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15世紀時,歐洲人能夠越過大洋,征服其他大洲,而印第安人卻不能侵入歐洲?冥冥之中,一個幕后主宰控制著人類的萬年歷史。
誰打敗了印第安人
博雅/文
印第安人大潰敗
1531年的一天,印加帝國卡哈馬卡廣場。印加皇帝的大隊人馬開來了,走在最前面的是2000名清掃道路的奴仆,然后是三批不同打扮的載歌載舞的人,再后面是黑壓壓的印加武士們,他們簇擁著80名印加領主,領主們肩扛一個巨大的金屬盤子,上面端坐著印加皇帝。在嘹亮的歌聲中,印加人一隊隊地進入廣場,站滿了廣場的各個角落,足足有8萬人!
他們的敵人是西班牙人的62個騎兵和106名步兵組成的遠征隊,這支部隊只裝備了十幾支前膛槍,**既難填裝,又難發(fā)射,其他人手中只有鋼鐵刀劍。面對如大海般的印加軍隊,西班牙首領皮薩羅一聲令下,這一百多號人沖向了敵人。在騎兵的沖擊下,從來沒見過馬的印加人陣腳大亂,彼此踩踏而死;皮薩羅本人率領步兵,沖進印加軍隊陣中,想要擒賊先擒王,抓住印加皇帝。幾番沖殺過后,騎兵撞翻了皇帝乘坐的盤子,印加皇帝就這樣被活捉了。失去皇帝的印加人四散奔逃,幾十名西班牙騎兵一路掩殺過去,山谷中長久地回蕩著印加人的哀號。
卡哈馬卡一戰(zhàn)中,西班牙人殺死了約7000印加人,如果不是夜幕降臨,戰(zhàn)果會更輝煌。在皮薩羅向印加帝國腹地進軍過程中,依靠鋼刀和戰(zhàn)馬的優(yōu)勢,又先后四次大敗印加軍隊,參加這些戰(zhàn)役的西班牙人分別只有80人、30人、110人和40人,而每次擊潰的印加軍隊則往往數(shù)以萬計。
同樣,1519年在墨西哥海岸,西班牙遠征軍首領科爾特斯率領600個西班牙人登陸,向擁有好幾百萬人口的阿茲特克帝國發(fā)動了戰(zhàn)爭。阿茲特克帝國正是鼎盛時期,在征服了周圍的幾個印第安人王國后,其領土已經從今天的墨西哥延伸到危地馬拉一帶;帝國的戰(zhàn)士也非常勇猛,他們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捕獲成千上萬的敵人,把俘虜帶到金字塔神廟旁殺死,用鮮血取悅太陽神。反觀科爾特斯的武裝,人數(shù)單薄,勞師襲遠,孤軍深入到高原和叢林里,打敗阿茲特克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不可能的事情卻發(fā)生了,只用了兩三年的時間,科爾特斯就征服了整個阿茲特克帝國,并把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夷為平地。
在小股歐洲人的進攻中,美洲大陸的印第安各國紛紛陷落,敗亡的速度之快令人嘆息。
停滯一萬年
在非洲大陸和大洋洲的島嶼上,相似的的劇情一次次地上演。在公元1500年左右,歐洲人拉開了大航海時代序幕,吹響了向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土著宣戰(zhàn)的號角。而在歐洲人的攻勢面前,其他大洲的人們迅速潰敗,不堪一擊。
回想人類發(fā)展史,現(xiàn)代人類的祖先于十幾萬年前從非洲興盛,并向外擴張,到了1萬年前的時候,現(xiàn)代人類已經遍布在除南極洲外的所有大陸。那時,世界各地的人們似乎都大同小異,他們大多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用石頭武器對付野獸和臨近的敵對部落。此時,如果我們從歐亞大陸、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分別挑選出人數(shù)相當?shù)牟柯洌屗麄兇蛞徽?,誰勝誰負實在難以預料,因為他們的武器裝備和部落組織形式非常相似。
然而從1萬年前開始,各個大陸的人們出現(xiàn)了令人驚訝的差別,他們似乎在以完全不同的速度在歷史中穿行。土著美洲印第安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土著非洲人、土著大洋洲人的生活幾乎停滯不前,依然延續(xù)了在石器時代就從事的狩獵和采集的生活方式,農業(yè)發(fā)展緩慢,武器裝備落后;而大多數(shù)的歐洲人和亞洲人,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人,卻迅速發(fā)展出了農業(yè)、礦業(yè)、畜牧業(yè),他們的部落演變成組織嚴密的龐大國家,武器裝備先進。
為什么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會停滯了萬年沒有大變化,坐等歐洲人來征服美洲大陸,而不是反過來由印第安人去征服歐洲?為什么在萬年前還不分伯仲的人類會拉開如此大的差距?是什么主宰了人類歷史這宿命般的進程?
印第安人的直接敗因
印第安人為什么打了敗仗?這是我們探求各種問題的答案的出發(fā)點。
從士兵的數(shù)量上看,西班牙那區(qū)區(qū)幾百號人馬遠遠少于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的兵力。從士兵的體質上看,西班牙士兵一對一,也不見得比印第安人強。只有從士兵管理體系上看,西班牙軍隊才略有優(yōu)勢,他們勉強可以算作是“現(xiàn)代”軍隊,士兵的組織紀律性比印第安人各個部落拼湊起來的“古代”戰(zhàn)士稍微強一些。不過這一點微弱優(yōu)勢并不足以讓西班牙人在美洲肆無忌憚地行軍。
鋼刀和槍炮是印第安人更忌憚的武器。同印第安人的石斧和木矛相比,這些在歐洲鐵匠鋪和武器鋪中精心打造的武器的殺人效率更高。當時的火繩槍殺傷威力并不大,不過西班牙人采取了科學的槍炮射擊次序,使一支部隊可以連續(xù)不斷地射擊,打擊敵人。而且在戰(zhàn)斗中,西班牙士兵往往身披鎧甲,被木矛刺中只是受點皮肉之傷,而他們反手一刀劈過去,卻會讓敵人喪命。這是西班牙人戰(zhàn)斗力強的原因之一。
戰(zhàn)馬的作用比鋼刀還要大,它們可以決定戰(zhàn)役的勝負。當印加帝國發(fā)現(xiàn)皮薩羅的部隊正從海岸向內陸進發(fā)時,他們并沒有當回事,以為這一百多人根本不是戰(zhàn)斗人員。可是真正對峙的時候,西班牙騎兵一個沖鋒,就沖垮了帝國的隊列,把印第安皇帝輕松地俘虜了。這都是因為印第安人對馬這種速度飛快的動物一無所知造成的。在征服印加帝國的多次戰(zhàn)斗中,戰(zhàn)馬是扭轉乾坤的力量。
然而,即便擁有了鋼刀、槍炮和戰(zhàn)馬,歐洲人可以打贏幾場人數(shù)懸殊的戰(zhàn)役,但在戰(zhàn)場上殺死的印第安人也是有數(shù)的,陣亡疆場的印第安人數(shù)量并不大。估計在當時,印第安人原來的人數(shù)在2000萬左右。在哥倫布來到美洲后的一兩個世紀中,印第安人口減少了95%,這顯然和戰(zhàn)場統(tǒng)計有很大的出入。
數(shù)以千萬計的印第安人是被誰殺死的呢?
病菌摧毀美洲
要說到讓印第安人輸?shù)裘乐薮箨懙淖畲笤?,卻是肉眼看不見的小小病菌。在戰(zhàn)場上被槍炮、鋼刀殺死的印第安人,其實遠遠少于病死家中的人數(shù)。他們得的并不是美洲大陸的疾病,而是西班牙人從歐洲攜帶來的天花和麻疹!
由于遺傳和免疫作用,歐洲人對這些原本只在歐亞大陸流行的地方病已經有了抵抗力,然而印第安人卻對它們沒有任何抵抗力。歐洲人帶到美洲大陸的疾病,還沒有對自己的士兵產生威脅的時候,就已經從一個印第安部落傳遞到下一個,一直蔓延到整個帝國。其中絕大多數(shù)不是戰(zhàn)死的,而是因為傳染病的流行而死去。病菌是印第安人輸?shù)魬?zhàn)爭的罪魁禍首。
歷史真相的表層浮塵被我們擦去了,原來,歐洲人有士兵體系,有鋼刀、槍炮和戰(zhàn)馬,最重要的是有對病菌的抵抗力。然而,為什么這些優(yōu)勢印第安人一樣都沒有呢?
來自動物朋友的致命“禮物”
人類傳染病
來自動物
麻疹
牛(牛瘟)
肺結核
牛
天花
牛(牛痘)或攜帶親緣痘病毒的其他牲畜
流行性感冒
豬和鴨
百日咳
豬、狗
惡性瘧疾
禽鳥(雞和鴨)
人類的許多傳染病,追根溯源來自家禽和家畜,正是這些動物決定了人們對疾病的抵抗力強弱。
從1萬年前到公元1500年間,亞歐大陸上馴化出的動物數(shù)不勝數(shù),馬、牛、綿羊、山羊、豬和狗遍布整個大陸,家養(yǎng)的雞、鴨、鵝在庭院中終日吵鬧。其他的一些地方性動物比如水牛、馴鹿等種類繁多。
反觀美洲大陸,馴化的動物卻屈指可數(shù)。美洲本土的家養(yǎng)動物,只有南美安第斯山地區(qū)的美洲羊駝、豚鼠,中美洲的家鴨和火雞,此外,就只有隨人類到處遷徙的狗了。
馴化動物的多寡,其實表明了不同大陸上野生動物的種類多寡。按理說,美洲大陸上的野生動物并不少,比如野生的哺乳動物就超過了1000種,還有數(shù)千種的野生鳥類。然而很遺憾,美洲大陸上可馴化的大型野生動物太少了。在地球上的最后一次冰期中,美洲大陸的許多大型動物滅絕了。當?shù)谝慌〉诎踩顺霈F(xiàn)在美洲時,在北美本來還生活著馬和駱駝??上н@兩種有可能被馴化的動物被沒有眼光的印第安人捕獵并吃光了,于是,他們馴化的最大動物就只剩下美洲羊駝,而這種動物對戰(zhàn)爭毫無價值,顯然無法和馳騁的戰(zhàn)馬相比。
大型哺乳動物被馴化的大致年代
(迄今為止得到證明的最早的年代和地點)
動物
年代(公元前)
地點
狗
10000
西南亞 、中國、北美
綿羊
8000
西南亞
山羊
8000
西南亞
豬
8000
中國、西南亞
牛
6000
西南亞、印度、北非
馬
4000
烏克蘭
驢
4000
埃及
水牛
4000
中國
美洲羊駝
3500
安第斯山脈
中亞雙峰駝
2500
中亞
阿拉伯單峰駝
2500
阿拉伯半島
非洲的情況比美洲也強不了多少。非洲雖然有許多巨獸,如非洲象、河馬、犀牛、角馬等等,然而這些動物野性難馴,歷史上,非洲人確實曾經把大象編入軍隊,但是那并不是馴化了大象,而只是在后天對大象進行了訓練而已。新的大象出生后,依然是野性的。此外,非洲巨獸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有的離不開水,有的繁殖力太低。假如非洲能有一種大型動物被真正馴化,人類歷史也將被改寫。試想一下,非洲軍團騎著勇猛的犀牛與亞歐軍團的騎兵相遇時,單是犀牛的模樣就足以嚇跑戰(zhàn)馬。
馴化的動物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好處,比如更高熱量和營養(yǎng)的食物,更有力量的勞動力,以及更有威力的戰(zhàn)爭助手。此外,馴化的動物自身攜帶的病菌也傳染給了人類。傳染病流行會對人類社會造成打擊,比如鼠疫的大流行在14世紀使歐洲1/4的人口喪命。然而疾病肆虐之后,幸存的人往往都是抵抗力強的人,他們會把這種抵抗力以基因的形式傳遞給后代。亞洲人和歐洲人就在馴化動物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次次病菌的洗禮,變得抵抗力越來越強。
相反,美洲印第安人對歐洲病菌的免疫力很差。當歐洲人攜帶著病菌登陸時,印第安人大批病死;由于印第安人馴化的動物很少,身體攜帶的病菌也少,歐洲人不會從印第安人那里接觸到什么厲害的病菌,因此安然無恙。
糧倉中孕育鋼刀和士兵
西班牙入侵者手中的鋼刀和槍炮,都需要發(fā)達的鋼鐵加工業(yè)提供。只有在組織嚴密、物產豐富的社會中,人們才會形成各行各業(yè),才會下功夫研究技術。
這樣的社會必須有相當大的人口基數(shù)。人口多了,才會形成各種社會階層和有效的社會管理體系。可以想見,在美洲叢林中生活的瑪雅人,雖然也建立起一些規(guī)模不小的城市,但是從當時整個美洲大陸來看,人們的居住往往以部落為單位,各部落之間有松散的聯(lián)系,整個帝國的管理體系并不十分緊密。此外,人口增多,交流頻繁,有聰明才智的人就會大量涌現(xiàn),新的技術會很快被人們接受。而在松散的部落聯(lián)盟中,在某個部落中產生的新技術很少,而且很難傳播出去。歐亞大陸比美洲大陸的人口多,社會管理體系健全,因此鋼刀、槍炮以及士兵體系出現(xiàn)在那里也就不奇怪了。
歐亞大陸上龐大的人口又來自何方呢?那是因為農業(yè)的發(fā)達養(yǎng)育了更多的人口。農業(yè)能夠提供出豐富的食物,人們需要把食物儲藏起來,還需要水利設施進行灌溉,這就使社會出現(xiàn)了等級,出現(xiàn)了管理階層。有了富足的糧食,社會就可以供養(yǎng)一些不從事生產、安心研究技藝的科研人員,于是冶金技術、文字等都率先出現(xiàn)在歐亞大陸。這樣的社會也能供養(yǎng)全日制士兵,訓練出高素質的軍隊。
農業(yè)的基礎是合適的農作物,農作物來自人類對野生植物的馴化,在這個方面,亞歐大陸比美洲大陸更勝一籌。在距今1萬年前,西亞就已經開始種植小麥、豌豆、橄欖等作物;中國種植水稻和黍的時間也非常早。亞歐大陸上不僅農業(yè)發(fā)展得早,而且種植莊稼的面積也大,因此產出的糧食能夠養(yǎng)活更多的人口。反觀美洲大陸,雖然也培育出了玉米、南瓜一類的植物,但是種類卻比亞歐大陸要少,。而且缺乏大型的馴化動物作為勞動力,美洲大陸的農作物全靠人力種植,因此面積小得多,養(yǎng)育的人口也少。
可見,馴化植物的差異,導致了兩地農業(yè)的差距,鋼刀、士兵體系這些事物首先出現(xiàn)在亞歐大陸而非美洲大陸,是必然的結果。美洲印第安人的敗落看來要歸咎于馴養(yǎng)動植物上的劣勢。可是,印第安人為什么不在美洲大陸上大力馴養(yǎng)動植物呢?
歷史真相的終極答案
地球上的氣候帶分布受緯度影響很大,因為不同的緯度,接受太陽光照射的強度不同,在熱帶地區(qū),陽光可以直射地面,而在南北極地區(qū),太陽光微弱,甚至會出現(xiàn)半年白天、半年黑夜的現(xiàn)象。正是氣候決定了植物的發(fā)芽、生長、繁殖和抗病能力。在不同的氣候帶,我們會看到不同的植物。比如,在熱帶雨林地區(qū),我們可以看到茂密的雨林,而在熱帶沙漠地區(qū),則只有仙人掌等少數(shù)抗旱植物生長。動物最終的食物來源是植物,因此植物的分布也影響了動物的分布。
亞歐大陸上能夠馴化大量的動植物,一個原因是那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陸地,本身的野生動植物就多。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亞歐大陸的伸展方向與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不同,導致不同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完全不同。
打開一張世界地圖,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亞歐大陸在東西方向上比南北方向伸展得長。而非洲大陸則是南北方向延伸的,至于美洲大陸,陸地從北極地區(qū)一直延伸到南極地區(qū),這兩塊大陸在東西方向上卻比亞歐大陸短得多。于是,在亞歐大陸上的農作物和牲畜可以迅速地擴張到其他地方,因為東西延伸的大陸緯度上差別不大,氣候相似。
比如亞歐大陸的糧食生產是從西亞發(fā)端的,大約在1萬年之前,糧食生產從那里開始向外擴散,農作物往東西兩個方向傳播,離發(fā)源地越來越遠。糧食生產的浪潮到公元前6500年到達希臘、塞浦路斯和印度次大陸,在公元前6000年到達北非的埃及,到公元前5400年到達中歐。到公元前5200年到達西班牙南部,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到達英國。廣袤的大陸上,到處是綠油油的麥田和人們豐收后的笑臉。有了糧食,各種家畜、家禽也在各地廣泛飼養(yǎng)。
可是在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南北方向上緯度差別很大,氣候也不同,那里的農作物和牲畜被困在特定的氣候帶中,很難向南或向北擴散。比如,美洲羊駝、豚鼠和馬鈴薯原產地是安第斯山脈地區(qū),這些動植物本來也可以在涼爽的墨西哥高原地區(qū)生長和繁殖,可是在這兩個地區(qū)之間,卻是中美洲炎熱的低地地峽,根本不適合這些動植物生存。于是,在美洲羊駝被安第斯山脈的古代居民馴化了5千年后,北方的瑪雅人、阿茲特克人依然沒有見過這種動物。反過來,在墨西哥被馴化的火雞、美國東部發(fā)源的向日葵本來也是可以在安第斯山脈茁壯生長的,可惜它們都被中美洲地峽阻擋住了。就拿印第安人最重要的農作物玉米來說,在墨西哥被馴化后的幾千年里,都沒能向北傳播到北美的東部,原因是北方氣候偏冷。直到公元900年,印第安人才培育出了耐寒的玉米品種,以玉米為基礎的農業(yè)開始在美洲大陸出現(xiàn)。然而,時不我待,沒等印第安人發(fā)展起來,歐洲人就殺到了。
非洲大陸的古代居民也很悲慘。打開非洲氣候分布圖,我們會發(fā)現(xiàn),非洲的氣候帶是以赤道為中心對稱分布的。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氣候,向南、向北分別為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在北非的地中海氣候區(qū),特別是尼羅河流域,很早就出現(xiàn)了農業(yè)生產,可是那里馴化的動植物卻無法穿越南方的沙漠和雨林,到達南非的地中海氣候區(qū)。馬匹的擴張到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就停止了,再往南的非洲部落無福享受馬的好處,因為那里的氣候不適合馬的生存(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斑馬性情太烈,一直沒有被人類馴化)。
人類歷史的幕后主宰找到了,它就是大陸形狀!
萬年史早已天注定
長久以來,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提出了許多觀點,試圖解釋1萬年來人類社會的風云變幻,他們特別關注不同大陸居民發(fā)展不均衡的現(xiàn)象。曾經,人們認為是各地不同種族的人的智力有差異,歐洲人和亞洲人的智力高于非洲人和美洲人,從而造成了發(fā)展的快慢不同。然而,生物學的研究給了種族論以當頭一棒。居住在各個大陸上的現(xiàn)代人類都是十幾萬年前的人類后裔,到距今1萬年前,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都類似,智力發(fā)育也相似。從那時開始的1萬年時間,不足以使人類彼此之間產生太大的智力差異。
而且,根據(jù)自然選擇理論,當一個人處于印第安部落時,他需要發(fā)揮自己的最大才智去與環(huán)境抗爭,因此環(huán)境促使印第安部落的智力水平提高;同時,為了生存,印第安人彼此之間有充分的思想交流,這種交流對人的心智發(fā)育是十分有益的。反之,當時的歐洲人的環(huán)境壓力小,思想的交流更多地局限在上層階級,下層階級不象印第安人那樣,有很大的生存壓力。從這個角度看,印第安人的智力甚至比歐洲人更高,至少是不低于歐洲人。
現(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大陸延伸方向才是這1萬年來人類歷史的最強大主宰,而不是種族的差異。與緯度平行的大陸上,氣候帶的分布貫穿整個大陸,于是被馴化的動植物可以被那里的人們引進到各地,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在病菌的洗禮下,人們的免疫力提高了。文字、社會階級和有效的管理體系出現(xiàn)了,強大的士兵體系誕生了,戰(zhàn)馬成為士兵們的親密戰(zhàn)友。科技的進步催生了鋼刀、槍炮。當跨洋艦船問世后,這個大陸上的人們開始向其他大陸擴張。
延伸方向與緯度垂直的大陸上,不同的氣候帶將完整的大陸“分割”了,南北方向上,很短距離內的動植物資源也迥然不同,在某地馴化的植物無法被人們引種到其他地方。于是,那里人口增長緩慢,科技的進步無從談起,當海岸外出現(xiàn)陌生的船帆時,他們的危險就來臨了。這一切,都不是他們的智力有問題,而僅僅是因為他們“生不逢地”,生活在一塊不利的大陸上。
飛向新大陸
如今,便捷的交通工具可以讓人們輕松地在大陸之間穿梭,互聯(lián)網使相距遙遠的人們可以彼此交流,生物技術能夠迅速地改良動植物,讓它們更抗旱或更抗?jié)?。那曾經影響人類歷史達萬年之久的大陸形狀,還會對我們的未來產生影響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正在不斷地打破自然環(huán)境套在我們身上的枷鎖,使我們可以更加自由地生活在地球上。
但是,我們依然被另一個“大陸形狀”困繞著。人類依然只在地球和它僅有的衛(wèi)星——月亮上徘徊著,廣袤的星際空間就如同當年的大洋,阻擋了人類擴張的腳步。可喜的是,這個“大陸形狀”正在被人類逐漸突破,火星也許將成為另一塊“新大陸”。
大陸形狀對中國的影響
從地形上看,中國的陸地疆界幾乎被高原所環(huán)繞,北面是蒙古高原,西面是帕米爾高原,西南方向是青藏高原,南方則是云貴高原。高原所圍起的版圖中,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延伸距離差不多。
古代中國人也遭遇到類似印第安人的麻煩,北方和南方的農作物難以異地引種。在華北,人們馴化了兩種耐旱的黍子;而在華南,人們馴化了水稻,于是在中國形成了南北兩個不同的植物馴化區(qū)。在中國古代的國家分裂時期,往往會出現(xiàn)南北政權對峙,卻幾乎不會出現(xiàn)東西政權對峙,形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氣候和農作物的南北差異。
不過,在許多方面,古代中國人比印第安人幸運得多。首先,中國版圖的東西方向有相當大的寬度,因此南方和北方都有充足的土地種植各自的農作物,并養(yǎng)育出大量的人口,而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卻被狹窄的中美地峽害苦了;其次,中國有兩條東西向的大河——長江和黃河,溝通了沿海和內陸的交流,十分有利于馴化的動植物的交流,兩條大河被譽為“母親河”,當之無愧;第三,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端,與大陸其他地區(qū)雖然有高原相隔,但是依然可以互通有無。于是,古代中國從西亞輸入了小麥和大麥,以及馬、牛、羊等牲畜,加上自己馴化的豬,中國發(fā)展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就理所當然了。
在統(tǒng)一的帝國建立起來后,古代中國人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克服南北方氣候的差異。在隋唐時期,人們修建了大運河,打通了南方和北方,使糧食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流通,為古代中國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甚至先于歐洲人地理大發(fā)現(xiàn),鄭和就統(tǒng)率萬人船隊在大洋中乘風破浪。
人類歷史將繼續(xù)書寫。面對蒼茫宇宙,人類壯志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