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
黃賓虹,初名懋質(zhì),后改名質(zhì),字樸存,號賓虹,出生于浙江金華,中國近現(xiàn)代畫家、書法家,為山水畫一代宗師。
他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80歲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其技法得力于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tǒng)一。
黃賓虹 國畫 《湖山清夏》
《湖山清夏》作于黃賓虹晚年,是他此期的典型面貌。由于目疾原因,黃賓虹生命最后一個時期的繪畫無法追求精準的輪廓與細微的筆墨刻畫,而是將幾十年蓄積的功力與情懷完全釋放到相對粗筆的山水之中,這時期畫作的墨與色,用筆與用水看似已經(jīng)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章法與規(guī)律,有很多畫作都是以濃墨在十分淺談的墨或赭石、花青上點劃,與一般山水畫先用墨筆,再點染顏色有很大差別,可整幅畫看上去,只覺無比老辣,層次井然;而且黃賓虹此時用墨極富墨彩,耐人玩味。正因為這些特點,黃賓虹晚年畫作一直被認為是他一生畫藝的結(jié)晶,格外受到鑒賞家的珍受。
黃賓虹 國畫 《湖山清夏》局部
晚年黃賓虹的變法是取徑回歸北宋,卻和西洋畫家新創(chuàng)筆觸暗合,也是受自然啟發(fā)的殊途同歸。他到晚年熔鑄皴法,用筆日趨自由,打點作皴、兼點帶皴,短筆觸越來越多,積萬千短筆,層層積染,不由讓人聯(lián)想到油畫的點;他以為中國畫的墨分五彩,就是西畫用色因光而變。印象派的基本技法是將未調(diào)配的原色點到畫上,顏色看起來特別通透、明亮、自然;黃賓虹以宿墨、石色打點,積點、積彩,效果很相似,卻是不折不扣的國畫手法。
黃賓虹 國畫 《湖山清夏》局部
黃賓虹在晚年變法中特別注意保持中國畫重精神、神似的傳統(tǒng)與特色,在授法弟子王伯敏與朱硯英時都深入闡述并反復強調(diào)。他以為寫山水不能像攝影只取形似,要“奪”其內(nèi)涵神韻。江山雖然如畫卻永難企及繪畫所營造的理想化之美,要以畫壇前賢發(fā)明的各種筆墨法、人工剪裁來巧奪天工,由實入虛、虛實結(jié)合,求真內(nèi)美。
黃賓虹寫北宋陰面山,和“四王”后畫壇主流寫陽面山不用重墨重色、所作山巒幾乎全白不同,是為探究真山形態(tài)。但當王伯敏問他為何正午陽光燦爛,山頂反是濃黑的,他回答說:“作為畫,一切為了悅目?!?/p>
黃賓虹 國畫 《湖山清夏》局部
他此時山水是虛實兼?zhèn)?,實處是濃黑墨點與青綠斑駁色點的融合無際,斑斕秾古宛若商周彝鼎、良渚古玉,以此來摹寫真山實水;而筆墨之外體現(xiàn)自然濃郁的生機和文化歷史的厚重感、靜穆和諧的精神情韻,就是畫的實中虛。在畫中他是借白光、用水等形式表現(xiàn)虛處。
黃賓虹 國畫 《湖山清夏》局部
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最講求布白,天空、水面、云氣就是虛白。北宋畫多寫深黑晦冥的夜山卻不顯沈悶窒塞,如董源就在山頂畫磯頭(明亮石塊)使畫面有光的表現(xiàn)。黃賓虹也常說“北宋云中山頂”,“巨然畫山中云氣,常于空白處浮現(xiàn)紙上,突過前人”。明末的龔半千在用濃墨外于用光上也有突破。黃賓虹繼承前人用光和傳統(tǒng)畫學中知白守黑、計白當黑的虛實之旨,在無數(shù)個靜看夜山的日子里見到月光照在夜山上勾勒出的輪廓、山中房屋的燈光在萬壑深黑中明滅,尤其是在瞿塘峽那個晚上看到”月移壁”景象使他覺得整座山就如一堵月下的墻壁,于是頓悟了那神秘的白色靈光。他后來作畫總是在山頂、石頭、樹木、房屋、小橋流水、人物等畫中主要實體周圍留出一些空白,那整體密實、墨色濃黑的畫面中的白色亮光,使畫中處處顯得空靈通透。黃賓虹以為那就是他所求的無虛非實的化境。
END
—版權(quán)聲明—
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
編輯丨陳麗玲
主編 | 廖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