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zèn),膚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yuǎn)也已矣。”
【原文朗讀】
子張:復(fù)姓顓(zhuān)孫,名師,字子張,比孔子小48歲,陳國人,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論語》中提及20次。他崇敬孔子,好學(xué)深思,為人雍容大度,才貌過人,交友廣泛??鬃诱J(rèn)為他過于心高氣傲,而或流于一偏,對他的評語是“辟”,也就是偏激。子張喜歡與孔子討論問題,多次向孔子問政問行,孔子針對子張的缺點(diǎn),也反復(fù)對他加以不厭其煩地教導(dǎo)。
明:左“日”右“月”,像日月一樣明,心明眼亮,明見遠(yuǎn)識。
浸潤之譖(zèn):譖,讒言。浸潤之譖,象水一樣慢慢滲透的讒言。這種讒言不是迅速地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出來,而是慢慢地點(diǎn)滴積累說出來,使人不知不覺地就接受了。
膚受之愬(sù):膚受,皮膚感到疼痛。愬字上面是個“朔”,北方,寒風(fēng)。膚受之愬,指的是有切膚之感的誣告誹謗。這種誹謗急迫而至,使人猝不及防,不知所措,極易接受。
不行:行不通,不予接受。
子張問老師怎么做就算是明呀??鬃诱f:“像水那樣慢慢浸潤猶如春風(fēng)化雨般的讒言,以及猝然而至令人感到切膚之痛的誹謗,你能不被其左右,在你那里行不通,那你就可以稱得上有明見了。象水那樣慢慢浸潤猶如春風(fēng)化雨般的讒言,以及猝然而至令人感到切膚之痛的誹謗,你能不被其左右,在你那里行不通,那你就可以稱得上有遠(yuǎn)識了?!?/span>
本篇的篇名叫《顏淵篇》,在第一章中,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fù)禮為仁”。顏淵又問如何做,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第一章確定了全篇的中心思想,接下來的各章就告訴我們?nèi)绾涡摒B(yǎng)仁德,又如何具體來做,再將其延伸到為人處世和為政之道上。
前幾章分別是顏淵問仁、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司馬牛問君子、司馬牛問憂。到了本章,子張出場了,子張是孔門一個杰出的學(xué)生。但他過于心高氣傲,交友過廣,容易偏聽偏信。所以當(dāng)他問老師怎樣做才算是“明”時,孔子針對他的缺點(diǎn),告訴他如何做。
什么是“明”?日月為明,是說真正的明了明白,心里明白,眼睛明亮,并不是指人的明智和小聰明。人生在世,總會被一些假象所蒙蔽所迷惑,比如說慢慢浸潤的讒言,還有切膚之痛的誹謗。對于“浸潤之譖(zèn)”,像細(xì)雨般浸潤萬物,一點(diǎn)一滴,不露痕跡,或者你沒有察覺,或者你還很享用。對于“膚受之愬(sù)”,來得太快太猛了,讓你感覺到切膚之痛,不由得拍案而起,很容易失去理智。
這兩樣都是每一個普通人容易犯的錯誤,如何冷靜面對“浸潤之譖(zèn)”和“膚受之愬(sù)”?就要從根本上修養(yǎng)仁德,并且從內(nèi)心堅(jiān)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明眼亮。
關(guān)注公眾號“把經(jīng)典還給老百姓”,跟著張武忠老師學(xué)習(xí)《論語》、《道德經(jīng)》、《周易》等國學(xué)經(jīng)典。
版權(quán)聲明:圖片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jiān)髡呗?lián)系我們,立即處理。
合作QQ:304622491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