陰陽相伍則生化之源得以振奮,于是氣血得充,頭目得養(yǎng)則頭痛可除。
(二)眉棱骨痛
主要癥狀:目眶上痛,視物模糊,若閉目稍事休息則疼痛可減。甚則可致偏頭痛,勞累時眼球沉重。
分析:常年伏于幾案,久視傷血,血不養(yǎng)目,故視物模糊,眉棱骨疼痛。
取穴:攢竹,絲竹空,三陰交。
刺法:攢竹、絲竹空點刺不留針,三陰交留針10~20分鐘。
穴意: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和足少陰腎經(jīng)三經(jīng)之會,有補血活血之功,若血充且暢,目得涵養(yǎng)則眉骨痛可除。
攢竹、絲竹空為局部取穴,與三陰交遠近相配,相得益彰。
(三)頭腦空響
主要癥狀:自覺頭腦空虛作響,且暈痛不能正視,正視則目弦,搖頭或睜眼則甚,閉目略輕,腰膝無力或遺精帶下。
分析:腎虛于下,則髓海空虛,故變生上述諸癥。
取穴:太溪。頭暈,正視則甚者,加刺太沖。
刺法:直刺留針10分鐘。
穴意:太溪為腎之原穴,可調(diào)補腎氣,以益精髓,故可治療髓??仗撝C。
因肝腎“乙癸同源”,故腎虛者肝亦必虛,因此加刺肝之原穴太沖以補肝,二穴同用則相得益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