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出一個自信優(yōu)秀的孩子,就是教育成功的體現(xiàn);
一個自信的孩子,不但能積極面對挫折,更能坦然體驗成功的快樂。
作者 | 哎呀媽
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一種什么感受?
網(wǎng)上曾有人這樣做了一個總結:
1. 走路很慢、低頭,遇人就縮在路邊;
2. 說話聲音很小;
3. 不敢看人的臉……
每一條,都可以看到一個自卑的孩子深藏在背后糾結、怯懦的心。
這樣的孩子不僅內心充滿壓抑、灰暗,未來也很容易在人生路上踟躕不前,甚至失去很多機會。
為人父母,都想培養(yǎng)出一個陽光、自信、大方的孩子。
想讓孩子擺脫自卑,不妨試試這4個“黃金治愈法則”,幫孩子找回自信的路。
羅森塔爾效應:
自信的孩子,是“夸”出來的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曾指出:
如果你給予了他人某種期待,對方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你的影響,促使這種期望成為現(xiàn)實。
所以,如果孩子經(jīng)常被鼓舞、被肯定,接受正面暗示,他就會越來越自信,朝著你所肯定的方向發(fā)展。
在《親愛的小課桌》中,傅首爾就用最真實直接的方式,演繹了“夸獎”所帶來的影響。
她看到小男孩凱凱寫作業(yè)很認真,就夸獎他:
“誰養(yǎng)出來這么好的兒子,晚上我要問問你媽媽了。”
但凱凱卻低著頭說:“媽媽說我不好,她天天說我不好?!?/span>
原來,凱凱一直是別人眼里的“小學霸”,可凱凱媽平常很吝惜對凱凱的夸獎,生怕孩子飄了。
孩子得不到認可,導致他內心越來越不自信。
而傅首爾卻在節(jié)目中開啟了“夸夸模式”,凱凱剛走進來時,傅首爾就夸他“你很可愛”。
之后一會稱贊他是特別好的孩子,一會肯定他的聰明。
正是這些來自他人的認可、以及正面評價,一點點喚醒凱凱對自己的肯定。
重獲自信的他,不僅重新舒展了笑容,更恢復了學習的干勁和動力。
不得不說,沒有一個孩子能抵擋得住像傅首爾這樣的“夸獎”,就連她的兒子多樂,也在她的“夸夸”教育下,變得自信無比。
曾看過多樂寫的一篇《二十年后的我》:
“我想,二十年后的我應該是高大帥氣,笑起來很陽光,有很多女神都喜歡我……”
“二十年后的我可能是一名警察,除暴安良。可能是個運動員,揮灑汗水,為國爭光……”
“可能是個學者,多讀書,成為國家棟梁。也可能成為一個明星,當人們的開心果,又帥又有內涵。”
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來滿滿對自己的欣賞和期待。
每個自信的孩子,都是“夸”大的。
當他做事有進步,或表現(xiàn)好的時候,父母不妨發(fā)自內心地、客觀具體地夸一夸他很認真、很努力。
這會讓他意識到自己被認可,自己的努力是有意義的。
來自外界認可的語言和行動,不僅像暖陽一樣給他注入無窮能量,還讓他變得更好。
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
只有在肯定和賞識下,孩子的潛能才能被激發(fā),信心才能越來越足,自我認同感也會更強。
三明治效應:
孩子犯錯,保護自尊才是讓他自信的前提
有沒有發(fā)現(xiàn):
當孩子犯錯后,越是批評孩子,用消極的方式“激將”他,孩子變得越差勁。
前不久,諸暨一名9歲男孩離家出走。
原因是,他放假在家?guī)е磉叺男』锇榉疟夼趪樄贰⑴绹鷫φ獥?,還打游戲打到半夜。
得知真相后,媽媽很生氣,狠狠批評了他幾句,他因此憤而出走。
可民警找到他,心急如焚的媽媽沒有第一時間關心他的安全,而是再一次劈頭蓋臉的批評和指責。
孩子犯錯,父母習慣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管教他,讓他知錯能改。
可是一味的批評,讓犯錯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關心和愛,而是嫌棄、否定和不接納。
想起心理專家簡·尼爾森博士的一句質問:
“我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了如果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就應該先要讓他感覺更糟?”
簡單粗暴的批評,只會直接刺傷我們的孩子,引起孩子內在的反抗,甚至會讓他破罐子破摔。
想孩子真正接受批評,不妨試試心理學上的“三明治效應”:
即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當中,先對孩子表達認可、肯定,然后批評,最后鼓勵和信任。
看過一個帖子:
有一個小男孩,每天放學回家后經(jīng)常顧著玩忘了寫作業(yè),媽媽越批評、越埋汰他,他越拖延。
怎么訓都沒用,媽媽干脆換了另一種方式。
看到他正在玩樂高,走過去說:
“你最近表現(xiàn)很不錯,在家也很勤快,媽媽覺得你進步很大。
但是你今天的作業(yè)還沒做哦,如果你能先把作業(yè)做完了,再去玩樂高,那就更棒了?!?/span>
孩子一聽,覺得有道理,便放下樂高走進房間開始寫作業(yè)了。
媽媽這段話中,有三層含義:
先是肯定,讓孩子放下溝通的緊張感;然后就是批評,暗示孩子需要改變的地方;最后是鼓勵,傳遞對孩子的期待。
每一個犯錯的孩子,都有一顆渴望被接納的心。
做父母的,需要先給孩子愛的確信,讓他相信自己即便犯了錯,也是父母珍愛的寶貝。
對孩子的鞭策多過貶低,讓孩子發(fā)自內心認為“父母管教我是為我好”,保護他的自尊心,才是保護他自信心的前提。
主場優(yōu)勢效應:
孩子的地盤,孩子作主
有一次和兒子看NBA球賽,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
在自己主場比賽的球隊,基本上都能大獲全勝,可到了客場,就很難打出和對手一樣的氣勢。
我?guī)е闷嫘囊徊?,原來這種現(xiàn)象就是“主場優(yōu)勢效應”。
據(jù)兒童心理學家研究,這種“主場優(yōu)勢效應”也適用于平常教育孩子。
記得兒子小時候,每次帶他回老家走親訪友,他總會有點害羞、拘謹,不怎么敢說話。
可一回到家,特別是有同學來找他,他又是一副“小主人”的模樣。
端茶倒水,主動關懷,無所不談。
心理學專家說過:孩子的自主和自信,密不可分。
自己的地盤,對孩子而言比較熟悉和自在,身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的信心也會大大增強。
提升孩子自主感,能改變孩子的自信狀態(tài)。
賦予他更多的主權,讓他做一回“主人”,他才有更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
身邊一位媽媽,是這樣教育兒子。
小時候,兒子在外人面前不敢說話,總是羞怯地躲起來。
她沒有逼兒子開口,而是想辦法激活孩子的主動性。
比如多邀請鄰居、或是兒子的好朋友來家里做客,讓他負責招呼客人;
比如和兒子一起外出購物,會主動詢問兒子想買什么,讓他來規(guī)劃決定;
又比如帶兒子參加群體活動,會帶兒子提前到現(xiàn)場,充當別人的“小助手”。
通過這些方式,她發(fā)現(xiàn)兒子的膽量慢慢得到鍛煉,越來越敢于表現(xiàn)自己。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給孩子做主的機會。
等到孩子年齡大一些了,父母也可以“放權”,把他視為家里的骨干,大事小事都跟他溝通商量,讓他體驗當家作主的滋味。
和孩子對話時,多給他表達的機會,鼓勵他分享。
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的責任心,還能提升他的價值感、自主感,從而越來越自信。
讓孩子多在自己的“主場”活動,是培養(yǎng)他自信最快捷的方式。
瓦拉赫效應:
孩子的成功,往往取決于長處
100多年前,有一個德國小男孩。
父母希望他日后在文學上有所造詣,便讓他主修文學。
可他并沒有展示出任何這方面的天賦,老師覺得他個性拘泥不適合學文學,勸退了。
隨后,他又被安排去學畫畫。
可是起草、構圖、潤色……這些畫畫基本功他怎么學都學不會,就連最基本的審美也很差。
美術老師更是公開嫌棄他:“你就是藝術界不可造就之材。”
接二連三地否定,讓他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朽木不可雕”。
直到一位化學老師發(fā)現(xiàn)他做事認真、專注,有學化學的特質,才一步步引導他入門。
這才讓他找對了方向,發(fā)掘出真正的潛能,而他在化學這條路上越走越順,終成大師。
這個昔日的笨小孩,后來的偉人,便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化學家奧托·瓦拉赫。
基于他的成長經(jīng)歷,后人將其歸納為“瓦拉赫效應”,即: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只要找對自己的最佳位置,發(fā)揮長處的潛能,都能取得驚人的成就。
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8歲男孩伊桑曾是大家眼里的“智障兒童”。
學習成績差,排名在全班倒數(shù),腦子里整天裝著各種匪夷所思的鬼點子,經(jīng)常闖禍。
被老師多次投訴后,父母忍無可忍,把他送到寄宿學校,任由他自生自滅。
甚至連他自己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內心一片灰色。
好在,一位叫尼克的老師沒有放棄他,還發(fā)現(xiàn)了他身上超凡的畫畫才能。
在尼克老師的挖掘、指引下,他試著拿起畫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慢慢展示出他驚人的畫技,對自己也有更多正面的認識,心里從此住進了色彩。
每一個被誤讀的“伊桑”,不過是走錯賽道的“天才”。
有遠見的父母,都致力于做孩子天賦的“挖掘者”。
他們不會盲目把孩子放在他不擅長的領域上,而是努力探索孩子的閃光點,并花心思陪孩子找到最佳的出發(fā)點。
如此一來,孩子才能真正體現(xiàn)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更自信地游向成功的彼岸。
英國文學家培爾辛說:“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于失掉自信心。”
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還很長,除了給他夠用的吃喝用度,還應該守護他的自尊,給他最溫暖的關懷。
特別是他信心不足,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幫助時,別忘了給他足夠的心理養(yǎng)分,充實他的里子,讓他一點點補充生命能量。
唯有父母做好孩子的引路人,穩(wěn)穩(wěn)為他兜底,給予他應有的信賴感和安全感。
點個贊吧,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向陽而生,勇敢地朝著美好的遠方一路馳騁前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