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這個概念被好多育兒專家、文章反復強調(diào)。
培養(yǎng)孩子的共情能力當然必要和重要,但上海師范大學博導盧家楣教授團隊的研究結(jié)論,讓我有些意外。
他們針對中國當代大學生情感素質(zhì)現(xiàn)狀的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我們的大學生在理解、調(diào)控他人情緒的能力其實很高,而他們真正欠缺的是理解、表達和調(diào)控自己情緒的能力!
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需要培養(yǎng)共情能力,但他們更需要培養(yǎng)的是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
我們的很多育兒理論來自西方,因為文化差異,很多時候都不能生搬硬套。
例如,西方文化宣揚強烈的個人主義,由此他們更需強調(diào)共情能力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而我們的文化中,更重視家庭、社會關(guān)系,個人意識相對淡薄,共情能力發(fā)展充分,反而缺乏認識自我的能力。
這一點,在小川身上,我深有感觸。
玩樂高試了幾次搭不出自己理想的造型,他有時會著急,甚至說自己怎么這么笨,這都搭不好。
練琴的時候,一遍遍下來,左右手總是配合不好,也會垂頭喪氣:“我再也練不好了!”
有朋友開玩笑說:“誰讓你兒是處女座呢!折磨自己,追求完美。”
這當然只是玩笑話,事實上是,他年紀還小,還沒有發(fā)展好認知自我、洞察內(nèi)心的核心能力——自我覺察力。
這種能力至關(guān)重要,因為相對于理解他人而言,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和情緒,才是孩子心理健康和幸福的開始。
關(guān)注內(nèi)心,從知覺之輪開始
美國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J. Siegel),曾提出知覺之輪的概念,把我們的內(nèi)心比作一個自行車車輪。
位于車輪中心的是本源,它是我們心靈的內(nèi)在部分,我們對內(nèi)外事物的感知來源于此。
位于外圍的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的事物,包括:思想和感受、夢想和感知、身體感覺、欲望和記憶。
雖說感知根源于本源,但我們,特別年紀小的時候,關(guān)注點主要在外圍的感受、感覺,而且常常只關(guān)注到其中一部分,被關(guān)注的那部分就決定了他的心理狀態(tài)。
比如,小川搭樂高的時候,幾次沒有搭好,就說自己很笨,就是因為在那當下,他只關(guān)注到自己失敗的那一部分,而忘了自己本來對樂高的熱愛,忘記自己其實很擅長建構(gòu),曾有過不少很棒的創(chuàng)意。
但如果他回歸到本源,多關(guān)注自己外圍的其他方面,就會明白,那些擔憂和恐懼雖然是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它們并不能完全的代表自己。
也就是說,“感覺”和“是”完全是兩回事。小川在搭樂高時,幾次失敗后“感覺”自己很笨,并不意味他真的“是”笨。
在孩子出現(xiàn)負面情緒時,我們首要做的就是幫他分清“感覺”和“是”之間的差別。
怎么幫助孩子修煉自我覺察力?
不過,讓孩子學會從負面情緒的漩渦中抽離出來,回歸本源,關(guān)注其他方面并不容易,可以試試下面的步驟:
1. 利用浮云原理,教孩子了解真實的內(nèi)心感受。
除了讓孩子了解并理解自己的感受外,還要讓孩子知道感受是暫時的、不斷變化的。
這些困擾我們的悲傷、憤怒、傷心或孤獨的感覺不會永遠持續(xù)下去,情緒的陰云一定會流走。
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了解這一點,那么當他再次給予自己負面的評價或出現(xiàn)負面情緒時,他就會進行自我糾正:“我不蠢,我只是現(xiàn)在覺得自己很蠢?!?/span>
那怎么幫助孩子了解內(nèi)心感受的短暫性呢?
比如,他養(yǎng)了一只非常喜歡的狗,但是某一天,狗狗弄壞了他的畫,他感到非常傷心、也非常氣惱。
我們可以這樣做:
先理解并認可他的情緒。
”寶貝,很遺憾狗狗弄壞了你在學校畫的那幅很特別的畫,你現(xiàn)在肯定不想要它了。
“嗯,我不想要了”。
引導他通過對某件事情前后態(tài)度的對比,前后情緒的變化來了解。
“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很難過。但你還記得狗狗昨天陪你睡覺時,你是什么感覺嗎?”
“我愛它?!?/span>
“看見沒,有時候你覺得你很愛它,有時候又對它生氣。你的感覺是會變化的,對不對?”
2. 情緒調(diào)色板,教孩子正確理解內(nèi)心感受。
教孩子正確理解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最重要的就是幫他們理解和識別自己覺知之輪的外圍有哪些不同的面向。
而引導他們意識到那些外圍多面向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幫助他們學習“審查”所有正在影響他們的感覺、意象、情緒和念頭。
“審查”感覺
通過留意身體感覺,孩子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體內(nèi)發(fā)生的變化,識別身體發(fā)出的各種信號。
比如,胃部攪動的感覺是焦慮,想打人的欲望是憤怒或者沮喪,肩部沉重是悲傷的表現(xiàn)等等。
當孩子識別出各種信號,辨認出不同的感覺時,就能清楚地了解并調(diào)節(jié)自己地感受,然后用放松肩膀、連續(xù)的深呼吸等來恢復平靜。
“審查”意象
除了感覺外,我們還應該教孩子審查那些影響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意象。
有些意象來自過去,有些可能來自于自己的想象或噩夢的臆造。
比如,擔心自己會被孤立的孩子,可能會想象自己一個人在孤零零地蕩秋千。晚上怕黑的孩子,他的恐懼可能是來自于留在記憶中的噩夢。
如果孩子能夠覺察到這些意向,就可以最大可能的回歸到本源,觀察到外圍其他方面,消除它們對自己的影響。
“審查”情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受,當我們耐心詢問孩子的感受時,很多孩子不能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表達的詞匯也很單一。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成熟地看待自己的感受,認識到情緒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我們可以對照下面這個情緒表幫助他們把感受具體化,從還行、很糟,轉(zhuǎn)換為更準確的詞語,比如失望、焦慮、嫉妒、興奮等等。
比如,滑雪取消了,孩子感到很生氣,我們可以這樣引導他表達:
“很遺憾你的滑雪之旅取消了。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我可能會覺得生氣、失望、委屈、受傷、掃興,你還有其他的感受嗎?”
這樣,通過教孩子學會審查頭腦中的活動,他們就能識別到底是哪些外圍面向在影響著自己, 從而獲得更多對生活的洞察和控制權(quán)。
3. 培養(yǎng)專注力。
這個“專注力”,并不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做某件事情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而是指讓孩子可以擺脫某種消極情緒(緊張、焦慮、擔憂),專心在某件事上的“專注力”。
比如,孩子上臺表演之前,感到非常緊張,我們可以讓他們關(guān)注自己的呼吸,或者想一個令他們感到放松和平靜的場景,來緩解緊張的情緒。
“你感到很緊張對嗎?”
“嗯?!?/span>
“嗯,我知道你很緊張,現(xiàn)在試著把注意力轉(zhuǎn)到自己的呼吸上來,注意空氣通過呼吸進入你的鼻子,然后感覺一下胸部的起伏,注意在每次呼入呼出時胃部的起伏。這個過程中可能還會有一些其他想法闖進來,你可能會胡思亂想,會擔心,沒關(guān)系,再次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呼吸上來,自然地跟隨呼吸的節(jié)奏就好?!?/span>
當孩子把注意力轉(zhuǎn)到呼吸或其他讓人心情愉快、放松的事情來,并專注于此時,他就釋放出了焦慮,回到了自己的本源,也注意到了外圍的其他面向,并有意識地做出調(diào)整。
一直覺得,雖然保護孩子不受任何傷害是我們的天職,但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
他們會摔倒、會受傷、會受到驚嚇、會感受到悲痛、會憤怒,會否定自己,也會被傷害。
即使我們能永遠站在他們身邊,保護支持他們,真正戰(zhàn)勝這些困難的終究還是他們自己。
所以,與其極力庇護他們免受生活中這些“壞”的困擾,避免遭遇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還不如幫他們將這些經(jīng)驗整合到自己的理解當中,“傷”有所獲。
每個人,都是在磕磕碰碰,悲喜交加中,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尋找更長久的幸福快樂。
而這在其中,自我覺察力是孩子必須修煉的核心能力。
參考書籍:《全腦教養(yǎng)法》
川媽說說
之前討論過好多孩子可能面對的難題,比如面對別人的負面評價,遭受別人的傷害,甚至被父母偏心對待時,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diào)幫助孩子建立個人邊界,深刻認識自己,但都沒有深入地探討究竟如何認識自己。
今天終于補上這塊拼圖了。在孩子的能力地圖中,自我覺察力也是必不可少,甚至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當然,這篇文章強調(diào)自我覺察力,不是說共情能力不重要,而是說再理解別人之前,應該先理解自己。成全別人,犧牲自己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和表揚。魚和熊掌兼得才是更好的解決之道。
在給學生上課時(小川現(xiàn)在還理解不了),我常常說,雖然物質(zhì)很重要,但說到底,人活的還是精神世界,幸福與否的關(guān)鍵在于自己。而所有的起點又在于,型塑認知自我、洞察內(nèi)心的能力——自我覺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