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1 11:21:03)
把禪修當做終生旅途的一個重要部分,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方式,借此可以發(fā)展耐久之心。你只是繼續(xù)修習,不管已修習多久。只要有生活,就有禪修,禪修本身就是生活。
一位著名的導師說,修習,簡單的說,是將自己帶向正道,循著道路走──不考慮已經(jīng)過了多少天或多少事件,這走本身就是目標。你當下完全正念,從貪婪、嗔恨、迷惑解放出來的每刻,就是解脫時刻,也是邁向最后解脫的一步。讓精神修習至少成為你的終生工作,除非你完全解脫和正覺,否則總有努力的地方。
這個觀點是很有用的,只要有粘著、痛苦和迷惑,仍有必要在當下努力保持警覺和正念,無論你采用那種修行技巧。
平衡修行的技巧需要不斷地練習。一般的是,人們一接觸到事物,首先是貪著,貪不到就轉(zhuǎn)為嗔怒。貪與嗔成了生活的模式。所以,當人們一旦接觸禪修,有些人會馬上喜愛它,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用智慧來關照,貪著的模式產(chǎn)生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禪修是要破除貪嗔的生活模式,而非增長它。禪修并不是增長知識,也不是獵取某些利益,它是練習讓人們放下,即放下貪嗔的生活模式。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會慢慢地向這邊靠攏,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理解和體會平衡意識的重要作用。我們不需要從禪修中獲得什么物質(zhì)利益,也不需要獲得某些精神因素,我們的目的只是看破身與心的本質(zhì),然后放下它們。
禪修與其他的事情有所不同,人們平常做事,總以獲取之心來應付面前的工作,而禪修卻以看破五蘊的本質(zhì),放下五蘊身心為目的。所以修習佛法,目的是為了能放下。如果放下了,苦就止息了。
佛陀從不教導人們獲取世間事物的技巧,也沒有教導我們以獵取事物為目的,他教導我們認識自己,當真正深刻地認識到自我的真相以后,長期貪嗔的生活模式就會自然消失。當不再使用貪嗔的生活模式,人會感覺到空前的平靜和快樂——這就是佛教的目的。
佛陀清楚地看到,貪嗔的生活模式是痛苦的生活模式。佛陀在一些經(jīng)典中說,我教導你們正道,佛陀教導的正道就是不貪不嗔的生活模式。佛陀又說,你們應當拋棄邪道,他所指的邪道就是貪嗔的生活模式。智慧無限的佛陀無私無我,他教導我們眾生遵循正道的生活方式,只要我們努力,這種生活方式是可以在今生達到的。凡是真正體會到佛陀所教導的沒有內(nèi)心痛苦的生活方式,人們會感覺到空前的精神解放——這就是佛教帶給我們的真實利益。
對于現(xiàn)階段的人來講,禪修是一個需要正確面對的事情,因為禪修本身的特性決定,它是一件較為復雜的工作,不是可以短期完成的任務。加之現(xiàn)階段的人大多是業(yè)余禪修,人們有工作,有家庭,種種客觀現(xiàn)實決定了我們的禪修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人們往往受到欲望的支配,遇事總想急于完成,急于得到利益。因為急于從禪修中獲得利益,這種思想支配下的修行就偏離了中道,由此可能會有緊張、焦慮、生氣,甚至憤世嫉俗。在禪修的路途上,這些都是必然現(xiàn)象,每一位禪修者都會經(jīng)歷。只有當禪修者能夠把握不急不緩的中道原則,這些現(xiàn)象才能消失。
我對禪修的認識是,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禪的意思是智慧,禪修就是以智慧來觀照我們的身心與生活。智慧總是給人帶來利益,愚癡總會帶來災難。我們以智慧來觀照自己的身心行為,我們就選擇了幸福的生活模式。
我們只要生活著,就應該生活在智慧之中。有感有知的人都會知道,智慧的生活方式是科學的生活方式,它不但給自己帶來利益,也給他人帶來利益,同時也給世界帶來利益。
禪修者應該采取這種智慧的修行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漸把自己帶向正道,帶向精神解放。大慈大悲的佛陀智慧無限,只要追隨這位偉人的腳步,我們就是行在正道上。這條正道帶給我們的利益,不單是世間的利益,也會有不可思憶的出世間利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