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已發(fā)布,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xù)上升階段。目前,據(jù)推算心血管病現(xiàn)患人數(shù)約3.3億,其中,冠心病患者占到了1139萬,而高血壓患者則高達2.45億。
心血管病死亡占據(jù)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又以冠心病為首,而且,近年來更有年輕化的趨勢。
心悸,指的心律失常發(fā)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種病癥。悸,《說文》訓為“內(nèi)動”,心悸,也就是心內(nèi)動。有的醫(yī)書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猶如物檮之狀,惕、則指悸動而心神不安。
心,是有節(jié)律搏動的一個臟器,而在人的不知不覺中進行,乃屬于生理正常范圍,而不以病論?!靶募隆钡牟珓?,乃是失常的,沒有節(jié)律可言的,它使人有明顯心跳、心慌的感覺,并往往伴有胸滿、氣短等證,所以,屬于病態(tài)反應。
心臟支架手術并非萬能
隨著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現(xiàn)代醫(yī)學對冠心病的療效有所改善,然而,心臟支架手術并非萬能。據(jù)一項歷時7年,針對穩(wěn)定型冠心病患者的大型臨床研究顯示,與藥物治療相比,心臟支架手術并不能有效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和復發(fā)率。
心臟支架手術只是治療本病的緊急措施之一,并非所有冠心病病人都需要進行支架手術,并且不能根治本病,放了支架絕非一勞永逸。如何防止術后復發(fā)、改善心臟和血管功能更加重要。
中醫(yī)能治療冠心病嗎?
冠心病屬于中醫(yī)學“胸痹心痛”病的范疇,據(jù)歷代醫(yī)學文獻記載,中醫(yī)對治療本病累積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
早到《黃帝內(nèi)經(jīng)》就已經(jīng)記載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情況,中醫(yī)稱之為'真心痛’。漢代的《金匱要略》也設有專篇討論冠心病,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述,其中治療心絞痛的方藥至今仍然常用而有效。歷代中醫(yī)學家對本病補充了更多治療法,并累積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
2014年香港浸會大學發(fā)表了一項臨床研究報告,顯示中醫(yī)藥治療冠心病,能有效降低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達五成,78%的患者于6個月內(nèi)降低動脈狹窄程度,其中50%的患者則于3個月內(nèi)達致該療效。
中醫(yī)論治冠心病
中醫(yī)學認為冠心病的病理特點是本虛標實,在心臟機能減弱,氣血陰陽不足的基礎上,加上痰濁、瘀血、寒凝等病變積聚,導致心臟血脈不通而形成本病。當心脈不通達到一定程度就有機會引發(fā)心絞痛,嚴重者部分心脈突然閉塞,氣血運行中斷而發(fā)為真心痛,即急性心肌梗死。
中醫(yī)學角度,造成本病的主要病因包括:
1. 臟腑功能減退:中年以后,臟腑機能逐漸減弱,尤其心、腎二臟與本病關系密切;
2. 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膩甜滯之品,損傷脾胃,聚濕成痰,阻滯血脈;
3. 情志所傷:過度憂慮、憤怒等情緒會影響臟腑氣機運行,氣滯則血瘀;
4. 勞逸失調(diào):長期缺乏運動,久臥傷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過度勞累,缺乏休息,耗傷心神。
冠心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及辨證論治
一、心絞痛(胸痹心痛)
心絞痛是冠心病的特徵性表現(xiàn),其臨床特點如下:
【疼痛性質(zhì)】典型表現(xiàn)為壓榨緊縮、壓迫窒息、沉重脹悶性疼痛,少數(shù)可表現(xiàn)為燒灼感或緊張感
【疼痛部位】常位于胸骨或附近,可反射至左肩、下頜等;不典型者可表現(xiàn)為牙痛、咽痛、上腹隱痛等
【伴隨癥狀】呼吸短促,嚴重者可伴有汗出、惡心、呼吸困難
【持續(xù)時間】1-15分鐘,常為3-5分鐘
【誘發(fā)因素】以體力勞累為主要誘因,其次為情緒激動。飽餐后運動、用力大便、暴露于寒冷環(huán)境、飲食過冷等均可誘發(fā)本病
【方藥舉例】中醫(yī)診治冠心病的要點在于辨虛實,根據(jù)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脈象、氣息、體質(zhì)等判斷其病機的虛實輕重。適當采用寬胸化痰、活血化瘀的方法,所用藥物如瓜蔞、薤白、半夏、丹參、三七、桃仁等;或采用溫陽散寒、補益氣血、調(diào)補陰陽之法,所用藥物諸如人參、附子、桂枝、麥冬、五味子等。此外,還有一些可以立刻應對心絞痛發(fā)作的中成藥丸劑,例如速效救心丸,與硝酸甘油相比,更加安全無副作用。
針灸治療亦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即時止痛效果,對于輕度心絞痛,穴位按摩亦有一定程度的舒緩作用,常用穴位包括心俞、膈俞、內(nèi)關、三陰交、心前區(qū)壓痛點等。
二、急性心肌梗死(真心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其臨床特點如下:
【疼痛】性質(zhì)與心絞痛相似但更劇烈
【持續(xù)時間】較長,可達數(shù)小時至數(shù)天,休息亦難以緩解
【伴隨癥狀】發(fā)作時焦慮不安,汗出肢冷,面色蒼白,全身軟弱,部分可表現(xiàn)為猝死,屬于急癥范疇
【急救措施】在發(fā)作期,速效救心丸只能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傳統(tǒng)治療冠心病最好的藥是蘇合香丸,李可老中醫(yī)的經(jīng)驗便是馬上服用這個藥丸,配合放血、針刺治療。
除了對病機和治法的認識,還有一個是藥物劑量夠不夠的問題,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漢古中醫(yī)始終秉持“回歸古中醫(yī)”的宗旨,一直沿用張仲景的方子,在治療冠心病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對于不同階段的冠心病患者,無論是否接受過心臟支架或搭橋手術,中醫(yī)藥治療均能發(fā)揮一定療效,改善病情,減輕臨床癥狀,提升整體機能。
心悸的原因,西醫(yī)說法很多,從中醫(yī)角度來講,主要分為心虛失養(yǎng)與心被邪干的兩類。今不揣膚淺,分述如下,敬請同道們批評指正。
一、心虛失養(yǎng)心悸
(一)心陽虛類
1.陽虛作悸:《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這段話是說心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變化。心有這種功能也非偶然的,乃是它的陽氣功能而決定的。大家知道,心屬火臟,而又上居于胸;胸為陽,火亦陽,兩陽相合,故心獲“陽中之太陽”的稱號。
由于陽氣主動,陰氣主靜,故心臟能不息的搏動,從生到死,莫不以陽氣而為先決條件?;诖耍瑒t心主血脈與神志,也無不與陽氣的主導作用有關。如果離開了陽氣,則心就停止了搏動,而血脈不流,神志消滅,也是不言而喻。
為此,凡是由于各種原因,而傷了心的陽氣,例如:治療上的發(fā)汗過多;或者過服苦寒之品,而內(nèi)戕陽氣;或因年老陽虛,以及稟賦素弱等等,皆可發(fā)生心陽虛的心悸證。
心陽虛的心悸的特點,則是患者兩手交叉按其心上,就是仲景說的“心下悸,欲得按者”。
根據(jù)中醫(yī)理論“喜按為虛,拒按為實”,今望其喜按之象,則心虛之證一目了然,而無復可疑。同時,此證還往往伴有嘔吐,體疲無力,少氣懶言等現(xiàn)象。其脈緩軟無力,有時也呈結(jié)象,而舌荅薄白,舌質(zhì)淡嫩,則與其證相應。
治當甘溫扶虛,以補心胸陽氣,方用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色赤又氣味辛溫,故能上補心陽之虛,而溫養(yǎng)血脈之寒;佐用甘草,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陽,益氣暖胸,溫暢血脈,俾心肌得養(yǎng),則心悸自安。此方妙在藥味單捷,又要一次服完,則藥力專一,而直達病所,發(fā)揮療效。
附醫(yī)案之一:《印機草》載馬元儀治一婦,病經(jīng)一月,而脈虛浮,自汗惡風,此衛(wèi)虛而陽弱也。與黃耆建中湯一劑汗遂止?!揭辉拢≌卟媸肿悦靶拈g,脈之虛濡特甚。此汗出過多而心陽受傷也。仲景云:發(fā)汗過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與一劑良已。
2.陽虛心悸煩躁:若以上陽虛心悸,而又兼見煩躁不安等證,乃是陽虛而心神不潛斂的反映。治應補心斂陽,鎮(zhèn)靜神氣,方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桂枝6克,炙甘草6克,龍骨12克,牡蠣12克。
本方用桂枝、甘草溫補心陽之虛;龍骨,牡蠣潛斂神氣而鎮(zhèn)靜安心。
附醫(yī)案之二:宋君與余同居一院,時相切磋醫(yī)學。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寧,坐立不安,乃邀余診。其脈弦緩無力,舌淡而苔白。余曰:君深夜寫作不輟,而不知休息,日月相繼,內(nèi)耗其心,心陽虛浮,則神氣不斂,故病心悸、煩躁。應摒棄筆硯之勞,而服甘溫之藥方保無慮。乃書桂枝9克,炙甘草6克,龍骨12克,牡蠣12克,僅服三劑而病愈。
3.心悸煩躁,手足厥冷:夫陽虛之心悸,若下使腎陽亦虛,兼見煩躁而手足厥冷,脈沉而舌淡者,則少陰上下皆虛,治當心腎同溫,上下兼顧,方用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方:茯苓12克,人參6克,炙甘草6克,附子12克、干姜6克。
本方用茯苓、人參以補心氣;附子、干姜、炙甘草(即四逆湯)以溫腎陽。務使心腎之氣內(nèi)充,而水火既濟,則心悸煩躁手足厥冷等證自已。
余在臨床,治心陽虛而陰邪滋盛,證見手足發(fā)冷,胸滿氣短,尤以入夜為甚而窘急萬分,則非氧氣而不能解者,每于上方加桂枝9克、生姜9克,大棗7枚,減去干姜,服之多效。
4.心悸氣沖胸咽:上述之陽虛心悸,亦可兼見氣從少腹而上沖胸咽,面翕熱如酒醉狀,頭目為之眩暈的,則為陽虛于上,陰乘于下所致。其脈馭而帶結(jié)、按之無力,舌則淡嫩水白。
治當溫補心陽,納氣歸根,方用苓桂味甘湯。
苓桂味甘湯方: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配甘草則溫補心陽;桂枝配茯苓則下氣消陰;桂枝配五味子則潛陽于下,而使龍歸大海,其氣自斂。
附醫(yī)案之三:在昌黎縣曾治一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住XX醫(yī)院,男性,年已六十余。其證為心悸頭暈,面紅如醉,自覺少腹有氣上沖胸咽,沖時心悸與頭目眩暈為甚,并且手足發(fā)冷,而治療無效。時屆年末,臘鼓頻催,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颊哂鲈夯丶疫^年,然病情不減,心殊焦急。友人嚴君浼余診治,其脈弦而結(jié)、舌質(zhì)淡嫩,苔則薄白。此證為心陽上虛,導致氣沖于上,反映了心腎陽虛而氣不得潛藏。然脈弦為陰,易動水飲;傳為陽虛,反使陰上,此亦病情之常而勢所必然。
治法必以扶陽消陰,而后氣方可平。為疏:桂枝10克,肉桂3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0克,紫石英10克,人參6克。
此方共服八劑,則所患諸證有明顯好轉(zhuǎn),乃出院返家。
云:心悸呃逆;陽虛的心悸,亦可伴發(fā)呃逆之證。這種呃逆,為心腎兩虛,腎氣不潛之所致。然呃逆之發(fā),有的氣從下來,沖口作聲而出;亦有氣呃至半及胸而還,不能沖口而出,這時則使人憋悶殊甚,痛苦莫可言喻。
治應心腎兩溫、納氣歸根,方用都氣湯。
都氣湯方:熟地30克,山萸肉10克,山藥10克,丹皮6克,澤瀉6克,茯苓6克,肉桂6克,五味子6克。
本方用六味地黃湯以滋腎水;加肉桂與水中補火,以溫陽氣之虛;加五味子酸收,則斂氣歸根,以攝氣沖。
附醫(yī)案之四:劉XX,女,23歲。證為心悸而脈結(jié),不時作呃。如氣能呃出,則心胸為快,如不呃出,或及半而罷,則憋悶難忍。辨為心陽虛作悸之證,初投苓桂劑類,有效而不鞏固,乃改用都氣湯(指醫(yī)宗金鑒方),另加人參扶虛養(yǎng)氣,定悸安心。服至第三劑則呃止,六劑而悸平,后以苓桂味甘湯鞏固。
(二)心陰虛類
1.陰虛作悸:患此證者,每因青燈憤讀,勞神少寐;或用心不息,而陽用過極;或因情志之火內(nèi)傷其陰,則心失陰血之養(yǎng)。陰不制陽,陽氣浮動,血脈不調(diào),心律不齊,而發(fā)生心悸。本證表現(xiàn):心悸而煩,失眠少寐,口舌生瘡,脈來細數(shù),舌紅少苔。
治當滋補心陰,涼血清熱,方用補心湯。
補心湯方:生地12克、玄參10克、丹參10克、天冬6克、麥冬10克、柏子仁10克、當歸10克、酸棗仁10克、遠志6克、茯神10克、黨參10克、桔梗3克、朱砂粉1克(另包分沖)五味子3克。
本方用生地、玄參、天冬、麥冬以滋心陰之虛;丹參涼血清心;柏子仁潤心定志;茯神、遠志安神養(yǎng)心;酸棗仁、五味子斂陰潛陽;當歸補血、黨參益氣;朱砂鎮(zhèn)心而有靈;桔梗載藥以滋心陰。
附醫(yī)案之五:李XX,女,21歲,因考大學,溫習功課,日夜相繼,孜孜不息。一日心悸殊甚,而心煩意亂,夜不能寐,未幾則口舌爛赤,乃求余診。其脈細數(shù)、舌光紅無苔,問其月事,稱先期而至。余辨為心陰虛而火動。先以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瀉南補北,以殺心火之炎;續(xù)用補心湯滋養(yǎng)心陰,約十余劑而獲愈。
2.陰虛陽亢:若陰虛之心悸,而續(xù)發(fā)厥陰心包風陽發(fā)動,則證見心中懵上大動,頭目眩暈,行路不穩(wěn),耳鳴如蟬,肢顫手麻,心煩少寐,脈細而弦,或帶結(jié)象,舌則光紅似錦,無苔可言。
治當滋陰補血,平熄風陽,方用三甲復脈湯。
三甲復脈湯方:龜板15克、牡蠣15克、鱉甲15克、麥冬30克、生地30克、阿膠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麻子仁10克。
本方用了大隊有情之品,對滋陰熄風、功大力專。其中如阿膠之甘;龜板、鱉甲、牡蠣之咸,直走肝腎峻補其陰;又配以麥冬、生地、白芍大滋心肝之陰;麻仁潤燥以通幽,甘草扶虛而化赤,諸藥配合,相須相成,共奏息風定悸與抽坎填離之功。
附醫(yī)案之六:湖北鄭XX,男,58歲,素有高血壓病史,一日因搓干辣椒,辣氣透鼻,既覺頭甚暈,繼而心悸不休,從此,不敢在田埂上行,不敢靠近床邊睡,違之,則有跌倒之虞。切其脈弦細而結(jié),視其舌紅絳而無苔。
從其脈證分析,辨為心陰虛,陽動化風之證,則已非補心湯所能已。為疏三甲復脈湯而加芍藥,坤草,牛膝等血分藥,服至廿余劑,其病方瘳。
(三)心之氣血陰陽兩虛類
1.心脾氣血兩虛:此病由于思慮過度,或在亡血之余,心脾氣血兩虛,不能奉養(yǎng)心主,則發(fā)為心悸。并伴有周身無力,飲食不馨,精神恍惚、甚或健忘等證。其脈濡緩無力,面、舌色白,而天然不澤。
治當溫補心脾,氣血兩顧,方用歸脾湯。
歸脾湯方:白術10克、人參10克、黃耆10克、炙甘草10克、當歸10克、茯神10克、遠志6克、炒棗仁12克、龍眼肉12克、木香3克、生姜3片、大棗3枚。
本方用白術、人參、黃芪、甘草補心脾之氣;當歸、龍眼肉補心脾之血;茯神、遠志而有寧心之妙;炒棗仁則補肝安魂,有治失眠之功;所奇者用一味木香,既可補而不滯,又可通脾奉心,以發(fā)揮諸藥之療效。
附醫(yī)案之六:許XX,女,32歲。其父因病逝世,悲慟之余,又慮家庭生活,心緒萬千,因而患心悸。終日癡坐,兩目直視,而夜不成寐,飲食俱廢,延遲一月有余,形消骨立,臥床不起。切其脈弦出寸口,舌荅薄白,而默默不言,辨為肝氣抑郁而脾氣不和之證。乃書逍遙散原方加香附、郁金與服,藥后神情轉(zhuǎn)佳,飲食有進、唯苦不成寐,心悸不安,乃改用歸脾湯加白芍,蒺藜于土中伐木,服至十數(shù)劑,心悸不發(fā),夜已能睡,逐漸康復。
2.心之陰陽兩虛
心陰陽兩虛證,每續(xù)發(fā)于各種心臟病中;亦可發(fā)于虛人受邪,內(nèi)震心宮,而脈來結(jié)代,心臟動悸不安?;蛞娚贇?,大便秘結(jié),心神慌亂,不能自主等象。考心悸之病,其脈未必皆結(jié),惟心陰陽兩虛證,脈必見結(jié)代為驗。如脈不結(jié)代,則又另當別論。
治當益氣養(yǎng)血,陰陽雙補,方用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方:炙甘草15克,人參10克,麥冬30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棗15枚,阿膠10克(烊化),麻子仁10克。
用清酒與水各半,濃煎分三次服,令一日盡。
本方炙甘草、桂枝以補心陽;麥冬、生地以滋心陰;人參補臟以復脈;阿膠育陰而滋血;麻仁潤燥以緩胃腸;姜、棗和中而調(diào)榮衛(wèi)。從其藥物組成分析,雖云陰陽兩補,但補陰之力大于補陽,不可不知。
附醫(yī)案之七:余曾在徐水縣門診,治一張姓農(nóng)民,患風心病,已數(shù)年久,最近心慌、心跳,悸動不安。切其脈結(jié),視其舌苔薄白。辨為陰陽兩虛證,書炙甘草湯原方與服。未幾余由河北返京,此事忘于腦后。值春節(jié)前,該患者竟來北京,覓余住處,叩門求見,始知患者共服炙甘草湯一百余劑,不但心慌、心跳得愈,而風心病也大有改進云云。
二、心被邪擾作悸
心被邪擾作悸,大致有四種情況可以發(fā)生:
1.因驚作悸:《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睋?jù)王冰注:“任治于物故為君主之官,清凈棲靈故曰神明出焉”。若一旦突然受驚,則神浮氣亂,心主不能自持,因而產(chǎn)生心悸之證。此證的特點,心悸不安,膽小善畏,睡則做惡夢,驚叫而醒,身出虛汗,六脈弦而小數(shù),或見動脈之候,舌苔薄白而潤。
治當安神定驚悸,補心養(yǎng)正為允,方用朱砂安神湯。
朱砂安神湯方:人參9克、龍齒12克、珍珠母30克、茯神10克、遠志6克、炙甘草6克、當歸10克、另研朱砂粉1克(分沖)。
本方用人參、當歸以補正安魂;龍齒、珍珠母潛斂心神內(nèi)返;茯神、遠志有寧心安神之功;炙甘草補心脾而和血脈;朱砂鎮(zhèn)驚定悸而使神清夢穩(wěn)。
附醫(yī)案之八:陳學生,年十一歲,讀書不用功,貪玩耍而又淘氣。一日觸動父怒,訶責之余,又加打罵,因而受驚,心慌神亂,每睡不久便從夢中驚叫而醒,見人則兩手抱持不放,兩眼發(fā)直,觀其癥狀使人為之焦急。切其脈弦而馭,印堂呈青色,肌肉時顫,余知驚而傷神之證。乃用小劑朱砂安神湯,又吞服牛黃鎮(zhèn)驚丸而愈。
2.痰熱擾心作悸:此證每因氣郁不暢,積久化熱生痰,痰熱相因,則犯膽擾心,發(fā)為心悸之變。
癥狀:有口苦、嘔吐、心悸且煩,膽小善畏;或兼見“三幻”癥狀(即幻見、幻聞、幻覺),脈弦而舌苔白膩為驗。
治當清熱化痰,以定驚悸,方用溫膽湯。
溫膽湯方:半夏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生姜12克、枳實9克、橘皮9克、甘草6克。
本方半夏、竹茹清化痰熱之邪;橘皮、枳實利氣行津,以散痞結(jié);茯苓寧心利水以消生痰之源;生姜健胃止嘔,以散水飲之結(jié);甘草扶正而和諸藥。
附醫(yī)案之九:李X,36歲,患心悸易悲、失眠而多驚、口苦、時欲嘔吐,頭目眩暈,心胸發(fā)悶、問其月經(jīng)則先后不定期,切其脈弦而滑,視其舌紅而苔膩。
綜合以上諸證,辨為氣郁生痰,痰熱擾心之證,為疏柴芩溫膽湯,凡廿余劑始安。
3.膈飲犯心作悸:此證因膈間停飲,飲為陰邪,必來搏陽,故有心悸不安,與心下痞滿、嘔吐頭目眩暈等證。則脈弦舌水,亦勢必然矣。
治當滲飲于下,滌痰于中,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半夏15克,生姜20克,茯苓30克。
本方以小半夏湯溫滌痰飲而治嘔吐;茯苓淡滲利水,以消膈間之飲,使邪從小便去。
附醫(yī)案之十:王XX,男,26歲。心悸頭眩,重則嘔吐,曾服中藥數(shù)十劑不效。余見其舌水滑欲滴,脈又弦責以直,乃辨為膈間水飲作悸之證。與小半夏加茯苓湯,而不增減一味。服藥后則小便暢通,形如肥皂沫高出尿液面,亦云奇矣,然其病竟愈。
4.水氣凌心作悸:水氣凌心的悸證,是水陰之邪,上犯心陽的一種病變。其證的特點是氣從心下,上沖心胸,而心悸胸滿,短氣作咳,頭目眩暈。脈則沉弦,舌苔水白,而質(zhì)則淡嫩。
治當溫養(yǎng)陽氣之虛,以下陰寒之邪氣,方用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湯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術6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配甘草以補心陽;桂枝配茯苓則利水,通陽,下氣;茯苓配白術,則利水消飲;茯苓配甘草,則扶虛寧心;甘草配白術則又有崇土制水,扶正去邪之美。藥只四味,變化萬端,相須相使,以盡治療之長。
附醫(yī)案之十一:陸XX,男,42歲。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住院。經(jīng)治兩月,病情未減。癥狀為心前區(qū)疼痛,心悸、憋氣,自覺有氣上沖咽喉,則氣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脈弦而結(jié),舌淡苔白。證為水氣凌心,則心悸而動,故脈弦而結(jié);陰霾上布,陽氣受病,故頭暈而胸滿憋氣也。乃用苓桂術甘湯,并間服真武湯,使降沖利水,與驅(qū)寒消陰相互為用,僅服十余劑,則其病轉(zhuǎn)安因而出院。
辨標本虛實,治宜通補
對于冠心病的辨證論治,首先要辨明標本虛實。
本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皆因臟腑虛損,陰陽氣血失調(diào)所致,其病理改變多由于氣滯、血瘀、痰濁、寒凝等引起脈絡痹阻不通:病為本虛而標實。
臨癥時辨清標本十分關鍵,所謂“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為妄行。”
扶正與祛邪是治療本病的兩大法則。
一般治本宜補,治標宜通。
患者心絞痛發(fā)作頻繁時,當“急則治其標”,多用通法止痛,即氣滯宜調(diào),血瘀宜逐,痰濁宜豁,寒凝宜溫。
當病情穩(wěn)定時,“緩則治其本”,多用扶正培本的補法,即氣虛者補氣,陰虛者滋陰,陽虛者溫陽,其中又以補脾、補腎為主。
初病及年輕體壯者,宜通宜散,久病及年老體弱者,宜補宜和。
根據(jù)辨證論治的原則,運用先通后補或先補后通,或多通少補,或多補少通,通補兼施,標本兼顧的方法,靈活運用,精心選藥。
做到溫而不燥,活而不破,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這樣,才能祛除病因,調(diào)和氣血,暢達血脈,恢復臟腑功能,從而解除病痛。
調(diào)達氣血,貫穿始終
人之一身,不離氣血,氣血不調(diào),則百病叢生,故氣血為臨證之一大綱要。
《內(nèi)經(jīng)》云:“心痛者,脈不通”。不通是引起心絞痛的主要原因。
因為正氣內(nèi)虛,加上六淫、七情內(nèi)傷,飲食勞倦等因素影響,使氣滯血瘀,痰濁瘀阻,心陽不振,而致心脈痹阻不通,發(fā)為心痛。
痛則不通,氣血壅滯也,通則不痛,氣血調(diào)和也?!庇雇矗纫獬煌?,故用活血化瘀法。
但“活血不忘氣”,因此須同時結(jié)合調(diào)氣法治療,即“疏其氣血,令其調(diào)達,而致和平?!?/p>
1
活血化瘀法
無論本虛或標實,均可影響氣血的運行,產(chǎn)生氣滯血瘀引起心絞痛。
臨床上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舌質(zhì)暗紫或瘀血點、瘀斑等表現(xiàn),說明血瘀為冠心病的基本病理。
心絞痛之特點多為壓榨性或刺痛,痛在定處,突發(fā)突止,并多伴有胸悶憋氣等癥狀,治宜活血化瘀。
用藥根據(jù)病情輕重,選用養(yǎng)血、活血、破血化瘀三法。
當患者癥狀不明顯,僅有心電圖輕度缺血改變時(臨床所謂“隱性冠心病”),用養(yǎng)血化瘀法,其作用和緩,適用于瘀血較輕者。
方用四物湯加減;藥物選丹參、當歸、芍藥、雞血藤等。
若心絞痛發(fā)作頻繁,心電圖有明顯缺血改變者,用活血化瘀法其作用較強,適用于瘀血較重者。
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物選川芎、桃仁、紅花、生蒲黃等。
而破血逐瘀法,因其作用峻猛,最易傷及氣血,臨床上除見瘀血凝滯甚重(如心絞痛用以上化瘀法則無效,或冠心病患者合并心衰、心源性肝硬化者),非用此法不能攻逐,多不選用。
藥物選三棱、莪術、水蛭、虻蟲等。
2
行氣活血法
“氣行則血行,氣滯血亦滯”,氣滯與血瘀?;橐蚬?,同時并見,治宜行氣活血,在活血化瘀藥中加上行氣藥,寓行氣于化瘀之中。方用手拈散加減。
因行氣藥有臟腑病位的不同選擇,臨癥須酌情加減運用。
以胸悶憋氣為主者,選用行胸中之氣的佛手、香櫞;
以心痛為主者,選用行心臟之氣的檀香、降香;
以兩脅脹滿、心煩、太息為主者,選用行肝膽之氣的川楝、枳殼;
以脘腹脹滿、納呆為主者,選用行脾胃之氣的砂仁、蔻仁。
具體運用活血與行氣藥時,還當因人而異,側(cè)重不同。
以疼痛為主,痛有定處,舌暗有瘀血點或瘀斑,即以血瘀為主的,用藥比例以七活血三分行氣為度。
以胸悶憋氣為主,疼痛不重者,即以氣滯為主的,用藥比例以七分行氣三分活血為度。
因氣不行血不流,用活血藥時一定加用行氣藥。只要運用得當,有時僅用一味藥,亦能達到氣血并行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行氣藥性多溫燥,易耗氣傷陰,一般瘦弱體虛者少用;尤其對厚樸、枳實類破氣的藥物,除非病人有腹部脹滿、大便燥結(jié)、舌苔厚膩等實證者,方才選用。
3
益氣活血法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當氣虛運血無力時則形成血瘀。
其心絞痛特點為隱隱作痛,時輕時重,多伴有心悸氣短,倦息汗出,勞累及活動后加重,舌暗淡、體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宜益氣活血,須在活血藥中加入補氣的藥物,通補兼施,寓補氣于化瘀之中。
方用保元湯加減,藥選黃芪、黨參、玉竹、炙甘草等,取其保護氣血及使活血藥補而不滯;使元氣健旺,更鼓舞活血藥祛瘀止痛且不傷正之優(yōu)點。
在補氣藥中,黨參作用較強,最易滿中膩膈,所以用量一般不超過10g為宜;若必須大量以補虛時,可配以砂仁、陳皮等一、二味行氣健脾除滿的藥物,即防氣滯又可加強活血之功效。
調(diào)達氣血是治療冠心病的宗旨,并貫穿于治療的始終。臨床上常用的代表方劑有丹參飲。
方中丹參入心經(jīng),活血止痛,有“一味丹參功兼四物之長”的說法。檀香、砂仁行氣止痛,又有養(yǎng)胃氣的功效。
三藥相伍,氣血并調(diào),通不傷正,無論對何證、何法均可選用,并無禁忌之慮。
知常達變,隨證用藥
由于引起氣血不通的原因很多,除以上調(diào)達氣血之法,應該強調(diào)的是,由于人的稟賦不同,病情變化多端,故在遣方用藥時要知常達變,切忌生搬硬套。
臨床常用的法則有以下四法。
01 宣痹活絡法
用于因胸陽不振,痰濁瘀滯而痹阻脈絡者,癥以胸悶憋氣為主??蛇x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活血藥。
若胸悶伴有煩熱或心絞痛、熱痛、灼熱痛者,用小陷胸湯加活血藥。
02 溫通活絡法
血有遇寒則凝,得溫則行的特點,故此法適用于因寒邪痹阻經(jīng)脈或遇寒則發(fā)心痛者,癥狀為痛與肢冷、惡寒、心悸、氣短、脈來沉遲等并見。臨床上用桂枝湯加活血藥。
健脾益胃活絡法,用于因脾虛失健運,不能化生精微,而生痰濁痹阻血脈者。癥以胸悶憋氣,脘腹脹滿,惡心納呆,舌苔白滑或膩,飯后易誘發(fā)心絞痛者,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活血藥。
此乃心胃同治,通補兼施之法。
03 益腎活絡法
腎為五臟之本,陰陽之根,主人體的生長發(fā)育與衰老。
臨床上,本病多見于40歲以后中老年人以及絕經(jīng)后的婦女,并隨年齡增長發(fā)病逐年增高,說明本病與腎的關系密切。
故冠心病,“其位在心,其本在腎”,補腎培本亦為治療本病的重要法則。
此法可用于心絞痛緩解期,年老體弱,或似痛非痛者,用多種法則治療不能緩解者。
治療時視腎陰或腎陽虛損情況,在補陰或補陽的基礎上加活血藥,以助氣血之運行,往往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腎陰不足者用六味地黃湯加減,藥物可選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山藥等。
腎陽不足者用金匱腎氣丸加減,藥物可選仙茅、仙靈脾、肉蓯蓉、肉桂、附子等。
但無論滋陰還是溫陽,都要注意陰虛補陰,而必兼顧其陽,陽虛補陽,而必兼顧其陰,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短氣未必都是虛,胸痹半表半里實
60年代有了心電圖機,冠心病診斷漸漸明確,以中西醫(yī)結(jié)合探討其臨床經(jīng)驗論著逐漸增多。對冠心病多有胸悶、胸痛,認為是痰飲瘀血阻滯的病因病機,這一認識頗為一致。而怎樣從整體上看待冠心病是虛還是實上存有分歧。其中有不少人提出:根據(jù)患者多有短氣、四逆、末梢血循環(huán)不好,心電圖提示供血不足、心肌梗塞等,冠心病患者多屬虛證,其治療則應以益氣活血為主。
胡老認為,冠心病多屬于中醫(yī)胸痹心痛范疇,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第2條曰:“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正是說冠心?。ㄐ乇孕耐矗┒嘁娦皩嵵C。胡老從六經(jīng)辨證及辨方證上研究,常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認為本病以實證多見,今以治驗病例分析之。
例1
李某,男,67歲,病案號159790。
初診日期1965年5月28日:氣短、胸痛、胸悶一月余。4月23日某醫(yī)院診斷為“心肌梗塞(愈合期)”,曾服復方硝酸甘油、氨茶堿等無效。又找中醫(yī)治療,以益氣活血,化痰通絡(白人參、黃芪、瓜蔞、赤芍、降香、桃仁、薤白、郁金等)治療近月,未見明顯療效。近癥以左胸灼熱痛,氣短,動則明顯,時寒時熱,心下堵,口苦,時頭脹,失眠,大便微干,舌苔黃,脈弦滑。胡老與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柴胡12g,半夏9g,黃芩9g,白芍9g,枳實9g,生姜9g,大棗4枚,桂枝9g,茯苓12g,桃仁9g,大黃6g,生石膏30g,炙甘草3g。
二診:6月1日:上藥服三劑,各癥均已,唯感夜間憋氣,食后燒心,大便干,舌苔黃,脈弦滑略數(shù)。上方增大黃為9g。
三診:12月23日:上藥服二劑夜間憋氣已,外出活動仍感氣短,但休息后癥狀漸漸消失,未再來診。今咳一周而來診,與半夏厚樸湯加味。
按:本例在前后治療過程中,都用了活血理氣藥,但前醫(yī)無效,而胡老治療療效明顯,其關鍵是:前醫(yī)未注意患者的寒熱虛實,而胡老首先認清是實熱,并定位在半表半里,再進一步辨出是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方證,故效如桴鼓。類似這一治驗是不勝枚舉的,這里僅再看胡老回憶的一個病例,更可了解胡老治冠心病的特點和辨方證的準確。
1950年冬,一個叫做齊興華的東北人,時年50歲,平時有心臟病,常心悸,胸悶,兩手膚色不同,一紫一白。一日起床時突然發(fā)作胸悶心痛,其痛如刀割,并大汗淋漓,不敢挪動,時時哀叫,其妻給服鴉片而不見效。請西醫(yī)馬大夫急診,注射強心劑不效。胡老至,診脈細弱而有神,因謂不要緊。馬大夫聞言提起診包欲走,被家屬挽留,謂:“不是外人,不要見怪”。馬大夫乃問道:“君何以言不要緊?”胡老答曰:“中醫(yī)看脈象尚有神。”馬大夫請胡老診治,胡老處方與大柴胡湯合桃仁承氣湯一劑,立即煎服,不久痛已。續(xù)服前方兩劑,兩手膚色變?yōu)橐粯?,心絞痛未再作。本例因是回憶病例,當時無心電圖可證,但據(jù)患者心區(qū)痛甚,并伴見大汗淋漓,很難排除心肌梗塞。但無論是否,胡老把這些癥辨為實證、大柴胡湯合桃仁承氣湯方證,是獨具慧眼的。
痰飲瘀血阻胸陽,祛痰活血理應當
冠心病常有血液循環(huán)不好,而出現(xiàn)四肢發(fā)涼、胸悶氣短、面色蒼白、疲乏無力等,中醫(yī)辨證當屬陽虛,但進一步分析,這種陽虛是標,而痰飲瘀血阻滯是本,胸陽被阻使陽氣失運。即這種冠心病也是邪實之證。胡老也常治療這類病證。
例2
安某,女,74歲,病案號162346。
初診日期1965年6月14日:患心絞痛一年多,常胸前劇痛,每發(fā)作則不能平臥,呼吸困難,經(jīng)常服用硝酸甘油、氨茶堿等,大汗出,口干不思飲,大便干,舌苔白厚,脈弦細。證屬痰飲阻胸,瘀血阻絡,治以化痰通陽,祛瘀通脈,與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
瓜蔞45g,薤白27g,半夏75g,白酒2兩,桂枝9g,枳實9g,桃仁9g,陳皮30g,白芍12g。
結(jié)果:上藥服三劑,痛減,但小勞則發(fā)心區(qū)痛。上方加茯苓2g,繼服六劑,胸痛時作時休,仍以上方加減,服一月后,胸痛不再發(fā)作。
按:本例與例1都是痰飲瘀血阻胸,治療都用了祛痰活血的藥,但例1標熱明顯,而本例標寒顯著,故治療用方明顯不同。胡老在瓜蔞薤白半夏湯方解中講道:瓜蔞開胸逐痰止嗽,薤白散結(jié)止痛,合以為方,故治胸痹痛而喘息咳唾者。煎以白酒,更使藥力暢行無阻也。而用大量半夏,是因飲逆較甚之故。由兩治療驗例可看出,祛除痰飲是治療冠心病的重要之法。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第1條就提出:“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本褪钦f上焦陽虛,下焦的寒飲盛,寒飲上逆,故使胸痹而心痛也。說明中醫(yī)早已認識到這一病因病理,也進一步說明冠心病以邪實多見。故治療冠心病多以祛邪為主,這是胡老治療該病的特點。
房室傳導有阻滯,活血祛瘀可調(diào)理
一般而論,脈結(jié)代見于外感病后期,由于汗、下、吐等治療而津血枯燥所致。治療多用炙甘草湯加減,但胡老不默守常規(guī),而是辨方證用藥。
例3
朱某,男,48歲,病案號134621。
初診日期1964年8月12日:近半年來心慌不適,在某醫(yī)院以補氣養(yǎng)血治療,曾用炙甘草湯、柏子養(yǎng)心丹、天王補心丹等方加減,多治無效,反出現(xiàn)惡熱、喜冷、失眠等癥。經(jīng)做心電圖提示:房室傳導阻滯、心肌勞損?,F(xiàn)在癥狀:心慌,失眠,納差,胃脘疼,心區(qū)隱痛,手腳麻木,口苦澀,小便黃,大便干,舌苔白膩,脈結(jié)代。與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龍牡:
柴胡12g,半夏9g,黃芩9g,桂枝9g,茯苓9g,白芍9g,枳實9g,桃仁9g,紅花6g,大棗4枚,生姜9g,大黃6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
結(jié)果:上藥服三劑,胃脘疼已,納增,手腳麻木已,眠好轉(zhuǎn),上方去紅花,加丹皮三錢。服六劑,胸痛減,眠佳,心慌不明顯,脈結(jié)代已。
按:病有常有變,欲知其變,當細審其證。該患者有心慌、納差、手腳麻木、脈結(jié)代等,似是虛證,初用炙甘草湯加減等補益無可厚非。但治療后出現(xiàn)口苦澀、小便黃、大便干、心區(qū)隱痛等,證屬少陽陽明合病挾瘀,故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龍骨牡蠣和解少陽陽明,活血祛瘀,佐以安神,因藥已對證,不久均安。
痰飲停久致心衰,溫陽利水本應該
長期的冠心病往往發(fā)生心功能不全,出現(xiàn)心悸、浮腫等癥,已示正氣明顯虛時,也要據(jù)證用補,胡老也用理中湯、真武湯等方治療?!督饏T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第5條:“胸痹,心中痞,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焙献⒔獾溃骸靶南缕Γ感闹衅θ麣獠煌ㄖ?。氣結(jié)在胸,謂氣結(jié)于胸中而胸滿悶也。脅下逆搶心,謂自覺有氣自脅下而逆于心胸感。枳實薤白桂枝湯,功能降逆行氣以消脹滿,故主之。而人參湯亦主之者,以中氣大虛,飲自下乘,亦可能有氣結(jié)胸滿的類似證候,但虛實不同耳?!笨梢姾显谥委煿谛牟?,遇到中寒氣虛證時也用溫補中氣之法,而同時仍要祛除痰飲,因“中氣大虛飲自下乘”。冠心病病久心衰,更易出現(xiàn)這些證候。
例4
賀某,男,62歲。
初診日期1965年10月15日:雙下肢浮腫、胸悶、喘滿2月。有冠心病、心肌勞損已5年,近兩月來胸悶、心悸加重,動則喘滿,且出現(xiàn)雙下肢浮腫。西醫(yī)給服強心利尿藥,未見明顯療效。又服中藥10余劑,癥亦不見好轉(zhuǎn),更感頭暈、心悸明顯,而找胡老治療。近癥:胸悶,心悸,頭暈,氣短,心下痞滿,口唇紫紺,口干,大便干,小便少,雙下肢浮腫明顯,舌苔白膩,舌暗紫,脈沉弦細。胡老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木防己12g,桂枝9g,黨參18g,茯苓18g,芒硝12g(分二次)。
結(jié)果:上藥服三劑,下肢浮腫明顯消退,頭暈、喘滿、心下痞滿明顯減輕。上方去芒硝,加生石膏一兩,服六劑,浮腫已,胸悶、心悸各癥亦不明顯。
按:本例是中氣虛寒非常明顯的冠心病,因此以黨參、桂枝溫補中氣。因中虛寒甚而飲邪上逆,故見胸悶、喘滿、心悸等癥。又因飲邪盛溢于下,故見雙下肢浮腫。此時應溫陽利水,用溫補中氣藥理所當然,但痰飲停久,常易化熱,乘虛上逆,治本應降逆,一些人常忽略于此,卻囿于黃芪為補氣之長,于此用其溫補中氣,使氣升不降,飲邪亦隨上逆,故使胸悶加重,更出現(xiàn)頭暈等癥。胡老辨證為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是因本患者不但中氣虛甚,而且氣逆水盛也明顯,同時又有心下痞滿、二便不利、口干明顯等癥,因此,以黨參溫補中氣為君,以桂枝溫中降逆為臣,以防己茯苓利水化飲為佐,并使以芒硝清熱除堅滿,標本兼治,故見效迅速。這里更強調(diào)的是桂枝降沖逆的作用,是與黃芪升提正相反,一味之差,療效迥異。關于桂枝的降逆作用,胡老反復強調(diào),熟讀桂枝湯諸方證可自明。
以上是胡老治療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冠心病輕重不一,變癥多端,其治療方法、所用方藥也變化萬千,用經(jīng)方治療該病也有許多方藥,據(jù)證用藥,當是定法。
心悸案
李某,女,60歲,漢族,2017年6月14日初診。自訴素體虛弱、時汗出、乏力、心悸、遇勞則氣不足以息、心中惕惕然等。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刻診:癥如上述,伴形體消瘦、少氣懶言、乏力、精神欠佳等。舌質(zhì)紅、口干、舌體瘦小、舌苔薄黃、舌前部無苔、脈虛弱無力。
診斷:心悸(氣陰兩虛)。
治法:益氣養(yǎng)陰,鎮(zhèn)重安神。
處方:山茱萸25g,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白芍15g,生山藥30g,炒酸棗仁25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淮小麥60g,生黃芪30g,升麻10g,炙甘草10g,5劑。每劑水煎,早晚服。
5日后二診:藥盡5劑,諸癥大減,汗出消失,心神得安,氣已足息。原方藥味、藥量略于增減,藥進15劑,諸癥若失,后以膳食善其后。
盜汗案
陳某,女,58歲,漢族,2017年12月18日初診。自訴:睡中汗出,醒則汗止,時汗?jié)褚卤?,五心煩熱,心煩,睡眠欠佳。其疾綿綿,數(shù)月不愈,某醫(yī)院診為“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服中西藥物治療,收效甚微,今日來本科就診。
刻診:癥如所述。形體消瘦、舌質(zhì)紅、舌體瘦小、口干、少苔、脈沉細數(shù)。
診斷:盜汗(陰虛內(nèi)熱)。
治法:滋陰清熱,斂汗安神。
處方:山茱萸25g,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生山藥30g,白芍15g,地骨皮20g,麻黃根20g,浮小麥60g,炒棗仁25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7劑,每劑水煎早晚服。囑禁生冷油膩辛辣之味。
服藥后該患未來復診。2周后因患有他疾來院就診,問其盜汗、睡眠舊疾。患者云:藥后盜汗頓消,睡眠得以酣暢,煩熱消退,諸癥若失。
胸痹案
齊某,男,66歲,漢族,2018年8月13日初診。
自訴:患有冠心病史7年余,近日胸部刺痛,痛處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胸悶氣短,時感氣不足以息,口干。曾去過幾家醫(yī)院就診,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經(jīng)在某醫(yī)院住院治療,癥狀得以緩解。其癥反復發(fā)作,平素服用西藥片劑治療,得求癥狀緩解,移時復作,今日來院求服中藥治療。
刻診:舌質(zhì)紫暗、舌下脈絡呈珠狀、無苔,脈沉澀等。
診斷:胸痹(心血瘀阻)。
治法:益氣養(yǎng)心、通絡化瘀。
處方:山茱萸25g,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生山藥30g,白芍15g,炒棗仁30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川芎15g,丹參25g,乳香10g,沒藥10g,郁金15g,炙甘草10g,5劑,每劑水煎早晚服。囑其調(diào)情志,戒煙酒。
藥盡5劑后二診:胸悶及胸部疼痛緩解,心悸、氣短大減,夜間已能入睡。原方略有增減,先后用藥30劑,其病得安。
按:來復湯是一首益氣養(yǎng)陰,收斂固脫,安魂定魄之劑。方中重用山茱萸,以收斂得脫之陰陽氣血;龍骨、牡蠣“收斂元氣,鎮(zhèn)安精神,固澀滑脫”。二者合用,更有安魂定魄之功效;生山藥滋陰益腎,固攝氣化,滋潤血脈;白芍滋陰養(yǎng)血,退熱除煩,更能瀉肝膽之熱。本文心悸案,加炒棗仁、柏子仁、五味子、淮小麥養(yǎng)血安神;黃芪、升麻補氣升陽;炙甘草安中宮調(diào)和諸藥。盜汗案中加地骨皮、麻黃根、浮小麥清熱涼血,固表止汗;胸痛案中加川芎、丹參、乳香、沒藥、郁金,活血通絡,祛瘀行氣止痛。上例三案,病證不同,病名各異,而其病機皆為氣血陰陽虛損所致。然方隨法變,藥因癥異,靈活運用,有的放矢,故可收異曲同工之效。
尋求止痛劑,加強療效
冠心病的主要癥狀之一為心絞痛,故尋求中醫(yī)中藥中有效止痛劑,是為要策。在多年臨床診治中,余逐漸摸索出一些止痛效果較好的藥物。
1
單味藥
1. 蓽茇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遇寒則痛者效殊。常用量6g,但其味辛辣,久服易升火,有實熱郁火者慎用。
2. 麝香
此藥香竄,止各型心絞痛療效至佳。常用量0.15g至0.3g,裝入膠囊吞服。唯此藥奇缺,多為贗品,可用蘇合香丸代之。
3. 三七
專走血分,善行瘀血止疼痛,適用于各型心絞痛,常用量3g,研末分沖。
2
藥 對
1. 元胡合冰片
元胡3g,冰片1g,研末沖服。
元胡辛溫,利氣止痛,活血化瘀。古人謂:“心痛欲死,急覓元胡索”。冰片辛苦微寒,通竅止心腹痛,患者服后覺涼入心脾,殊感舒快。
2. 蒲黃合五靈脂
此為失笑散(生蒲黃12g,五靈脂6-10g),用于以瘀血為主的久痛不止者。
李時珍曰“蒲黃與五靈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諸痛”。
3. 佛手合香櫞
此均為行氣止痛之藥,適用于氣滯之心痛。自覺胸中悶脹,善太息、噯氣則舒者,常用量10-12g。
4. 乳香合沒藥
此均為樹脂,取其香竄入心經(jīng),為氣中之血藥,止痛效果頗好。常用量6-9g。
5. 蜈蚣合蝎子
蜈蚣1條,蝎子3g研末分沖。
此為止痙散,用于難治性心絞痛,療效較佳。
6. 檀香合丹參
張錫純曾用丹參合降香治療心痛。
余臨證時將降香改為檀香,其止痛之效更佳,蓋檀香調(diào)整膈上諸氣,較降香為優(yōu)。常用量各10g,丹參用量可根據(jù)病情需要酌情加大。
冠心病是由于人體正氣內(nèi)虛,加上勞逸不當,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內(nèi)傷,以致痰瘀痹阻心絡而成?!C為本虛標實,痰淤相關。本虛主要為心陰心陽虛,標實主要為痰與瘀。因心主火,為陽中之陽,故陽氣虛是主要方面。
——摘自《鄧鐵濤醫(yī)案與研究》
國醫(yī)釋讀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病,一般表現(xiàn)為胸腔中央發(fā)生壓榨性疼痛,嚴重的還可以遷延到脖子、下巴、手臂乃至胃部。它與心絞痛的間歇性疼痛不同,即使患者停止運動或在緊張情緒消失后也會存在。在其發(fā)作時,還可能伴有眩暈、氣促、出汗、寒戰(zhàn)、惡心及昏厥等癥狀,嚴重的還可能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對于冠心病,鄧老具有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他針對南方人多為氣虛痰阻的病理特點,提出了“正虛為本,邪實為標”、“五臟相通,心脾相關”、“痰瘀相關,以痰為主”的冠心病三大論斷。在治療上他主張益氣除痰祛瘀,喜歡用溫膽湯加參(黨參、丹參),被同行推為“鄧氏溫膽湯”。
【組成】
竹茹10克,枳殼6克,橘紅6克,法夏或膽南星10克,云苓12克,甘草6克,丹參12克,黨參15克(若口干,改黨參為太子參30克)。
【用法】
水煎服。
與原“溫膽湯”相比,“鄧氏溫膽湯”以橘紅易陳皮可加強寬胸之力;輕用竹茹意在除煩寧心,降逆消痞;枳殼代枳實,寬中又不破氣傷正;黨參補氣扶正,且用量以15~18克為宜,多用反而不利豁痰通瘀,或用太子參30克活血化瘀。
在臨床上,它除了用于治療冠心病外,還可用于治療心衰及各種內(nèi)科雜癥。在具體治療時,可以以治痰為主兼活血,也可以以活血為主兼祛痰。
另外,氣陰兩虛者合生脈散;血瘀胸痛甚者加田七末、豨薟草或失笑散;氣虛甚者合用四君子湯或重用黃芪。血壓高加草決明、代赭石、鉤藤、牛膝;血脂高加山楂、布渣葉、草決明、何首烏。
程XX,女,53歲,山西省孝義市人,門診號13971。初診于2015年4月2日?;颊咭蛐孛?、胸悶、氣短反復發(fā)作來就診,每次發(fā)作時總感覺有一股氣從左脅下向左乳內(nèi)牽拉,有瀕死感,心悸,失眠、汗出。心電圖示:心肌缺血。舌淡苔白膩,脈弦而滑。中醫(yī)診斷為胸痹。具體方藥如下:全栝樓30g,枳實15g,薤白10g,川樸15g,桂枝10g。三劑,水煎至400ml,分早晚早空心服,隔日一劑。服第一劑第一煎后,患者腸鳴腹瀉,便黃溏便3次,所便之物燒灼肛門,服第三劑第二煎后又便下黃溏便,突然胸脹、胸悶、氣短消失,從左脅下向左乳內(nèi)牽拉的感覺也消失。二診于2015年4月8日。為鞏固療效來復診。
胸痹心痛是心脈攣急或滯澀引起的,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類病證。西醫(yī)學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之心絞痛、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心包炎等疾病,可參照胸痹心痛篇辨證論治。《金匱要略方論·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有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shù),栝樓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胸痹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p>
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同治療胸痹心痛且三方均含有:栝樓、薤白。為何在治療胸痹心痛時同時使用栝樓、薤白兩藥?栝樓,《名醫(yī)別錄》言:“主胸痹,悅澤人面?!爆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栝樓注射液對豚鼠離體心臟有擴冠作用;對垂體后葉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薤白,《本草求真》言:“薤,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腫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產(chǎn)可治,湯火及中惡卒死可救,實通氣、滑竅、助陽佳品也?!爆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薤白提取物能明顯降低血清過氧化脂質(zhì),抗血小板凝集,降低動脈脂質(zhì)斑塊,具有預防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薤白提取物對動物(大鼠、小鼠)心肌缺氧、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心肌損傷有保護作用。兩藥除了可以直接改善心功能外,均具有行氣通便的作用。清·江涵暾《筆花醫(yī)鏡》有云:“然腸口上接小腸,下通谷道,為諸臟泄氣之門,啟閉一失職,諸臟困矣。”如此一來,胸痹心痛的病人若大便不通同樣會累及心臟,影響心功能甚至加重病情。田老師曾說過:“在治療冠心病的病人時必須保證病人大便通暢,才能有效的治療冠心病?!痹谥委煿谛牟〉牟∪藭r田老師使用的是全栝樓,原因是全栝樓既具有主胸痹的作用又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通常全栝樓會使用到30g左右,薤白10g左右。
按語: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三方均含有栝樓、薤白,栝樓味甘性寒入肺,滌痰散結(jié),開胸宣痹,潤腸通便;薤白辛溫,通陽散結(jié),化痰散寒,能散胸中凝滯之陰寒、化上焦結(jié)聚之痰濁、宣胸中陽氣以寬胸、泄下焦積聚之糟粕,乃治療胸痹之要藥。治療胸痹心痛時除了要宣痹通陽散結(jié)外更需要潤腸通便泄?jié)?。脅下逆搶心是為脅下之氣逆而上沖,形成胸胃合并癥候,方以厚樸寬胸下氣,桂枝平?jīng)_降逆。
預防調(diào)攝
1. 防治三高
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都是引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調(diào)節(jié)三高對防治冠心病十分重要:
中醫(yī)藥從體質(zhì)著手,對三高有較穩(wěn)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并同時調(diào)理臟腑功能,預防并發(fā)癥;
如已做支架手術,并服用西藥者亦可與中藥互相配合,需醫(yī)師結(jié)合實際情況調(diào)配。
2. 生活調(diào)攝
避免缺氧:冠心病患者氣機不暢,供氧不足容易引發(fā)不適,因此應注意保持居住環(huán)境空氣流通,減少出入人多擠迫的地方;
注意寒熱 :《難經(jīng)》云:“損其心者…適其寒溫”,太過寒冷和炎熱的環(huán)境均會加重心臟負擔,衣著需留意保暖和散熱;
情志調(diào)養(yǎng):保持心境開朗,避免過于憤怒、激動等情緒波動。
3. 運動保健
生命在于運動,康復鍛煉有助防治冠心病,關鍵是選擇適合的運動:
以帶氧運動為主,避免過于劇烈和競爭性的運動
研究證實太極拳可提升心肌梗塞病人的攝氧量,氣功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還有八段錦、瑜伽等均對冠心病人有益
4. 飲食宜忌
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忌煙酒;
避免過飽:過飽時胃部會壓迫心臟,加重心臟負擔,宜少食多餐,晚餐只宜七、八分飽;
《黃帝內(nèi)經(jīng)》云:“心病者,宜食薤”,可適當多食蔥、蒜等有助理氣行滯。
5. 穴位保健
以姆指揉按以下穴位,每次10分鐘,有助疏通心臟相關的經(jīng)絡氣血:
內(nèi)關穴:在手掌面關節(jié)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
膻中穴:位于胸部,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中點處。
心臟問題無小事,若您感到不適,請不要忽略那些信號,一定盡早檢查就醫(yī)!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下列情況,應該及時就醫(yī):
1.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xiàn)胸骨后或心前區(qū)悶痛,或緊縮樣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xù)3~5分鐘,休息后自行緩解者。
2.聽到噪聲便引起心慌、胸悶者。
3.出現(xiàn)與運動有關的頭痛、牙痛、腿痛等。
4.體力活動時出現(xiàn)胸悶、心悸、氣短,休息時自行緩解者。
5.夜晚睡眠枕頭低時,感到胸悶憋氣,需要高枕臥位方感舒適者;熟睡或白天平臥時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緩解者。
6.反復出現(xiàn)脈搏不齊,不明原因心跳過速或過緩者。
7.飽餐、寒冷或看驚險影片時出現(xiàn)胸痛、心悸者。
8.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時出現(xiàn)心慌、胸悶、氣急或胸痛不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