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shè)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shè)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很久以前就聽說這個傳說,當時沒有沒怎么在意,只覺得這個是天下少女為了自己得到嫦娥般的美貌,而象征意義的賞月而已。但是我前幾天得到一個前輩指點,這個故事里面確實含有很多道家法訣。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人怎么記載無鹽女的丑陋的:劉向《列女傳》記載:“鐘離春者,齊無鹽邑之女,宣王之正后也。其為人也,極丑無雙,臼頭深目,長壯大節(jié),卬鼻結(jié)喉,肥項少發(fā),折腰出匈(通“胸”),皮膚若漆。年四十,行嫁不售,自謁宣王,舉手拊膝曰:‘殆哉!殆哉!’曰:‘今王之國,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強楚之讎,外有二國之難,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安,此一殆也。漸臺五重,萬人罷極,此二殆也。賢者伏匿于山林,諂諛者強于左右,此三殆也。飲酒沉湎,以夜繼晝,外不修諸侯之禮,內(nèi)不秉國家之政,此四殆也?!?/span>
通過這段文字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無鹽女真的是很丑,簡直是慘不忍睹。為什么傳說中,她在拜月的時候,天子都會覺得她美麗出眾呢?這里我們先不說別的說法,我講講從前輩那里得到的一種說法。按傳承的知識記載說:無鹽女是通過一種名叫月影黃昏的假身魅惑陣局對月朝拜,然后借得嫦娥仙子的魅力,才迷惑住齊王的。要不然,就算她再怎么賢德也不會讓齊王散盡后宮獨寵她一人。而且后面還記載了這個月影黃昏陣的具體布置方法,要假山一座,黃梅一株,黃晶輪數(shù)片等等。具體的就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