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傳統(tǒng)繪畫中稱為章法,即南齊畫家、理論家謝赫在其著作《古畫品錄》中歸納整理為“六法”之一的“經營位置”。繪畫,就時間而言是凝固的、有限的;就空間而言是二維平面的,有邊界的。因此構圖也就是將無限的立體結構轉換成有限的平面結構。這種轉換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尤其是現(xiàn)代繪畫,這種轉換以純粹創(chuàng)造的外表顯示出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就更為抽象了。繪畫的畫面是有限的,它只截取了生活海洋中一個極小的部分,因而它是局部;但作為藝術品,它又是整體,它在自身中應該是圓滿的,從而包含著無限性。畫面自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天地,是和諧而統(tǒng)一的小宇宙。
在近現(xiàn)代畫家中,潘天壽的作品在構圖上具有鮮明的特色,他顯然與前人拉開了距離,他在畫面上尋求的是明確的秩序。他通過對古代中國畫構圖規(guī)律的闡發(fā),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會,總結了從畫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組合,到構圖中的賓主、虛實、疏密、對比、呼應、交叉、參差、三點關系、三角形的運用、平行線的問題、重心、斜正、畫眼、背景、空白處理、四邊四角、氣脈、開合、不平衡與平衡等等具體的構圖規(guī)律,以及題跋、印章在構圖中的作用,相當全面而具體。
明確的秩序,雄闊的力量感,在靜態(tài)中蘊蓄著動的生命——這就是潘天壽構圖的獨到之處。
方形體塊
方形的特點是穩(wěn)定、飽滿、沉重、堅實。潘天壽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的方形體塊,顯然是為了獲得闊大沉雄的力量感?!稛熡晖苈晥D軸》中,一塊由右側中部延伸出來的斜臥方形巨石,穿過掩映在其上方和右邊的數(shù)叢墨竹,占據(jù)了畫面中央的大部分,待到這臥石抵達左側的末梢位置,忽然又挺生出一塊兀自突起,且和臥石一樣左傾的方石。那方石的左上邊角,似斧頭般峭厲外凸;右下方雖然被粗闊的苔點遮掩而顯得相對內斂些,卻與連接在其下的長方形臥石有數(shù)分空隙,使獨體的方石給觀者一種隨時要向左側畫外翻倒的感覺。在這危石的頂上,一只睜大了眼睛的青蛙,雖然一條左后腿還半懸在石外,兩只前足卻抓著方石狹長的平頂,大有再向前方的外空縱身一躍的架勢。巖石是一個長方的大體塊,石上線條和苔點又把整體隔成大小形狀各異的眾多小體塊,基本上都成方形,緊緊團結在一起。題款也是長方形體塊。幾個體塊在面積、形狀上有很大的差異,又有明顯的共性(有方形特征),在對比中見統(tǒng)一。巖石周圍的空白,其面積、形狀亦是既有差異又有共性,形成節(jié)奏。
《煙雨蛙聲圖軸》結構分析圖
煙雨蛙聲圖軸
1948年 漿礬紙、設色、指墨
68cm×135cm
款識:
(一)一天煙雨蒼茫里,兩部仍喧鼓吹聲。三十七年中秋,壽。
(二)懶道人壽指墨。印章:潘天壽印[朱文]、潘天壽印[白文]、阿壽[朱文]、寵為下[朱文]
變實為虛
《八哥崖石圖軸》是潘天壽20世紀60年代初創(chuàng)作的一幅具有野逸情趣的花鳥畫大作。作品一望而知是從生活中觀察而來。山中的巖石是青黑色的,若是畫家如實寫生,畫成大塊黑色巖石,不僅容易板實,而且與中國畫“骨法用筆”的要求也不相符(骨線的獨立性會減弱)。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潘天壽經過實踐,找到了“變實為虛”的方法。面對山中巨石,潘天壽只取其形,而全舍其色,只畫外輪廓,不加皴擦,原來滿實的畫面就變得空靈了。這就是所謂“變大實為大虛”。另外,方形構圖的一個問題就是容易悶塞板實。體塊太小不能造成氣勢,大了如眼前擋著一堵墻,不舒服。這種結構與中國畫歷來強調的空靈之感是一大矛盾。從純形式的角度看,巨石的體塊轉化成了框架,既能使人聯(lián)想到巖石的厚重,又可使人覺得空空闊闊,毫無板滯之感。此幅作品取景也極具匠心,中央大塊巖石和周圍的竹葉、竹筍、芭蕉均以淡墨點化,重心放在巖石上部邊沿錯落有致的一列雀鳥身上,使作品在整體節(jié)奏上極富音樂感。構圖處理與此圖相似的還有《江洲夜泊圖》等。
《八哥崖石圖軸》解析圖
潘天壽 《江洲夜泊圖》
八哥崖石圖軸
1962年 生宣紙、設色
261cm×143cm
款識:記寫少年時故鄉(xiāng)山村中所見。六二年壬寅芙蓉開候,壽者。
印章:潘天壽印[白文]、阿壽[朱文]、止止室[朱文]、不雕[朱文] 、寵為下[朱文]
傾側動勢
《磐石墨雞圖軸》的構圖是典型的潘天壽樣式:橫亙中央的方形磐石由幾條勁健有力的方折線勾勒而成,險峻而生動,有向左傾側的動勢。巨石的左下角沖出畫外,巖石也像插入了土中,使之無法下滑。左下角巖邊的落款,起到了對下滑之勢的阻止作用。右下方的草叢和竹枝、苔點加重了畫面右邊的分量,使之保持了一種靜態(tài)的平衡;而左上部的墨雞由一團濃重的墨色畫成,在畫面中造成大小、虛實、黑白的對比,使畫面顯得非常豐富。滯澀的線條勾勒,豐潤的墨塊處理,強化了空間上的虛實對比。寫意中國畫,難于用繁,更難于用簡。簡約之可貴,在于概括、準確、果斷。不善于簡的人,面對一塊巨石,會覺得難以概括,無從下筆,而潘天壽則常用最簡省的線條勾勒。在此,線條的力量感是關鍵,若無扛鼎的筆力,巖石就散,就弱。這幅作品是潘畫“靜美”、“不雕”的美學思想的完美體現(xiàn),也許正因如此,潘天壽曾一度把它掛在自己的書房里,可見是他的滿意之作。此幅墨雞,是潘畫中最早出現(xiàn)長方形近景巖石的作品。此后,這種構圖成為作者的風格特色之一。構圖處理與此圖相似的還有《江南春雨圖軸》等。
潘天壽 《江南春雨圖軸》 1953年
《磐石墨雞圖軸》結構分析圖
磐石墨雞圖軸
1948年 豆?jié){紙、設色、指墨
68cm×136.5 cm
款識:
(一)不作指畫已三年矣,偶然著墨,荒率殊甚。憑窗默坐,有憶鐵嶺高且園也,奈何。心阿蘭若住持壽者并記于望吳山樓。
(二)戊子涼秋,壽指墨。印章:潘天壽印[白文]、潘天壽印[白文] 、阿壽[朱文]、強其骨[朱文]
傾側動勢
《松石圖軸》可視作對八大山人簡筆樹石之心領神會而絕不類同的作品。其筆墨上追求書法“屋漏痕”、“折釵股”等效果,氣勢上追求構圖的完美。畫上的題款點明了潘天壽在筆墨方面對雄渾蒼古之氣的追求。從構圖上來分析,潘天壽作品中“傾側動勢”的特點在這幅畫中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尤其“動勢”最為明顯?!皠觿荨?,是指運動的趨勢,是將動而未動的瞬間,它不具有速度,是靜止中蘊蓄著運動。松樹整體向右傾斜,造成下傾的動勢,但下傾若無阻礙便會使畫面失去平衡,畫面結構的圓滿即遭破壞。因此潘天壽在作品中安排了另外的作用力,對第一種傾側的力起阻礙對抗的作用:一是畫面右邊對松樹的支撐,二即左下角裸露的松樹根深深扎在土壤中,而這株虬松也正是有了這堅實的根基,才得以屈曲生長,讓松樹有了巨大的牽引力。其左邊半棵濃重的樹,使畫面分量向左分擔,也引著觀者視線向畫外延伸,看到這穩(wěn)固的山坡上可以扎根茂密的叢樹。磊落的用筆使全圖脈絡分明,主體松樹因傾斜取勢得其張力,又與紙邊相接獲平衡,題款與分杈松枝呼應,不使氣漏。從小處著眼,此圖的巨石只有很小的石根插入土中,整個有向右的傾側之勢,下方印章“強其骨”起到了扛鼎之功,讓巨石趨于穩(wěn)固。構圖處理與此圖相似的還有《鐵石帆運圖軸》等。
《松石圖軸》結構分析圖
潘天壽 《鐵石帆運圖軸》
松石圖軸
1960年 生宣紙、設色
179.5cm×140.5cm
款識:偶然落筆,輒思古人屋漏痕、折釵股、石積太古雪、樹飛鐵鑄青者,不勝悁悁。世無董巨,從誰問北宋淵源哉?悵惘悵惘。六十年玉蘭開候,壽并志于止止堂。
印章:潘天壽印[白文]、阿壽[朱文]、天[白文]、強其骨[朱文]
倚斜撐持
潘天壽畫作構圖中的另一個特點“倚斜撐持”,典型地體現(xiàn)在《雄視圖軸》中——上寬下窄的巨石岌岌可危,似乎要向右傾倒。為了讓這種險峻的造景保持平衡,畫面有幾個處理方式:1. 畫幅右邊上方的松枝從畫外延伸進畫面,濃密遒勁的松針,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畫外那高聳入云的蒼松,松枝又與向右傾斜之勢的巨石相連,似有一種強勁的力量將巨石支撐?。?. 巨石上深淺不同的兩只禿鷲,一只微微俯身,視線向左下方望去,另一只則扭過頭來,也在向左張望,這向左的視線起到無形的向左牽拉的作用;3. 畫面的底部土坡長滿苔蘚、雜草叢生,是畫面中的重要部分——是整個巨石的支點,對畫面的穩(wěn)定起到相當大的作用。正是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成就了這種寓動于靜、寓奇險于平衡的造景方式,也使潘畫具有一種獨特的震撼感。這正是潘天壽繪畫中“造險破險”構圖方式的完美體現(xiàn),一方面造成奇險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將其矯正過來,歸于平正。潘天壽在審美趣味上追求“靜中有動,動而益靜”的“至美”境界,在動靜之中追求平衡的表現(xiàn)手法在這幅指墨巨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構圖處理與此圖相似的還有《雄視圖軸(二)》等。
《雄視圖軸》結構分析圖
潘天壽《 雄視圖軸(二)》,中國美術館藏
雄視圖軸
生宣紙、設色、指墨
347.3cm×143 cm
款識:雷婆頭峰壽者指墨。
印章:東越潘天壽[白文]、阿壽[朱文]、潘大[朱文]、寵為下[朱文]
重心偏移
《小龍湫一截圖卷》是潘天壽山水畫巨構中的經典之作,充分體現(xiàn)了潘畫中雄渾蒼古、險峻奇崛的美學氣質,堪與歷史上荊浩、范寬、李成、郭熙這些善作巨構的大師的作品相媲美。作品以寫生的視野截取小龍湫險峻山勢的一段進行表現(xiàn),作者有意將重心移于畫幅左側,而右邊則大部分留白,造成強烈的虛實、疏密對比。左方繁密的巖石樹叢間的一掛瀑布,瀑布的向下流動也助長了向左傾斜的動勢,全幅畫結構有失去穩(wěn)定之危險。這幅作品的平衡力臂是右上方一列參差起伏的題款,面積雖不大,但壓住右側,使全畫復歸于平正。這種構圖不僅為宋元諸家所無,就是以構圖奇特擅長的八大也不曾使用。全圖無數(shù)磊落的巖石,全是由一根根有力而方棱的線條勾勒而成,沒有絲毫含渾或模棱兩可的地方,體現(xiàn)出畫家所強調的“明豁”感。雜樹、苔點似從石濤中來,卻比石濤勁健老辣,尤其是整體效果比石濤堅實嚴謹?shù)枚唷H嫿Y構上采用了“重心偏移”、“平衡補正”等獨特手法,很具現(xiàn)代感。畫家巧妙地把濃烈、圓勁的苔點編織到奇崛的山石中,石青、石綠和淺絳設色運用也極為老到沉著。
《小龍湫一截圖卷》結構解析圖
小龍湫一截圖卷
1960年 紙本、設色
162.3cm×260cm
款識:小龍湫一截。雁山峰壑怪誕高華,令人不能想象,誠所謂鬼斧神工,直使詩畫家無從下筆,奈何。茲記寫小龍湫一截,未知能得其形神一二否?六十年庚子初春并記于止止堂。壽者。
印章:潘天壽印[白文]、阿壽[朱文]、寵為下[朱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