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什么?對此,教育專家、老師、家長會有各自不同的觀點。在以往所有的家校觀點中,一般都強調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以及家長與老師的配合,而唯獨缺了一點:孩子。作為家?;舆@場大戲的主角,孩子,卻常常被當作一個被動的小戲碼,被忽略和繞開。
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慶一所中學策劃的一道家庭作業(yè),由于首次將孩子置于家?;拥闹黧w與核心地位,就顯示出了特別的意義。其一經推出,便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孩子和家長中引發(fā)巨大反響……
去年年末的一天,43歲的張春艷收到來自校訊通的一條信息,大體意思是:本周,學校給孩子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業(yè),要求給父母寫一封信,希望父母收到信后,也能夠回一封信給孩子。收到信息后,她心情很復雜,“差不多一年了吧,自己和兒子甚至都沒好好聊次天,要我給娃兒寫封信,寫什么好呢?”
張春艷在一家超市打工,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她跟丈夫離婚了。一個月不到2000塊錢的工資雖少,但省吃儉用還是租了間條件不錯的房子,她希望兒子有個好的環(huán)境學習。但這個目標似乎落空了,兒子從一年前開始,成績突然大幅滑落。與其他家長一樣,為提高孩子成績,她用過很多方法,打過,罵過,怨過……但由此換來的,不是越來越好的成績單,卻是一個與媽媽關系越來越疏遠的兒子。
幾天之后的一個周日,她下夜班回家,打開門,室內悄無聲息,兒子在他自己的小房內,外邊飯桌上放著一只信封——她想起了校訊通上的那條信息,惶恐地走過去,拿起信封,雙手顫抖著取出里邊那頁薄薄的紙,有點不敢看……朝夕相處的兒子,會給媽媽寫些什么?
兒子在第一行寫著:親愛的媽媽,這次給您寫信,是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老師說讓我們給父母寫一封信,把平時想說的都說出來,我不知道說什么好,所以,平時也不知道說什么好。媽媽,我知道您很苦,您一個人撫養(yǎng)著我,每天很早起床去超市上班,很晚才回家,就為了多賺點錢;其實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過您,在地下通道賣衣服的攤子上,您在買毛衣,我和同學經過那兒,可能您沒看見我,我飛快地跑了,因為不知道如何跟您說話。
我怕去超市,怕看到您在超市賣力地殺魚,怕看到您很辛苦地賺錢來供我讀書,給自己買便宜的衣服卻要帶我去專賣店買好點的衣服;媽媽,您知道嗎?我很怕您躲在房間里哭,我也很怕您問起我的成績,我自己壓力也很大,可能因為不夠聰明怎么趕都趕不上去,每次拿回成績單,我都覺得害怕,害怕您罵我。我也很想成績好,想以后您不用那么辛苦,我會努力的。
當張春艷看到“媽媽您辛苦了”這幾個字時,心頭長時間積壓的情緒,瞬間釋放了出來!猶如在溺水中抓到的救命稻草一樣,她不假思索地找來幾張紙,趴在廚房飯桌上,立刻給兒子回了一封信。信中,既表達了自己與丈夫離婚后獨自撫養(yǎng)他的艱辛,也寫出了她每一次面對他糟糕成績時生出來的恐懼;她希望兒子能好好學習,學有所成,出人頭地,不要像媽媽一樣,因為沒有文憑只能永遠辛苦打工……她把幾頁滿是錯別字的信小心地裝進信封,等待著第二天兒子帶走它。
“寄出”信之后的最初兩天,就像等著一顆石子落到井底,卻始終沒聽到“砰”的一聲響。
張春艷忐忑地等待著,直到第三天,她下夜班回家,發(fā)現(xiàn)桌子上蓋著一碗熱熱的稀飯,米粒還有點夾生。她端著碗,淚流滿面,她想,兒子終于向我打開了母子情感互動的那扇門。
一封信,能改變什么?
上邊這個故事,源自重慶七十九中校方“預謀”策劃、精心布置的一道家?;幼鳂I(yè);而這道作業(yè)的創(chuàng)意,則萌生于一次全校教學質量分析會。
去年期中考試過后,學校開了一個教學質量分析會。會上,每個班主任都代表科任教師作了分析發(fā)言,一一提出問題。副校長廖兵發(fā)現(xiàn),有好幾個初三年級的班主任不約而同提出了一個相同的問題:學生和家長之間溝通的越來越少。學校如果單方面“要求”家長配合對學生進行輔助教育,不但效果不好,常常還會“幫倒忙”。誰都知道,初三,對孩子是一個關鍵時期,又站在青春期的門檻上,個體獨自意識和叛逆心理都開始萌動,這時候,如沒有家長的配合,對于孩子學習極為不利。
怎么讓家長來“配合”學校教育?家長該如何“配合”才對孩子有利?這時,如電光火石閃過,廖兵突然想到了曾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廖兵的兒子成績一直不錯,對參加學校社團活動也比較積極。沒想到到初三后成績突然下滑,他悄悄通過老師和身邊的同學了解到:孩子似乎暗戀上了鄰班一位女生。在校外,那個女生經常出現(xiàn)的場所,都有他家小孩的身影——那個女生最愛去的小面館里,兒子會要二兩小面一直吃到那個女生來吃面或從面館門前經過;周末,他會把作業(yè)拿到德克士或肯德基去做,因為那個女生喜歡在這兩家快餐廳里喝冷飲、做作業(yè)……
得知這一“情報”,廖兵妻子失控了,當面質問兒子是不是在談戀愛,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她嚴厲指責兒子不爭氣,不理解父母良苦用心;兒子則發(fā)火反駁說媽媽不講理,亂扣帽子,說話像掄棍子打人。
由于第二天要出差,廖兵便想到寫封信給兒子,請班主任代轉。
出差期間,他一直惴惴不安,擔心自己信中柔腸百結的文字能否讓兒子接受。兩天后,他出差回家,發(fā)現(xiàn)信被兒子夾在床頭柜的一本書里,才終于放下心來:兒子把信從學校帶回家,也許就表示他接受了父親的一片苦心。
當天晚自習后,他和妻子一起出現(xiàn)在兒子學校的門口,但兒子沒有理會他,也沒有一個字提到那封信,徑自一個人走在前面;兩天后,廖兵因為有事沒再與妻子一塊兒繼續(xù)去接兒子,據(jù)說孩子一出校門就問媽媽:“那個自認為寫東西很了不得的人怎么沒來?”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初三畢業(yè)考試,兒子以691.5的總分進入市重點中學。
聽完廖兵講述,同事們都覺得眼前一亮。很快大家就在會上達成了共識:讓全校各個班的老師,同時布置一道家庭作業(yè),讓孩子給家長寫一封家書。剩下的問題是,學生們會接受這種“舊式老套”的親情溝通方式嗎?
一千封“家書”的效應
會后,全校每個年級的班主任都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道周末家庭作文,沒有題目,內容不限,但必須是真實的,這篇作文的形式,就是要孩子們給父母寫一封家書。據(jù)說,當班主任布置完這道作業(yè)時,全校各個教室都像炸開了鍋一樣。
初二年級湯嘉陵主任給新家長報記者看了一篇考試作文,在這篇作文里,初二.11班楊玉欣同學還原了“家書事件”的經過:“今天是星期五,湯老師竟然要我們回去給父母寫一封信,把自己平時想說但不敢說的寫下來,裝在信封里并交給他們,還要讓他們回一封信給我們。說實話,給父母寫信,還是頭一遭,我到底該寫些什么呢,一天都在為這事煩惱。”
然而,煩惱歸煩惱,既然是學校安排的作業(yè)、既然要求大家寫出“平時想對父母說但不敢說的心里話”、既然有老師撐腰……那——還怕什么!于是,孩子們開始把平時的煩惱和意見全部傾吐了出來,諸如:重復話說得太多造成很大壓力;家長總是以自己的想法來管教還不準反抗太悲催……
一千封家書,從孩子手里,到家長手里,再回到孩子手里,不需要鴻雁傳書,不需要郵局輾轉,在手與手之間,心與心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家庭與學校之間,倏然間,就洞開了一扇門!
所有那些信,都在講述著一個大致相同的故事。原來,平時孩子不愿意與家長交心,都是因為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姿勢”不對!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只看重孩子的成績排名和考試結果,卻從不理解孩子學習的壓力有多大,還老愛拿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比;缺乏平等交流,缺乏換位思考……
家書真能抵萬金。父母們收到十幾年來孩子寫給自己的第一封信后都很激動?!坝械募议L是爸爸和媽媽都各回一封;有的家長是擺地攤的文化水平不高卻很認真地給孩子回信;還有的家長寫了長達十三頁的回信?!背跞昙壷魅瓮鯓s芳告訴新家長報記者,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會有家長告訴她,通過這次的一封家書,孩子開始改變了。
那么,學生們收到父母回信是什么心情呢?“我在信里控訴爸爸媽媽那么多不對的地方,本以為會得到一頓臭罵,但回信中第一句卻是跟我說對不起,說他們只顧賺錢卻忽略了我,總是想我成績好了才有出息卻不知道這些讓我壓力很大。”一位同學向新家長報記者復述當時收到信的心情:我邊看邊流淚,原來我和他們之間,還有如此深的誤解啊,如果不是這封信,或許我永遠無法解決和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
再次開質量分析會,各班老師都普遍反映說,孩子們有變化了!或許是因為手寫的信件如白字黑字“證據(jù)”可以“立此存照”,或許是跟父母之間的溝通障礙打通了,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變化十分明顯,很多同學的學習自覺性大大增加。
初三某班的楊老師告訴新家長報記者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早上上班時,他發(fā)現(xiàn)一位家長在校門口等他多時。見到他第一句話就是:孩子變了。
楊老師以為是孩子病了要請假,說打個電話來就行了,不需要親自跑一趟。沒想到那位家長拉著楊老師的手激動地說:不是生病了,是孩子這幾天變化太大了。
這是一位進城做蔬菜生意的家長,每天起早摸黑,一直和孩子關系很僵,說不上話。孩子也因為自己家長是賣菜的,覺得沒有面子,周末也不愿意幫父母的忙。
這次家書活動,因為他們兩口子文化不高,所以給孩子的回信字數(shù)也不多,只寫了這樣一段話:“兒子,我們進城做菜生意,不為各人,只為你來城市長長見識。我們希望你好好讀書,不像我們這樣生活。我和你媽媽每天都擺攤,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來照看你。你說你要讀職高,我和你媽媽商量過了,只要你今后過得好,我們可以想辦法多賣些菜來供你?!?/p>
就是這短短幾句話,讓孩子仿佛變了一個人。原本,他自從上了初中,就不再主動與父母交流,更是從來沒出現(xiàn)在父母的菜攤上。但在收到爸爸回信后的第一個周末,他突然自己來到菜攤,像小時候一樣幫著拿塑料口袋,幫父母為顧客裝菜了。
這位家長說:我們看他手冷得發(fā)抖,收攤后,就在路邊攤上給他買了一個充電的暖手袋。回家后,孩子蒙著頭就睡了,我將暖手袋燒熱后,讓他媽媽悄悄塞進孩子的被窩里。結果孩子在被子里拉住媽媽的手親了一下,伸出頭來說:媽媽,你啷個曉得我冷呢?
“那一瞬間,他媽媽完全沒法止住眼淚——因為,孩子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沒和她說話了!”
縱深
如何讓家長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參與者?
家?;樱豢衫@開“主角”
一千封家書帶來的反饋,迄今仍在發(fā)酵;讓學生與父母互寫家書,也成了七十九中的特色保留家庭作業(yè)。不過對七十九中開展的家?;踊顒觼碚f,家書作業(yè),其實只是眾多探索之一……
中國家長的誤區(qū)
說起七十九中的家?;訃L試,還要回溯到2013年。當時,九龍坡區(qū)教委提出了“家長教育行動計劃”,要求全區(qū)所有中小學都要開展相應活動,增加家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幫助家長更深入了解孩子,正確把握孩子的發(fā)展狀態(tài),科學合理地引導孩子成長,引導家長真正成為家庭教育的參與者、實踐者。
為此,七十九中分管德育、主抓家庭教育的李國義副校長和德育主任張靜反復琢磨:學校怎么才能實現(xiàn)與家長的無痕對接?
李國義副校長介紹說,之前學校嘗試過各種幫助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活動,比如老師家訪,但多數(shù)時候都是撲空。80后家長,不論什么職業(yè),都是早出晚歸一族,跟孩子溝通的時間根本沒有。但如果學校想和家長溝通,繞開學生,那就成了一廂情愿,繞開了“主題”,就變成了主角在旁邊,學校和家長冒充主角作秀!
“中國家長普遍存在一種誤區(qū),”廖兵說,比如每個父母都用生命在愛孩子,希望他過得幸福,希望他有所成就,但期望的同時,卻又一直不肯撒手,不信任,每天的交流除了“作業(yè)做了沒?牛奶喝了沒?考試怎么樣?”就沒有別的話了,怎么能不引起孩子抵觸?“此外,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既然到了學校,學得好不好,就完全是老師的問題了。這類家長,在撇清家庭教育責任的同時,實際上也放棄了家庭教育的良機?!?/p>
“這時,學校與家長之間,就會出現(xiàn)某種真空,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廖兵說。
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
如何才能彌合這兩者之間的真空地帶?
“從家長這里無法找到切入點,就從學生身上入手。”學校家庭教育骨干教師周怡設計了一堂愛心課程,叫“遇見你我”,還特別邀請到專家在學校進行體驗課教學活動,讓孩子敞開心扉,坦露自我。課程開了幾次,孩子們似乎也有了一些改變,但家長反應不明顯?!耙嗬斫夂⒆樱嗪秃⒆咏涣?,父母素質、家庭氛圍、生活習慣等均是影響孩子的重要因素?!?/p>
與此同時,學校成立了“家長學校”,強調家校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希望學校家長雙方形成一種合力,共同去探索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有的放矢地尋求孩子們能夠接受的教育方法。為了能夠讓家長和學校溝通更順暢,學校還舉行了體驗式培訓活動,丟掉“老師說家長聽”的方式,采用問卷調查、隨機采訪學生的感受,學生表演情景劇,家長們做游戲、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親身感受和體驗“你心目優(yōu)秀的孩子應該是怎么樣的”?
“所有這些活動的目的,都是希望家長能夠有所理解:教育,不應該只是學校的事情,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毙iL程前亮說。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胡曉告訴新家長報記者:“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跟家長的溝通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縫隙越來越大,形成一道難以融化的冰河。初中是一個關鍵時期,如果不在這個時候把問題解決掉,會直接影響到學業(yè)的提高,即使上了高中后,這些問題也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p>
而這些矛盾,正是七十九中倡議并發(fā)起“一千封家書”真正的意義——它試圖告訴我們,即使是網(wǎng)絡、手機等溝通交流工具日益繁多的當下,父母和孩子的距離依舊存在。就如泰戈爾的那句詩:“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