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十三章 祛寒藥
凡能溫里祛寒,用以治療里寒癥候的藥物,稱為溫里藥,又稱祛寒藥。
溫里藥性偏溫熱,具有溫中祛寒及益火扶陽等作用,適用于里寒之癥。即是《內(nèi)經(jīng)》所說的“寒者溫之”的意義。所謂里寒,包括兩個方面:一為寒邪內(nèi)侵,陽氣受困,而見嘔逆瀉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臟寒癥,必須溫中祛寒,以消陰翳;一為心腎虛,陰寒內(nèi)生,而見汗出惡寒、口鼻氣冷、厥逆脈微等亡陽癥,必須益火扶陽,以除厥逆。
臨床使用溫里藥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1.外寒內(nèi)侵,如有表癥未解的,應適當配合解表藥同用。
2.夏季天氣炎熱,或素體火旺,劑量宜酌量減輕。
3.溫里藥性多辛溫燥烈,易于傷津耗液,凡屬陰虛患者均應慎用。
祛寒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祛寒藥適應病癥不同,具有祛寒回陽、溫肺化飲、溫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須根據(jù)辨證選擇相適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二、本類藥物可用于真寒假熱之癥;對真熱假寒病癥不可應用。若是真寒假熱,服祛寒藥后出現(xiàn)嘔吐現(xiàn)象,是為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三、祛寒藥藥性溫燥,容易耗損陰液,故陰虛火旺、陰液虧少者慎用;個別藥物孕婦亦虛忌用。
四、祛寒藥中的某些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再應用時必須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項。
附子(附:烏頭,草烏)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肥大塊根。
【性味與歸經(jīng)】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jīng)。
【功效】回陽救逆,溫脾腎,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1.用于厥逆亡陽、脈微欲絕等癥。
附子辛烈而熱,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參、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陽厥逆者,用附子、人參外,須再加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藥;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龍、牡配合麥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陽救陰。
2.用于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腹痛、便溏等癥。
附子功能峻補元陽,益火之源,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之癥,皆可應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癥,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氣溫脾的的黨參、白朮、干姜、炙甘草等藥同用。
3.用于風寒濕痹、周身骨節(jié)疼痛等癥。
附子藥性溫熱,能祛除寒濕,因此對風濕痹痛屬于寒氣偏勝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與桂枝等品合用。
【處方用名】制附子、黑附塊、熟附子、淡附片(為烏頭塊根,經(jīng)巴水(即鹽鹵)浸后供藥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干燥。(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黃附塊、明附塊等區(qū)別,現(xiàn)上海地區(qū)不再區(qū)分。)、生附子、咸附子(為烏頭塊根,經(jīng)巴水梫制,洗凈后,切片曬干供應藥用。生附子毒性較熟附片為強,須嚴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一般認為最好先煎。
【附藥】1.烏頭:植物來源和附子相同,亦為烏頭的塊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烏頭有生、制兩種,通常處方寫制川烏,即為烏頭用清水漂5至7天,每天換水2至3次,撩起后,每10斤原藥加豆腐二斤半同煮,至無白芯為度。取出揀去豆腐,曬至半干,切片,烘或曬干,或軋碎如綠豆大小,供臨床應用。制川烏性味辛溫有毒。有祛風濕、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痹、半身不遂、寒疝腹痛、陰疽、跌打傷痛等癥。一般不作內(nèi)服,外用敷治陰疽,有消散作用。
2.草烏: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烏頭屬植物塊根的通稱。
制草烏炮制方法同制川烏,性味功效與用法亦相似。生草烏作用和用法,同生川烏。
【按語】1.附子一藥,始載于《本經(jīng)》,因附于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認為烏頭為母根,附子為子根。但現(xiàn)在上海地區(qū)種植烏頭,在收割時不用原來種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種植后新繁殖的塊根,作為藥用。藥店供應的烏頭與附子,實為一物,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為烏頭、附子兩藥。
2.附子藥性剛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是溫里扶陽的要藥。一般認為應用本品以脈象微細或沉遲或虛大,舌苔薄白或白膩而質(zhì)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癥為宜。如屬陰虛陽盛,或假寒真熱之癥,誤用附子,則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劇,不可不慎。
3.附子的配伍應用較為廣泛,如配以干姜,可增強回陽救逆的功效;配人參,則溫陽益氣;配肉桂,可補陽益火;配白朮,可溫脾燥濕;配茯苓,能溫腎利水;配桂枝,可溫經(jīng)止痛,配熟地,能補陽滋陰;配蒼朮,可散寒除濕;配黃耆,可溫陽固表;配麻黃,可溫經(jīng)發(fā)表。若遇寒熱,附子也可與寒涼藥同用,如配大黃,可溫陽通便;又如配以黃連,可扶陽瀉熱,成方如附子瀉心湯(《傷寒論》:大黃、黃連、黃耆、附子),在臨床上常用治脘腹絞痛、泄瀉不暢、嘔惡心煩,更兼汗多、肢冷、脈弱等癥。
4.附子與烏頭雖同屬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臨床應用上略有差異,一般認為附子以補火回陽較優(yōu),烏頭以散寒止痛見長。生附子、生川烏、生草烏皆有劇毒,內(nèi)服須加炮制,入湯劑須經(jīng)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膚破損者則不宜應用。
【方劑舉例】四逆湯《傷寒論》:附子、干姜、甘草。治療寒少陽病,陰寒內(nèi)盛,陽氣欲脫,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
【中毒與處理】烏頭堿對各種神精末稍及中樞先興奮后麻痹。致死量:烏頭酊2毫升,烏頭堿2毫克。狀癥:先有唇舌發(fā)麻、惡心,手足發(fā)麻,繼之運動不一、嘔吐、心慌、面白、膚冷、胸悶、煩燥、痛覺減退、心跳慢弱、血壓下降、呼吸緩慢、吞咽困難、言語障礙、呼吸中樞抑制。間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證??赡芡蝗欢劳?。處理:高錳酸鉀洗胃,保暖,注射較大劑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給興奮劑、吸氣、人工呼吸、輸液。休克可用正腎上素、美速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征可用阿托品或異丙基腎上腺素等。必要時可靜注毒毛旋花子,中藥方面,可用肉桂泡水催吐,生姜四兩、甘草五錢,或綠豆四兩、甘草二兩,煎服;或用甘草、黃連、犀角煎服解毒。
肉桂
【藥用】本品為樟科植物箘桂樹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甘、大熱。入肝、腎、脾經(jīng)。
【功效】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1.用于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等癥。
肉桂,為大熱之品,有益火消陰、溫補腎陽的作用,故適用于命門火衰、畏寒肢冷、陽萎、尿頻等癥,常與溫補肝腎藥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對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瀉,可與山藥、白朮、補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用于久病體弱、氣哀血少,陰疽色白、漫腫不潰或久潰不斂之癥。
本品能振奮脾陽,又能通利血脈,故常用于久病體弱、氣衰血少之癥,用少量肉桂配入補氣、補血藥如黨參、白朮、當歸、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氣血生長之功。治陰疽自陷,可與炮姜、熟地、鹿角膠、麻黃、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經(jīng)行腹痛等癥。
肉桂能溫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虛寒性的脘腹疼痛,單用一味,亦有相當功效;如虛寒甚者,尚可與其它溫中散寒藥如附子、干姜、丁香、吳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獨活、桑寄生、杜仲、續(xù)斷、狗脊等同用。治婦人沖任虛寒、經(jīng)行腹痛,可與當歸、川芎、白芍、艾葉等配伍。
【處方用名】上肉桂、肉桂心、桂心(陰干,切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煎服五分至一錢,研粉吞服或沖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本品含有揮發(fā)油,不宜久煎,須后下,或另泡汁服。
【按語】1.肉桂為樹皮,桂枝為嫩枝,兩者同出一本,都有溫營血、助氣化、散寒凝的作用。但桂枝氣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溫通經(jīng)脈。肉桂氣厚,主溫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補腎陽,又可引火歸源,常與附子同用,以治陰寒里盛、腎陽不足而出現(xiàn)的呼吸短促、面色浮紅、溲清便溏、脈浮大無力等“戴陽”的癥候。
2.肉桂與附子都能溫補命火,以療下焦虛寒、陽氣不足之癥。但兩藥各有特點,肉桂能溫營血、助氣化,凡屬氣血寒滯之癥,多于調(diào)氣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婦科寒郁經(jīng)閉腹痛等癥,每多選用;又在峻補氣血之中,用肉桂為輔助藥,可以鼓舞氣血,促使陽生陰長,如十全大補湯。附子則以回陽救逆之功見長,如四逆湯、參附湯中都用附子。
3.肉桂不僅與附、姜等祛寒等藥同用能益火消陰,與參、地等補虛藥同用能助陽益陰,而且可與寒涼藥同用,如滋腎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氣化,熱病傷津及假寒真熱等癥,不宜應用。
干姜
【藥用】本品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心、肺、脾、胃、腎經(jīng)。
【功效】溫中,回陽,溫肺化痰。
【臨床應用】1.用于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脘腹冷痛,陰寒內(nèi)盛、四肢厥冷、脈微弱等癥
本品善溫脾胃之陽而除里寒,常與黨參、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輔助附子,可增強回陽救逆之功,以治陰寒內(nèi)盛、四肢厥冷等癥。
2.用于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
本品溫燥辛散,不僅能溫肺以散寒,又能燥濕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癥,常與細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淡干姜、均姜、泡姜(取生姜用沸水泡浸,干燥后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三錢,煎服。
【附藥】炮姜:即干姜炒至外黑內(nèi)呈老黃色,供藥用。性味辛苦大熱。功能溫中止瀉,止血。適用于寒癥腹瀉、虛寒性的出血,如便血、崩漏同時出現(xiàn)手足冷怕冷、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癥,常與補氣、補血藥物配合應用。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按語】1.姜,原為民間常用藥物,亦作為佐餐之品。由于治療上的需要,通過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數(shù)種。
2.生姜性溫味辛,長于發(fā)散,又能溫中而止嘔,多用于外感風寒及胃中寒飲等癥;干姜辛散之性已減,而偏于治里寒之癥,故以溫中回陽、溫肺化痰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無辛散作用,故以溫經(jīng)止血及溫中止瀉為它的專長。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說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則不散,比干姜則不燥,其性與炮姜略同而力較遜,專主溫里而治胃腹冷痛。
3.干姜與附子同,功能回陽;但干姜偏脾胃之陽,而附子偏溫脾腎之陽。
【方劑舉例】理中湯《傷寒論》:人參、干姜、白朮、甘草。治脾胃虛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飲,喜唾涎沫。
吳茱萸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jīng)。
【功效】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殺蟲。
【臨床應用】1.用于脘腹冷痛,痛,疝痛,腳氣疼痛,以及經(jīng)行腹痛等癥。
吳茱萸溫散開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jīng)的郁滯,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溫中散寒的淡干姜或行氣止痛的廣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氣止痛的臺烏藥、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腳氣疼痛,可配舒肝活絡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臨床上又常配合桂枝、當歸、川芎等品,治婦女少腹冷痛、經(jīng)行后期。還可配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腎虛寒、腹痛泄瀉。
2.用于肝胃不和、嘔吐涎沫等癥。
本品能疏肝理氣,又有降逆止嘔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嘔吐涎沫,可配生姜、黃連等同用。
此外,根據(jù)近人經(jīng)驗,治蟯蟲病,可用淡吳萸三錢,加水煎取汁,第一天晚上服頭汁,第二天晚上服二汁,連服三至五劑。
【處方用名】吳萸、淡吳萸(每斤吳茱萸用甘草一兩煎汁浸泡,泡至吳茱萸開裂為度,曬干用。辛烈之性稍減。)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按語】1.吳茱萸辛苦大熱,不但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且能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根據(jù)臨床體會,以止痛與止嘔兩種功效為最佳。凡肝氣郁滯所致的痛、頭痛,肝胃失調(diào)所致的胃痛、嘔吐,吳萸是常用的藥品。
2.吳萸是厥陰肝經(jīng)的主藥,其性雖屬大熱,但在肝氣郁滯的情況下,如有熱象,亦可配合寒涼藥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輔助黃連,治肝火痛、嘔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黃連、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溫中散寒的功效,與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吳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溫上焦,可溫肺化飲;吳萸還能溫下焦,暖厥陰以治寒疝,助腎陽而治寒瀉,這是兩藥功用不同之點。
【方劑舉例】吳茱萸湯《傷寒論》:吳茱萸、人參、大棗、生姜。治嘔而腹?jié)M,或干嘔吐涎沫,頭痛脘痛,吞酸嘈雜,吞不紅,無熱象者。
高良姜(附:紅豆寇)
【藥用】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入脾、胃經(jīng)。
【功效】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用于胃寒作痛及嘔吐等癥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溫中止痛之功,故適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癥。如治胃疼痛,常與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樸等同用。因為它溫中散寒作用較好,所以還可用于胃寒嘔吐,常與半夏、生姜等配用。
【處方用名】高良姜、良姜(洗凈,曬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紅豆蔻: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種子。性味辛熱。功能溫中散寒,醒脾解酒。適用于脘腹冷痛及飲酒過多以致嘔吐等癥。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煎服。
【方劑舉例】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胃脘寒痛。
蜀椒(附:椒目)
【藥用】本品為云香科植物花椒的果殼。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大熱。有毒。入脾、胃、肺、腎經(jīng)。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
【臨床應用】1.用于胃腹冷痛,寒濕泄瀉等癥
本品味辛大熱,善散陰冷,能溫中而止痛,暖脾而止瀉。治胃腹冷痛,可與黨參、干姜、飴糖配伍;治寒濕泄瀉,可配蒼朮、陳皮、厚樸、甘草等同用。外治胃腹冷痛,可用蜀椒炒熱,布裹溫熨痛處,可奏緩解疼痛之效。
2.用于蟲積腹痛或吐蛔等癥
本品有驅(qū)蛔作用,在臨床上常與驅(qū)蟲藥如使君子、榧子等同用;對于吐蛔病癥,常配合烏梅、黃連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椒、花椒、蜀椒(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附藥】椒目:即是蜀椒的種子。性味苦寒。功能行水,平喘滿。適用于痰飲喘息,水腫脹滿等癥。一般用量為八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蜀椒丸(《外臺秘要》):蜀椒、附子、半夏。治心痛引背。
胡椒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應用】用于胃寒嘔吐、腹痛泄瀉等癥
胡椒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故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瀉、腹痛等癥,常配合高良姜、蓽菝等同用;也可單味研粉放膏藥中,外貼臍部,治受寒腹痛泄瀉。
胡椒又是調(diào)味品,少量使用,能增進食欲。
【處方用名】胡椒、白胡椒(為成熟已去殼的果實,作用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實,作用較弱。去殼,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煎服;散劑每次一至三分,吞服。
蓽菝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入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應用】用于胃寒嘔吐及脘腹疼痛等癥
本品辛熱,善走腸胃,能溫胃腑沉冷,又解大腸寒郁,功能溫中散寒,故對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嘔吐、腹瀉等癥,常與厚樸、廣木香、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牙痛,如《本草綱目》附方中,用蓽菝為末揩之,另煎蒼耳湯漱去涎。
【處方用名】蓽菝(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蓽菝丸《世醫(yī)得效方》:蓽菝、炮姜、丁香、附子、吳茱萸、高良姜、胡椒、山茱萸、豆蔻。治泄瀉之屬于寒者。
畢澄茄
【藥用】本品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脾、胃、腎、膀胱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1.用于胃寒疼痛,呃逆嘔吐等癥
本品功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適用于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脘腹脹悶等癥,常與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2.用于寒疝疼痛等癥
本品有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治療寒疝腹痛,常與吳茱萸、香附、廣木香等藥配伍應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寒癥小便不利,以及小兒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渾濁等病癥。
【處方用名】畢澄茄(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寒疝丸(原名四神丸)(《丹溪心法》):畢澄茄、香附、吳茱萸、青木香。治寒疝疼痛。
丁香
【藥用】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肺、胃、脾、腎經(jīng)。
【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臨床應用】1.用于胃腹冷痛、呃逆、嘔吐等癥
丁香溫中散寒,善于降逆,故為治胃寒呃逆、嘔吐的要藥。治呃逆,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嘔吐,可與降逆止嘔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熱嘔呃,因本品性溫,則不宜應用。
2.用于腎陽不足,及寒濕帶下等癥
丁香又能溫腎助陽,以治腎虛陽萎、寒濕帶下等癥,可與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蓯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與肉桂等分,共研細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溫經(jīng)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陰疽、跌打損傷等癥。
【處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藥用花蕾,功效較佳,曬干用。)、母丁香(藥用果實,功效較弱,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丁香柿蒂湯(《證因脈治》):丁香、柿蒂、人參、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小茴香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入肝、腎、脾、胃經(jīng)。
【功效】理氣止痛,調(diào)中和胃。
【臨床應用】1.用于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胃腹冷痛等癥。
本品功能散寒理氣止痛,為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的常用藥,可與橘核、荔枝核等配伍應用;又能溫中散寒止痛,對脘腹冷痛,可配合吳茱萸等藥同用。
2.用于胃寒嘔吐、食少。
小茴香有調(diào)中醒脾之功,能開胃進食,故可用于胃寒嘔吐、食欲減退之癥。
【處方用名】小茴香(曬干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大茴香:又稱八角茴香。系木蘭科常綠小喬木八角茴香樹的果實。性味、功效與小茴香近。用量也與小茴香同。
【方劑舉例】暖肝湯《景岳全書》:小茴香、肉桂、沉香、烏藥、當歸、枸杞、茯苓、生姜。治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藥物
一、溫中:砂仁、白豆寇、草豆寇(化濕藥)、肉豆寇(理氣藥)
二、溫中止瀉:炮姜(止血藥)
三、散寒止痛:艾葉(止血藥)
四、溫腎:烏藥、九香蟲、沉香(理氣藥)、鐘乳石(化痰止咳平喘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溫里藥
中藥47
溫里藥 附子干姜肉桂
?【里寒證,陰盛陽衰的束縛七】——溫里常用中藥
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中藥分類——溫里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