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們重點介紹了中醫(yī)溫法之回陽救逆之法,詳細闡述了能夠救人生命于危急一線的四逆湯。今天,小編帶著大家繼續(xù)聊中醫(yī)溫法之溫中袪寒法,該種方法主要是針對那些身體有內寒但還不是特別嚴重的人群,介于溫經散寒法和回陽救逆法之間。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疾病是由寒氣引起的,也就是說寒氣為很多疾病的根子。寒氣的來源很多,一般可分為外寒和內寒:外寒顧名思義就是由外界風寒引起的,比如我們所說的風寒感冒;內寒則是由人體自身陽氣不足引起的。
無論是外寒還是內寒,都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傷害。以脾胃受寒為例,我們在衣食住行上稍加不注意,便會中招,看看有沒有你。
一是喜食冷飲甜品。坊間有句口頭禪“冰鎮(zhèn)飲料一時爽,茶不思來飯不想”,且看:夏季炎炎,一口氣喝掉一瓶冰鎮(zhèn)飲料,透心涼;冬日漫漫,一邊吃著熱氣騰騰的火鍋,一邊喝著拔涼拔涼的冰鎮(zhèn)紅牛。口腹之欲是爽了,卻遭殃了脾胃。
二是酷愛反季水果。如果說冷飲是脾胃遭殃的罪魁禍首,那么反季節(jié)水果絕對是不二之選,正常吃水果補充維生素無可厚非,前提是要“因時制宜”,但是很多在本不該吃水果的季節(jié)大量吃著反季節(jié)水果,比如大冬天在暖氣房里吃著西瓜,貌似很酷,殊不知西瓜正在蠶食你的陽氣。
三是冬季??嶂b。冬季的大街上,形形色色的男女著裝清涼,露著腳脖子,更有甚者,穿著露臍裝,下露大腿上露肚臍,這些人真的是太無知了,尤其是女孩子,婦科病來襲的時候不后悔嗎?俗話說“人暖腿,狗暖嘴”,狗冷的時候都知道縮成一團,把嘴巴藏起來,何況是人呢。
四是濫用各種藥物。過度醫(yī)療的話題這里就不說了,動不動就消炎藥、抗生素和激素并用,更有甚者,中西醫(yī)結合,外加清熱解毒的中成藥,西醫(yī)大夫開的藥充其量只能叫草本藥劑,消炎、清熱的藥,都會傷害到身體的陽氣,之所以很多人感冒過后飯量都會減小,是因為感冒期間服用的藥物傷害到了脾胃。
以上因素均能引發(fā)人體受寒,那么人體受寒后會有哪些寒象表現呢?
一是面色蒼白。身體內的寒,反應在人的面色上,就會是蒼白色,比如人運動熱起來了,臉色就會紅潤起來,冬天氣溫降低了,臉色就會比較白,缺乏血色。
二是四肢不溫。手和腳涼涼的,怎么暖也暖不熱,是因為陽虛會導致人體失去溫化、溫煦、溫通作用,熱力的來源不足了,手和腳自然是冰涼冰涼的。
三是脘腹冷痛。腹中隱隱作痛,主要是由于寒性痙攣收縮引造成腹痛,一般情況下表現為虛癥,用熱水袋敷或者手按壓會緩解疼痛,反之則為實癥,用手按壓疼痛加劇。
四是脘痞食少。前文提到過,陽氣之于脾胃具有腐熟、溫化水谷的作用,一旦脾胃失于溫化,就容易津液凝聚,上下不通,失去運化動力,自然吃的就少了。
五是泄瀉嘔吐。前文提到過,胃氣以降為順,脾氣以升為順,由于寒性收引凝滯,導致脾胃氣機升降失常,胃氣不降反升,自然會出現反胃嘔吐的癥狀。
六是小便不利。中土(脾胃))濕寒,運動停頓,木氣不能疏泄,故而小便不順暢。
弄清楚人體寒氣的來源和受寒的癥狀后,我們就不難對癥下藥以尋求解決之道。如果是外寒,只需要解表,微微地出點汗就能夠將身體的寒氣驅走;如果是內寒,則是需要溫度的,需要補充人體陽氣以驅走寒氣。
中醫(yī)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脾胃生寒,是因為脾土的根源是相火,相火少所以中土(脾胃)寒冷。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車輪的話,脾胃(中土)就是中軸,心肝肺腎(火木金水)就是車輪,中軸運轉則車輪行進,如果一個人上下都是病,不用分治療上下,只需要推動中軸運轉,車輪自然就開始運動了,這就是運軸行輪之法,典型的中醫(yī)治病思維。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運用運軸行輪之法,通過理中湯補脾陽以袪寒:“霍亂,頭疼,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薄按蟛〔詈?,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霍亂為陰盛之證,中氣凝滯不運轉,濕盛者用五苓散瀉濕,寒盛者用理中湯溫中。病后陽虛,胃寒氣逆,津唾上涌,久不了了,胸上有汗,此當以丸藥溫之,適合用理中丸。
理中丸方子組成:人參12克,白術12克,炙甘草6克,干姜12克。
人參,性溫,味甘、微苦,入心經、肺經、脾經、腎經,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效,主治體虛欲脫、氣短喘促、自汗肢冷、精神倦怠、食少吐瀉、氣虛作喘或久咳、津虧口渴、消渴、失眠多夢、驚悸健忘、陽痿、尿頻、一切氣血津液不足等癥。
白術,性溫,味苦、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主治脾氣虛弱,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乏力等證。
干姜,性熱,味辛,入脾經、胃經、腎經、心經和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等癥。
炙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經,具有滋陰養(yǎng)血,益氣通陽,復脈定悸之功效,主治心陰陽兩虛、虛勞肺痿、肺燥陰傷等證。
上述方子中,干姜辛熱,溫中焦脾胃,助陽祛寒,為君藥;人參益氣健脾,培補后天之本以助運化,為臣藥;白術健脾燥濕,防脾虛生濕,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為使藥。正如《傷寒明理論》曰:“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臟也。脾胃應土,處在中州,在五臟曰孤臟,屬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此丸專治,故名曰理中丸?!?/p>
理中湯作用原理:重用干姜溫助中陽兼化寒邪,奏燥濕溫中、行郁降池、補益火土、消納飲食之功;配伍人參補中焦脾胃之虛,辛能散寒,甘能補中,一溫一補,合中焦脾胃虛寒之病機,奏甘辛化陽之功;脾為燥土,喜燥惡濕,故佐以苦溫之白術,奏補脾氣、祛濕池之功;炙甘草溫中健脾、緩急止痛,與干姜為伍,取甘草干姜湯之意,奏補陽氣、除寒邪之功。四藥合用,溫中焦之陽氣,祛中焦之寒邪,健中焦之運化,共奏溫中袪寒、補益脾氣之功。
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主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本方加枳實、茯苓,名枳實理中湯,主治寒實結胸欲絕,胸膈高起;本方加茯苓、川椒、烏梅,去炙甘草,名理中安蚘丸,主治胃寒吐蚘;本方加黃連、茯苓,名連理湯,主治傷暑瀉而作濕;本方加陳皮、茯苓,名補中湯,主治泄瀉;本方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主治腹?jié)M痞悶兼食積者。
脾胃為后天之本,有氣血之源和營衛(wèi)之根之稱,其生理功能在臟腑活動中舉足輕重,一旦受損,往往變癥百出,故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說。理中丸具有具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之功效,如果你平時脾胃比較虛寒,陽氣不足,由于吃了涼東西、或者吹著寒風等造成脾胃受寒,水濕聚集成痰飲,困阻中焦氣機,出現了胃脘疼痛、上吐下瀉等情況,不妨參考上述藥方,在醫(yī)師的指導下合理用藥,把脾胃溫暖起來,讓身體的陽氣充足,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愿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望每個人都做自己的神醫(y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