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2017.01.05
吳姓支系-福建卷二 吳姓是中國的十大姓氏之一,在寶島的歷次統(tǒng)計(jì)中,長期穩(wěn)坐第七把交椅。這與鄭成功渡海收復(fù)寶島,從潮州沿海尤其是饒平、南澳、澄海各縣招收了不少吳姓兵士有關(guān)。順治年問,兩省人民赴臺者更多,也有不少是吳氏。所以寶島的歷史人物中,姓吳的占有一定比例,如被稱為“阿里山之神”的吳鳳、宜蘭的開拓者吳沙、抗倭名將吳彭年和吳湯興、寶島道吳大廷、畫家吳鴻業(yè)等。吳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昌封自己父親的長兄泰伯后代于吳地,國滅之后,其子孫以國為姓。吳地,就在現(xiàn)在的江蘇無錫一帶。吳氏究竟何時(shí)入閩,何時(shí)入粵?查閱多種族譜,可以劃出吳氏入閩入潮的遷徒路線。吳氏自一世季扎之后,傳至六世為彌庸。彌庸的后代有從吳地遷河南者,傳至第五十世有吳祭者,定居河南固始,隨王潮、王審知于唐僖宗乾符四年提兵入閩,遂定居莆田縣。吳祭為吳氏入閩之始祖,死后葬莆田黃石山。吳祭生有四子,其子孫分居漳浦、云霄、莆田、崇安、連城、詔安、泉州、廈門等市縣。至南宋理宗年間,有吳養(yǎng)行,號千十郎者,乃吳祭之十三代裔孫,由福建來潮州府潮陽縣任武官之職。任滿之后,不回莆田老家,而偕家眷居于潮地。這吳養(yǎng)行便是吳氏入潮始祖。稍后,又有吳沖一,從福建詔安遷來饒平高堂定居。這吳沖一乃吳祭之十八代。吳沖一是為饒平高堂吳氏始祖。這一支又有人分居南澳等地。總的來說,今日居住潮汕的吳氏,基本上是這兩派遷居者的后代。但溯本追源,皆是入閩始祖吳祭派下。正如南澳吳氏族譜的編纂者在序言中所說:“雖則來回不同,遲早有異,然則三江殊流,會出于九河,終歸蒼海?!苯詫匍_閩始祖吳祭之后。就是潮安的部分吳姓人家,系由寧化石壁村遷來,由客家吳氏而漸同化為潮人吳氏,也是同出一祖。初居潮陽之吳養(yǎng)行后代,于南宋末年有一支移居揭陽龍砂(譜中稱砂洲),又有一支于元初移居澄海的東隴。吳氏入潮雖缺少了一點(diǎn)戲劇性和傳奇色彩,但這個(gè)在總?cè)丝跀?shù)量居顯要地位的姓氏,在歷史上卻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最早也最著名者首推與蘇軾同時(shí)代的吳復(fù)古。他是北宋時(shí)代人物,早于潮州公推的入潮始祖吳養(yǎng)行,名氣也比他大得多。吳復(fù)古及其先人何時(shí)由何處遷徙入潮,后代世系也無從排列,故不敢把他定為吳氏入潮始祖。但他是蘇軾的好朋友,潮州八賢之一,這是人所共知的。他操行高潔,蔑視功名,終生悠游歸隱,民間曾流傳著不少他的佳話。他是潮汕吳氏的光榮。至南宋,又有皇宮教授吳厝?!逗j柨h志》有關(guān)于他的記載,吳厝墓在新津溪與梅溪之間的漁洲上,是一處對研究韓江三角洲形成歷史和人文發(fā)展史有價(jià)值的文物。1989年8月間,澄海信訪辦來了3位寶島同胞,自稱是縣對臺辦的同志讓他們來這里的。原來,這3位寶島同胞是回大陸尋根訪祖的。據(jù)他們自己介紹,他們3人皆姓吳。先祖是鄭成功部下。鄭成功收復(fù)寶島后,他們在宜蘭縣定居。至今已傳了十幾代,人口有200多人,還建有吳氏宗祠,修有家譜。先祖曾告訴子孫,咱們的老家在廣東省潮州澄海縣吳厝鄉(xiāng),鄉(xiāng)邊有一條河,村口有叢破布樹(烏桕)。世代為農(nóng),農(nóng)閑下海挨楫(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F(xiàn)在生活較為安定,族人擬重修族譜。為此事特回大陸尋訪宗親,接續(xù)源流。他們介紹完情況,還取出攜帶來的手抄族譜,真的在第一頁第一行上寫云:“碩祖(他們祖先名字)云,祖籍澄海,隨鄭國姓爺渡海來潮?!绷碛幸恍行∽肿⒚髯婕l(xiāng)里特征。信訪辦的同志很熱心,趕忙打電話到各個(gè)鎮(zhèn)詢問,但終無回音,寶島同胞只得怏怏而回。清初,為隔離鄭成功與縣民的聯(lián)系,防止有人投向鄭成功,澄海實(shí)行裁地政策,濱海人民一律內(nèi)遷,連澄??h建制也撤消了。不少村落淪為廢墟,復(fù)縣后模樣已大變,澄海已不再有吳厝村,更不用提破布樹了。近400年滄海桑田,世事巨變,誰還記得當(dāng)年村中有人隨鄭成功去寶島呢。但既然同胞言之鑿鑿,鄭成功曾來澄海招兵一事史籍上又曾記載,用心查找,或許有個(gè)滿意結(jié)果,使臺胞了卻多年心愿。
吳氏支系·福建卷三三千多年前誕生于江蘇的吳氏,其枝葉的很快蔓延于長江以南各地,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著名的姓氏學(xué)者羅香林教授,曾經(jīng)寫了一篇「吳氏源流考略」,文中對于吳氏自江蘇擴(kuò)展到閩、粵地區(qū),乃至進(jìn)一步分衍到其他各地的情形,都有極為精湛的考證結(jié)論,是每一位吳姓中國人都必須一讀的重要文獻(xiàn),該文的全文如下: 「吳氏受姓,始于周初泰伯至德公。當(dāng)其讓位,居荊蠻(即今江蘇無錫縣界梅里鄉(xiāng)),荊蠻人慕其高風(fēng).立為勾吳長,其弟仲雍繼之。厥后周章封吳,子孫以國為氏。吳之得名,實(shí)始于此,其由來遠(yuǎn)矣。春秋時(shí),吳王壽夢立,周封吳為子爵,由是稱霸中原,而吳益大(見吳越春秋)。先是壽夢公,欲傳位季札,札讓不受,遂封于延陵,故曰延陵季子,后又封于州來(即今安徽鳳臺縣),又曰延州來季子,則季札之讓,與泰伯殆有后先媲美者焉。自周末以及秦漢,其子孫散居于長江流域等省:后漢時(shí)有吳漢,為大司馬大將軍;吳恢為南海太守,吳佑為膠東相;東晉吳隱之為廣州刺史,后升晉尚書。又隱之公曾孫吳猛,為二十四孝之一,亦猶是泰伯公之支派也。 迄自唐代則有唐太史兢公,為江南始祖,其來孫簡公,因仕蜀而居閩州。簡公之子宣公,字機(jī)蔡,于后晉天福元年,由蜀地?cái)y眷渡江而南,乃江西臨川、南豐、祝家山等處居焉。按宣公之孫文福,編有實(shí)錄,云:「吾祖宣公,隨父任居蜀閬州(今四川閬縣)蘭臺谷巫錫山,娶盂知祥嫡妻何氏女。五代后,唐潞王清泰元年甲午(民國前九七八年),外祖知祥即蜀主位,不一年而殂,太子孟昶即位,封宣公為駙馬宣成公,祖母為孟氏夫人。吾祖夫婦,有深遠(yuǎn)之慮,攜卷回籍,于后晉高祖天福元年丙申(民國前九七六年),時(shí)吾年四歲,吾祖年六十有三,偕祖母與父綸公,叔經(jīng)公、紹公,合家渡江,徙今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之石井,留二叔經(jīng)公居此,又與父綸公、三叔紹公,易居江西建昌府南豐縣嘉禾驛梓口李家莊,后又徙居祝家山金斗窠將軍出洞形居焉。時(shí)后漢乾佑元年戊申(民國前九六四年)九月……按綸公次子宥公,居祝家山,遷山塘隱居,即今福建汀州寧化。宥公次子坤二公,由寧化遷永定。坤二長子泰甫公,為宋執(zhí)事郎中,生子二:長四五郎,傳梅縣、大埔、豐順等處;次四六郎,傳廣東、江西等處。坤二公第三子吉甫,宋進(jìn)士,任廣東博羅縣知縣。長子五四郎,傳下九子:長千一郎,傳永定大坪里、石門、岡下等處,次千二郎,傳永定大坪里、高陂、塘下等處;三千三郎,傳小新村、條魚、竹寨等處;四千四郎,傳豐田、赤逕等處,五千五郎,傳勝運(yùn)、水槽逕、洪山塘等處;六千六郎,傳漳州、云霄等處,七千七郎,傳廣東斷鐵背、云坪、及海豐等處,八千八郎,傳河源、梅縣等處。又吉甫長子五四郎之長孫六四郎,生下九子:長念一,傳梅縣南口,奇峰、嵩山等處,,次念二,傳蕉嶺、高思、豐裔、徐溪等處,三念三,傳梅縣、珠王坑、松溪、松口、蕉嶺、徐溪等處;五念五,傳平遠(yuǎn)、東石、畬腦等處;七念七,傳梅縣、葵嶺等處。又泰甫公之玄孫伯五公,開基龍川李埔柏樹下。后傳至法猷公,遷興寧烏池油寮圍。法猷公生下九子,各散居于興寧、五華、龍川等處,及遷徙各省,不可勝記。上文所述吳吉甫公長子五四郎長孫六四郎,生下九子,五念五所傳平遠(yuǎn)、東石、畬腦等。處一支吳氏,自清乾隆以至咸、同間,亦多遷移至四川新繁、灌縣等地者。平遠(yuǎn)吳敬軒教授,昔年撰『二親六一雙壽恭述』,頗夾載其事,其文略云: 『先是,蜀中明季張、李亂后,炊煙都絕,清初他省移民入蜀,相望于道,吾族健者,亦多驅(qū)車入蜀。至道、咸間,居成都,屬邑溫江、新繁、灌、崇寧等處,所云川西壩者,已數(shù)世矣文甲公英年邁往,同治末,借族人等,徒步入川(公自云:經(jīng)贛南、湘潭、洞庭、常德、湖北,抵重慶,而入成都,凡二月余而達(dá)),居鄆、灌、新繁諸邑四年,數(shù)以病廢,無所得,遂東歸,時(shí)年二十九矣。「此不特可睹清初平遠(yuǎn)吳族移川景況,且可推薦當(dāng)時(shí)經(jīng)行途徑也?!勾送獗臼倾~先生所編的一項(xiàng)「吳氏族譜」,對于吳氏的南遷入閩、粵,也有下列的記述:「其祖有吳祭者,固始縣青云鄉(xiāng)鐵井兜人,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兄弟一行二十余人,住福州侯官縣。王審知據(jù)八閩之地,乃避地福、泉之間,遂為閩人?!瓍羌烙筛6?,先居莆田,然后子孫分支漳、泉各地。今之晉江、同安、惠安、安溪、平和、詔安、莆田、廣東饒平,皆祭公之后?!?nbsp;以上兩項(xiàng)文獻(xiàn),說明了唐朝末年及五代時(shí)期兩支吳氏輾轉(zhuǎn)入閩的情形。不過,長時(shí)以來在閩粵地區(qū)人多勢眾的吳氏,在血統(tǒng)的歸屬上,當(dāng)然不會僅有這兩支,「漳州府志」的記載,在唐初陳元伏開辟漳州時(shí),他的部屬之中,便已經(jīng)有吳姓在內(nèi),由此可見吳姓在閩粵的盛況,絕不是一天造成的。
微信登錄中...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