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森,字樹庵,號海村,幼年自號劉五先生。一九三七年八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一九六二年夏于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山水科本科畢業(yè)。同年秋至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古代法書繪畫的臨摹復制和研究工作至今?,F(xiàn)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日本白扇書道會顧問、日本書道研究泉會顧問、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委員會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等。
劉炳森教授先后出訪了南北美洲、歐洲和東南亞各國,舉辦展覽和講學,其中三十余次東渡扶桑。
一九九零年五月,榮膺日本“富士美術獎”。出版有多部書法作品集,文學作品著有文集《紫垣秋草》等。
——————————————————————————————————————————————————————————
春風桃李懷先生
——追憶劉炳森
宮燁文/文
筆者雖混跡于書法界,但由于淡泊名利,既不攀附名人以自重,也不溜須拍馬以邀寵,因此對于書法界的信息比較閉塞。多年一直自費訂閱書法報并擔任好幾年的書法報特邀評報員,但進入2005年后,不知何故,訂閱的《書法報》一直沒來,由于歲末年初,工作頭緒紛亂,也顧不得查問。沒想到昨下午看到人民網(wǎng)讀書論壇上嚴學章先生的帖子,說劉炳森先生已駕鶴仙逝??吹竭@則消息后,立即在幾個書法網(wǎng)站上查詢劉炳森先生去世的準確時間和有關資料,遺憾的是一條也沒有。
實際年前就從一位自北京回來的朋友口中得知,劉炳森先生罹患癌癥并到了晚期,心里就不免一陣唏噓嘆惋。不過在心里還是抱著一線希望——好人自有天佑,說不定會有奇跡發(fā)生的。沒想到劉先生竟沒有抗過癌魔的折磨,撒手人寰。
劉炳森先生是書法界以隸書出名的書法大家,也是書法這個行當中少有的科班出身的書法家,他1962年自北京美術學院國畫專業(yè)畢業(yè)后,就一直在故宮博物院從事美術書法的研究和復制工作,應該說,他見到的書畫珍品要比同行的其他專家為多。近三十年來,劉炳森先生以其平實質(zhì)樸的隸書享譽國內(nèi)外書法界,他不張揚,不奢華,老實做人,俯首研藝。成了書法界不可多得的楷模。
中國書法中,向來有草圣(如張芝、張旭、懷素)書圣(如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卻自古至今沒有篆圣、隸圣和楷圣。概因篆隸楷三體變化不多,難于出新。而其中又以隸書結體用筆最為簡單。書界有句行話,三天能學會隸書,但一輩子未必能成為書法家。
縱觀中國書法史,篆隸的發(fā)展和成熟期在秦漢之際,時隔近兩千年,直到明清之際才迎來了篆隸的又一個高峰,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鄧石如、吳昌碩、伊秉綬、金農(nóng)諸家的崛起。他們都自成面目,卓立書壇,對當時和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劉炳森先生的隸書自問世至今,一直是書法界倍受關注和爭議的人物。愛之者,稱其平穩(wěn)工整,恪守傳統(tǒng),不激不厲,易于為大眾所接受。恨之者,認為過于死板和單調(diào),用筆用墨結字章法無一可取,是當今“俗書”的代表作,是工藝美術體“隸書”。
其實劉先生不光擅長隸書,也擅長楷書和行書。我見過先生九十年代給寶雞炎帝陵書寫的一通楷書碑文,完全沒有從顏體楷書中蛻變出來,甚至只繼承了顏體楷書死板的一面。他的行書,也是走的傳統(tǒng)的路子,沒有自己的面目。
就是傳統(tǒng)的漢隸,也有:1,峻潔一派,如《禮器碑》、《韓仁銘》等;2,雍容一派,如《西岳華山廟碑》、《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等;3,勁直派,以《開通褒斜道刻石》為代表,還有《裴岑紀功碑》等;4,遒逸一派,以《石門頌》為代表,《楊淮表記》、《李壽墓志》等屬此;5,間暢一派,以《孔宙碑》為代表;6,豐媚一派,以《夏承碑》為代表;7,韶秀一派,以《曹全碑》為代表;8,凝重一派,以《張遷碑》為代表,《武榮碑》、《衡方碑》、《李孟初碑》俱屬此。這么多風格各異,書體有別的隸書,若能選三兩種與自己風格性格相近的,下功夫臨習,融會貫通,自能名世。但我們依此比照劉炳森先生的隸書作品,卻只取法了一種風格——雍容一派,僅是《華山廟碑》、《乙瑛碑》和《史晨前后碑》。對博大龐雜的漢隸其他書體則沒有絲毫取法。這作為一位受過系統(tǒng)的藝術理論和筆墨技法訓練的藝術家來說,是令人無法想象的。劉先生的隸書方正平板,四角突出,千字一面,“狀如算子”,這都是中國書法理論中予以堅決摒棄且作為書法所忌諱的。
劉先生對此“不聞不問不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褒貶由人,選擇由己。正是由于先生的隸書筆法簡單,風格穩(wěn)定,因而能被廣大群眾所接受。近20年左右,“炳森隸”風靡全國。據(jù)說北京的大街小巷,遍布“炳森隸”牌匾——那種單一和死板,造成北京“牌匾文化品位”的普遍下降。也是因為大眾化和筆法簡單的緣故,造假者也就容易得多了。
但劉先生不是個愛錢的人,他的書法作品價格很好,很多靠“耳審”而不以“目鑒”的“準收藏家”們對他的作品趨之若鶩。劉先生把掙來的錢給他的故鄉(xiāng)天津武清縣捐款100多萬元,興辦教育,支持貧困學童。還拿出100多萬元設立書法教育基金——“何二水獎學金”,以資助那些熱愛書法而又家境貧困的學生。在中國書法界,以書法“發(fā)家致富”的人大有人在,但有他這種精神境界的,卻是很少的。
劉炳森先生要說任下屆全國書協(xié)主席的話,按他的德行和人品以及學歷、職稱,在全國的知名度等,那是綽綽有余的。但要按他的書藝水準和在書法界的爭議以及他的書法理論上的“沒有建樹”來說,還是有點差強人意。
一位書法家能否在書史留名,取決于很多因素。我想大概不外乎這幾點:
一, 書法家的書藝水平。這種書藝水平的高低只能和當代人比,即他是否達到當代人同種書藝的最高水平。
二, 書法家的社會地位和對當代的影響。
三, 書法家的文化素養(yǎng),也即字外功,包括它的書法理論水平和建樹。
若以這幾點衡量,劉先生卻有很多沒有達到。
首先,他的隸書水平在當代不是最高的,更不要說和明清諸位大家比較。我知道,天津的龔望先生和陜西的陳澤秦先生的隸書水平遠遠高于劉先生。這兩位先生都擅長用雞毫作隸,但都能出神入化,自出機杼,融冶篆隸于一爐,古樸茂密又千變?nèi)f化。
其次,劉先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字外功也不是很高的。這從他多年“一貫制”,把隸書寫得毫無生氣,刻板,教條,就可想其字外功的高低了。
第三,劉先生的隸書影響所以巨大,是因為他的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頭銜和北京美院國畫專業(yè)的科班出身,以及后來的中國書協(xié)的副主席職務。很多沒有多高文化素養(yǎng)的大款們附庸風雅,盲目追捧,爭相高價收藏,也是造成今天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協(xié)助李正峰先生編輯《書法教育報》,當時我們的辦報宗旨是把這張小報辦成“教育界的書法報,書法界的教育報”,每期報紙出版,給中國書協(xié)的主席團成員每人免費寄贈一份。劉炳森先生當然也在寄贈之列。其中上面的“當代書法家批評”系列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專評劉先生的隸書的,文中認為劉先生的隸書是當代的“隸書美術字”,板滯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他甚至對中國書法產(chǎn)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我們當時想,劉先生看到這篇文章,一定很不高興。
沒想到九十年代末,這張小報因種種原因停辦,最后一期刊發(fā)了《告讀者》,時隔不久,就收到來自全國很多讀者的來信,對報紙的停
打賞小禮,給TA點贊
辦表示深深地遺憾。這很多來信中,就有一封是時任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的劉炳森先生寫來的。劉先生信中說,雖然全國書法類報刊不少,但他很注意閱讀的就有這張小報。報紙上對他書法的批評,引起了他的“深入思考”,也給了他不少有益的啟示。他對報紙的停辦也表示惋惜。
讀了先生的親筆來信,我和李正峰先生都感動得幾乎流淚。我對李先生說,就憑這一點,劉先生就永遠是我尊重的書法前輩。
后來這些年,知道劉先生因評選八屆全國展來過西安多次,但因為我的個性使然,沒有想著去拜訪一下先生。盡管如此,我一直注意先生的新作和為書法界做出的每一項貢獻。
沒想到先生以68歲的年齡辭別人世。68歲,對一位藝術家來說,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當代書法界的很多前輩,包括林散之和衛(wèi)俊秀二位草書大家,68歲時還不為世人所識,他們出道都在70歲以后。從這一點來說,劉先生的辭世,無疑是一件憾事。
驟聞我們最尊敬與最摯愛的書法藝術先進
劉炳森先生舍報生西,無限哀痛, 先生一生為書法藝術奔走,對書壇貢獻至大; 先生并在生前作了諸多義舉,藝德雙馨,人天俱感,功德無量,堪為同道楷?!,F(xiàn)驟然往生,實為我書法界乃至藝術界不可彌補之一大損失。欣蒙
佛光指引,我們謹以至誠,愿 先生一如在生,心靈不昧,乘所作之善因,上品上生,早登極樂世界!
新加坡獅城書法篆刻會
那個在貧困中靠艱苦努力終于創(chuàng)造書壇奇跡社會奇跡人生奇跡的人
那個在書壇幾乎沒有丑聞的人
那個聲稱取之書法還之書法的人
那個當代書法史繞不過去的人
我們最摯愛的書法藝術先進
劉炳森先生往生
仁 風 可 舉 先 生 范
書 道 能 參 解 脫 禪
新加坡獅城書法篆刻會
主席 末學 丘程光 合什
書法內(nèi)外:劉炳森
彭利銘撰文
端正大方、瀟灑靈動、觀者倍感熟悉的隸書;渾厚沉穩(wěn)、骨力雄健的楷書;揮寫自如、線條流暢自然的行草;筆墨生動、色彩繽紛,既具傳統(tǒng)功力又有現(xiàn)代意識的山水作品……
10月22日,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劉炳森率子女回到天津武清,舉辦了《劉炳森父子書畫回鄉(xiāng)匯報展》。十里八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都前去參觀,興致勃勃地觀賞了劉炳森及其子女劉學思、劉學惟、劉秀彤的書畫作品80余幅,人們從這一幅幅書畫作品中尋覓著他們兩代人走過的藝術之路。更重要的是稱贊和感激他們?yōu)槠占?、繁榮家鄉(xiāng)文化事業(yè)作出的貢獻。而劉炳森先生在開幕時的開場白只有這么兩句話:我?guī)译x鄉(xiāng)這么多年了,我們都在干什么呢?就是這些(用手指著展廳的作品),我在北京沒有辦過展覽,這次回來,我們只有把這個展覽獻給大家。
120萬元巨資的來與去
劉炳森是一個積善成德、知足長樂、不忘本的人。認識劉炳森的人,都知道他過去生活很苦,父親在他4歲時早逝,靠母親采棉種豆度日??嘧x成人后,他曾多年靠48元錢的工資維持一家6口妻兒老小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有時只好到處告貸,曾經(jīng)債臺高筑。為盡孝道,照顧母親,他按老人家心愿在老家娶了親,并將妻子留在母親身邊,朝夕奉養(yǎng)。他自己則一床破被,在北京過著極清苦的生活;而賢惠的妻子也從未怪罪過他,總是以最大努力為他分憂,承擔著孝母育子的責任。
現(xiàn)如今,苦盡甘來,但劉炳森卻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作風。他寫字作畫從不浪費一個紙頭。在他書床案頭,總放著一沓用過的餐巾紙,這是他在外就餐用過后留下來,疊好帶回來二次利用,以此蘸墨的。有的客人跟他開玩笑說:“劉先生您太會過了吧?!”
他卻不以為然,笑著回答:“這紙吸水好?!彼约旱纳罹褪沁@樣節(jié)儉。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經(jīng)常傾囊而出,資助“希望工程”和福利事業(yè)呢?現(xiàn)在他一對一包供著22位貧困少兒全部的求學費用,一直要到他們完成全部學業(yè),走向社會為止。為支持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1996年,他向家鄉(xiāng)中小學等捐贈了20萬元,1998年12月,他又毅然拿出50萬元在家鄉(xiāng)設立以自己已故恩師何二水先生名字命名的“何二水教育獎勵基金”,來獎勵每年度的優(yōu)秀師生。到目前為止,他先后為家鄉(xiāng)的文化教育事業(yè)捐款已達百萬余元。這都是劉炳森在夫人及全家的支持下,將海外友人的饋贈以及為人們寫字的謝金積攢下來納稅后全部捐贈的。也就是說,這百萬巨資是劉炳森通過自己辛勤勞動,一筆一筆寫出來的。
劉炳森的為人有口皆碑,在全國不知有多少青年書家得到他的關愛、提掖和幫助。他尊長愛幼,在他書桌前一直掛著啟功先生的照片,他常說:“啟先生為人正直、忠厚、學識淵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典范。”劉炳森正義無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某省一青年因裝裱書畫不慎丟失當?shù)匾晃粯O有勢力之人的作品,受到無情打擊時,他向這個素不相識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建議并幫助他用法律的手段得到了應有的保護。
今年初,他回老家天津市武清縣大良鄉(xiāng)海自洼村,看到村頭的木橋年久失修,給從此過路的20來個村的村民構成很大危險,可政府又無款修繕。于是他毅然找到鄉(xiāng)村干部,商議重建新橋的事,并一口承諾修建一座長19米、寬7米的石橋的全部20萬元費用,以保此橋50—100年的穩(wěn)固。
在回鄉(xiāng)辦展與同鄉(xiāng)聊天時,得知小學時的老師患了癌癥,但因家庭困難,住不起醫(yī)院動不了手術。他知道后,馬上前往看望,與老師及家人商量手術的事,表示愿意承擔全部的醫(yī)療費,老人激動得淚流滿面而說不出話來,而劉炳森卻很真切地說:“父母給了我肉體,老師給了我靈魂,為老師盡點力是應該的?!钡诙煲辉绠攧⒈闰?qū)車去接老師進醫(yī)院時,全村老少都出來為他們送行。
酸、甜、苦、辣一本書
前不久,得他所贈的《紫垣秋草》一書,這其中有童年的回顧、故鄉(xiāng)的寫真、人生的攀登,亦有書壇拾零,旅游散記,可謂其寫作集錦。細細捧讀,敬重之心愈發(fā)強烈,多年的交往,只看他忙里忙外應接不暇,何曾想他還能如此忙里偷閑地寫出這么多精彩散文!現(xiàn)又編書成集,實出乎意料。的確他是一個勤奮進取、追求藝術孜孜不倦的人,他也是一個很會安排時間很會生活的人。
入畫時,說起來還有一個小故事。他15歲那年,在天津書店偶然發(fā)現(xiàn)一張64開的小畫片,是董壽平先生的《天都云匯圖》,畫的是黃山天都峰云遮霧鎖的景象,那精湛的筆墨、靈動的氣韻,深深地迷住了他,為此,貧苦的他第一次放縱自己,花了一毛錢買下那張畫片,回來后反復欣賞臨摹,并一直保存。無巧不成書,后來董老真的成了他的老師,且不斷親授指點,成為他的良師益友;而那張保存了數(shù)十年的小畫片,現(xiàn)已傳給了他專攻山水的兒子劉學思。
“蚊帳利偷讀,熄燈寫肚皮。庶乎三百草,夢里復依稀?!边@是他在回憶自己下放干校勞動偷臨《草字匯》時所作的打油詩。他是一個科班畢業(yè)的山水畫家,但數(shù)十年如一日酷愛書法,那時的他做夢都在臨帖練字,也正是這種癡迷,才有現(xiàn)如今的成就和功力。正是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19歲時,便被“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這個名家云集的社團破格吸收為最年輕的社員。幾位著名老書法前輩后來看到劉炳森的成就時感慨地說:我們當時沒有看錯人。1973年深秋的一天,劉炳森應邀出席了一個為歡迎日本書法代表團來訪的筆會,日本書家當場命筆,站懸揮毫,好是厲害;而當時我國的書法,只是文人、學者、畫家的業(yè)余技法,皆為伏案作字,這使劉炳森很受刺激。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練就徒臂凌空的過硬功夫,寫出中國人的氣派。爾后他每日堅持右手執(zhí)筆,左手反扣背后,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從不間斷,到后來他每去日本訪問,在眾目睽睽之下,左扣右揮,得心應手,日本書家無不感嘆叫好。直至今日,劉炳森無論創(chuàng)作篆、隸、楷、行、草任何一體,他都是這樣去寫,游刃有余。就這一條,恐怕當今書家有此功力者,鳳毛麟角;而且,劉炳森在創(chuàng)作之余,一直堅持日課臨帖。這許多年,每進他的書房,都可看到床下放著新近臨習的一疊又一疊臨滿各種書體的毛邊紙。多年來,為使中國書法藝術廣泛傳播于世界,劉炳森雖身兼數(shù)職,但他還一直承擔著為一批來京求學的日本友人上書法課的任務,為了便于溝通,他專心從頭開始學習外語,口袋里總裝著寫滿單詞的小卡片,利用空閑的一分一秒時間攻讀?,F(xiàn)在,他基本上不用翻譯就可與日本朋友對話和講課。
正是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他極具年輕人的心態(tài)和挑戰(zhàn)性。50多歲學開車,很快入門,數(shù)十小時練習考核過關后,就敢上路,現(xiàn)在每當他開車上高速路時,他總是自信地說:“我還沒老,因為我開的車不比年輕人慢,反應不比年輕人差?!?/p>
劉炳森不僅是一個功成名就的書法大家,他還能詩善畫,鉆攝影,搞寫作,多才多藝。老作家張中行在《紫垣秋草》的序中寫道:“如果我有加冠之權,他的帽子就不只書法家一頂,敢加多種冠是源于深知?!眲⒈约阂渤Uf:“書畫的后面是文學,如果書畫家不在文學領域里留點痕跡,也將是很大的缺憾?!睅啄昵?,他投稿廣州一家報社搞的征文比賽,一篇《牛年吉日》獲獎,他高興地專程赴廣州領獎。他說:“這1000元獎金很有意義,是對我寫作的一種認可,要比我在書法上得10萬元潤筆費還有意思得多?!?/p>
的確,搞書畫只是一個平面,而劉炳森給我們的感覺是立體的多面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