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其母名烏頭。
時珍曰∶初種為烏頭,象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 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別有草烏頭、白附子,故俗呼此為黑附子,川烏頭以別之。諸家不 分烏頭有川、草兩種,皆混雜注解,今悉正之。
「集解」《別錄》曰∶附子生犍為山谷及廣漢。冬月采為附子,春月采為烏頭。
弘景曰∶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八角者良。烏頭四月采。春時莖初生有腦 頭,如烏鳥之頭,故謂之烏頭。有兩歧共蒂,狀如牛角者,名烏喙。取汁煎為射罔。天雄 似附子,細而長,乃至三、四寸。側(cè)子即附子邊角之大者。并是同根,而《本經(jīng)》附子出犍 為,天雄出少室,烏頭出朗陵,分生三處,當各有所宜也,今則無別矣。
恭曰∶天雄、附子、烏頭,并以蜀道綿州、龍州者佳,俱以八月采造。余處雖有造得者, 力弱,都不相似。江南來者,全不堪用。大明曰∶天雄大而長,少角刺而虛;附子大而短, 有角平穩(wěn)而實。烏喙似天雄,烏頭次于附子,側(cè)子小于烏頭,連聚生者名為虎掌,并是天雄 一裔,子母之類,氣力乃有殊等,即宿根與嫩者爾。
曰∶烏頭少有莖苗,身長而烏黑,少有旁尖。烏喙皮上蒼色,有尖頭,大者孕八、九 個,周遭底陷,黑如烏鐵。天雄身全矮,無尖,周匝四面有附子,孕十一個,皮蒼色。側(cè)子 只是附子旁,有小顆如棗核者。木鱉子是喙、附、烏、雄、側(cè)中毗患者,不入藥用。
保升曰∶正者為烏頭;兩歧者為烏喙;細長三、四寸者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為附子; 旁連生者為側(cè)子,五物同出而異名。苗高二尺許,葉似石龍芮及艾。
宗 曰∶五者皆一物,但按大小長短以象而名之爾。
頌曰∶五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種所產(chǎn),其種出于龍州。冬至前,先將陸田耕五、七遍, 以 豬糞糞之,然后布種,逐月耘耔,至次年八月后方成。其苗高三、四尺,莖作四棱,葉如艾, 其花紫碧色作穗,其實細小如桑椹狀,黑色。本只種附子一物,至成熟后乃有四物。以長二、 三寸者為天雄;割削附子旁尖角為側(cè)子,附子之絕小者亦名側(cè)子;元種者為烏頭;其余大小 者,皆為附子,以八角者為上。綿州彰明縣多種之,惟赤水一鄉(xiāng)者最佳。然收采時月與本草 不同。謹按∶本草冬采為附子,春采為烏頭?!恫┪镏尽费浴酶阶?、烏頭、天雄一物也,春 秋冬夏采之各異。而《廣雅》云∶奚毒,附子也。一歲為側(cè)子,二年為烏喙,三年為附子, 四年為烏頭,五年為天雄。今一年種之,便有此五物。豈今人種蒔之法,用力倍至,故爾繁 盛乎? 時珍曰∶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 采為烏頭。冬則生子已成,故曰冬采為附子。其天雄、烏喙、側(cè)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 名;若生子少及獨頭者,即無此數(shù)物也。其產(chǎn)江左、山南等處者,乃《本經(jīng)》所列烏頭,今 人謂之草烏頭者是也。故曰其汁煎為射罔。陶弘景不知烏頭有二,以附子之烏頭、注射罔之 烏頭,遂致諸家疑貳,而雷 之說尤不近理。宋人楊天惠著《附子記》甚悉,今撮其要,讀 之可不辯而明矣。其說云∶綿州乃故廣漢地,領(lǐng)縣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領(lǐng)鄉(xiāng)二十,惟赤 水、廉水、昌明、會昌四鄉(xiāng)產(chǎn)附子,而赤水為多。每歲以上田熟在農(nóng)地工作壟。取種于龍安、龍州、 齊歸、木門、青堆 其花紫瓣黃蕤,長苞而圓。七月采者,謂之早水,拳縮而小,蓋未長成也。九月采者乃佳。
其品凡七,本同而末異。其初種之小者為烏頭;附烏頭而旁生者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 為鬲子;附而長者為天雄;附而尖者為天錐;附而上出者為側(cè)子;附而散生者,為漏籃子, 皆脈絡(luò)連貫,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貴,故專附名也。凡種一而子六、七以上,則皆?。环N一 而子二、三,則稍大;種一而子特生,則特大。附子之形,以蹲坐正節(jié)角少者為上,有節(jié)多 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傷缺風皺者為下。本草言附子八角者為良,其角為側(cè)子之說,甚謬矣。
附子之色,以花白者為上,鐵色者次之,青綠者為下。天雄、烏頭、天錐,皆以豐實盈握者 為勝。漏籃、側(cè)子,則園人以乞役夫,不足數(shù)也。謹按∶此記所載漏籃,即雷 所謂木鱉子, 大明所謂虎掌者也。其鬲子,即烏喙也。天錐,即天雄之類,醫(yī)方亦無此名,功用當相同爾。
「修治」保升曰∶附子、烏頭、天雄、側(cè)子、烏喙,采得,以生熟湯浸半日,勿令滅氣, 出以白灰 之,數(shù)易使干。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 頌曰∶五物收時,一處造釀。其法∶先于六月內(nèi),造大小面曲。未采前半月,用大麥煮成粥, 以曲造醋,候熟去糟。其醋不用太酸,酸則以水解之。將附子去根須,于新甕內(nèi)淹七日,日 攪一遍,撈出以疏篩攤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風日中曬之百十日,以透干為度。若猛日,則 皺而皮不附肉。
時珍曰∶按《附子記》云∶此物畏惡最多,不能常熟?;蚍N美而苗不茂,或苗秀而根不 充,或以釀而腐,或以曝而攣,若有神物陰為之者。故園人常禱于神,目為藥妖。其釀法∶ 用醋醅安密室中,淹覆彌月,乃發(fā)出晾干。方出釀時,其大有如拳者,已定輒不盈握,故及 一兩者極難得。土人云∶但得半兩以上者皆良。蜀人餌者少,惟秦陜閩浙人宜之。然秦人才 市其下者,閩浙才得其中者,其上品則皆貴人得之矣。
弘景曰∶凡用附子、烏頭、天雄,皆熱灰微炮令拆,勿過焦。惟姜附湯生用之。俗方每 用附子,須甘草、人參、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
曰∶凡使烏頭,宜文武火中炮令皴拆,擘破用。若用附子,須底平有九角如鐵色,一 個重一兩者,即是氣全。勿用雜木火,只以柳木灰火中炮令皴拆,以刀刮去上孕子,并去底 尖,擘破,于屋下平地上掘一土坑安之,一宿取出,焙干用。若陰制者,生去皮尖底,薄切, 以東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漉出,日中曬干用。
震亨曰∶凡烏、附、天雄,須用童子小便浸透煮過,以殺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鹽少 許尤好。或以小便浸二、七日,揀去壞者,以竹刀每個切作四片,井水淘凈,逐日換水,再 浸七日,曬干用。
時珍曰∶附子生用則發(fā)散,熟用則峻補。生用者,須如陰制之法,去皮臍入藥。熟用者, 以水浸過,炮令發(fā)拆,去皮臍,乘熱切片再炒,令內(nèi)外俱黃,去火毒入藥。又法∶每一個, 用甘草二錢,鹽水、姜汁、童尿各半盞,同煮熟,出火毒一夜用之,則毒去也。
「氣味」辛,溫,有大毒。《別錄》曰∶甘,大熱。普曰∶神農(nóng)∶辛;岐伯、雷公∶甘, 有毒;李當之∶苦,大溫,有大毒。
元素曰∶大辛大熱,氣濃味薄,可升可降,陽中之陰,浮中沉,無所不至,為諸經(jīng)引用 之藥。
好古曰∶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
趙嗣真曰∶熟附配麻黃,發(fā)中有補,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是也。生附 配干姜,補中有發(fā),仲景干姜附子湯、通脈四逆湯是也。
戴原禮曰∶附子無干姜不熱,得甘草則性緩,得桂則補命門。
李燾曰∶附子得生姜則能發(fā)散,以熱攻熱,又導(dǎo)虛熱下行,以除冷病。
之才曰∶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人參、黃 。
時珍曰∶畏綠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得蜀椒、食鹽,下達命門。
「主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寒濕 ,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堅積聚血瘕,金 瘡(《本經(jīng)》)。腰脊風寒,腳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亂轉(zhuǎn)筋,下痢赤白,強陰,堅肌骨,又 墮胎,為百藥長(《別錄》)。溫暖脾胃,除脾濕腎寒,補下焦之陽虛(元素)。除臟腑沉寒, 三陽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蛔動,治經(jīng)閉,補虛散壅(李杲)。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好古)。
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柔 癲癇,小兒慢驚,風濕麻痹,腫滿 香港腳, 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 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時珍)。
1.附子毒性較大,由烏頭堿類生物堿引起。
2.烏頭堿口服0.2mg可引致中毒,致死量為3~4mg.
3.中毒癥狀主要以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為主。烏頭堿對心臟毒性較大。
4.經(jīng)過炮制,烏頭堿類生物堿含量大大降低,毒性也明顯降低。
5.合理的配伍,可明顯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應(yīng)。
附子知識介紹: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側(cè)根(子根)。烏頭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叢中,分布于遼寧南部、河南、陜西、甘肅、山東、江蘇,主要栽培于四川。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挖出全株,抖去泥沙,摘取子根(附子),去掉須根,即是“泥附子”,需立即加工。
根據(jù)制備方法不同,有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之分。
1. 鹽附子側(cè)根呈圓錘形,長4至7厘米,直徑3至5厘米。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寬大,中央有凹陷的根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根或支根痕。質(zhì)重而堅硬。橫切面灰褐色,有有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環(huán)紋,環(huán)紋內(nèi)側(cè)導(dǎo)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咸而麻,刺舌。以個大,質(zhì)堅實、灰黑色、表面光滑者為佳。
2. 黑順片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至5厘米,寬0.9至3厘米,厚0.2至0.5厘米。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光澤,半透明,有縱向?qū)Ч苁Y|(zhì)而脆,斷面角質(zhì)樣。氣微,味淡。以片大、均勻、棕黃色,有光澤者為佳。
3. 白附片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0.3厘米。以片勻、內(nèi)白色,半透明者為佳。
附子補充信息: 1. 根據(jù)炮制方法不同分為附片(黑順片、白附片直接入藥)、淡附片、炮附片,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2. 因炮制或煎法不當,或用量過大,容易引起中毒。
中毒癥狀:口腔灼熱,發(fā)麻(從指頭開始漸達全身),流涎,惡心,可能嘔吐,疲倦,呼吸困難,瞳孔散大,脈搏不規(guī)則(弱而緩),皮膚冷而粘,面色發(fā)白,可能突然死亡。
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給予催吐劑;服活性炭(混于水中服下);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對癥治療;及時使用尼可剎米等興奮劑;注意保溫;必要時給氧或進行人工呼吸;心跳緩慢而弱時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附子適合人群: 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附子食療作用: 附子味辛、甘,性熱;有毒;歸心、脾、腎經(jīng);氣雄行散,可升可降,走而不守
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莠寒除濕,止痛
主治亡陽欲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寒厥頭痛,陰火喉痹,心腹冷痛,吐瀉久痢,冷結(jié)便秘,陰寒水腫,冷積疝瘕,陽虛外感,風寒濕痹,中風攣急,陰疽瘡漏。
附子食物相克: 附子反半夏、瓜蔞、白蘞、貝母、白芨;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芪、人參、烏韭。
附子做法指導(dǎo): 1. 取本品溫壯心腎陽氣之功,常與人參同用,益氣回陽。
2. 用于腎陽不足、陽痿滑精,或陽虛水泛、尿少水腫。常與肉桂等同用。
3. 可治療風寒濕痹、關(guān)節(jié)冷痛,常與麻黃、細辛、桂枝、白術(shù)、甘草、人參黃芪等配伍。
4. 內(nèi)服宜制用,外用多生用。服藥時不宜飲酒,不宜以白酒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