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有遠近,親戚分厚薄',中國人最講究親情,也對這方面最有研究。尤其是那些同族人在一起的村落,更加注重彼此的親屬關系。
在民間,老一輩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而這句話是啥意思?
為什么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
簡單意義上講,就是若兩人的關系出五服了,那么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系,這個'五服'到底是什么?
五服在古代最開始并不是用來規(guī)定血脈范圍的,而是用來規(guī)劃統(tǒng)治范圍的。
天子坐鎮(zhèn)中央為核心,然后往外規(guī)劃區(qū)域,根據(jù)關系的親疏來決定封地的遠近,總共分為五個區(qū)域,天子腳下的稱為甸服,其次分別為: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這“五服”的最初含義,有點類似現(xiàn)在“行政區(qū)”的劃分。不過是以天子所在地為中心,以這中心為圓心,然后半徑不等畫出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圓,從里到外,冠以不同的“服”名。
這么做的目的就是便于天子對百姓臣民的管理。相應地,不同的“服”,有各自不同的任務和職責。
這5個區(qū)域,由里向外,每年要繳納的“糧食”如下:帶藁秸的谷物、禾穗、去掉藁芒的禾穗、帶殼的谷子、無殼的米。
不過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五服的含義發(fā)生了變化,從封地變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個階層的服飾。
后來又被民間喪禮服裝所采用的,變成了分辨輩分的喪服;最后才發(fā)展成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親戚范圍。
最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五服其實指的是九族,包含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九代人,如果不是這九代本家人,那就是所謂的出五服。
劃分“五服”的原由
古人通過把血緣關系通過“服”的概念進行劃分后,層層遞進在服中的人想要向最中心的繳納糧食,一起收集以后交給官府,這樣也保證了國家糧食的穩(wěn)定,糧食穩(wěn)定了國家和社會的安定才能得到保障。
還有就是為避免近親結婚,歷朝歷代對于婚姻也是有條件的,因為剛才提到九族以后的血緣關系就不密切了,所以兩個人想要結婚就得看是不是在五服之內,不是的話兩個人才有可能成婚。
“五服”的說法在側面也表現(xiàn)出了古人的智慧,對于婚姻關系上的選擇能看出古人對于下一代質量的重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