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骨與關(guān)節(jié)結(jié)核秘方 1 骨癆湯 【來源】許履和,《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青蒿6克,鱉甲(先煎)15克,銀柴胡、丹皮各6克,地骨皮、杜仲、懷牛膝、川斷、桃仁各10克,紅花、蘇木各6克,金銀花、紫花地丁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養(yǎng)陰清熱,強筋壯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方解】古今醫(yī)家認為:骨癆是陰寒之證,治宜溫經(jīng)通絡(luò),代表方為陽和湯。然本病之病機演變甚為復(fù)雜,總的趨勢是其始也為寒,其繼也為熱,既有其腎虧骨空之虛,又有其氣血凝滯之實;當骨質(zhì)發(fā)生病變時,其本虛標實之局面固然同時存在,但其寒邪已化為熱,陰證已轉(zhuǎn)為陽,并且每見陰虛火旺之證。故用養(yǎng)陰清熱、強筋壯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骨癆湯最為合拍。方中青蒿苦寒,專治陰分伏熱。銀柴胡,地骨皮甘寒,善理骨蒸癆熱;丹皮辛苦,清熱散瘀;鱉甲咸寒,滋陰潛陽;杜仲甘溫微辛,川斷苦辛微溫,牛膝苦酸而平,3味合用,有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利關(guān)節(jié);桃仁苦甘而平,紅花味辛而溫,蘇木甘酸辛平,合用破血行瘀通壅滯;金銀花甘寒,紫花地丁苦寒,清熱解毒療癰腫。合而用之,則陰虛可滋,癆熱可退,筋骨可壯,瘀血可通,蘊毒可解。全方標本虛實同治,攻消補益兼施。長服無暇,療效頗佳。 【主治】骨癆(骨與關(guān)節(jié)結(jié)核)。 【加減】面色少華、形體消瘦、氣血兩虛者,加黃芪、黨參、當歸、白芍以補氣血;舌紅少苔、口燥咽干、陰虛現(xiàn)象明顯者,加生地、麥冬、龜板、女貞子、旱蓮草等以滋養(yǎng)陰液;潮熱經(jīng)久不退者,加胡黃連、白薇等以退虛熱;膿腫形成或潰后膿多者,加重清熱解毒之品;盜汗不止者,加浮小麥、碧桃干、糯稻根須等以止虛汗;舌苔白膩,胸悶納呆,夾有痰濕者,加制半夏、茯苓、陳皮以化痰濕;舌質(zhì)紫暗,瘀滯較甚者,加重活血化瘀之品。 【療效】多年使用,頗有效驗。筆者臨床驗證多例,輔以外治,均獲痊愈。療效可靠,是一首良方。 2 補益祛邪方 【來源】林香山,《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黨參、生地各20克,白術(shù)、連翹、枸杞子各12克,茯苓、當歸、女貞子、骨碎補、菟絲子、芍藥各15克,川芎、甘草各10克,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兒童用量酌減。 【功用】解毒祛瘀,補氣健脾,益腎填精。 【方解】骨關(guān)節(jié)結(jié)核發(fā)病以氣虛、陰精虧、骨骼空虛為病之本。邪毒瘀滯為病之標。本方系由入珍湯加味而成。故方用黨參、白術(shù)、茯苓健脾益氣;黃芪鼓正氣托毒排膿;當歸、川芎補血活血化瘀;女貞子、枸杞子、骨碎補、芍藥、菟絲子補益肝腎;又以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清熱解毒祛邪。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主治】骨結(jié)核。 【加減】伴有膿腫形成者,加白芷12克,皂刺15克,山甲10克,苡仁24克,敗醬草30克;疼痛重者,加元胡2克,乳香、沒藥各10克;陰虛潮熱,加地骨皮、鱉甲、黃柏各10克,龜板12克;膿腫平坦,色白或暗淡,關(guān)節(jié)浮腫者,加肉桂、炮姜各6克,白芥子10克;病程久而痿管不愈、消瘦、乏力、氣血雙虧者,重用熟地(易生地)黃芪各為30克,加首烏12克,桂圓肉15克。 【療效】治療113例,結(jié)果治愈75例(占63%),好轉(zhuǎn)31例(占27%),無效5例(占4.4%),復(fù)發(fā)6例(占5.5%)??傆行蕿?0%。11例脊椎結(jié)核合并截癱患者,治愈6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1例,復(fù)發(fā)1例,有效率為88%。療程最短3個月,最長1.5年,平均治愈時間9個月。 3 虎掙散 【來源】鄭惠伯,《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制馬錢子、制附片(炒炮)、甲珠各30克,蜈蚣15條,蘄蛇40克,虎骨20克(可用豹骨或狗骨倍量代)。 【用法】①制馬錢子方法:先將馬錢子沙炒去毛,然后用健康男孩童便浸泡7天,每天換1次,曬干;另取麻黃、甘草各20克,煎汁去渣,再將馬錢子100克,加入藥汁內(nèi),文火煎至藥汁完全吸入馬錢子內(nèi)為止,曬干備用。②按本方組成劑量,共研細末,蜜丸,分為60粒,備用。③用量:日服2丸,早、晚各服1丸。馬錢子有毒,每日劑量1克為安全劑量,且可達到治療效果。 【功用】解毒散結(jié),活絡(luò)止痛。 【方解】本方系由《外科證治全生集》的祛風(fēng)除濕散(即虎掙散)加味而成。方中馬錢子苦寒,散血熱、消腫痛,可治重癥肌無力等;附子溫陽散寒、止痛,其性善走,無處不到;山甲活血化瘀、消腫排膿;蜈蚣熄風(fēng)止痙、解毒散結(jié);蘄蛇祛風(fēng)通絡(luò)、除濕攻毒;虎骨祛風(fēng)止痛、強筋健骨。合而用之,共奏解毒散結(jié),活絡(luò)止痛之效。 【主治】骨結(jié)核,寒濕痹、流痰、附骨疽,以及流痰、附骨疽引起的截癱。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頗著。一般服藥半月見效,月余可愈。 4 新骨癆丸 【來源】趙永昌,《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當歸、熟地各15克,牛膝、威靈仙、木瓜、杜仲、茯苓、川芎、乳香、沒藥各9克,川續(xù)斷12克,補骨脂、骨碎補、茜草根、羌活各15克,黑木耳2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次服1丸,日服4次,亦可煎湯,常以3月為一療程。 【功用】滋腎溫陽強筋骨,補氣養(yǎng)血通經(jīng)絡(luò)。 【方解】本病中醫(yī)謂之骨癆,因其易流竄他處,潰后膿液稀薄如痰,故古人又稱“涼痰”,多以氣血虛寒痰陰清陽凝結(jié)而成。但因其病在骨,而腎主骨,腎虛則骨骼失養(yǎng),易痰易凝,故實屬流痰為標,而腎虛為本之證,其病多發(fā)兒童、青年,或因年幼先天不足、腎氣不足;或因勞倦傷損,皆可導(dǎo)致三陰虧損、氣血失和而骨骼空虛,遂致寒痰流注,釀為骨癆,故治當補腎固本為主,化痰消腫為輔。方中熟地、牛膝、川斷、補骨脂、骨碎補、杜仲為補腎益精之品,又能堅骨強筋;歸芎行血以補血;茯苓健脾以祛濕;羌活、木瓜、威靈仙祛風(fēng)濕而通上下經(jīng)絡(luò);乳香、沒藥祛瘀止痛又能生新;更有茜草根一味,據(jù)臨床和現(xiàn)代藥理研究有抗結(jié)核之功,故為必用之品;而黑木耳又有益氣活血之力,丸方每每用之。諸藥合用,共奏滋腎溫陽、強筋骨、補氣養(yǎng)血通經(jīng)絡(luò)之功,故骨結(jié)核用之常能收效。 【主治】骨結(jié)核。 【加減】本證之前期,當發(fā)熱盜汗等全身中毒癥狀明顯時,亦可短期合用抗結(jié)核藥物,則收效更捷。 當結(jié)核外潰及瘺管形成時,應(yīng)進行病灶清除術(shù),剔除死骨,并用紅粉紗條換藥,可祛腐生肌,有治瘺管及促進愈合之功,而現(xiàn)代藥理研究——抑菌試驗亦證明紅粉紗條對結(jié)核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及化膿性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故臨床用之常獲良效。 附:紅粉紗條制法:紅粉3克,朱砂12克,共研為極細末,與生肌玉紅膏(《醫(yī)宗金鑒》)60克調(diào)和均勻,制成紗條,消毒后備用。 【療效】臨床屢用,每獲良效。諸癥初愈,改湯劑為丸,繼服3月以善后,鞏固療效。 5 骨癆起癱湯 【來源】史濟柱,《千家名老中醫(yī)妙方秘典》 【組成】大熟地30克,川續(xù)斷、肉蓯蓉各15克,菟絲子、黃柏、地龍各10克,懷牛膝、知母、木瓜、紅棗各15克,葎草、澤漆、蠶砂各30克,全蝎3只。 【用法】每日1劑,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滋養(yǎng)肝腎,補益精血,強筋壯骨。 【主治】脊柱結(jié)核合并截癱者。 【加減】如痙攣甚者,加蜈蚣1條(研吞),嚴重者加羚羊角粉2克(分吞);小便癃閉者,加肉桂3克;有冷膿瘍者,加皂角刺30克;無痙攣者,去地龍、全蝎。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6 毒鏢膏 【來源】劉金安,《集驗百病良方》 【組成】乳香、沒藥、輕粉、血竭、甘草粉、芙蓉葉、汗三七、五倍子各18克,章丹180克,朱砂粉6克,臺寸(即麝香)3克,紅花9克,小燕3個,咸鴨蛋7枚,香油500克。 【用法】方中小燕(即是夏天房內(nèi)鳥類燕,以在卵皮出來不過10余日的最佳,整個放油內(nèi)炸);咸鴨蛋(最好是臭的,無臭的,用咸的,要生的,不要熟的,整個連皮放油內(nèi)炸之);甘草粉、朱砂粉、血竭、三七末、紅花、芙蓉葉粉、五倍子等先將香油用文武火熬開,再將上列全部藥味放油鍋內(nèi)炸黑黃色為度,去渣不要,用油汁;次將乳香、沒藥、輕粉,先共研細,再徐徐下鍋內(nèi),攪拌,用文火熬之,見各藥變成黃色起鍋,再下章丹,攪勻,見黑色時用冷水一盆,熱鍋,至膏滴水成珠,再下麝香,攪勻。下章丹時,要徐徐下之,用鐵勺攪之成膏藥。即將膏藥倒在水盆內(nèi),以出去火毒,火毒出凈后,膏藥即變成灰白色,取出,即可用之。用時將膏藥放水中泡化(冬用熱水,夏用涼水),待膏軟和后,看癥大小,取膏適量,貼于瘡上。此藥上有膿水時,再用涼水洗凈,再貼用之,永久不乏,瘡癥痊愈為止。 【功用】拔毒生肌。 【主治】骨結(jié)核(骨癆)、骨癤、骨膜、漏瘡、對口、坎頭、搭背、腰疽(癱)、硬傷、偏口、疔毒、惡瘡、陰瘡、鼠瘡、臁瘡、紅瘡、乳瘡、筋膜、瘰疬、寒瘡、痔瘡、痔漏等。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顯著。如治骨結(jié)核,貼藥半月可愈。用治上述各癥,均有良效。 【附記】本方為劉氏家傳秘方。筆者得此方四十余年,從未外傳。經(jīng)臨床驗證,效果顯著可靠,若配合內(nèi)治,效果尤佳。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有效秘方。在煉制本膏藥中,尚有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①備用涼水一盆,一是一旦油鍋起鍋快時,恐其溢鍋,將鍋急速拿下火來(離火),用涼水一口噴向膏藥上,自落不致外溢;二是試膏藥是否滴水成珠,將膏少許滴入水中,成珠不黏手時,此膏火頭正好,即將膏藥全部倒在水盆內(nèi),火毒被涼一激,黑煙即出騰空火毒無存。膏藥泡涼水內(nèi)即變灰白色,為質(zhì)優(yōu)。膏藥火頭老即不黏手,正合適,若發(fā)硬是火老了,老兌香油;黏手是嫩了,嫩兌丹(章丹),如此將藥調(diào)和火頭相當,用之無不奏效。②用文武火熬之,不要火急,恐其藥發(fā)生火性;要耐心熬,在徐徐下章丹時,要多攪幾百下,能使膏藥又亮、又光、又黑、又滑,成膏時揉成長條,剪開四五寸一條。③膏藥外用章丹掛皮,保存膏質(zhì)和永久效能,日期越多,膏藥效能更好,能使患者不知不覺的早日康復(fù)。 二、治乳腺炎秘方 1 乳癰驗方 【來源】許履和,《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組成】蒲公英15~30克,全瓜蔞12克,連翹、當歸各10克,青皮、橘葉、川貝各6克,柴胡、生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胃,下乳消癰。 【方解】方中以蒲公英、連翹清熱解毒;全瓜蔞,川貝化痰散結(jié);當歸活血消癰;青皮、橘葉、柴胡疏肝理氣;甘草解毒和中。本方組方嚴謹、配伍絲絲入扣,用之其效頗佳。 【主治】乳癰。 【加減】寒熱頭痛,加荊芥、防風(fēng)各6克;胸痞嘔惡,加半夏、陳皮各10克;排乳不暢或乳汁不通,加漏蘆、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0克;膿已成,加皂刺、甲片各10克。 【療效】臨床驗證,療效甚佳。 2 治乳癰方 【來源】陳澤霖,《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組成】王不留行30克,漏蘆9克,通草9克,金銀花、連翹各15克,赤芍、丹皮各9克,青橘葉15克,蒲公英30克,鹿角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鹿角粉磨汁、黃酒沖服。 【功用】通乳散瘀、清熱解毒。 【方解】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如肝氣郁結(jié)、胃熱壅滯,就容易發(fā)為乳癰。故方中用王不留行、路路通、通草通乳;金銀花、連翹、赤芍、丹皮清熱解毒;青橘葉、蒲公英疏肝清胃;鹿角粉活血消腫。諸藥配伍。共奏疏肝氣、清胃熱、散結(jié)腫、通乳汁之功,再結(jié)合中藥(如蒲公英、芙蓉葉)外敷、大多可促使乳癰內(nèi)消,收到熱退痛減,乳汁暢通之效。 【主治】乳癰。 【療效】屢試屢驗,其效不凡。 3 消乳湯 【來源】凌云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青皮、橘葉各12克,蒲公英30克,生甘草、白蒺藜、當歸各9克,赤芍6克,浙貝母12克,白芷3克,全瓜蔞15克,炙僵蠶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解郁,清熱通乳。 【方解】祖國醫(yī)學(xué)認為乳頭屬厥陰肝經(jīng),乳房屬陽明胃經(jīng),故乳汁壅滯的治療,應(yīng)疏厥陰之滯,清陽明之熱,故方中以青皮、橘葉,白蒺藜、以疏肝解郁而散壅滯;瓜蔞、蒲公英配青皮,白芷的引經(jīng),清熱解毒而消腫;當歸,赤芍的活血行血;貝母,僵蠶搜風(fēng)散結(jié),從而使凝滯之乳汁通下,蘊結(jié)之熱邪清解,以達腫消癰除之目的。 【主治】急性乳癰。 【加減】若見舌苔黃膩,身熱不解,加黃芩6克,焦山梔9克以退熱清火;自覺形寒身熱、加炒牛蒡子12克以祛風(fēng)清熱解毒;腫堅甚,加王不留行子9克,炙甲片5克,以破堅行瘀;因斷乳而結(jié)腫的,加炒麥芽15~30克,川牛膝12克,以助回乳;因乳頭破裂而感染所致者,應(yīng)控制乳頭感染為先;局部均外敷消腫膏,以改善炎癥,一般的2~3天內(nèi)可得消散。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治愈甚多,療效頗佳。 4 乳癰內(nèi)腎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露蜂房3~6克(研沖)、皂角刺3~6克(燒灰存性,研沖)、川楝子15克,浙貝母,澤蘭各9~15克,山慈菇9克,制香附15克,蒲公英15~30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病重2劑)。 【功用】清熱解毒,化痰祛瘀,通絡(luò)散結(jié)。 【方解】急性乳腺炎,多因肝郁胃熱,蘊結(jié)乳房所致。方中君以蒲公英,蜂房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臣以澤蘭,山慈菇活血化瘀、通絡(luò)止痛;合蜂房能防治癌腫之變;浙貝母,皂角刺清熱化痰,通經(jīng)散結(jié)。佐以制香附,川楝子,柴胡疏肝解郁,清熱止痛;又柴胡泄肝熱,載藥入肝,直達病所,故兼之為使。蒲公英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化痰祛瘀,通絡(luò)散結(jié)之功,故用之效捷。 【主治】乳癰(急性乳腺炎)。 【加減】若伴頭痛,發(fā)熱惡寒者,加荊芥,防風(fēng)各9克,薄荷6克;氣滯偏重者,加青皮6克,元胡15克;血瘀偏甚者,加歸尾,赤芍各9克;腫塊堅硬,加炙山甲,炒牛蒡子各9克;腫硬,皮色不變,加鹿角粉,制附子、白芥子,麻黃各6克,減蒲公英;濕熱偏甚者,加川黃柏9克,生大黃5克;胃熱熾盛,加生石膏15克,黃芩9克;紅腫甚者,加金銀花15克,連翹,大青葉,黑山梔各9克;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6~9克;痰火內(nèi)結(jié),加夏枯草15克;乳汁壅滯不通,加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各9克;斷乳后,乳汁多,加生麥芽15克,生山楂9克;膿將成者,加黨參、黃芪各15克。 若乳癰潰膿,腐爛,則輔以外治之藥。 【療效】治療150例,其中已化膿者30例,均全部消散獲愈。治愈率達100%。 5 橘葉湯 【來源】凌云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細蘇梗、焦山梔各9克,淡黃芩5克,金銀花、橘葉、生石膏各12克,蒲公英30克,青皮6克,代代花7朵。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理氣。 【方解】方中以蘇梗,青皮,橘葉,代代花理氣解郁;黃芩,黑山梔,蒲公英,金銀花、石膏清熱解毒;共奏清熱理氣之功。蓋氣行則血行,熱清則腫消。相輔并治,對初郁未化膿的,則可內(nèi)消。 【主治】懷孕期乳腺炎(內(nèi)吹)。 【療效】屢試屢驗,療效頗著。 三、治乳腺增生病秘方 1 乳腺消瘤湯 【來源】武楨,《山西中醫(yī)》(5)1986年 【組成】蒲公英30~60克,蚤休15克,青皮、橘葉、穿山甲、僵蠶、桃仁、赤芍各10克,橘核,炙鱉甲各15克,夏枯草、牡蠣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舒肝理氣,化痰消瘀、軟堅散結(jié)。 【方解】方中以蒲公英,蚤休清熱解毒;青皮、橘葉、橘核舒肝理氣,破氣消積;穿山甲、桃仁、赤芍活血化瘀,且穿山甲合夏枯草,牡蠣、炙鱉甲,僵蠶具軟堅散結(jié),通乳絡(luò)消痰核之功。諸藥配伍,力專功宏。其效非凡。 【主治】乳腺增生癥。 【加減】患處乳痛,加乳香、沒藥各12克;腫塊堅硬,長期不消,偏血瘀甚者,加三棱,莪術(shù)各6~10克;偏痰結(jié)者,去桃仁,加海藻,昆布各15克,黃藥子10~15克;局部有灼熱感者,加金銀花30克,連翹15克;氣虛者,加黃芪30克。 【療效】治療32例,結(jié)果痊愈25例(占78.1%),好轉(zhuǎn)5例(占15.6%),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 2 消瘀散結(jié)湯 【來源】陳景河,《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鹿角片20克,浙貝母15克,瓜蔞,乳香,沒藥,香櫞各2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無鹿角可用鹿角霜代之)。 【用法】上藥加水浸泡1小時后,至100毫升為宜。煎兩次,得藥液混合一起,分兩次服之。 【功用】理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 【方解】乳核腫痛,多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乳腺增生。臨床表現(xiàn)為乳核增大,時有隱痛,皮色如常,推之稍有移動,漸滲乳汁,色黃或帶血,多發(fā)為雙乳。常伴有心情郁悶,舌苔薄白或無,脈弦緩或沉弦。乳核增大,皆因肝脾氣郁不舒,血行遲滯,致乳核脈絡(luò)不通所致。方中鹿角味咸入血軟堅,性溫通絡(luò),能消腫止痛,又善治寒瘡;香櫞、白芍味酸同氣相求,入肝平氣,入脾通壅,能解木土之郁,但是香櫞辛散之力有余,酸斂不足,故配芍藥,甘草酸甘化陰,柔潤肝體而平肝氣;輔以牡蠣增強軟堅散結(jié)之效;并固精氣;浙貝清熱療惡瘡瘀毒,取寒溫互用,藥性和平,并助以乳香通經(jīng)宣絡(luò)以理氣;沒藥化瘀以理血。諸藥合用,共奏消瘀散結(jié)之功。其功可舒肝脾氣結(jié),活血化瘀,促進氣散血行,乳核脈絡(luò)暢通,俾氣散則無痛脹,血行則不成瘡,其病自愈 【主治】乳核腫痛,或時滲乳汁,或乳汁帶血??捎糜谌橄僭錾?。 【加減】若口干燥,心下滿者,為肝脾氣逆,化熱傷陰,宜重用瓜蔞至50克;甘涼潤燥,清熱而祛滿;加青果5克,平肝開胃而化瘀;乳腺脹痛甚者,加川芎10克,郁金10克,利用其氣香竄,能同香櫞舒解氣機,同乳沒活血化瘀而止痛。外用木香100克,鮮生地200克,搗成泥狀為餅,敷在局部。若舌苔白膩,不欲食者,為脾虛濕濁不化,加白術(shù)10克健脾燥濕。雞內(nèi)金3克啟脾胃消化之力,又善解脾氣郁結(jié)。若硬腫不消,宜加甲珠10克,取其穿透破結(jié)之力,助軟堅散結(jié)之效,消堅止痛。 【療效】臨床屢試,療效頗佳。 【附記】本方用治急性乳腺炎,紅腫痛甚伴有寒熱者。加柴胡,黃連各15克,蒲公英50克。效果亦佳。 3 疏肝消核方 【來源】黃耀燊,《新中醫(yī)》(8)1990年 【組成】柴胡、生白芍、鹿角霜、郁金、香附、桔梗、柴胡各12克,白術(shù)9克,益母草、荔枝核各15克,當歸,炙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3個月為1個療效。 【功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痰散結(jié)。 【方解】肝郁氣滯,痰瘀壅滯,致沖任不調(diào)。沖任為氣血之海。痰瘀壅結(jié)于上,結(jié)聚乳房而為病,且與月經(jīng)周期有關(guān)。故方用柴胡、郁金、香附,元胡疏肝理氣;益母草、鹿角粉、當歸配郁金,元胡活血化瘀;桔梗,荔枝核理氣化痰散結(jié);再輔以白芍柔肝斂陰;白術(shù)、炙甘草健脾燥濕以調(diào)和肝脾。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痰散結(jié)之功。 【主治】乳腺增生癥。 【加減】按月經(jīng)周期的不同階段加減。月經(jīng)來潮后的二周內(nèi),也就是排卵期,本方加仙靈脾、仙茅,肉蓯蓉、制首烏、雞血藤等溫補腎陽,以提高E 2水平;月經(jīng)來潮前的二周內(nèi),也就是黃體期,則加麥芽、山楂,丹參、玄參等以降低催乳素水平。但麥芽60~100克,山楂15~30克,應(yīng)加用大劑量。對減輕乳房脹痛有顯著療效。 【療效】韓玉潔報道,用本方臨床驗證43例,結(jié)果臨床治愈11例,顯效18例,有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3%。治愈和顯效率達67.4%。 4 乳一方 【來源】經(jīng)驗方,《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3)1977年 【組成】柴胡(或青皮)、當歸,郁金(或三棱)、橘核、山茨菇、香附、漏蘆各15克,夏枯草20克,茜草、赤芍、絲瓜絡(luò)各15克,甘草10克,牡蠣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 【方解】方中用柴胡,香附、郁金、絲瓜絡(luò)疏肝理氣、疏通經(jīng)絡(luò);當歸,茜草,赤芍,夏枯草活血化瘀;山茨菇、橘核、煅牡蠣、漏蘆軟堅散結(jié),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而為方、理氣,活血,軟堅三法并用,氣行則脹消,血行則痛止,瘀散則結(jié)解,自無乳脹,乳痛,乳腫之患矣。 【主治】乳脹,乳痛有腫塊者??捎糜谌橄俳M織(小葉)增生癥。 【加減】臨床運用,可隨癥加減。 【療效】臨床屢用,每獲良效。 5 乳癖化堅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草河車、夏枯草、半枝蓮、瓜蔞各30克;海藻、昆布各12克,乳香、沒藥、橘葉、青皮各6克,浙貝母10克,三棱、莪術(shù)各6克,蜈蚣4條、山慈菇10克,茜草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 【方解】此癥由肝氣郁結(jié)而成。方中以草河車、半枝蓮以消腫瘤;夏枯草,昆布、海藻軟堅散結(jié);三棱、莪術(shù)、茜草、乳沒,活血化瘀;瓜蔞,浙貝,山慈菇消腫散結(jié);青皮,橘葉破堅癖,散滯氣,疏肝郁;蜈蚣走竄通絡(luò)。直達病所而消惡腫。合而用之其軟堅散結(jié)之力尤宏。 【主治】乳癖(乳房纖維腺瘤)。 【加減】臨床運用,可隨證增損。 【療效】臨床驗證多例,均獲痊愈。療效可靠。 6 消癖湯 【來源】王玉章,《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當歸,香附,女貞子各10克,仙靈脾15克,白芍、郁金各10克,菟絲子15克,雞血藤30克,柴胡10克,首烏藤30克,旱蓮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舒肝安神,健脾補腎,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 【方解】乳腺增生癥是一種常見的乳房非炎癥性疾病。發(fā)生于青春期婦女,多為乳房小葉增生,發(fā)生于哺乳后期者,多為乳腺導(dǎo)管增生;發(fā)生于更年期婦女;多為乳腺囊性增生。王氏集先輩之名言,采眾家之專長,加上自己多年反復(fù)的臨床實踐,以為本病致病之因除思慮傷脾,脾虛水濕不運,聚而成核,或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氣郁為患之外,多與沖任不調(diào)有關(guān)。故王氏治之,多主張疏肝解郁,理氣散結(jié),益陰安神,調(diào)理沖任,攻補兼施而取效。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利氣止痛;雞血藤,首烏藤養(yǎng)血活血,安神通絡(luò);女貞子,旱蓮草滋補肝腎之陰;仙靈脾,菟絲子,溫陽化陰,使陰陽互濟,沖任調(diào)理。上述藥物系多年來王氏通過臨床實踐,從具有相同功效的多種藥物中精心篩選而來,驗之臨床,奏效頗佳。 【主治】肝郁脾虛,腎虧而引起的乳腺增生及由此導(dǎo)致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心神不安。 【加減】凡30~40歲婦女,常伴有月經(jīng)失調(diào),不孕癥或流產(chǎn)史,其雙側(cè)乳房內(nèi)出現(xiàn)大小不一的腫塊,質(zhì)韌不堅,常同時或相繼發(fā)生。其形態(tài),或圓或扁,分散于乳房,或局限于其一象限。腫塊與周圍圍組織分界不清,不與皮膚黏連,推之移動。在月經(jīng)前3~4天,疼痛加重,腫塊增大。經(jīng)后疼痛減輕或消失,腫塊縮小者可使用本方。如肝郁氣滯盛者,加桃仁,紅花,三棱,莪術(shù)等;痰濕盛者,加白芥子,瓜蔞,夏枯草,半夏等。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附記】由于乳腺增生癥有癌變的可能,在治療過程中,須每隔3~6個月隨訪病人,予以詳細的復(fù)查,進行動態(tài)觀察。若腫塊位于乳房的外上方,惡變的可能性大,須做病理切片。 四、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秘方 1 溫經(jīng)通脈湯 【來源】潘建中,《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熟附子20克,干姜6克,豆豉20克,桂枝12克,路路通,黃芪、毛麝香,甘草各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絡(luò)。 【方解】本病多因感受寒邪侵襲、氣血虛寒凝結(jié)所致。方用熟附子、干姜,桂枝溫經(jīng)散寒通脈,為方中之主藥;干姜與熟附子同用,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并可加強附子的回陽強心作用;黃芪補氣,可強心與擴散血管作用;重用甘草之甘緩,可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不致辛燥,并能降低附子之毒性。方中附子有毒,用量較大應(yīng)先煎。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虛寒型或氣滯血瘀型偏寒者。 【加減】病在下肢者,加牛膝20克;口干,舌質(zhì)紅、苔黃者,加金銀花葉20克;合并潰瘍或壞疽者,加虎杖30克。 本病若處于缺血期和營養(yǎng)障礙期者。加用活絡(luò)洗方(毛麝香、大風(fēng)艾、海風(fēng)藤根、桂枝各12克,大羅傘5克,入地金牛根13克);壞死期加用消炎洗方(一枝黃花、虎杖各15克,苦參,黃柏各12克,救必應(yīng)15克)。上述兩方分別研未、并均以4000毫升開水泡藥浸洗。前者清洗,后者溫洗。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 【療效】治療50例,其中臨床治愈15例(平均療程64天),顯效33例(平均療程56.3天),緩解和無效各1例(療程各30天)??傆行蕿?8%。 2 活血通脈湯 【來源】楊培根,《新中醫(yī)》(2)1987年 【組成】丹參35克,赤芍、雞血藤、地龍、乳香、沒藥、烏梢蛇各15克,當歸、紅花、甘草各10克,細辛7.5克,蜈蚣3條。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3次溫服。 【功用】活血化瘀,搜風(fēng)通絡(luò)。 【方解】本組病例,無論是寒濕致病,或為虛寒成疾,總以氣滯血瘀為其主要病理變化。方中以丹參,赤芍,雞血藤,乳香、沒藥、當歸、紅花活血化瘀,通利血脈;烏梢蛇,地龍,蜈蚣搜風(fēng)通絡(luò)。細辛溫經(jīng)散寒。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搜風(fēng)通絡(luò)之功。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加減】若偏于寒濕阻滯,陽氣不能暢達者加附子、肉桂、桂枝、制川鳥、制草烏,防己、蒼術(shù)溫經(jīng)散寒,祛風(fēng)除濕;偏于濕熱者,加黃柏,萆薢以清熱利濕,熱毒熾盛者,酌加金銀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連翹、丹皮等以清熱涼血解毒;若久病氣血虧虛,創(chuàng)面不斂,肉芽不鮮者,酌加益氣養(yǎng)血之當歸,黨參、熟地、首烏等。 再輔以外治,如初起腫脹,疼痛未潰者,用本方三煎后,煎湯溫洗患處,每日3次;如后期已潰者,用太乙膏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療效】治療11例,結(jié)果痊愈6例,顯效4例,無效1例。隨訪1~4年,均恢復(fù)正常,未復(fù)。 3 補氣通脈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黃芪60克,當歸、紅藤、元參各30克,穿山甲、水蛭、乳香、沒藥各9克,蟅蟲、虻蟲各6克,皂角刺、黨參各1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破血逐瘀,益氣養(yǎng)血,清熱解毒。 【方解】方用穿山甲、蟅蟲、水蛭、虻蟲,紅藤、乳香,沒藥破血逐瘀以通脈;助以黨參、黃芪,當歸大補氣血,增加其破瘀之力;皂角刺,牛膝引諸藥直達病所;金銀花,元參清熱解毒。本方以逐瘀通脈為主,瘀散脈通則氣行,俾血脈流通,即可獲效。大補氣血以增破瘀之力,且可扶正祛邪,瘀滯久郁化熱,或外感邪毒,復(fù)以清熱解毒之品以清之。脈暢熱清,則病自愈。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加減】若患肢涼,加麻黃5克,桂枝15克,鹿角膠10克宣通陽氣。如慮其發(fā)散太過,可加熟地30克以監(jiān)制之。 【療效】臨床治愈多例,效果頗佳。 4 化濕通脈湯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雞血藤30克,穿山甲9克,蟅蟲、水蛭、乳香、沒藥各6克,地龍,牛膝各10克,蒼術(shù),黃柏各9克,金銀花、藤各30克,當歸15克,桑寄生30克,威靈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活血化瘀,化濕通脈。 【方解】證偏于濕重者,治以通脈化濕。方中以穿山甲,水蛭,蟅蟲、地龍、乳香、沒藥活血化瘀通脈;蒼術(shù)、黃柏化濕;當歸養(yǎng)血;金銀花藤清熱解毒通絡(luò);桑寄生;威靈仙,牛膝通經(jīng)絡(luò)以直達病所,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化濕,清熱,通脈之功。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偏于濕重者。 【療效】臨床屢用,頗有效驗。 5 消炎通脈湯 【來源】呂奎杰,《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金銀花30~45克(或忍冬藤45~60克)、元參、當歸各20~2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川牛膝15克,防己9~12克,絡(luò)石藤(或海風(fēng)藤)15~18克,威靈仙、甘草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重癥可2日服3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通脈。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以及不明原因之下肢腫痛等,癥見舌尖偏紅,苔薄黃膩,或白膩,脈弦略數(shù)。 【加減】局部腫痛灼熱感明顯者,加連翹20克,疼痛較甚者,加乳香,沒藥各6~7克,元胡15克;血瘀證明顯者,加地鱉蟲10克;深部靜脈炎下肢腫脹明顯者。加澤蘭30克;兼脾腎虛者,加黃芪,桑寄生各20克;偏陰虛者,加生地,石斛各15~20克。 【療效】臨床反復(fù)驗證,每獲良效。 6 脫疽溫陽湯 【來源】金起風(fēng),《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肉桂10克,熟地15克,麻黃9克,炮附子15~30克(先煎半小時)、細辛4克,當歸、丹參各30克,白芥子、鹿角霜各10克,川牛膝15克,絡(luò)石藤30克,生黃芪30~6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首煎1小時,2~3煎各煎半小時,每日上,下午,晚各服1次。 同時用脫疽洗藥,蘇木、紅花、官桂、川烏、細辛、乳香、沒藥各15克,透骨草、生艾葉、酒桑枝各30克,樟腦15克(藥入)、上藥放入瓷盆內(nèi),加水煎半小時后,趁熱先熏(熏時腳上先蓋好棉布)后泡洗,每次半小時,每日2次。 【功用】溫陽通經(jīng),散寒止痛,活血通絡(luò)。 【方解】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系外科血管病中之重候,若不及時治療,??稍斐山刂蛑職垺1咀C系由暴受嚴寒侵襲筋骨,使脈道閉塞,寒凝血瘀,陽氣衰微,不能下達肢末而致。癥見肢趾冰涼,趾腫痛甚。故方用肉桂,炮附子,麻黃、細辛、鹿角霜溫陽散寒;熟地、當歸、丹參養(yǎng)血和陰,化瘀止痛;白芥子利氣消痰,散寒退腫;川牛膝、絡(luò)石藤祛除風(fēng)濕,通絡(luò)宣痹,方中重用黃芪者,取其益氣溫陽,鼓舞陽氣下達肢端,又可增強當歸,丹參活血化瘀,促進脈道血循之效。 本方是由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而成,故適用于證屬虛寒型。方用大劑溫經(jīng)散寒,活血止痛之品,冀其寒除陽回,絡(luò)通腫消,血運暢通而向愈。 【主治】脫疽(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證屬虛寒型者。癥見面暗淡無華,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足趾刺痛,小腿肌肉有抽搐痛,局部皮膚蒼白,觸之冰涼,干燥,常伴有間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后疼痛加劇者,趺陽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舌淡苔白膩,脈沉細而遲等。 【加減】若下肢陰寒較甚,少氣,脈沉細無力者,加黨參20克、干姜9克;如趾痛較劇,加炙蜈蚣3條,馬錢子粉0.6克(沖服)以平肝定痙,解毒止痛;如痛如針刺,舌質(zhì)淡紫,脈細澀者,加土鱉蟲10克,水蛭6~9克,取吮血蟲類深入痛所,搜絡(luò)化瘀以止痛。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內(nèi)外并治,療效卓著。 【附記】服藥期間,忌煙、酒和魚蝦等海味以及生冷食湯。必須臥床休息,抬高患肢。 7 四妙效靈湯 【來源】王仲青,《中國當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黃芪15克,當歸9克,忍冬藤15克,乳香,沒藥各6克,桂心3克,土茯苓9克,生苡仁12克,蒲公英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同時,配用外用方:枯礬,蜂房灰各15克,兒茶9克,硇砂,蒲黃各6克,冰片2克。共研極細末,麻油或凡士林調(diào)成糊狀。先用淡鹽水洗創(chuàng)口,再取藥膏(適量)貼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至腐肉脫落愈合為止。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托里利濕。 【主治】脫疽(爛腳趾),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療效】屢用屢驗,效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