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政是春秋時期政治史上的特點。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諸侯中的邊區(qū)大國,在吞并周圍小國和落后民族中,強大起來。從而在春秋時出現(xiàn)"秦晉齊楚代興"的局面。春秋時在爭霸斗爭中,雖然"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卻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喊著"存亡繼絕"的口號,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稱霸目的。
(一)春秋初期的列國爭雄
春秋時期爭霸斗爭的序幕,是由鄭國拉開的。
鄭國雖然是一個二等國家,在春秋初年它卻有著便利的政治經(jīng)濟條件。鄭國地處河南中部偏北的華北平原,土地肥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達。在地理位置上,居天下之中,是東西南北交通要道,所以商業(yè)特別活躍。
鄭國建國初就同商人訂立了相互支援的盟約,這在當時列國中,是僅有的事例。國家準許商人自由貿(mào)易,不干涉商人的活動。像弦高這類大商人往來于各國間。這對鄭國的經(jīng)濟,無疑是有利的。
在政治上,鄭莊公憑著他的祖及父在王室任卿士的王臣地位,繼續(xù)任周王朝卿士,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在地理位置上又與周王朝疆土相鄰,就更便利鄭國利用王室的旗號。
春秋初期,列國的形勢對鄭國也十分有利。西邊的秦國正與戎人酣戰(zhàn),無暇東顧;晉國困于內(nèi)部大小宗間的爭奪;楚國專事向南發(fā)展,掃蕩漢陽諸姬小國;齊國雖是東方一大國,國君齊襄公昏庸,內(nèi)部矛盾重重,國力不強,它受到西邊魯國的阻擋。魯國在西周初年本是以大國就封,到春秋初年國力也不算弱,有"公車千乘","公徒三萬"的軍事力量,曾4次打敗宋國,兩次打敗齊國。齊魯間互相斗爭,力量抵消。
鄭國所遇到的對手,只有東邊的宋國,北邊的衛(wèi)國。鄭莊公采取聯(lián)合齊、魯,夾擊宋、衛(wèi)的"遠交近攻"戰(zhàn)略,成功地戰(zhàn)勝了宋、衛(wèi)。
鄭國首先同衛(wèi)國發(fā)生戰(zhàn)爭,起因是衛(wèi)國人支持鄭莊公的政敵。
鄭莊公有位同母弟名段,稱為叔段,因后來逃到共地(今河南輝縣)而稱為"共叔段"。叔段受到其母姜氏的寵愛,還在鄭莊公父親武公在世時,姜氏就曾建議廢莊公而立叔段為繼承人,武公未同意。武公死后,姜氏替叔段請求大的封地,叔段也招募軍隊,儲備糧草準備起事。這一切都沒有瞞過鄭莊公的眼睛,當他得知叔段與姜氏約定日期起事的消息后,派大軍提前行動。叔段頃刻瓦解,只身逃到國外。
叔段有個兒子叫公孫滑,在他父親作亂失敗后逃到衛(wèi)國,衛(wèi)桓公收留了他,并派兵奪取了鄭國的廩延(今河南延津縣東北),以此同鄭國抗衡。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莊公以王臣的身份率領(lǐng)周王室及虢國的軍隊,打到衛(wèi)國的南郊,并以周王的名義,要求邾國出兵相助。邾與魯國友好,就去聯(lián)絡(luò)魯國一道出兵。魯國國君隱公雖然不同意,他的大臣公子豫卻徑自帶著軍隊助鄭攻衛(wèi),并在翼(今山東費縣西南)與鄭、邾結(jié)盟。由此可見魯國國君權(quán)力的微弱。魯隱公三年,鄭國與齊國在石門(今山東長清縣西)結(jié)盟,這樣就使鄭國處于有利的政治地位。
就在鄭國與齊魯結(jié)盟時,宋、衛(wèi)也聯(lián)合起來對付鄭國。
魯隱公三年宋穆公去世,他將君位傳給其兄子與夷,就是宋殤公。
穆公的兒子公子馮出走到鄭國以避殤公,宋殤公對公子馮當然不放心。
就在此時,衛(wèi)國也發(fā)生內(nèi)亂。衛(wèi)莊公寵妾生子州吁,很受衛(wèi)莊公寵愛,并讓他掌握兵權(quán)。衛(wèi)莊公死后,太子完立為君,即衛(wèi)桓公。魯隱公四年州吁殺死衛(wèi)桓公自立為君。他為了穩(wěn)定國內(nèi)人心,求得諸侯的承認--當時諸侯新君即位,要得到諸侯承認地位才算穩(wěn)固,于是向宋殤公表示,愿幫助除掉政敵公子馮。宋殤公當然贊同。當時陳、蔡兩國同衛(wèi)相好,于是在這年夏天,宋、衛(wèi)、陳、蔡四國聯(lián)合進攻鄭國,四國聯(lián)軍把鄭國都東門圍困了5天,被稱為"東門之役"。秋天,宋國向魯國請兵,魯隱公還是不同意。公子翚同公子豫一樣,不顧國君反對,帶領(lǐng)魯國一支軍隊參加伐鄭。這次宋、衛(wèi)五國聯(lián)軍把鄭國的徒兵(步兵)打敗,并搶割了鄭國的稻子。
衛(wèi)國州吁幫助宋國打了兩次勝仗,但國內(nèi)人心還是不服。不久就被大臣石碏用計殺掉。衛(wèi)國人從邢國把公子晉接回,立為國君,就是衛(wèi)宣公。
衛(wèi)國雖然換了國君,與鄭為敵的國策未變。鄭國兩次失敗,也不甘心罷手。魯隱公五年,鄭軍攻衛(wèi),打到牧地。衛(wèi)國則聯(lián)合南燕國(姞姓,周初封黃帝之后,地在今河南延津縣東北)加以抗擊。鄭國設(shè)下伏兵,很快將南燕軍打得大敗。接著調(diào)動周王室軍隊攻打宋國都城。
宋國吃不住鄭國聯(lián)軍進攻,于是派人向魯國求援。魯隱公已知鄭軍的進展,也準備相救,他卻故意問宋國使者鄭軍到了宋國什么地方,宋使者見他明知故問,就用譏諷的口吻答道:"還沒有攻進國都去哩!"
魯隱公一聽也生氣,便對宋使者說:"既然你們國中沒有危險,我就不便過問了。"于是叫聲送客,也不派兵援宋。
宋國使者的愚蠢給鄭國提供了良機,鄭莊公立即派人同魯國拉關(guān)系,并提出用鄭國在泰山腳下的一塊祭田與魯國在許地的田相交換。這筆交易做成,魯隱公親自同鄭莊公相會,兩國反而日益友好起來。
在鄭、宋兩國互相攻戰(zhàn)中,東方的齊國想出來發(fā)揮它的作用,出面調(diào)解鄭、宋關(guān)系。鄭國礙于齊國的面子,同意講和。魯隱公八年,齊、鄭、宋、衛(wèi)在瓦屋(今河南溫縣西北)結(jié)盟修好。
瓦屋之盟后,宋國人因內(nèi)部混亂,沒有按期朝見周王,鄭莊公以此為口實,以王臣的身份討伐宋不朝王(其實當時一般諸侯多不去朝見周王),正式打出"尊王"的旗號,齊、魯?shù)却髧才杀憫?。魯隱公十年,鄭、齊、魯三國國君在老桃商討伐宋。戰(zhàn)事一開始,魯軍在菅(今山東單縣北)打敗宋國軍隊,接著鄭國軍隊攻下郜(今山東武成東南)
和防(今山東金鄉(xiāng)縣西南)兩邑,并把這兩邑送給魯國。三國軍隊向宋國腹地推進,打到宋國國都郊區(qū)。
這次戰(zhàn)爭本邀請了郕國(今山東范縣東南)和許國(今河南許昌),但兩國卻不出兵。鄭軍很快把郕國滅掉,接著三國軍隊進攻許國。許是小國,不能抵敵,很快攻下,國君許成公逃到衛(wèi)國避難。鄭國把許國一分為二,東部屬鄭,派大夫公孫獲治理。西部立許莊公弟許叔為國君,由鄭國大夫百里輔佐,仍為許國,實為鄭所有。
鄭國在對宋、衛(wèi)征戰(zhàn)的同時,還兩次打敗北方的戎人。魯隱公九年北戎伐鄭,被鄭國設(shè)埋伏打敗。魯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北戎侵犯齊國,齊不能抵敵,求救于鄭。鄭派太子忽率軍相救,抓獲北戎大良、少良兩位大將,斬首300余,北戎人失敗逃歸。
鄭國經(jīng)過幾次勝利,聲威大振,齊、魯這樣的大國皆聽從指揮。宋國歸服,衛(wèi)國也來講和,所以后世史家稱"鄭莊小霸"。
正當各國畏服鄭國時,鄭莊公卻在魯桓公十一年五月死去。他有8個兒子,有4位參與對國君君位的爭奪。其中3位被殺,只有鄭厲公得到善終。
鄭厲公名突,是宋國雍氏女所生。雍氏脅迫鄭國大臣祭仲,在魯桓公十二年立為國君。宋國人因擁立有功,不斷索賄,不久厲公就同宋國翻了臉。祭仲也因擁立有功,在國內(nèi)專權(quán),鄭厲公不堪忍受,決計除掉他。但因用人不當,計謀泄露,祭仲先下手,厲公被迫逃往蔡國。后來他潛回鄭國櫟邑(今河南禹縣),并以此為根據(jù)地,在大夫付瑕的幫助下,于魯莊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奪回君位。
鄭厲公本是個有雄心、有作為的人。但他在外流亡18年,再次奪得君位,政局己發(fā)生變化,東方的齊桓公上臺已6年,形勢對鄭是不利的。但鄭厲公還是抓住"勤王"這面旗幟,風光了一陣子。
魯莊公十九年,周莊王的兒子王子頹在-伯、邊伯、詹父、子禽、祝跪(稱為五大夫)和蘇氏的支持下作亂。又因周惠王收留了衛(wèi)惠公的政敵公子黔牟,衛(wèi)國也聯(lián)合南燕國協(xié)助王子頹,將周惠王趕出王都,立王子頹為王。鄭厲公出面調(diào)解未成,于是逮捕了南燕國君仲父,并把周惠王安置在櫟邑。次年,正當王子頹一伙聚集喝慶功酒時,鄭厲公與虢公聯(lián)合進攻王都,王子頹和伙同作亂的一批人被殺。鄭厲公把周惠王接回王都。周惠王為感謝鄭厲公,把虎牢關(guān)以東的王室土地賜給鄭國。
但是,鄭厲公的業(yè)績卻功虧一簣。即在他"勤王"獲成功,受虎牢賜土的當年五月死去了。若鄭厲公不早死去,齊桓公的霸業(yè)將不會那樣順利到手,"尊王"的旗幟說不定鄭厲公還要舉一陣子。鄭厲公失策之處是想除掉權(quán)臣,卻用人不當,終至下野在外18年,自己消磨了時光。
因政局變化,機遇錯過。不然,他是會有一番作為的。
(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鄭國莊公、厲公雖然在春秋初年,利用他們在王室為臣的政治地位和近于王室的地理位置,打著周王的旗號,活躍了一陣子。但由于鄭國的國家小,當時附從它的國家也不多,所以鄭國的國君們,還沒有能稱得上"霸主"的政治地位。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應是齊桓公。
1。齊桓公上臺與任用管仲
齊桓公名小白,是齊僖公(公元前730~前698在位)之子。齊僖公死后,由長子襄公繼位。齊襄公是一位昏庸之徒,好酒色,忌妬心重,誅殺無度,他的兄弟和大臣們都紛紛逃到國外避難。公子糾在管仲、召忽保護下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了莒國。魯莊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無知殺死,接著無知又被雍廩殺掉,齊國國君位空缺。公子糾和小白都回國爭奪君位。小白與齊國正卿高傒關(guān)系好,高傒先派人到莒迎接小白。管仲見公子糾不能先到齊國,就自動要求帶一隊人馬,強行軍趕到小白所經(jīng)的路上埋伏,打算先殺死他。當小白一行人到來時,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中。公子糾一行知小白已除,緩緩來到齊國,但當他們到達國都城下時,卻聽到小白已當上國君好幾天了。
原來管仲一箭正好射在小白的帶鉤上,小白當時也嚇了一跳,雖未受傷卻機智地裝死倒下,麻痹了管仲。管仲以為得手,趕路也就不急了。小白卻催動隊伍,急速入城,在高氏等的擁戴下,當上了國君。
公子糾是魯國的外甥,沒能當上國君,魯國當然不肯甘休,就把軍隊開到齊都臨淄以東的乾時(今山東桓臺縣南),向齊國進攻。結(jié)果魯國軍隊大敗,國君魯莊公的坐車也被齊軍繳獲,他只得棄車改乘驛傳車返國。
齊桓公趁乾時的勝利,命鮑叔牙帶著軍隊逼迫魯國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并一再聲稱要活的管仲回齊,受齊桓公處罰。原來鮑叔牙與管仲私交很好,他了解管仲的治國才能,已向齊桓公作了推薦,所以一定要活著的管仲回齊。魯國也知道齊國要重用管仲,有人建議將管仲殺掉,但魯莊公害怕齊國大軍,加以乾時戰(zhàn)敗的畏懼心理,所以只得按照齊人的要求辦:殺死公子糾,囚禁管仲交給齊人。召忽不愿返齊,公子糾被殺,他也自殺了。
管仲回到齊國后,受到齊桓公的隆重接待,破格任命為國相,主持國政。鮑叔牙自甘居管仲之下。鮑叔牙和管仲交誼深厚,世稱"管鮑之交"。管仲后來在哀悼鮑叔牙時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表達兩人純真的情誼。齊桓的霸業(yè)是五霸中最受稱道的,孟子說:"五霸,齊桓為盛。"齊桓的霸業(yè)全賴管仲的扶持,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
2。管仲的改革措施
齊桓公上臺后,急著向外發(fā)展,滅掉東邊的紀國,西邊的譚國、遂國。但是齊國由于齊襄公的荒淫,內(nèi)部斗爭不斷,雖為東方大國,卻國力不強。在政治上跟著鄭國走,北戎來侵還要求助于鄭國的幫助。魯莊公十年,齊桓公要降服魯國,派大軍攻魯,在長勺(今山東曲阜縣北)被魯軍打敗。于是接受管仲建議,改革內(nèi)政,加強國力。管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相地而衰征"
這項措施有兩個內(nèi)容:一是承認土地的現(xiàn)實占有狀況,二是改勞役助耕制為收取實物地租。從西周晚期以來,在農(nóng)村公社中實行的一夫百畝的定期土地分配制,就逐漸行不通了?;謴屯盏木镏埔巡豢赡?,管仲于是承認現(xiàn)實,以實際占有土地的多少和土質(zhì)的美惡,征收實物賦稅,使負擔合理一些,這一變革,是對傳統(tǒng)井田制的否定,但卻收到很好的效果。達到了"民不移",不再逃亡躲避沉重的負擔了。
(2)設(shè)"輕重九府",通魚鹽之利
齊國靠海,魚鹽資源豐富。管仲實行魚鹽出口免去關(guān)稅的優(yōu)惠政策,調(diào)動國內(nèi)外商人的積極性。管仲又根據(jù)豐歉年和各地物產(chǎn)的不同,設(shè)"輕重九府",即設(shè)立國家倉庫,谷賤時買進,貴時賣出,以平抑物價,調(diào)節(jié)貨物。
(3)實行"叁國伍鄙"制,以整頓行政組織
在春秋以前,我國的行政組織結(jié)構(gòu)是實行的國野制度。這一格局,到春秋時還大體保持著。管仲的"鄙",即是野。管仲"三國伍鄙"制是,把國中劃分為21個鄉(xiāng),其中士鄉(xiāng)15個,工商業(yè)者鄉(xiāng)6個。使士(武士)、工、商三種人各自聚居在一起,不相混雜。并以五家為軌、十軌為一里、四里為一連、十連為一鄉(xiāng)的軌、里、連、鄉(xiāng)制編制起來,各設(shè)長官治理。一鄉(xiāng)兩千家。將野鄙中劃分為五屬,其建制形式是:三十家劃分為一個邑,十邑為一卒,十卒為一鄉(xiāng),三鄉(xiāng)為一縣,十縣構(gòu)成一屬。每屬有戶數(shù)9萬家。各級設(shè)長官治理,規(guī)定每年對官吏考核一次,對政績佳者獎勵提拔,對政績劣者,給以懲罰。還規(guī)定各級官吏要向上一級報告本轄區(qū)內(nèi)的優(yōu)秀分子和不良之徒。隱而不報,也要受罰。這樣就強化了國內(nèi)治安,加強對百姓的控制。
(4)軍事上,"作內(nèi)政以寄軍令",實行兵民合一
具體作法是:國中15個士鄉(xiāng),每家出一人為士兵,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對應結(jié)合起來。平時的行政長官,戰(zhàn)時則為軍事長官,其對應關(guān)系如下表:行政建制軌里連鄉(xiāng)五鄉(xiāng)家數(shù)5家50家200家2000家萬家軍事建制伍小戎卒旅軍人數(shù)5人50人200人2000人10000人五鄉(xiāng)為一軍,15個士鄉(xiāng)出3萬人,組成三個軍。由齊桓公和兩位"命卿"(周天子冊命的卿)國氏、高氏各率領(lǐng)一軍。同住一軌的人,編為一伍,他們從小生長在一起,互相了解,關(guān)系密切,患難與共,軍隊戰(zhàn)斗力大為提高。
為了充實軍備,管仲還采取用兵器和銅塊贖罪的辦法。死罪可用一副上等犀甲和一支戟贖免。輕一些的用一副皮甲和一支戟贖免,小罪用銅贖免。對誣告別人的罰12支箭。國家得到不少金屬,用來制造兵器和生產(chǎn)工具,"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夷、斤、-,試諸壤土。"為了加強國君的權(quán)力,管仲要齊桓公"慎用其六柄"。六柄就是指生、殺、貧、富、貴、賤的權(quán)柄。這些權(quán)柄皆由國君桓公掌握,但要"慎用"。他還建議齊桓公實行"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的政策,帶有初期法家的作風。
經(jīng)過管仲的改革,齊國經(jīng)濟發(fā)展,軍隊強大,社會安定,成為崛起于東方的大國。
3。齊桓公"尊王攘夷"的霸業(yè)
齊桓公執(zhí)政初期,鄭厲公曾一度"勤王",但很快就病死。周王室微弱,華夏文化有被喪失的危險。
當時北方的戎人勢力大漲,雖經(jīng)鄭莊公兩次打擊,但威脅仍未解除。
不久北戎大規(guī)模南下,滅邢國、衛(wèi)國,橫行于黃河以北。南方的楚國也興起,滅申、息、鄧,降服蔡國,侵凌鄭國,鋒芒直指中原。當時中原的政治局勢緊急,"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正是在此種情況下,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崛起,擔負起保衛(wèi)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
齊桓公"攘夷"的功績,主要是對付北方的山戎。山戎族是分布在今河北境內(nèi)的一支后進民族,又稱為北戎。它處于原始游牧階段,也兼營初級的農(nóng)業(yè)。在春秋時期不斷向南侵擾,帶有很大的破壞性。魯莊公三十年,山戎侵犯燕國,燕國向齊求救。齊桓公率領(lǐng)齊國大軍,深入到今河北昌黎一帶,大敗山戎。在歸途中,齊軍迷路,管仲讓把老馬放在隊伍前面,大隊人馬跟隨,才走出誤區(qū)。"老馬識途"就此成為我國的一句成語。
救燕回國的第三年,"狄人伐邢"。次年,"齊人救邢"。邢國在今河北邢臺縣境,齊桓公聯(lián)合宋、曹等國相救,把狄人趕走。但邢國的國都被狄人破壞,在魯僖公元年把邢國遷到夷儀(今山東聊城西)。由于齊桓公的關(guān)懷,邢國人樂于新遷地,就像回家一樣,所以有"邢遷如歸"的說法。
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入衛(wèi)"。喜歡養(yǎng)鶴的衛(wèi)懿公,不關(guān)心政事,不愛護官民,臨戰(zhàn)時百姓讓他派寵物鶴去同狄人打仗。衛(wèi)懿公只得親自披掛出陣,結(jié)果戰(zhàn)死。狄人攻破衛(wèi)國都朝歌城,大肆殺掠。
齊桓公把衛(wèi)國逃出的700余人和共、滕兩邑人集中在曹邑(今河南滑縣西南),共有5000余人。給他們搭上臨時草棚,立昭伯子申為戴公,并派公子無虧率領(lǐng)300輛兵車,甲士3000人幫助衛(wèi)國防御狄人。魯僖公二年,齊桓公帶領(lǐng)諸侯替衛(wèi)國在楚丘(今河南滑縣東)建立國都。由于齊桓公的妥善安排,衛(wèi)國人忘掉了滅國的痛苦。這就叫做"衛(wèi)國忘亡"。齊桓公救邢存衛(wèi),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成為中原諸侯的霸主。
齊桓公的另一被稱道的功績是阻止楚國的北上。楚國的社會發(fā)展并不低,華夏文化在楚的浸潤也是很深的。但由于楚國地處中原之外,對周王室不恭順,到春秋時竟自稱王,故被中原諸侯視為"南蠻",作為共同打擊的對象。魯僖公四年,齊桓公率領(lǐng)宋、魯、鄭、衛(wèi)、陳、許、曹等八國聯(lián)軍進攻蔡國,接著攻擊楚國,大軍駐于陘地。齊國責備楚國對周王室不貢"苞茅",使周王不能順利舉行祭祀。楚國承認了不向周王納貢的錯誤,雙方在召陵(今河南偃城縣東)結(jié)盟退兵。暫時阻住了楚國北上的勢頭。
葵丘之會是齊桓公霸政業(yè)績的高峰。魯僖公九年,齊桓公與魯、宋、衛(wèi)、鄭、許、曹七國國君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民權(quán)縣境)結(jié)盟。齊桓公由于支持周惠王的太子,當惠王死后,太子繼位,是為周襄王。周襄王特別感謝齊桓公,于是就派王臣宰周公出席會議,并宣布說"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還特加優(yōu)惠,在接受胙(祭肉)時免于下拜。這是周王承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表示??鹬畷拿思s《左傳》中只有"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這樣幾句。而《孟子·告子下》對這次盟會的盟詞有較詳?shù)挠涊d,其文云: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太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茲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無告"。
最后是上引《左傳》那幾句總括的話。春秋時期盟會很多,保留至今比較詳細的材料,僅這五條而已,所以十分珍貴。盟辭一方面要求兒子要孝順父母,父母要慈愛,不得隨意以寵妾為妻,更換太子。一方面要選賢任能,改變世官制,不得隨意誅殺大臣。還要求社會互相救助,經(jīng)濟上互通有無。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狀況,政治制度新舊交替的過渡性。
在齊桓公當政的43年中,逐漸把黃河流域的諸侯聯(lián)合起來,援助小國抵御戎狄侵擾,保衛(wèi)華夏先進文明起了一定作用。由于各國間結(jié)盟修好,相互間戰(zhàn)爭減少,人民生活得到安定。注意社會救濟,互通有無,同救災患,加強了各國間的交往,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
4。宋襄公圖霸的失敗
齊桓公死后,他的6個兒子參加爭奪君位,太子昭是桓公在世時就托付給宋襄公的,因此在諸兄弟爭位中,他逃到宋國。宋襄公于是聯(lián)合衛(wèi)、曹、邾等國,送太子昭回國繼位,就是齊孝公。
宋襄公安定了齊國國君以后,也想接替齊桓公的霸業(yè),并擺出霸主的架式。滕國(今山東滕縣)不服,他就把滕國君宣公囚禁起來。魯僖公十九年春,他邀集曹、邾、鄫幾國在曹都會盟,鄫國國君遲到,宋襄公在邾國懲罰了他。曹國沒有盡地主之誼送羊給他,于是派兵包圍了曹國。宋襄公的兇暴,引起諸侯不滿,在陳國的倡議下,這一年的冬天,魯、陳、蔡、楚、鄭、齊等國在齊國開會,以示對齊桓公的懷念,實際上是與宋襄公對抗。
宋襄公見中原諸侯不服他,于是就想求得楚國的支持,以此壓服諸國。魯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把齊孝公拉來一道同楚國在鹿上(今安徽阜陽市南)相會,約定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縣)結(jié)盟。楚國人滿口答應。宋襄公的弟弟公子夷目勸他說,宋是小國,小國要爭當霸主會招來災禍的,但襄公不聽。在到盂地前,公子夷目又勸他要帶上軍隊,以防有變,楚國人是不講信用的。宋襄公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就不帶軍隊赴會。到了會上,楚人卻早埋伏好了軍隊,把宋襄公囚禁起來,以要挾宋國。公子夷目從會上逃回,團結(jié)宋人抵抗楚軍,拒不投降。楚見只捉到一個國君沒有用,在魯僖公的調(diào)停下,楚人才放回本想當霸主卻成了囚徒的宋襄公。
鄭國在春秋時代是一個騎墻的國家,搖擺于楚和中原國家之間。這時又與楚親近。宋襄公就聯(lián)合衛(wèi)、許、滕幾個小國去進攻鄭國,楚國自然起兵救援鄭國。宋襄公正想報上次被囚的仇,就準備同楚國交戰(zhàn)。
宋、楚力量懸殊是顯而易見的。公子夷目勸阻他,襄公不聽。魯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一日,宋、楚兩軍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襄公首先把不大的一支軍隊擺在泓水岸邊,楚軍正在渡河,擔任司馬的公子夷目要他趁楚軍渡河之機發(fā)起攻擊,就會獲勝。宋襄公不同意。楚軍渡過河,正在亂著布陣時,公子夷目又勸他趁楚軍立足未穩(wěn)的混亂時發(fā)起進攻,宋襄公還是不同意。當楚軍排好陣勢,宋襄公才下令出擊。
結(jié)果宋軍大敗,宋襄公的親兵全部戰(zhàn)死,他本人的腳也受了傷。
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都埋怨宋襄公不聽公子夷目的意見,他卻教訓道:"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遵循的戰(zhàn)爭原則,可能是古代原始社會村社間械斗的公共規(guī)則。但時代變了,戰(zhàn)爭性質(zhì)不同,仍固守老的法則,必然要失敗。宋襄公因泓戰(zhàn)傷發(fā),不久死去,他的圖霸也就成為歷史上的笑柄。
(三)晉文公、襄公的霸業(yè)
孟子說《春秋》,"其事則齊桓晉文"。晉文公的霸業(yè),是齊桓公以后最負盛名的。且晉文公的霸業(yè),被晉國君臣一直保持到終春秋之世。不似齊國,桓公一死,霸業(yè)就成落花流水。
1。晉國的興起和改革圖存
晉國進入春秋時期以后,以其軍事力量而言,還是一個小國。魯莊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曲沃桓叔一支的武公滅了正宗晉,以寶器行賂周僖王。周僖王承認曲沃一支的合法地位,"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按照西周時規(guī)制的軍事力量,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晉武公在被周王承認為合法諸侯后的第二年就死去,他的兒子詭諸即位,這就是晉獻公。晉獻公在位26年(公元前676~前651),晉國在這一時期得到大發(fā)展。
春秋之世晉國吞并周圍小國,有記載的18個。像耿、霍、魏、虢、虞等國,都是晉獻公時所滅。清人顧棟高說,晉國"自武、獻之世滅國多矣,以不赴告故經(jīng)不書,不復可考見。"晉獻公時還對戎人大加用兵,如對東山皋落氏、驪戎、狄人等。封公子重耳于蒲的蒲,封夷吾于屈的屈地,原都是狄人的地區(qū)而歸于晉。獻公時晉國的領(lǐng)土大為擴充,因而經(jīng)濟實力增強。
與經(jīng)濟實力相應,晉獻公還把軍隊擴大一倍,由一軍增加到兩軍。
獻公自將上軍,太子申生統(tǒng)帥下軍。
晉國在獻公時已成北方一大國,但由于國內(nèi)亂子不斷,故無力外顧。
晉獻公時的亂子是由于他寵愛驪姬引起的。驪姬是獻公伐驪戎時,驪戎君獻來的,受到寵幸。她為人忌刻狠毒,為要將親生子奚齊立作太子,設(shè)計陷害死原太子申生,并把獻公的兩個兒子公子重耳和夷吾逼得出國逃難。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獻公死,大臣荀息保護著奚齊立為國君。支持重耳的里克殺死奚齊,荀息又立奚齊弟卓子。但里克又殺卓子,荀息自殺殉主。魯僖公十年,周襄王召集齊桓公、秦穆公擁立逃亡在梁國的夷吾為君,這就是晉惠公。
晉惠公是個不講信義的實用主義者。當他逃亡在外,想回國當國君時,向秦國和國內(nèi)的大臣許愿,若當上國君后要給秦國河外列城5座,給里克田100萬,丕鄭田70萬作為報答。而回國當上國君后,全部食言,并逼里克自殺。不但不給秦國城邑,當秦國發(fā)生災荒,向晉國提出購買糧食時,晉惠公卻拒絕。這大為惹惱了秦國人,秦穆公于是在魯僖公十五年起兵伐晉。兩軍在韓原(今山西芮城縣境)相戰(zhàn),晉惠公被秦軍活捉,晉軍大敗。
秦穆公把晉惠公捉回秦國,在他夫人(晉惠公姐姐)的要求下,打算放惠公回國?;莨弥@一信息,就派郤乞回國通報,并讓呂甥去秦迎接他。呂甥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他教郤乞假傳惠公的命令,"朝國人而以君命賞",在晉國實行"作爰田"、"作州兵"的土地制度和軍事制度的改革。
"作爰田"是把土地賞給貴族、國人和奴隸。"爰田"是古代農(nóng)村公社的一種土地制度。農(nóng)村公社將耕地按人平均分配,好地100畝,次一等的每人200畝,再次的300畝。好地連年可種,次等、再次等的則需休耕,輪換種。3年后,再次打散重新分配。這就稱作"爰田"。從西周末年,這種制度在各國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定期重分不能兌現(xiàn),乃出現(xiàn)土地占有量和美惡的差異,而負擔卻不變。晉國這次"作爰田"有兩重意思:一是給土地不足數(shù)額的貧困戶補足土地;二是土地補足后,不再收回,永作己耕,即長期不變更地占有,所以稱為"賞"。晉國"作爰田"的措施,比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在解決耕者有其田上為徹底。這為晉國的霸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
"作州兵",是擴充兵源的措施。州、縣是野人,即奴隸所居的地方,"作州兵"是征調(diào)野人當兵。以往的當兵權(quán)只有國人。進入春秋,戰(zhàn)事頻繁,僅國人當兵已不適應戰(zhàn)爭形勢的需要,野人于是獲得從軍的資格。野人獲得當兵權(quán),與國人同執(zhí)干戈、同在戰(zhàn)場上并肩作戰(zhàn),生死與共。于是國野的界線,國人與野人社會地位的差別,就逐漸泯滅。這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大進步。晉國"作州兵"的措施,比管仲的"叁國伍鄙"制也來得徹底,因此晉國的兵源十分充足。
2。晉文公創(chuàng)霸業(yè)
晉文公名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魯僖公四年被后母驪姬迫害,逃亡國外飄泊19年,輾轉(zhuǎn)8個國家。到魯僖公二十四年,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奪得君位,即位為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的這一年,周王室恰巧發(fā)生內(nèi)亂。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聯(lián)合狄人進攻周王室,周軍大敗,襄王被迫逃到鄭國的汜地(今河南襄城縣南)避難,并派人向秦國、晉國求救。晉文公君臣認識到這是"勤王"以"求諸侯"的絕好時機,于是辭退秦人,晉國獨自出面安定王室。晉國先以全力擊退狄人,然后派一個軍包圍王子帶所在的溫地(今河南溫縣),一個軍前往汜地,迎接周襄王回王都。晉軍活捉了王子帶,把他交給周襄王,襄王將他殺掉了。于是"尊王"的大旗就轉(zhuǎn)到晉文公的手里。
周襄王設(shè)宴款待晉文公。為了報答他安定王室的功勞,襄王雖然拒絕晉文公請"隧"的要求(即以天子禮下葬),卻賞賜他陽樊(今河南濟源縣東南)、溫、原(今河南濟源縣北)和欑茅等幾個邑。晉國的土地向南就越過太行山,到達黃河的北岸。晉國國土就成為"表里河山"的易守難攻形勢。
為了適應爭霸的形勢,晉文公進行了軍制和政治變革。魯僖公二十七年,在被廬舉行"大蒐禮",即進行軍事演習。主要目的是"作三軍,謀元帥"。晉國在獻公時為二軍,這次演習中,再擴充一軍,組建成上、中、下三軍。"謀元帥"是一項軍政改革。晉國的三軍各有將和佐,即主將和副將2人統(tǒng)領(lǐng)。而全軍又由中軍的主將統(tǒng)一指揮。中軍主將稱為"元帥",我國"元帥"一名就是從這時開始的。三軍將帥的等級是:中軍將、佐,上軍將、佐,下軍將、佐。中軍元帥不僅是全軍的總指揮,在平時就是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于他國的相職,權(quán)力極大。這是晉國政治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點,可稱為軍國主義的國家體制。
晉國政治上的另一特點是尚賢尚法。晉文公手下人才濟濟,跟隨出亡的功臣也不少。在決定中軍元帥人選時,跟隨出亡的功臣趙衰卻推薦未與文公流亡的郤縠,而以郤縠族人郤溱為佐。晉文公讓跟隨出亡的狐偃為上軍將,狐偃讓給狐毛,自己為佐。趙衰本應作下軍將,他讓給欒枝,又使先軫為副將。在不久進行的城濮之戰(zhàn)時,元帥郤縠死去,晉文公把在戰(zhàn)爭初期顯露才華的先軫從下軍佐的地位,超升六級任命為中軍元帥。三軍將、佐皆無異議,接受節(jié)制指揮。晉國君臣中這種"尚賢使能"的風氣,使晉國國力長期保持強盛。
尚法的精神,是晉國的傳統(tǒng)。晉文公因周襄王賜給的原邑不服晉,于是出兵討伐。他下令帶3天口糧,攻不下就罷兵。攻了3天未攻下,晉文公下令撤退。潛入城中的諜報報告說,原邑已堅持不住,要投降了,再等一等就可以了。文公說:我已宣布了3天為期,不能再改。更改就沒有信用了。晉軍撤退不到30里,原邑就派人趕到晉軍中請降。這與吳起治魏西河令人推倒木表,商鞅移木,以取信的作法相似。晉文公執(zhí)法嚴厲,城濮之戰(zhàn),魏犨、顛頡違令燒了曹國大臣僖負羈的房屋,盡管這兩個曾跟隨文公流亡,還是將魏犨免職,顛頡殺頭。城濮之戰(zhàn)返回時,文公的車右舟之僑違反軍紀先返晉國,將他殺頭示眾。這些都表現(xiàn)出一種尚法的精神,因而使晉國軍威嚴整。
當北方的晉國在文公治理下強盛起來時,楚國也大力向中原推進。
魯僖公二十六年,是晉文公上臺的第三年,楚國攻宋國緡邑(今山東金鄉(xiāng)縣東北),被宋人擊敗。次年楚糾合陳、蔡、鄭、許四國,包圍了宋國都。
宋國傾向于晉國,于是派大司馬公孫固親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擔心晉不敵楚軍,且顧慮楚國在他流亡中給予的接待,是否與楚開戰(zhàn),猶豫不定。大臣們都主張抓住時機,進入中原,奪取霸主地位。下軍副將先軫說:"報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經(jīng)商議決定出兵救宋。楚國的主將是令尹子玉。晉中軍元帥是郤穀,開戰(zhàn)后不久就死去,晉文公提升先軫為元帥。中原國家曹國、衛(wèi)國都倒向楚,晉軍于是先攻曹、衛(wèi)以解宋圍。晉人在攻曹、衛(wèi)時,用計破壞了兩國與楚的關(guān)系,又同齊國、秦國結(jié)盟,得到這兩大國的支持,晉文公于是決心與楚軍交戰(zhàn)。兩軍會戰(zhàn)于城濮(今山東范縣臨濮集)。楚子玉為主將驕橫輕視晉軍,楚成王讓子玉不要同晉交戰(zhàn),子玉不聽,成王生氣,也沒有給他派足夠的兵力相助。晉軍卻上下團結(jié)一致,先攻擊楚左右軍,楚左右軍中晉軍計被打垮,正當三軍集中準備攻子玉中軍時,子玉見勢不妙,立即收軍,中軍才未受損失。晉軍占領(lǐng)楚軍陣地,吃著楚軍丟棄的糧食,休整3天才班師回國。楚子玉由于軍敗,自殺。
城濮之戰(zhàn),嚴重打擊了楚國北上的勢頭,晉國威望大增,中原諸侯與楚友好的,都紛紛改換門庭,與晉結(jié)盟。
城濮之戰(zhàn)剛結(jié)束,就在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與諸侯結(jié)盟,參加的有齊、魯、宋、蔡、鄭、衛(wèi)、莒等國君。周襄王派王子虎參加盟會,并親自前往踐土慰勞晉文公,晉文公為襄王在踐土特趕建一行宮。接著晉文公向周王獻戰(zhàn)利品,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侯伯",即諸侯之長。
這樣,晉文公霸主地位既得到諸侯的認可,又得到周王的正式承認。
3。晉襄公對秦人東進企圖的打擊
晉獻公滅掉虢國,據(jù)有崤函之地,卡住了秦國東進的通道,使秦國不能出關(guān)到中原稱雄。挺進中原,是秦人的長期打算。魯僖公三十年,秦晉聯(lián)軍圍攻鄭國。鄭國燭之武夜見秦穆公,離間了秦與晉國的關(guān)系,秦與鄭結(jié)盟友好而退兵,并留下杞子、逢生、楊孫幫助鄭國防守。晉文公見秦撤退,也就退兵回國。
魯僖公三十二年,幫助鄭國戍守的杞子派人向秦穆公報告說:鄭國人讓他掌管北門的鑰匙,若秦悄悄地派軍前來偷襲,鄭國就可以奪取。
秦穆公很感興趣,就同有名望的蹇叔、百里奚商議。蹇叔堅決反對,認為長途行軍,不能保密,勞師遠征,不會獲勝。且在過崤山谷地時,將會遭到晉人的攻擊。秦穆公不聽,派孟明視、西乞術(shù)、白乙丙三將率軍偷襲鄭國。
秦國軍隊走到滑國(今河南鞏縣境),遇到前往周王國做牛生意的鄭國商人弦高。在這緊急中,他一面假裝是鄭國派來慰勞秦軍的使者,向主將孟明視獻上4張牛皮和12頭牛,一面派人快速回國報告。孟明視等真以為弦高是鄭國派來的使臣,認為鄭人已知秦軍將到,偷襲不成,攻不下鄭國,又沒有后援,是不能攻打鄭國了,于是滅掉滑國就回軍。
秦軍東進,正是晉文公死,他的兒子襄公新即位之時。中軍元帥先軫主張趁秦軍回軍途中襲擊他們。于是聯(lián)合姜戎,在崤山谷中設(shè)下埋伏。當秦軍到達晉軍伏擊圈后,遭到突然攻擊,致使全軍覆沒,孟明視等三員大將被活捉。晉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女兒,晉襄公的嫡母,她出面要求晉襄公將三位秦將釋放,讓他們回秦受罰,以免影響兩國關(guān)系。
三位秦將才得脫身回秦。
秦穆公穿著白衣白服到郊外迎接三將,向他們作了自我檢討,把失敗的責任承擔下來,仍然任用孟明視主持軍政事務。孟明視盡心盡力治政養(yǎng)民,準備向晉報仇,多次打進晉國,晉軍堅守不同秦軍正面作戰(zhàn)。
魯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秦軍"過河焚舟",上下一心要報仇。
晉軍仍不出,秦穆公率大軍攻下晉國的郊(今山西運城)和王官(今山西聞喜)兩地,然后從茅津(今山西平陸縣茅津渡)渡過黃河,進入崤山谷中,掩埋了當年戰(zhàn)死將士的尸骨,穆公發(fā)表了一篇深表自責的講話。這篇講話就是《尚書》中的《秦誓》篇。穆公于是率軍返國。
秦國由于東進的道路被晉國阻塞,終春秋之世,不能越崤函東進一步。
(四)秦國的西進和楚國的北上
晉國在北方興起,文公創(chuàng)立霸業(yè)的前后,西方的秦國和南方的楚國也出現(xiàn)了兩位能干的國君,向晉國的霸業(yè)挑戰(zhàn),這就是秦穆公和楚莊王。
1。秦穆公稱霸西戎
秦國在西方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不斷擴大地盤。特別是進入春秋以后,西周在陜西境內(nèi)的土地,大都歸秦人所有。從今天考古發(fā)現(xiàn)的秦國文物看,無論國都雍城的建筑,國君的陵墓,規(guī)模都相當宏大。像雍城中,曾多次發(fā)現(xiàn)青銅建筑構(gòu)件,是用來裝飾宮殿用的,可見其豪華氣派。《詩經(jīng)·駟驖》是歌頌秦襄公狩獵的詩,詩中有"駟驖孔阜,六轡在手"的句子。"駟驖"是指鐵青色的4匹駕車的馬。秦人用鐵的顏色來形容其它物的顏色,可見秦人對鐵已不生疏。在雍城一座春秋時秦國大墓中,就出土有鐵鏟。1978年在甘肅靈臺景家莊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一把銅柄鐵劍,都證明秦人使用鐵較早。因此秦國在秦穆公時,經(jīng)濟力量就已相當雄厚。
秦穆公名任好,是秦德公的小兒子。德公死后,長子宣公即位,宣公死傳位于弟成公,成公死傳位于小弟穆公。穆公在位39年(公元前659-前621年),他在位期間相當于晉國的獻公、惠公、文公、襄公4君。秦穆公即位后,就力圖東進,向晉國獻公求婚,獻公將女兒嫁給他為夫人。他又跨過黃河滅掉茅戎(今山西平陸縣境)。晉獻公也在掃滅周圍小國,擴大領(lǐng)土。他對這位東床跨黃河東進不放心,于是派軍隊滅掉虞、虢兩國,控制了關(guān)中通向中原的咽喉要道崤函地區(qū),卡住了秦國東進的道路。
為了使國家強盛,秦穆公四處搜求人才,重用他國來的客卿,"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這些謀臣武士,輔佐穆分,使秦國兵強馬壯。
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獲得霸業(yè)。但在崤山戰(zhàn)中,三將被俘,秦軍覆沒。晉控扼住東進路,穆公于是向西發(fā)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中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由余長期生活在戎人中,對他們的情況熟悉,他的建議穆公很重視。秦國根據(jù)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有說20個),開辟國土千余里。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并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xù)向戎人進攻,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秦穆公"稱霸西戎"。
魯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去,用了177人為他殉葬,這是自西周以來用人殉葬最多的一次,反映了秦國社會的落后、野蠻一面。秦國很有才干的子車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也在殉葬人群之列。這樣大量毀滅人才,秦人非常哀傷,作詩《黃鳥》三章來哀悼他們,也是對用人殉葬制度的憤怒。
秦穆公死后,人才被用來殉葬毀滅,他的繼承者們也都平平無大作為。終春秋之世,秦國再沒有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有過上乘的表演。
2。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國是南方一大國,經(jīng)濟、軍事力量都很強。楚在周初以子男爵位受封,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要求隋國向周王請求,提升他的爵位。隋國君向周桓王轉(zhuǎn)達楚人的要求,周桓王不準。楚王熊通生氣說:我的先祖鬻熊還是你文王的老師哩,成王封我子男土地,現(xiàn)在蠻夷都歸服了我,你不提升,我自己提升。于是在他即位的第37年(公元前704年)自立為王,死后后人加一謚為武王。這是除周王外,諸侯國稱王之始。表示楚要與周王抗衡。
楚國的北上先后受到齊桓公和晉文公兩位霸主的打擊,一直未能如愿。魯文公十四年,楚武王的四世孫莊王侶繼父穆王即位,楚國在中原才得以一顯身手。
楚莊王上臺時,晉文公、秦穆公均已死去。晉國執(zhí)政者和國君皆非治世之才,政績平平。齊國也沒有什么作為。楚莊王雖是少年即位,卻是有心計、有作為的一位能人。他即位之初,不大講話,以觀政治動向,有"三年不言"之說。他的老師斗克和公子燮專政,與令尹子孔、將軍潘崇爭權(quán)。莊王利用廬大夫戢黎殺掉斗克、公子燮,內(nèi)亂才稍平定。
莊王即位初年還遇著兩大問題:一是天災,百姓缺糧;二是西北部的戎人不斷進逼。莊王決定先解除戎族的威脅。在楚莊王三年(前611年)秋,起兵伐戎族人中為害最大的庸人。庸人居住于今湖北竹山縣境。楚軍缺糧,官兵同吃一樣的飯食,急行軍到達戰(zhàn)場。楚軍根據(jù)庸人輕敵的弱點,先偽裝失敗,以麻痹敵人。庸人認為楚軍不堪一擊,不設(shè)防。
楚大軍突襲,一舉滅掉庸人。庸人被滅,其他跟著叛楚的部族,又紛紛歸順楚人。
楚國內(nèi)部安定,戎族歸服,莊王于是北上爭奪霸主。楚莊王六年(公元前608年)進攻陳國、宋國。晉趙盾率軍相救,在北林(今鄭州市西南)與楚軍相遇,楚人活捉了晉大夫解楊,晉被迫迅速退兵。次年春,楚國指使鄭國進攻宋國,大敗宋軍。晉國在這年夏天糾合宋、衛(wèi)、陳三國軍隊準備攻鄭,以為宋報仇。楚人聞訊后,將大軍開到鄭國都城下等待晉國聯(lián)軍,趙盾率領(lǐng)的四國聯(lián)軍竟不敢前來就退了回去。
楚軍兩次對晉國占上風,莊王也就掌握了晉國的虛實,大膽北上。
楚莊王八年,楚莊王率領(lǐng)楚軍進攻地處伊洛地區(qū)的陸渾之戎,順勢將大軍開進周王室的國土上,列好陣勢。周定王忙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卻向他打聽周王九鼎的大小輕重。九鼎是王權(quán)的象征,楚莊王問鼎的大小輕重,用意甚明,是企圖取周而代之。王孫滿知莊王的用心,于是就用話去折服他,說:"在德不在鼎"。并批駁他說:"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聽到王孫滿的話來得硬,楚當時也無力取周而代之,就退兵回國。
3。楚莊王勝晉服宋
鄭國在春秋時期,由于它地處晉、楚兩大國之間,而春秋時期爭奪霸業(yè)的斗爭,又以晉、楚兩國歷時最長,斗爭最激烈。而鄭國的倒向,是晉、楚兩國霸業(yè)消長的標志,所以鄭國夾在中間,受戰(zhàn)禍最重,如在公元前608-前596年的11年中,晉國5次伐鄭,楚國7次來討,幾乎年年有戰(zhàn)禍,有時甚至一年兩三次。鄭向楚,晉國來問罪;向晉,楚國來加兵。鄭國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作順風倒的墻頭草,準備著禮物,誰來就同誰講和友好。
楚莊王十六年,鄭國同楚國在辰陵(今河南淮陽縣西60里)結(jié)盟友好,但"鄭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晉",向晉國送秋波。楚國對鄭國這種兩面派的做法不能容忍,次年春天,楚莊王就派大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人堅守了3個月,晉國援軍遲遲不到,最后城被攻破,鄭國君襄公"肉袒牽羊"向楚國投降。楚國和鄭國結(jié)盟,交換人質(zhì),鄭國就一心歸順楚國。
到鄭國降了楚,簽訂了盟約,晉國援鄭的大軍才出動。他們走到黃河岸邊,聽到鄭與楚國講和的消息后,中軍元帥荀林父和士會等人打算回軍。但是以中軍副將先縠為首的一批人,堅決不同意,要同楚軍決戰(zhàn)。先縠并帶領(lǐng)所屬部隊,不聽中軍元帥的節(jié)制,率軍逕自渡過黃河。荀林父是新當上中軍元帥不久,沒有威望,也沒有多少主見,在韓厥的建議下,晉大軍倉促渡過黃河。
晉軍渡河后駐于敖、鎬一帶(今河南滎陽縣北),荀林父派人去與楚講和休戰(zhàn)。所派去的人卻都是一些在國內(nèi)求官不得的"不逞之徒",他們違抗軍令,竟去與楚軍挑戰(zhàn),而晉軍卻沒有作交戰(zhàn)準備。當兩軍相遇時,主將荀林父慌了手腳,指揮撤退,擂響戰(zhàn)鼓下令:"先渡河者有賞!"晉軍亂作一團,奔向河邊搶渡船。先上船的用刀砍抓住船舷爭上船的手,砍斷的手指掉在船中,可以用手捧。上軍主將士會先作了準備,設(shè)下伏兵七處,故上軍保持不敗。這就是晉楚在城濮大戰(zhàn)后,第二次大的邲之戰(zhàn)。
邲戰(zhàn)晉雖然失敗,鄭國也倒向了楚國,宋國卻仍不與楚友好而傾向晉國。楚莊王于是在魯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秋天,包圍了宋國都。楚國包圍宋國達9個月之久。宋國城中斷糧,竟至"易子而食,折骸以爨"。宋人派使者向晉求救,晉滿朝文武都反對出兵相救,懼怕與楚國交戰(zhàn)。但卻派使者欺騙宋人,說晉國救兵隨即就到。宋國人在政治斗爭中從來是刻板不靈活,不知隨時變化,所以后來有人說"鄭昭宋聾",是較恰當?shù)脑u價。宋人死等晉國援軍,不顧城中百姓死活,后來實在堅持不下去,楚國圍城士兵卻準備在城外建屋作長久打算。宋人這才害怕,派華元在夜里摸到楚國主將子反的床前,請求退兵結(jié)盟。楚退軍30里,與宋結(jié)盟。宋國于是也就服了楚國。
鄭國、宋國服了楚國,楚莊王稱霸中原的目的達到了。
(五)晉國霸業(yè)的復興
晉國的靈公(公元前620-前607年在位)幼小即位,長大后昏庸荒淫,利用親信,誅殺大臣,最后被趙穿所殺。繼位的成公,也無多大作為,所以楚莊王能順利地稱霸中原。楚莊王死后(莊王即位的23年死去,為公元前591年),楚國霸業(yè)也就中落,晉國又乘機起而復霸。
1。晉國對狄人的討伐和東服
齊楚莊工稱霸中原,晉國南進受挫,轉(zhuǎn)而集中力量對付狄人,以鞏固后方,擴大地盤。
狄人主要有三支:白狄、赤狄和長狄。白狄因喜穿白衣而得名,原在今陜西延安、山西介休一帶,后東遷河北境內(nèi)。晉文公死時白狄趁機打進晉國,到達箕地(今山西太谷、或說在蒲縣)。魯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9年),晉襄公親率大軍抵抗,主帥先軫戰(zhàn)死,郤缺俘虜了白狄君長。白狄由此衰落下去。
長狄因身材高大而得名?;顒佑诮裆轿鳌⒑颖?、山東諸省山谷間,曾多次侵齊、宋、魯、晉等國。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晉人擒殺了長狄首領(lǐng)焚如,長狄滅亡。
赤狄是因喜穿紅色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今山西東南的長治地區(qū),是狄人中最強的一支。赤狄中又分為潞氏(今山西潞城縣東北)、甲氏、留吁(在今山西屯留縣境)和鐸辰(今山西潞城、屯留間)四支,其中以潞氏最強。晉景公的姐姐還嫁給潞氏首領(lǐng)嬰兒為夫人,以結(jié)友好。在晉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潞氏執(zhí)政大臣潞鄷舒專權(quán),殺死晉景公姐,與晉為敵。晉景公于是派荀林父率軍征討,在曲梁(今山西潞城縣北的石梁)大敗潞鄷舒的軍隊。他逃到衛(wèi)國,被衛(wèi)人抓獲送給晉人,晉人將他殺掉,并趁勢滅掉潞氏一支。晉景公把潞氏的人一部分獻給周王室,同時賞給這次作戰(zhàn)有功的荀林父1000家,作為仆從。
晉人滅潞氏后,次年又派士會率軍滅掉甲氏、留吁、鐸辰三部。赤狄由此大部被滅掉。晉景公十二年,晉聯(lián)合衛(wèi)國攻滅赤狄余部-咎如,到此赤狄全被滅,晉后顧之憂解除。
晉人在處理狄人事宜時,齊國乘機脫離晉國,并多次向魯國進攻,想恢復齊桓公的業(yè)績。魯國為了對付齊人,在國內(nèi)實行"初稅畝"和"作丘甲"的稅制和軍制改革,以備齊難。"初稅畝"是無論占地多少,只按畝征收租稅。是廢藉田制的力役地租為實物地租。"作丘甲"是征集野人當兵,擴大兵源。這兩項改革近似于晉國的"作州兵"、齊國的"相地衰征"制。是在新形勢下,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采取的措施。
齊國軍隊不斷向魯、衛(wèi)進攻,魯、衛(wèi)兩國都派人向晉國求救。這時晉國執(zhí)政的中軍元帥是郤克。郤克是一位跛足的殘疾人,他早年到齊國出使時,齊頃公的母親蕭同叔子躲在帳幕后看他跛足走路的樣子,發(fā)出譏笑聲,被郤克聽見。郤克大為惱怒,發(fā)誓要報仇。所以當魯國、衛(wèi)國使者求救時,郤克力主相救,并向景公要求多派軍隊。晉景公同意郤克的請求,派戰(zhàn)車800乘(約6萬人),出發(fā)進攻齊國。
晉國和魯、衛(wèi)聯(lián)軍在齊國鞌(今山東濟南市西南)相峙。齊頃公輕狂,戰(zhàn)前夸口說:"讓我先消滅了晉軍再吃早飯",沒有披上馬甲就沖到陣前叫戰(zhàn)。戰(zhàn)爭一開始,晉主將郤克的指揮車直沖齊陣,晉軍緊跟壓上,齊軍頃刻大敗。晉軍繞著華不注山追趕齊頃公三圈,后來齊頃公駕車的馬掛在樹干上,被晉將韓厥追上。這時齊頃公車右逢丑父與齊頃公換了位置,韓厥不識頃公,逢丑父讓頃公下去取水,頃公才乘機逃脫。
韓厥把逢丑父當齊頃公抓了回來。
齊國戰(zhàn)敗,派正卿國佐帶著寶物和地圖到晉軍中講和。郤克不同意,提出講和的條件是要齊頃公的母親、取笑過他的蕭同叔子為人質(zhì),還要齊國耕地都東西向打垅埂,以便晉國兵車隨時進入齊國。這兩個無理要求都被齊使國佐駁回。國佐聲稱,若不同意和,那就只有再背城一戰(zhàn)了。齊國態(tài)度強硬起來,魯、衛(wèi)兩國以為達到報仇的目的,對齊國不要過分苛求,要求晉人同意講和。晉國于是與齊國講和,然后退兵。齊國也就又服了晉國。
2。晉厲公對秦楚的勝利
晉國東邊打服齊國,西邊的秦國又想與晉國爭高下。晉厲公元年(公元前580年),秦桓公與晉厲公約定在令狐(今山西臨猗縣西)相會。
晉厲公先到,秦桓公卻住-于王城(今陜西大荔東,在黃河西岸)不肯渡河。兩國只好派使者往返于令狐和王城間訂盟約。這樣的和約當然不可靠,"秦伯歸而背晉成"。令狐會盟后,秦人又支持戎狄人向晉進攻。晉厲公二年秋天,晉軍在交剛(地不詳,或說在今山西-縣)打敗狄人。晉厲公三年,晉國聯(lián)合齊、魯、宋、衛(wèi)、鄭、曹、邾、滕等國西伐秦。
聯(lián)軍經(jīng)過成周時,朝見周簡王,簡王派大臣劉康公、成肅公作監(jiān)軍伐秦。在秦晉交戰(zhàn)前,晉國派呂相出使秦國,宣布同秦斷交。呂相羅織了秦國對晉背信棄義的一大堆罪狀,他的這篇辭令有聲有色,膾炙人口,今天仍保存下來,就是《呂相絕秦》。
晉國這次以欒書為中軍元帥,與秦軍戰(zhàn)于麻隧(今陜西涇陽西南)。
秦軍大敗,秦將秦成差和女父成為俘虜。聯(lián)軍渡過涇水,到達侯麗(涇水南,或說在今禮泉境),然后退兵。
楚國同晉國在晉厲公二年由宋國華元出面斡旋,曾在宋國的西門外結(jié)盟休戰(zhàn),盟詞說:"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災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晉則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信誓旦旦。楚卻并不遵守,僅隔3年,即在晉厲公五年,楚國就出兵進攻晉的盟國鄭、衛(wèi)。
楚主將子反說:"敵利則進,何盟之有?"反映了楚執(zhí)政者的不講信義。楚國首先背棄盟約,晉國于是召集齊、魯、宋、衛(wèi)、鄭、邾等國大夫在鐘離(國名,在今安徽鳳陽縣東北)同吳人相會,以發(fā)動吳人從后方攻擊楚人,牽制楚北上。
晉厲公六年春,楚國用汝陰地與鄭講和,鄭倒向楚。晉同盟宋、衛(wèi)于是進攻鄭。這年夏天,晉國出動大軍討伐鄭國。楚也出動大軍相救,于是晉楚兩軍在鄢陵(今河南鄢陵)相遇,展開了晉楚兩國爭霸的第三次大戰(zhàn)--鄢陵之戰(zhàn)。
晉軍由欒書為中軍元帥,楚軍由子反為主帥,晉厲公和楚共王皆親臨戰(zhàn)場督戰(zhàn)。戰(zhàn)爭從早上打到星光出現(xiàn),未分勝負,休戰(zhàn)次日再戰(zhàn)。在戰(zhàn)爭中晉魏锜射傷楚共王的眼睛,共王命射手養(yǎng)由基把魏锜射死。入夜兩軍清點人馬,補充戰(zhàn)備。楚共王派人召主將子反計議軍事,子反卻因喝了小臣谷陽豎獻的酒,爛醉如泥,不能下床。楚共王認為這是上天要使楚國失敗,于是乘夜率領(lǐng)軍隊撤出戰(zhàn)場。晉軍不戰(zhàn)而勝。子反與令尹子重有矛盾,子重逼子反自殺,以承擔失敗的責任。當楚王赦免令到來時,子反已自殺了。
3。晉悼公制勝鄭國與和戌
晉厲公時晉國貴族勢力抬頭,各貴族間斗爭加劇。厲公想加強國君的權(quán)力,在鄢陵之戰(zhàn)后,誅殺了"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的郤氏三卿:郤犨、郤、锜、郤至。厲公的親信胥童又趁機把中軍元帥欒書和中行偃囚禁起來,要求厲公下令殺掉。厲公沒有同意。欒書、中行偃知厲公對他們不放心,于是派程滑把厲公殺死。
厲公被殺后,欒書派荀-到周王都,接回旅居于周的公子周為晉君,這就是晉悼公。此時悼公才14歲,但很有政治頭腦。晉國眾官到清原(今山西稷縣東南)相迎,他對前來迎接他的官員說:"我原本沒有想到會當國君,現(xiàn)在既然要我做君主,那就要聽從我,否則就不要立我。聽我與不聽我,都在今天表明態(tài)度。"眾官表示遵從命令,于是在武公廟里舉行即位典禮。
晉悼公一上臺,就放逐不法之徒夷羊五等7人,任命有才能的人為官,頒布整頓內(nèi)政的綱領(lǐng)。減輕賦稅,赦免罪人,節(jié)省開支等,使晉國政治走上正軌。
鄢陵之戰(zhàn)后,楚雖失敗,但鄭國仍未歸服晉國而是親楚。晉悼公要保持晉國的霸業(yè),必須使鄭國歸服。晉悼公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571年)秋,就召集魯、宋、衛(wèi)、曹、邾在戚地(今河南濮陽北)相會,商議對付鄭國的策略。魯國的仲孫蔑建議"城虎牢以逼鄭"。被晉國人采納。是年冬季,晉召集齊、魯、宋、衛(wèi)、曹、邾、滕、薛、小邾等國,在虎牢筑城?;⒗芜@個地方,在鄭國的西北境,是一險要地。南下即很快到達鄭國都。諸侯在虎牢建城駐軍防守,隨時威脅著鄭國,鄭國于是向晉國請和。
晉悼公服了鄭國,陳國后來也歸順,晉國聲威大振。北方戎族的無終部落,此時也派人向晉納貢求和。晉悼公本不想與戎人和好,他說:"戎狄不講信義,不如討伐為好。"魏絳提出和戎對晉國有五大好處來勸悼公,悼公采納了他的意見。
晉人和戎人講和,無后顧憂,可專力對付楚國。悼公又采納荀-的建議,把晉的軍隊和諸侯國的精銳軍隊分成三隊,輪番同楚周旋,使楚軍疲憊不堪,晉軍卻輪流得到休整。因此晉國能在8年中,9次會合諸侯。史稱悼公"復霸",要以成就來說,晉悼公確是名符其實的一位霸主。
4。晉平公再勝齊國
齊國順從晉國是多半迫于晉國的威勢,一有機會,它就要同晉國相抗爭,以獲得大國的獨立地位。魯襄公十五年(公元前558年)晉悼公死,其子平公即位。次年三月,晉平公召集魯、宋、衛(wèi)、鄭、曹、莒、邾、薛、杞、小邾等國國君,在湨梁(今河南濟源縣西)相會。其他國家都是國君與會,齊國卻只派大夫高厚來參加。接著晉平公在溫(今河南溫縣境)宴請諸侯,讓各國陪同國君的大夫唱著歌和著節(jié)拍跳舞,并要求"歌詩必類",即要表達本人的心意。齊高厚唱的歌與舞不相配合,晉中軍元帥荀偃生氣,說"諸侯有二心了!"讓高厚同諸侯大夫結(jié)盟,高厚卻逃離會場,回到齊國。諸侯大夫于是結(jié)盟,聲言"同討不庭"。
晉國本想把齊國包括在內(nèi),將中原諸侯團結(jié)起來。但因出現(xiàn)分裂,卻成為討齊的一次聚會。
齊國在高厚逃會后,又向魯國進攻。魯國請求晉國相救。魯襄公十八年,晉、魯聯(lián)軍伐齊,深入齊境。齊靈公率領(lǐng)齊軍在平陰(今山東省平陰東北)迎擊。晉魯聯(lián)軍攻擊齊軍陣地防門,大量殺傷齊軍。齊靈公膽小,晉范匄就對齊大夫析文子說:我們認識,不能向你保密。魯、莒兩國請各以一千輛兵車,從本國出發(fā)攻齊。這樣,齊就要滅亡了,你先替自己打算一下。析文子將這個"秘密"報告了齊靈公,靈公十分害怕。晉軍又在各處插上旗,充作陣地。還在戰(zhàn)車上作假人,充當武士。并在車后拖上柴樹枝,使揚起滿天塵上,造成晉軍人數(shù)眾多的假象。齊靈公登上巫山(一名孝堂山,今山東肥城縣西北),觀看晉軍是如此眾多,十分懼怕,就悄悄地帶領(lǐng)齊軍逃走了。
晉軍分別攻下齊魯邊界上的險要關(guān)塞后,直追齊軍到齊國都臨淄城下。齊靈公駕上車準備再逃到郵棠(疑在今山東平度東南),被太子光和大夫郭榮阻攔住。晉軍在臨淄城外燒搶了一陣,并未攻進城去,又向東攻到濰水北,向南到達沂水。
平陰之戰(zhàn)齊雖敗,但仍未服晉。次年晉國士匄再次伐齊,到達谷地(今山東東阿縣南東阿鎮(zhèn)),聽到齊靈公去世的消息,就退兵回國。這年八月齊國誅殺了高厚。晉平公六年(公元前552年)齊國君莊公到澶淵(今河南濮陽西北)同晉國君平公及宋、衛(wèi)、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國結(jié)盟,承認了晉國的盟主地位。晉國的霸業(yè)又得到恢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