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境——蘇州園林寫生作品展
參展畫家:
周京新、束新水、劉懿、徐鋼、梁雨、房漢陸
開幕時間:2015/3/26/15:00(星期四)
展覽時間: 2015/3/26—2015/4/12
展覽地址:蘇州美術館(蘇州市姑蘇區(qū)人民路2075號)
主 辦:南京藝術學院、江蘇省國畫院
承 辦: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蘇州美術館/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蘇州國畫院、南京芥墨藝術館
協(xié) 辦:藝加文投、新華日報報業(yè)集團蘇州辦事處
寫生瑣記
文/房漢陸
山水寫生在讀本科時就經(jīng)歷過,只不過是偶爾為之,真正對山水寫生有認識,有感悟是從讀研期間隨導師蘇州寫生開始。
一、 看導師作畫有感
與周老師近距離接觸,學習的機會很是珍貴。第一次隨周老師外出寫生是在蘇州常熟的興福禪寺,周老師在選景上從不浪費太多時間,讓我望而卻步的高墻和大樹他都是一一畫下來,極其精美、有氣勢,讓我大開眼界。
我先看了周老師第一張寫生的全過程,看周老師畫畫很是享受,其言一點不假,周老師作畫用筆節(jié)奏美感和虛實氤氳而生的畫面,完完全全地把人帶入他畫面的情景中,在他的畫中有細微處的惟妙惟肖和大筆頭暢行下的舒展,細微處無雕琢之感,放膽之處依然緊扣造型,不做作,整體畫面凝聚而通透,氣勢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就用筆的節(jié)奏,在周老師這里,顯然不是單純的秀動作,他是一筆筆的寫,每一用筆,無論形狀之大小、曲直、干濕都筆筆落實到造型上,是墨也是型,是他筆下的水墨造型在抓住了每個觀者的心,畫的不過是眼前很平常的景,到了他的畫面也是絕對的真實,但經(jīng)過周老師的筆墨塑造還真的是那么的鮮活、真切、自然,可謂是真實與表現(xiàn)的完美融合。畫的人投入,周老師坐下來幾乎是半天半天不動,完成6平尺的大畫;看的人癡迷,像是被一塊強大的磁場吸引著,在周老師后面圍成一團,站累了蹲著看,托著下巴看,就是舍不得離開,還會忍不住找個人耳朵邊,從嘴里輕微的冒出一句:“看周老師畫畫真享受!”連說這句話的時候神情、語氣都能看出對方沉浸在周老師畫面中的滿足感,心靈也像是被水墨浸透了似的滋潤。
我在寫生時總是舍不得離周老師太遠,老師每一張畫的寫生過程我都會忍不住跑過去看幾次,于是周老師在晚上的飯桌上和我開玩笑,說我來來回回跑的太辛苦,得多吃兩塊肉。呵呵,吃肉那有看老師畫畫享受,肉吃多了會膩,看老師畫畫會陶醉。新水兄和我說:“周老師畫的實在是太好了!那敢多看,害怕看多了會陷進去自己不會畫了。”這也是大實話。
二、從閑談到學術
在寫生過程中,我們也時常會和導師閑談很多話題,不完全是學術,但無不和學術相關。
我看周老師畫中許多靈動的墨線因畫面不斷的做加法過程中被墨色有所覆蓋,似乎有點不舍得,便帶著疑惑問周老師:“遠處山上毛竹后面的雜草雜樹是否可以不畫或少畫些,這樣可以保留畫面那么多好看的線條,畫面也挺空靈的?”周老師回答道:“在家畫畫可以這樣想,我是難得有機會出來寫生,寫生不同于在家畫畫,這對我來說就像是出來采購物品,采購足夠多,儲備才充分,在家方可慢慢享用,所以我要盡可能把我眼前看到的畫出來,盡可能的做加法,不為了所謂的空靈做減法,現(xiàn)在許多畫家總喜歡把寥寥數(shù)筆說成是什么“逸筆草草”、“空靈”,不愿意深入,這其實是當今許多畫家的致命之處......”我也終于明白了老師的想法,也似乎給我思想的翅膀上插上了幾根羽毛,促使我思考。
事實,周老師近兩年的風景寫生和以往不同,他以往的園林題材的寫生是以他拿手的水墨雕塑手法來畫風景,語言純粹,獨樹一幟,在學術圈眾人的喝彩聲中,他卻沒有坐享其成,又開始了新的探索,試圖從大自然中找到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新的法則和秩序。傳統(tǒng)山水技法齊全,程式完備,今天的創(chuàng)新該有多難。自然是豐富的,潛藏著無數(shù)的創(chuàng)新契機,然而大自然中容易被發(fā)現(xiàn)歸類的法則幾乎被挖掘一空,成為“芥子點”、“披麻皴”等符號奉獻給我們;同時大自然也是繁雜的,寫生中能夠借手上對傳統(tǒng)的學習所得的筆墨,意象化的手段換取自然風景中的繁雜,這已是高明之舉,而那些寫生作品中看不到真實自然的生機,而以傳統(tǒng)的皴法、點法等符號套路化的替換現(xiàn)實中的景物,像是傳統(tǒng)畫譜的劣質(zhì)翻版,其原因是覺悟不夠?還是逃避困難?
“把我眼前看到的畫出來”,不過是便于我理解的直白說法,其實他對畫的每個角落都有著認真的經(jīng)營,周老師所做不是“畫到”了就好,寫生中可見他完全不滿足于用已有的筆墨符號化、形式化的意象取換自然物象,而是在捕獲自然的鮮活來演繹筆墨造型的生動,試圖從傳統(tǒng)、生活、個人的審美的集大成中創(chuàng)造有別于傳統(tǒng)的“新法則”;如果說他畫里面的新秩序,那是我發(fā)現(xiàn)他作畫過程中有一條清晰、嚴謹、銜接準確的線路,這線路像是串聯(lián)珠寶一般把整個畫面貫穿起來。傳統(tǒng)山水構圖有“三遠法”為程式,僅以“三遠法”為手段不足以呈現(xiàn)現(xiàn)實場景的真實,在兩者不和諧中妥協(xié),而不在“師造化”中變通,顯然不符合傳統(tǒng)的發(fā)展觀,可見這種“新秩序”之價值。以周老師的才情,在線條、墨色、圖式等任何一點上做形式,都可以是“時代先鋒”,相信這些在他看來實在是算不了什么,他從不在某一點的形式上持久迷戀而喪失不斷探索的動力和他在繪畫道路上追求的抱負。在他寫生的過程中我似乎發(fā)現(xiàn),周老師在從他畫的內(nèi)核,由內(nèi)而外的系統(tǒng)的整合繪畫語言,正因為他畫中有個非同一般的內(nèi)核,畫里面總有著像磁場般的凝聚力和釋放的張力。
我的疑問也正是周老師感興趣的話題,獨特的見解可見他思考的深度和他在實踐中排除世俗,突破傳統(tǒng),挑戰(zhàn)自我的探索精神。周老師說著說著,還停下手中的筆站了起來和我們聊了足足有半小時,很是難得;我敢于直言,隨意發(fā)問,也是頗有收獲。
話題也不只是學術,周老師還聊到他小時候是個孩子王,怎么個調(diào)皮,怎么個惡作劇,我開玩笑說:“怎么就看不出來呢?”心想:這么善良、厚道、有修養(yǎng)的高人,又是怎么從從一個惡作劇的孩子王練就而來的?
還是我引起的一個話題,聊到做行政事務。周老師說:“是上面領導要我做,我以前在美院做院長是幾次申請辭職,領導不讓,我也希望像你們一樣輕松自由,有空就出去寫生,多好。我有時整天坐班做事還不是為大家,我又沒想圖什么好處……”。說來也是,周老師喜歡寫生,這次外出那么久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很多事都被推辭了,還在5天內(nèi)“被迫”回去3次,連飯局都不去趕回來畫畫。平日里我們都知道,他是責任感很強,做事認真、嚴謹、周到,對自己要求很高,卻從不輕易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在寺廟寫生時從不在地面留下一點垃圾,即便是很小很小的紙片,這些都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
三、我理解的筆墨造型中的構成關系
在導師的指導下,在長期的寫生、創(chuàng)作的探索中,我對山水的寫生的筆墨和空間的造型有了一定的認識, 從客觀自然的景到紙上的畫作有著筆墨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筆墨意象要落實在具體造型的意象畫面上。寫生中物象造型的塑造以及物象和物象之間層次關系的塑造決定畫面的空間,但面對自然時常感到景不入畫,這些也未必能在傳統(tǒng)山水中找到具體方法來解決,也只有自己去琢磨,但這些反倒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挑戰(zhàn)機遇,挑戰(zhàn)成功也正是我們創(chuàng)新面貌形成的契機。
我最初寫生時為了把物象畫像,只是像畫素描那樣去堆積筆墨,畫面黑黑的一片不透氣,沒有空間感,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筆墨品位和情趣,吃力不討好,事倍功半,思考再三,覺得還是自己的筆墨造型出了問題,如果有“意象”造型意識貫穿繪畫,筆墨和造型就能相得益彰。這樣的意識使我在寫生作品中注意用筆的“意”,同時在“意”的精神指導下,在山水寫生的造型上找到了合理的概括處理的方法,在物象和物象的空間關系上,加強蔬密、虛實的層次,在繁雜的物象間找到取舍的理由,不再面面俱到的去雕琢,而是有意識的營造出畫面節(jié)奏使其產(chǎn)生空間感。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描繪像古典油畫中空間的真實性,而是讓筆墨韻味借助自然空間得到自我情感的抒發(fā),空間造型是抒情的依托,而不是自然的真實再現(xiàn)。
寫意的筆墨和造型在作品中最終是合而為一的,物象的形用筆墨來塑造,筆墨也只在塑造物象的型。面對自然,我總是在琢磨著我眼中的自然的樣子,并想著借助筆墨使其轉(zhuǎn)化成為畫面的造型,造型也因此具了有筆墨性,自然物象的形也因此轉(zhuǎn)化為畫面的造型。筆墨造型是從單個物象的型到更多物象的筆墨造型,直到整個畫面的空間、圖式等,如果把筆墨理解為純粹是感性層面上的韻味、功力等,片面的強調(diào)這些勢必使筆墨趨于形式,隔離了筆墨造型和畫面中空間、圖式等的融洽關系。筆墨承載著對造型的塑造,筆墨只有完成對物象、空間、圖式等的塑造才是筆墨價值的體現(xiàn)。
我認為,作畫前的經(jīng)營不是物象的形在畫面上的簡單的排序,而是要使筆墨造型的各元素之間有著默契而有序的呼應,以及默契和呼應中畫家對意境的追求,這便是中國畫的“意”的體現(xiàn)。落筆前把筆和筆之間,造型和造型之間的承接、開合關系做到心中有數(shù),筆墨的虛實、蔬密,造型的松軟、堅實等趣味盡在其中,這也就是“意”在筆先。寫意當“意”在先,“寫”隨后,以“寫”鋪道,“意”方能貫穿始終,“寫”是手段,“意”是精神,“寫”的動作呈現(xiàn)的是具有意象精神的生命體。有了“意”的精神,“寫”的韻味、功力自然蘊涵其中,寫意的語言也漸顯包容,畫的氣象也漸顯宏大。
四、心鏡成像,心像構成畫面
我說的構成,在水墨作品中無非是筆墨的點、線、面的對比關系的構成,道理似乎很簡單,事實,我們在寫生或創(chuàng)作的實踐過程中總是把古人或身邊人的作畫方法變成自己的習慣性的動作語言,隨導師兩次蘇州園林寫生,導師在教過程中從不空談意境、格調(diào)、品味之類的大道理,而在畫面各個關系的處理上視不同情況講解,使其進一步完善,句句落實在畫面本身,但導師對筆墨造型的方圓、曲直、虛實的看法和理解無不帶著某種“意象”。我暫且把導師所說理解為畫面的構成關系,所以堅信這一理論。同時,在觀摩導師作畫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陶醉在導師的筆墨磁場中,作品難免受到導師影響,所以,在第二次寫生展中我最大的目標和愿望是在個人語言的尋找和確立上,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我意識,認識自然其本身就是一個創(chuàng)作過程。
內(nèi)心好像是一面鏡子——心鏡,我們?nèi)裟馨炎匀辉谛溺R成心像,此像乃自然物像和作者情感意識相融匯而成之像,是自然物象經(jīng)內(nèi)心錘煉之像,是畫家自我意識下的具有個人精神的心像。由心境成心像,再由手寫心像,此時感性和理性可以得到合理的支配,并可滌除心中不該有的肆意和膽怯,景在胸中,情景交融,以“寫”傳遞。
自然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只是由實景到作品的畫需要一個通過心鏡反射到畫面的過程,畫需要筆墨語言來轉(zhuǎn)換,往往,畫面中需要點的出現(xiàn)的時候,現(xiàn)實自然中也確實有需要的點存在,需要有線的出現(xiàn)時,現(xiàn)實自然中就能找到相應線的存在——越畫越順應內(nèi)心的那個畫面,最終有了宣紙上筆墨構成的畫面。自然和情感在內(nèi)心這面鏡子上交融成像,師造化不是被動的模仿自然,而是自然在我內(nèi)心構成的水墨旋律。
蘇州園林寫生起初確實不是我的所長,歷來園林畫家較多,成自家面貌也難,但蘇州園林的精美也確實讓我喜歡,每在寫生困難中想退卻時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受益。其實寫生也少不了如園林建造般經(jīng)營,正如先生所言“寫生就是創(chuàng)作”。
部分寫生作品
滄浪亭寫生之一 46cm × 69.5cm 紙本水墨 2014獅子林寫生之二 45cm × 69cm 紙本水墨 2014滄浪亭寫生之二 68cm × 69cm 紙本水墨 2014 獅子林寫生之三 68cm × 69cm 紙本水墨 2014園林 · 二 35cm × 45cm 紙本設色 2014留園寫生之一 35cm × 45cm 紙本水墨 2014獅子林寫生之一 45cm × 67.5cm 紙本水墨 2014網(wǎng)師園寫生之一 45cm × 69cm 紙本水墨 2014興福禪寺空心潭寫生之一 56cm × 42cm 紙本水墨 2013興福禪寺空心潭寫生之二 56cm × 42cm 紙本水墨 2013興福禪寺空心潭寫生之三 56cm × 42cm 紙本水墨 2013拙政園寫生之一 34cm × 69.5cm 紙本水墨 20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敬請關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