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之劑
祛風之劑就是治療由于外風或內(nèi)風引起的各種疾病的方劑。
外風就是風邪乘人體正氣虛弱,營衛(wèi)空疏的機會侵入,發(fā)生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筋脈拘急,口眼歪斜,說話困難,語音不清等一般“真中風”的證候?;蛘甙l(fā)生肢體體酸痛,麻木不仁的“痹證”。這種因外風造成的證候應當以散風為主,結(jié)合溫陽益氣或養(yǎng)血通經(jīng)絡的方法進行治療。
內(nèi)風是因為起居失常,飲食失節(jié),真陰虧損,以致虛風內(nèi)動,引起的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能說話等類中風證。另外如神昏痙逆,四肢抽搐的肝風,也是內(nèi)風的范圍。這種證候應當用熄風的方法治療。因此,祛風之劑分為散風熄風兩大類。
1、 小續(xù)命湯(孫思邈)風痙通劑。
本方由麻黃、桂枝、川芎、人參各一錢,芍藥、杏仁各三錢,黃芩、防已各二錢,甘草、附子各一錢,防風二錢,生姜三錢,共十二味藥組成,水煎分三次服。治療正氣虛弱口眼歪斜,語言困難等癥。因為這種正虛邪實的證候,治療不當時很容易發(fā)生危險,而本方能扶正祛邪,轉(zhuǎn)危為安,所以叫小續(xù)命湯。
麻黃、桂枝、防風、防已,發(fā)散肌表,祛風逐濕。杏仁、黃芩,宣肺清熱。人參、甘草,益氣補中。川芎、芍藥,養(yǎng)血和營。附子助陽,既增強補益的力量,也增強發(fā)表散邪的力量。再加生姜的溫中散寒,所以凡六經(jīng)被風邪所中的證候,都可以用本方加減通治。
2、 大秦艽湯(朱丹溪)搜風活血降火。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防已兼甘術(shù),風邪散見可通嘗。
本方由秦艽、石膏各三兩,羌活、獨活、防風、川芎、白芷、黃芩、生地黃、當歸、酒炒白芍、茯芩、炙草、土炒白術(shù)各一兩,細辛五錢,共十六味藥組成,研成粗末,每次用一兩煎服。治療中風手足涌運動、舌強不能言語等癥狀。
因為秦艽能祛散一身的風邪,又配合了羌活散足太陽膀胱經(jīng)風邪,白芷散足陽明胃經(jīng)風邪,川芎散足厥陰肝經(jīng)風邪,細辛、獨活散足少陰腎經(jīng)風邪,防風隨諸藥搜逐各經(jīng)風邪,所以叫大秦艽湯。
但是風邪乘虛而入,散風藥又多有辛散燥烈的特征,所以用生地黃、熟地、當歸、白芍來養(yǎng)血和血,白術(shù)、茯苓、炙草來益氣補中。而黃芩清上焦之火,石膏散胸中之火,生地清下焦之火,于是合成了這一既有搜逐各經(jīng)風邪,又有活血降火作用的方劑。凡是外風傷人而散見各經(jīng)的中風輕證,可以通用本方治療。
3、 三生飲(《局方》)卒中痰厥。三生飲用烏附星,三皆生用木香聽,加參對半扶元氣,卒中痰迷服此靈,星香散亦治卒中,體肥不渴邪在經(jīng)。
本方由生南星一兩,生川烏、生附子各半兩,木香二錢,共四味藥組成,研成粗末,每次用一兩,加生姜十五片同煎溫服。因為方中三味藥都是生用,力量更大,所以叫三生飲。
生南星散風除痰,生附子溫脾逐寒,生川烏溫脾逐風,二者又能通行經(jīng)絡,無處不到,再加木香調(diào)理逆氣,生姜制烏、附、南星的毒性,并能溫中開結(jié),所以卒中中風,寒痰壅盛,昏迷不知人事,四肢厥冷,兩手握拳有力,語言困難等證,煎服此方,能獲得較好效果。
如果病人平素元氣虛弱而卒中風痰迷的,可將本方和人參院兩(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即有加參對半扶元氣之意)同煎溫服,有扶助元氣的作用。
“星香散”只用膽星八錢,木香二錢,研末煎服,有化痰調(diào)氣的作用。也能治療卒中風痰迷(屬于平素體肥多痰,口不能渴的邪中經(jīng)絡的輕證)。
4、 地黃飲子(劉河間)喑厥風痱。地黃飲子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棗服,喑厥風痱能治之,虛陽歸腎陰精足。
本方由熟地、山茱萸、石斛、麥冬、五味子、石菖蒲、遠志、茯苓、肉蓯蓉、肉桂、炮附子、巴戟天各等分,研成粗末,每次用五錢,加入少許薄荷和生姜、大棗同煎溫服。
凡是因為腎陰虛弱,虛陽暴越,發(fā)生突然口噤舌喑,不能言語,手足厥冷,四肢不能運動的喑厥風痱證都能用本方治療。
本方以熟地黃滋養(yǎng)腎陰為主,所以用地黃作為方名。而肉桂、附子、蓯蓉、巴戟天等引虛陽返歸腎中,麥冬、五味子補益肺腎的陰液,石斛滋胃陰而平肝,山茱萸溫肝而固腎中精氣,遠志、茯芩、菖蒲等養(yǎng)心開竅而通心腎,調(diào)協(xié)水火,使浮越在上的虛火重歸于腎中,腎陰充足后就能養(yǎng)肝,因此,陰陽平衡,五臟皆安,喑厥風痱等癥狀自然都可消失。
5、 獨活湯(朱丹溪)瘛縱昏憒。獨活湯中羌獨防,芎堅辛桂參夏菖,茯神遠志白薇草,瘛縱昏憒力能匡。
本方由羌活、獨活、防風、川芎、當歸、細辛、肉桂、人參、半夏、石菖蒲、茯神、遠志、白薇各五錢,炙草二錢半組成,共研粗末,每次用一兩,加姜、棗同煎溫服。治療肝虛而被外風侵入,發(fā)生瘛縱,神志昏憒不清,或兼有惡寒發(fā)熱等證。
羌活、獨活、防風能祛散外風,細辛、肉桂能溫經(jīng)活絡,半夏除痰,川芎、當歸能活血和血,血脈和調(diào),外風自去。再加菖蒲開心竅,人參補心氣,茯神、遠志安心神,白薇退熱散風,姜、棗和營衛(wèi),于是風靜火息,神志安寧,而昏憒瘛縱的病證,在本方藥力的匡救下能恢復正常。
6、 順風勻氣散(蘇沈良方)歪僻偏枯。順風勻氣術(shù)烏沉,白芷天麻蘇葉參,木瓜甘草青皮合,歪僻偏枯口舌喑。
本主由白術(shù)二錢,烏藥一錢半,沉香、白芷、紫蘇葉、木瓜、炙草、青皮各五分,天麻、人參各一錢組成,分三次煎服,每次加生姜三片同煎,有調(diào)勻氣的運行,使風病順利解除的功能,所以叫順風勻氣散。
烏藥、沉香、青皮,可以調(diào)理氣機,使運行正常。人參、白術(shù)、炙草,可以補益正氣。一補一調(diào),正氣的運行自然平勻,疏風理氣,木瓜伸筋舒絡,所以能治療由于氣血不和而中風,出現(xiàn)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即偏枯),以及舌喑口不能言的證候。
7、 上中下通用痛風方(朱丹溪)治上中下痛風。黃柏蒼術(shù)天南星,桂枝防已及威靈,桃仁紅花龍膽草,羌芷川芎神曲停,痛風濕熱與痰血,上中下通用之聽。
本方由酒炒黃柏、蒼術(shù)、姜制天南星各二兩,桂枝、威靈仙、紅花、羌活各二錢半,防已、白芷、桃仁各半兩,龍膽草、川芎、炒神曲各一兩組成,共研細末,用神曲煮糊和成丸藥,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三錢),白開水送下。能通治周身骨節(jié)疼痛風證,所以叫做上中下通用痛風方。
痛風證有受寒、受濕、夾熱、夾痰和血脈不和等原因,而方中黃柏清熱,蒼術(shù)燥濕,龍膽草瀉火,防已行水,合起來能治濕和熱。南星燥痰散風,桃仁、紅花能活血行瘀,川芎調(diào)血中之氣,合起來治痰和血,桃仁、紅花能活血行瘀,川芎調(diào)血中之氣,合起來治痰和血。羌活去骨節(jié)間風邪,白芷去頭面的風邪,桂枝、威靈仙去手臂足脛的風邪,合起來能去周身骨節(jié)的風邪。而神曲消中焦脾胃積滯之氣。因此,本方既能疏風邪于上,又能瀉熱滲濕于下,還可以活血燥痰消滯而調(diào)中,所以上中下的痛風皆通用。
按:這首方歌煩瑣難記,第一句也沒有方名,與本書其他歌訣的體例不同,另寫如下,供讀者參考?!吧舷峦ㄓ猛达L方,桃紅蒼柏曲星羌,桂芷威防芎膽草,濕熱痰血祛之良?!?br>8、 獨活寄生湯(孫思邈)風寒濕痹。獨活寄生艽防辛,芎歸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冷風頑痹屈能伸,若去寄生加耆續(xù),湯名三痹古方珍。
本方由獨活二錢,桑寄生四錢,秦艽、防風各二錢,細辛、川芎各一錢,當歸、熟地、白芍各三錢,肉桂一錢,茯苓、杜仲、牛膝各三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共十五味藥組成,水煎分三次服。治療由于風寒濕三種邪氣造成的痹證。
獨活、細辛,能入足少陰腎經(jīng),溫通血脈,配合秦艽、防風疏風經(jīng)絡,升發(fā)陽氣而祛風邪。桑寄生益氣血而去風濕,配合杜仲、牛膝強筋骨而固肝腎。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活血養(yǎng)血,人參肉桂、茯苓、甘草,益氣補陽。所以既能驅(qū)邪,又能補正,對肝腎陰虛有熱,被風寒濕乘虛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腳腿冷痹無力,屈伸不便的頑固痹證,有能使之屈伸自如的療效。
本方若去桑寄寄生,加黃芪、續(xù)斷,也能治療風寒濕痹,所以叫“三痹湯”,是古代的經(jīng)驗方。
9、 消風散(《局方》)消風散熱。消風散內(nèi)羌防荊,芎樸參苓陳草并,僵蠶蟬蛻藿香入,為末茶調(diào)或酒行,頭痛目昏項背急,頑麻癮疹服之清。
本方有消散風熱的作用,所以叫消風散。由羌活、防風、川芎、人參、茯苓、炙草、僵蠶、蟬蛻、藿香葉各二兩,厚樸、荊芥穗、陳皮各半兩組成,共研細末,每次服三錢,用茶調(diào)或者酒調(diào)都行。
羌活、防風、川芎、人參、茯苓、炙草、僵蠶、蟬蛻、藿香葉各二兩,厚樸、荊芥穗、陳皮各著兩組成,共研細末,每次服二錢,用茶調(diào)或者酒調(diào)都行。
羌活、防風、荊芥、川芎,都是辛散的藥品,能去上部頭目項背的風邪。僵蠶、蟬蛻能清風熱、化痰結(jié)、去皮膚風邪。藿香、厚樸能去穢濁之氣而散中滿。人參、甘草、茯苓、陳皮能益氣和中。合起來成為扶正驅(qū)風清熱的方劑。所以因風熱上攻而致的頭痛目昏,項背拘急,鼻塞多噴嚏,以及皮膚頑麻,或發(fā)搔癢癮疹等證,服本方后都能清除。
10川芎茶調(diào)散(《局方》)頭目風痛。川 芎茶調(diào)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正偏頭痛悉能康,方內(nèi)若加僵蠶菊,菊花茶調(diào)用亦臧。
本方用川芎、荊芥各四兩,防風一兩半,細辛一兩,薄荷八兩,白芷、炙草、羌活各二兩,共八味藥組成,研細末,每次服二錢,用茶清調(diào)送下,所以叫川芎茶調(diào)散。
羌活治足太陽膀胱經(jīng)頭痛,白芷治足陽明胃經(jīng)頭痛。川芎治足少陽膽經(jīng)和足厥陰肝經(jīng)頭痛,細辛治足少陰腎經(jīng)頭痛。而其中川芎還能統(tǒng)治各經(jīng)頭痛,所以用川芎做方名,突出本方治風邪頭痛的作用。
但是風邪上攻頭目,還須用升散上行的藥物,所以用荊芥、薄荷來消散上部風熱,清利頭目,配合防風和以上治各經(jīng)頭痛的藥物,共同升清陽而散風邪郁熱。并加甘草和中益氣,使升散不致耗氣。還恐上部風熱不能全清,更用苦寒清頭目的茶來調(diào)服,既有助于清風熱的功用,還能防止辛燥升散太過的流弊。凡是風熱上攻的頭昏目眩,鼻塞惡風,發(fā)熱有汗,以及偏正頭痛,服后悉能恢復健康。
本方再加清風明目的菊花和散風清痰 的僵蠶,叫菊花茶調(diào)散,治療風熱上攻,頭昏目眩及偏正頭痛的作用也同樣良好。
11、清空膏(李東垣)風濕熱。清空芎草柴芩連,羌防升之入頂巔,為末茶調(diào)如膏服,正偏頭痛一時蠲。
本方由川芎五錢,炙草一兩半,柴胡、黃蓮、羌活、防風各一兩,黃苓三兩,共七味藥組成,研細末,每次服二錢匙(一錢),用茶少許調(diào)成膏狀,抹在口中,再用少許白開水送下。
因為頭是陽氣交會的地方,叫做清空之處,而本方專治風濕熱上攻于頭長期不愈的正偏頭痛,所以用清空膏做方名。
川芎總治一切頭痛,而羌活治足太陽膪 胱經(jīng)頭痛,柴胡治足少陽膽經(jīng)頭痛,都是辛散上升,祛風去濕的藥物。而黃芩、黃連原是清除濕熱的藥物,與升散藥同用,就能上至巔頂,治頭部濕熱。甘草和中益氣,兼能協(xié)調(diào)苦寒與辛溫并用的藥性。所以正偏頭痛服此方后都能祛除。
12、人參荊芥散(陳自明)婦人血風勞。人參荊芥散熟地,防風柴枳芎歸比,酸棗鱉羚桂術(shù)甘,血風勞作風虛治。
本方由人參、荊芥穗、熟地黃、柴胡、枳殼、炒酸棗仁、炙鱉甲、羚羊角、白術(shù)各五分,防風、川芎、當歸、肉桂、炙草各三分組成,加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婦人血風勞是由于血脈空虛,風邪乘虛而入,長期不曾治愈,變成寒熱盜汗的勞病,但是血虛成勞之后,虛風就會從內(nèi)而生,所以可作為虛風病來治療。而人參大補氣血,荊芥能散血中之風,所以用它們作為方名。
除人參、荊芥外,羚羊角、柴胡可以平虛風。熟地、鱉甲能滋陰養(yǎng)血而除寒熱。川芎、當歸能調(diào)和血脈。枳殼、肉桂能調(diào)血中之氣。白術(shù)、甘草助人參補氣以生血。氣血得到補益,虛風平息,寒熱自然清除,再加酸棗仁補心就會達到止汗的目的。
增輯
1、 資壽解語湯。中風脾緩,舌強不語。資壽解語湯用羌,專需竹瀝佐生姜,防風桂附羚羊角,酸棗麻甘十味詳。
本方用防風、附子、天麻、酸棗仁各一錢,羚羊角9鎊)、肉桂各八分,羌活、甘草各五分,加竹瀝二匙,生姜汁二滴同煎。治療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的證候。
舌通于脾,脾主四肢,若脾氣本虛,又補外風所中,于是脾脈緩縱,致舌強不能言語,半身不遂。因此,用羌活、防風散外風,羚羊角、天麻、天麻熄內(nèi)風,更加附子、肉桂引火歸元以溫脾土,竹瀝、生姜清化痰涎,酸棗仁寧心,甘草和中,可收扶正祛邪、化痰熄風的功效。
如果是腎虛中風的舌強不語,可用本方去羌活、防風、加熟地黃、何首烏、甘菊花、天門冬補腎陰而平虛風,石菖蒲開竅除痰,火麻仁益氣滋脾,是古人臨床用之有效的驗方。
2、 小活絡丹(《圣濟總錄》)中風不仁。小活絡丹用二烏,地龍乳沒膽星俱,中風手足皆麻木,痰濕流連一服驅(qū),大活絡丹多味益,惡風大癥此方需。
本方用川烏(炮)、草烏(炮)、膽星各六兩,地龍(洗焙干)、乳香(去油)、沒藥(另研究所各三兩三錢,研極細末,酒煮面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冷酒送下。治中風,手足麻木,日久不愈,經(jīng)絡中有痰濕死血,腿臂間忽有 一、二點痛者。
二烏辛熱,去經(jīng)絡中寒濕。膽星辛燥,能化頑痰。乳香、沒藥,消瘀血而調(diào)氣。借地龍為引,直達經(jīng)絡中痰濕死血結(jié)聚之處。用酒送服,是取其善行善散。但本方辛熱燥烈,若血虛者可用四物湯送服。
大活絡丹用白花蛇、烏梢蛇、威靈仙、兩頭尖(前四味用黃酒侵)、草烏、天麻煨)、全蝎(去毒)、何首烏(黑豆水浸)、龜板(炙)、麻黃、貫仲、炙草、羌活、肉桂、烏藥、黃連、熟地、大黃(酒蒸)、木香、沉香、藿香、細辛各二兩,赤芍、沒藥(去藥)、豆蔻、安息香、黑附子(制)、黃芩、元參、香附(酒浸焙)、白術(shù)各一兩,防風二兩五錢,葛根、虎脛骨(炙)、當歸各一兩五錢,血竭工玢,地龍(炙)、犀角、麝香、松脂各五錢,牛黃一錢五分、冰片一錢五、人參三兩、共四十九味味研細末,蜜和作丸,如龍眼核大,金箔為衣,蠟殼封固,每服一丸,黃酒送下。治中風,半身不遂,腰腿沉重,筋肉攣急,發(fā)及風濕疼痛等證。有補氣血、和營衛(wèi)、去風濕、除痰熱、活絡止痛的作用。
3、 羚羊鉤藤湯(俞根初)涼肝熄風,增液舒筋。俞氏羚羊鉤藤湯,桑葉菊花鮮地黃,芍草茯苓川貝茹,涼肝增液定風方。
本方用羚羊角(先煎),一錢五分,鮮地黃五錢,雙鉤藤(后下)、滁菊花、生白芍、茯神各三錢,川貝母四錢,霜桑葉二錢,生甘草八分,鮮竹茹(與羚羊角先煎代水),水煎服。治療陰虛陽亢,肝風內(nèi)動,眩暈煩躁,手足抽搐,胸脅脹痛,或高熱神昏,舌絳而干,脈弦數(shù)。
本方治療的證候是由原來的肝陰不足,陽盛生風,或熱性病中,邪熱侵入肝經(jīng),熱盛動風而致。所以用羚羊角、鉤藤、菊花、桑葉涼肝清熱,熄風鎮(zhèn)痙。配合貝母、茯神清熱化痰,安神定驚,芍藥、甘草、生地養(yǎng)陰涼血,柔肝舒筋,竹茹化痰通絡,清泄肝膽邪熱,共同成為涼肝熄風,增液舒筋的方劑,使熱清風平,抽搐煩躁都解。臨床中還可用本方治療妊娠子癇,產(chǎn)后失血發(fā)熱而致的痙厥等證。但方中羚羊角價格太貴,可用珍珠母一兩、生龍齒四錢(都打碎先煎)代替,或用羚羊角粉二、三分沖服,同樣有效。
臨床都見痰濁蒙閉心竅而致的痙厥,當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蘇合香丸之類治療,如熱性病見大便秘結(jié)不通,高熱神昏,手足不安,譫語腹痛的,當用大承氣湯之類攻里,都不是本方所宜。
4、 鎮(zhèn)肝熄風湯(張錫純)鎮(zhèn)肝熄風。張氏鎮(zhèn)肝熄 風湯,龍牡龜牛制亢陽,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陳川楝麥芽襄,痰多加用膽星好,尺脈虛脈萸地匡,加入石膏清里熱,便溏龜赭易脂良。
本方由懷牛膝一兩,生赭石一兩地打碎先煎),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各五錢(均打碎先煎),生白芍、元參、天冬各五錢,川楝子三錢,生麥芽、茵陳各二錢,生甘草一錢半,共十二味藥組成,水煎服。治療陰虛陽亢,肝風內(nèi)動,而致頭目時常眩暈,或腦中時覺作疼發(fā)熱,或目脹耳嗚,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時常面赤如醉,或口眼漸形歪斜,甚或眩暈至于顛仆,不知人事,過時自醒,或醒后不能復原,或肢體癱瘓,或半身不遂等癥,脈弦長有力者。
肝腎陰虛,肝陽亢盛,盛極動風,上實下虛,以致出現(xiàn)上列各種癥狀,當一面鎮(zhèn)亢陽,一面養(yǎng)肝腎,使陽不上亢,內(nèi)風自平。所以方用大量懷牛膝,既補肝腎之陰,又能血下行,同赭石重鎮(zhèn),使虛陽仍歸下元。再配龍骨、牡蠣、龜板滋陰潛陽,元參、天冬、白芍養(yǎng)肝肺腎陰以制虛陽。至于茵陳、川楝清肝瀉肝,麥芽、甘草疏肝和胃,既助上藥平陽亢,又防重鎮(zhèn)太過傷胃氣,所以鎮(zhèn)肝熄 風而不傷中氣。如心中熱甚,可加生石膏一兩,痰多加膽星二錢,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八錢,山萸肉五錢,大便不實者,去龜板、代赭石、加赤石脂一兩(打碎先煎。以上都是原書的加減)。根據(jù)編者臨床經(jīng)驗,方中龍骨改為龍齒較好,若頭腦脹痛,加夏枯草五錢,目脹酸痛,加苦丁茶三錢,療效更好。一般高血壓病,或高血壓引起腦溢血癥,應用本方有一定療效。
祛寒之劑
凡是治療因寒邪所引起的各種疾病的方劑,都可以叫做祛寒劑。前面發(fā)表劑中已經(jīng)有了治療寒邪在一貌方劑,所以這里祛除里寒的方劑。
里寒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外界的寒邪乘人體之虛而直中于里,或由表寒不解而傳里,統(tǒng)稱為外寒。一種是由于臟腑陽虛而致寒從中生的內(nèi)寒。但終究是由于人體的真陽不足,才會發(fā)生里寒。因此,祛寒之劑除了用溫熱藥來祛除寒邪是主要內(nèi)容外,還應根據(jù)里寒的輕重、部位,分別配合溫脾陽、補腎陽,發(fā)及溫通經(jīng)絡等方法來組成適應于各種里寒的方劑。
1、 理中湯(張仲景)寒客中焦。理中湯主理中鄉(xiāng),甘草人參術(shù)黑姜,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回陽。
本方有溫中除寒,治理中焦脾胃的作用,所以叫做理中湯。用炙草二錢,人參一錢(黨參三錢),白術(shù)三錢,黑干姜一錢半,水煎分三次溫服。
人參補氣益脾,白術(shù)健脾燥濕,甘草和中補脾,干姜溫胃散寒,所以合起來能治療由于脾胃被寒邪所傷,發(fā)生嘔吐,下利、腹痛、口不渴等中焦陽虛寒盛的癥候。
本方加附子一錢,叫“附子理中湯”。因此附子能回陽,所以對脾胃陽虛的人更加合適。
本方制成蜜丸,即理中丸,加附子,即附子理中丸,每丸重三錢,每次服一丸,每日二、三次,開水送下。
2、 真武湯(張仲景)壯腎陽。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shù)芍附生姜,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潤惕保安康。
本方能溫壯腎中陽氣,驅(qū)散在里的陰寒水氣。用茯苓四錢,芍藥、生姜各三錢,白術(shù)三錢,炮附子一錢半,水煎分四次溫服。
茯苓、白術(shù)能補脾利水,治療頭眩和心下悸動。生姜能溫散在里的寒水。附子溫補腎陽,增強散寒逐水的作用。芍藥能斂陰和營而止腹痛。因此,凡是腎陽虛,因寒水而致的腹痛,小便不利,大便下利,以及由于辛溫發(fā)汗太過而致汗多亡陽的頭眩心下悸、內(nèi)潤(音CHUN)筋惕等癥,均可用本方治療。
3、 四逆湯(張仲景)陰證厥逆。四逆湯中姜附草,三陰厥逆太陽沉,或益姜蔥參芍桔,通陽得脈力能任。
本方能治三陰(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陽虛而陰寒太盛的四肢厥逆,所以叫四逆湯。方用干姜二錢,生附子二錢,炙草三錢,水煎分四次服。
寒邪在里,應當用甘熱藥治療,所以用干姜、附子的大熱來生發(fā)陽氣、驅(qū)散寒邪,又配甘草的甘溫益氣補中,既助陽氣生發(fā),又能緩和姜、附辛熱燥烈,所以對陰寒厥逆、身疼腹痛、下利清谷、惡、口不渴以及太陽傷寒、頭痛發(fā)熱身疼而脈反沉的證候都有良好效果。
假使陰證厥逆而見脈微欲絕的,是陽虛的程度更甚,可將本方中干姜改為三錢,附子三錢,名通脈四逆湯。
若再見嘔吐的,四逆湯加生姜三錢溫胃止嘔,面發(fā)赤色的,加蔥白三莖通陽氣,大便下利雖止南脈仍舊不出的,加人參二、三錢助陽氣補陰血壓以復脈,腹中痛的,加芍藥二錢斂陰和營以止痛,咽痛的,加桔梗一錢利咽喉。所以有通陽復脈的功效。
4、 白通加豬膽汁湯(張仲景)陰盛格陽。白通加尿豬膽汁,干姜附子兼蔥白,熱因寒用妙義深,陰盛格陽厥無脈。
本方用蔥白四莖,干姜一錢,生附子一錢(以上三味即“白通湯”),人尿一茶杯,豬膽汁一小杯,水煎分兩次溫服,是一張熱因寒用的效方。
陰證厥逆,下利不止,干嘔心煩而無脈,是由于人體真陰真陽皆虛,而在里的陰寒太盛,將虛陽格在外所致,因此,除用干姜、附子的大熱來助陽驅(qū)寒,還配合蔥白來通陽氣。但陰寒太盛的病必定會格拒陽藥,所以再加人尿、豬膽汁等寒涼的藥品為引導,使熱藥能入里發(fā)揮作用(即是熱因寒用)。這就是遇到陰盛格陽的證候,要用以熱藥為主配合寒藥的治療方法的意義所在。
5、 吳茱萸湯(張仲景)吐利寒厥。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本方用吳茱萸一錢(湯洗七遍)、人參一錢(或黨參三錢),大棗三枚,生姜五錢,水煎分三次溫服。
吳茱萸味苦辛,性大熱,有溫中散寒下氣的功能,是組成本方的主藥,所以用作方名,突出本方溫中散寒的作用。
生姜溫胃散寒而嘔逆, 人參、大棗能補益脾胃而和中氣。所以凡是胃中有寒、食入即嘔吐的,或少陰傷寒而嘔吐下利、手足厥冷、煩躁不安、難以忍受的,以及厥陰有寒邪上沖而干嘔、口吐涎沫、頭痛等癥,用本方都有良好的效果。
6、 益元湯(朱肱)戴陽煩躁。益元艾附與干姜,麥味知連參草將,姜棗蔥煎入童便,內(nèi)寒外熱名戴陽。
本方用艾葉、炮附子、干姜、麥冬、五味子、知母、黃連、人參、炙草各一錢,加生姜三錢,大棗三枚,蔥白三莖同煎,煎成后再加童子小便一匙冷服。有補益真元的功用,所以叫益元湯。
病當真元虛到一定程度,而內(nèi)里的陰寒又非常重要的時候,往往發(fā)生虛陽被陰寒逼迫上越,出現(xiàn)面赤身熱,煩燥不安,要想坐到水中去,卻又非要加厚衣被不可,同時要飲水,水到口中即吐的內(nèi)有真寒、外生假熱的戴陽證。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證候,所以一方面用干姜、附子配合溫中逐冷、通十二經(jīng)絡而能回陽的艾葉來補陽救陽。一方面又用人參、甘草補益陽氣,麥冬、五味子配人參來生脈。再加黃連清上越的虛火,知母滋下焦的陰液,姜棗和營衛(wèi),蔥白通陽氣,并和入童便冷服,既不致藥入即吐,還能引無根之火下行歸原,所以治戴陽證的效果頗好,這也是一張熱因寒用的方劑。
7、 回陽急救湯(陶節(jié)庵)三陰寒逆?;仃柧燃庇昧鸶礁山逦度?,加麝三厘或膽汁,三陰寒厥見奇勛。
本方是治療寒邪直中三陰經(jīng)而出見四肢厥冷、惡寒戰(zhàn)栗。身體倦臥、吐瀉腹痛、口不渴、指甲口唇發(fā)青等盛陽微的救急方劑,所以叫做回陽救急湯。由人參五分,白術(shù)、茯苓各一錢,炙草三分,陳皮、姜半夏各七分(以上六君子湯)、肉桂、炮附子、干姜各五分,五味子九粒組成,加生姜三片同煎,臨服時麝香三厘沖服。若無脈加豬膽汁一匙。
六君子溫補陽氣,兼除寒痰而止吐瀉。桂附補腎中元陽,五味子收斂微陽, 以免發(fā)生散越的危險。生姜溫中散寒,助陳皮、半夏止嘔吐。尤其是加入麝香三厘,通關(guān)竅,助藥力,并能引導陽氣迅速布達周身。但切切不可多用,多用反會通成陽氣耗越。無脈加豬膽汁與前面二張方劑熱因寒用的意義一樣。本方治療三陰寒厥的重證,有非常好的效果。
8、 四神丸(王肯堂)腎虛心脾瀉。四神故紙吳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須,大棗百枚姜八兩,五更腎瀉火衰扶。
本方用四味藥治脾都虛的五更瀉有良好效果,所以叫做四神丸。由破故紙(酒浸一宿、炒)四兩、吳茱萸(鹽湯泡、炒)一兩,肉豆蔻(面裹煨)、五味子(炒)各三兩,共研細末,用大棗百枚和生姜八兩同煮,然后去生姜,取棗肉和藥末搗勻做成丸藥,每次服二錢,在臨睡前用鹽湯送下。
破故紙溫中補命門之火,吳茱萸溫脾胃、散里寒而燥濕,肉豆蔻行氣消食、暖胃澀腸,五味子溫腎澀精而固下元陽氣,生姜溫胃散寒,大棗補脾養(yǎng)胃,所以對命門火衰,脾胃虛寒,每日五更天明時大便泄瀉,飲食不健的證候,可以通過本方扶益命門火來暖脾,燥濕散寒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9、 厚樸溫中湯(李東垣)虛寒脹滿。厚樸溫中陳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虛寒脹滿用皆靈。
本方有溫中除滿止痛的作用,而以厚樸為主藥,所以叫做厚樸溫中湯。方藥的配伍是姜制厚樸、陳皮各一錢,甘草、茯苓、草豆蔻、木香各五分,干姜三分,加生姜三片同煎溫服。
厚樸能溫中散滿,陳皮、木香能和中調(diào)氣。然而氣滯不行是由于里寒,所以又配合干姜、草豆蔻的辛熱散寒行氣,生姜暖胃和中,再加茯苓、甘草健脾滲濕。因此,凡是脾胃虛寒的腹痛、胃脘痛,以及腹脹滿等證,用本方治療皆有靈驗果。
10、 導氣湯。寒疝 。寒疝痛用導氣湯,川楝茴香與木香,吳茱萸以長流水,散寒通氣和小腸。
本方由川楝子四錢,小茴香二錢,木香三錢,吳茱萸(湯泡)一錢組成,用河中長流水煎服。
寒疝俗稱小腸氣,是因為陰濕積在下焦,又受寒邪侵襲,于是陰囊清冷,結(jié)硬如石,牽引睪丸作痛。陰囊是足厥陰肝經(jīng)所過之處,濕氣久郁就會生熱,所以首先用川楝子入肝舒筋以止痛,還能引導小腸和膀胱的濕熱從小便出。茴香能暖下焦而散寒氣,木香通調(diào)諸氣,吳茱萸燥濕除寒而破結(jié)散郁,因此,合起來就成了一張散寒除濕,導氣止痛,治療寒疝疼痛的方劑。
11、 疝氣湯(朱丹溪)寒濕疝氣。疝氣方用荔枝核,梔子山查枳殼益,再入?yún)擒锶胴赎?,長流水煎疝痛釋。
本方通治疝氣疼痛,由荔枝核、梔子、炒山查、枳殼、吳茱萸各等分組成,共研粗末,每次用河中長流水煎服二錢,能使一切疝氣疼痛消釋。
荔枝核能入肝腎二經(jīng),除寒散滯。梔子瀉三焦火而利濕從小便出。山查能散瘀消積。枳殼能下氣破結(jié)。吳茱蘇能入足厥陰肝經(jīng),溫散寒邪,燥濕破結(jié)。而疝氣都由寒濕積在足厥陰肝經(jīng),所以本方有效。
12、 橘核丸(嚴用和)頹疝。橘核丸中川楝桂,樸實延胡藻帶昆,桃仁二木酒糊合,頹疝痛頑鹽酒吞。
本方由炒橘核、炒川楝子、海藻、海帶、昆布、桃仁各二兩,肉桂、厚樸、炒枳實、炒延胡索、木香、木通各五錢,共研細末,用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鹽湯或酒送下。治頹疝,睪丸腫脹,偏有大小,或陰囊腫脹,睪丸堅硬如石,或上引臍腹絞痛等癥。
橘核、木香、行肝經(jīng)結(jié)氣。桃仁、延胡索,和肝經(jīng)血分。川楝子、木通,導引膀胱小腸之熱由小便下行而去濕。肉桂溫暖命門而散積寒。厚樸、枳實、下滯氣而破堅結(jié)。海藻、海帶、昆布,軟堅消結(jié)而除腫脹。合起來就能調(diào)和氣堅,還能引藥下行,所以能消堅散結(jié),除此之外腫止痛,有效地治療頹疝頑痛的證候。
增輯
1、 參附湯(《婦人良方》)腎陽虛汗。參附湯療汗自流,腎陽脫汗此方求,衛(wèi)陽不固須芪附,郁遏脾陽術(shù)附投。
本方用人參一兩,附子(炮)五錢,加生姜、大棗、水煎服。它的功用是補元氣,壯腎陽,所以當正氣大虧,腎中真陽外越,而見自汗肢冷、上氣喘急等陽氣欲脫的危象時,急用本方,有回陽救脫的效果。據(jù)現(xiàn)代經(jīng)驗,用黃精一兩、炙草三錢替人參,同樣有效。
若是衛(wèi)陽不固,汗出不止而欲脫的,用黃芪一兩,附子(炮)五錢,水煎服,名“芪附湯”,可以助陽固表。
若是脾陽被寒濕郁遏,自汗肢冷,脈微欲脫的,可用白術(shù)一兩,附子(炮)五錢,水煎服,名“術(shù)附湯”。有溫里除濕、健脾固脫的作用。
2、 天臺烏藥散(李東垣)寒疝結(jié)痛。天臺烏藥木茴香,川楝檳榔巴豆姜,再用青皮為細末,一錢酒下痛疝嘗。
本方用天臺烏藥、木香、炒茴香、青皮、炒良姜各半兩、檳榔(銼)二個,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個,共八味,先將巴豆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候包黑,去巴豆與麩不用,余藥研成細末,每服一錢,溫酒送下。治寒疝,小腹控引睪丸而痛者。
寒濕入于肝腎,結(jié)成寒疝,當用溫散調(diào)氣的方法,所以方中用烏藥、木香、茴香、青皮、檳榔等行氣散結(jié),又用良姜的辛熱散寒。更妙的是巴豆與楝子同炒,去巴豆不用,這就使楝子入肝理氣而不苦寒,并借巴豆的辛熱,同入肝腎 去寒濕。同時用酒送服,增強了散寒理氣的力量,所以止寒疝結(jié)痛的效果良好。
3、 黑錫丹(《局方》)鎮(zhèn)納腎虛陽浮。黑錫丹能鎮(zhèn)腎寒,硫黃入錫結(jié)成團,胡蘆故紙茴沉木,桂附金鈴肉蔻丸。
本方用黑錫(去滓凈秤)、硫黃(透明者)各二兩,胡蘆巴、破故紙、茴香、沉香、木香、附子(炮)、肉豆蔻各一兩,肉桂半兩組成,先將黑錫和硫黃放新鐵銚中如常法結(jié)成砂子,放地上出火毒,研極細末。余藥也研成極細末,然后和勻瑞研至黑色光亮為度,用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陰干,入布袋內(nèi)擦令光瑩,每服三四丸,空心淡鹽湯或棗湯下,急癥可服至百丸(二、三錢)。治療脾元久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及奔豚上沖胸腹,兩脅膨脹,刺痛不可忍耐,氣欲絕者。并治陽氣升降失調(diào),痰壅氣喘,汗出肢厥等證。
黑錫甘寒,硫黃大熱,二藥結(jié)成砂子,能護真陰,扶真陽,鎮(zhèn)腎中上沖的浮陽。胡蘆巴、破故紙、茴香、肉豆蔻、附子、肉桂等都是溫腎助陽散寒之品,而附桂和沉香又能引虛陽下行,回入腎中,木香則能調(diào)和氣機,更加金鈴子引藥入下焦點,并可監(jiān)制諸藥香燥之性,所以對腎虛有寒,及虛陽浮越的上實下虛證有效。(一方有陽起石一兩,助陽溫腎的力量更強)若治陰火沖逆,真陽暴脫,痰鳴氣喘的證候用人參(二錢)煎湯送服更好。
4、半硫丸(《局方》)虛冷便秘。半硫半夏與硫黃,虛冷下元便秘嘗,金液丹中硫一味,沉寒厥逆亦興陽。
本方用上好透明的硫黃和半夏(湯洗七次焙干)各等分,研成細末,以生姜汁同熬,和干蒸餅末攪勻,入石臼中杵百下,做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丸,溫酒或生姜湯送下。治老人下元虛冷的大便秘結(jié)。
硫黃大熱,能補命門真火,半夏辛溫,能散結(jié)降濁,生姜汁溫中散寒,和胃健脾,純是溫熱之品。當老年人下元虛冷而致便秘,猶如水寒成冰,非溫不化,所以本方能通。若誤用于老年人津液不足的便秘,不但無效,并能傷津,使大便更加燥結(jié),此點須 注意。
“金液丹”用頂好的硫黃五兩,研細水飛,入沙罐內(nèi)用鐵蓋嚴扎緊,再用水調(diào)赤石脂封口,然后用鹽和泥涂好,待泥干后,置火上燒煅三日夜,取出研細,每一兩藥末和蒸餅一兩煮糊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一錢),姜湯或米飲送下。治沉寒厥逆,自汗吐利,爪甲口唇發(fā)青,小便不禁。也能治陽萎,但硫黃辛熱有毒,不可常服。
4、 漿水散(張潔古)霍亂陽虛。漿水散中用地漿,干姜附桂與良姜,再加甘草同半夏,吐瀉身涼立轉(zhuǎn)陽。
本方用干姜(炮)、附子(炮)、肉桂、炙草各五錢,高良姜(醋炒)、半夏(醋炒)各二錢五分,共研細末,每服三、五錢,用漿水二盞煎(按漿水是用秫米和曲釀成,如醋而淡)。治夏日貪涼飲冷,致突然吐瀉,身涼肢冷,汗多脈弱,陽虛欲脫證候。
本方即四逆湯加肉桂、半夏、良姜組成,有溫補脾腎真陽,溫胃和中的功能。再加漿水的甘酸微溫,調(diào)理臟腑而止嘔噦,所以對夏日的霍亂陽虛臟寒證有效。
5、 來復丹(《局方》)上盛下虛里寒外熱。來復丹用玄精石,硝石硫黃橘紅著,青皮靈脂復元陽,上盛下虛可鎮(zhèn)宅。
本方由五靈脂、青皮、陳皮、五靈脂、硝石、硫黃各一兩,共六味組成,青皮、陳皮、五靈脂研末,玄精石水飛、硫黃和硝石先共炒(宜微火,不可太過)名“二氣末”,然后再同諸藥共研,和勻,醋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一、二錢)。治療心腎不交,上盛下虛,痰厥氣閉,心腹冷痛,大便瀉泄等危急之證。
硫黃為純陽之藥,與硝石苦寒之味結(jié)合,為陰陽相濟之象,所以又名二氣(陽陰)末,二味相合,使硫黃降逆破結(jié)之力不致過猛而其力益純。玄精石乃鹽鹵之精者,能制硫黃辛熱燥烈之性,并能使這歸鎮(zhèn)下焦,不致相火再妄行上沖。青皮、陳皮俱為利氣之藥,納氣須先利氣,二藥為硫,玄歸鎮(zhèn)下焦之先導,五脂能引石性之藥內(nèi)走厥陰(肝),外達少陽(膽)。因為本方能使腎中虛極的陽氣恢復,好比冬盡春回,所以方名叫來復丹。
祛暑之劑
祛暑之劑就是清除暑邪、治療暑病的方劑。但是暑邪不僅有耗傷人體氣分的特點,并且多挾有濕邪,所以祛暑之劑常與益氣或利濕的藥物共同組成。此外,暑邪雖是由夏季天地間的熱氣變化而來,但也有因納涼飲冷太過,反由寒邪觸發(fā)的,這種情況同樣非發(fā)汗不可。然而又不同于一般的發(fā)表,而是在照顧暑熱傷的前提下用適當?shù)男翜厮庍M行治療。因此,祛暑之劑實際上是根據(jù)病情的不同,分別通過清暑、利濕、益氣、發(fā)汗等方法來達到治愈目的的方劑。
1、 三物香薷飲(《局方》)散暑和脾。三物香薷豆樸先,若云熱盛加黃連,或加苓草名五物,利濕祛暑木瓜宣,再加參芪與陳術(shù),兼治內(nèi)傷十味全,二香合入香蘇飲,仍有藿薷香葛傳。
本方由香薷一斤,扁豆、姜制厚樸各半斤,共研粗末,每服三錢,用水和酒煎冷服。因為香薷性味辛溫而有芳香之氣,既能發(fā)汗解肌,又能宣化濕邪,是本方的主藥。扁豆可以清暑滲濕而和脾,厚樸可以除濕散滿,所以叫做三物香薷飲,有散暑除濕和脾的作用 ,能治療因乘涼飲冷、外感寒濕之邪而致的皮膚蒸熱無汗、惡寒頭痛、或嘔吐泄瀉等證。
假使是中暑熱盛,口渴心煩,或大便下鮮血的,可將本方去扁豆,加黃連清心脾除煩熱,名叫“黃連香薷飲”。
本方若加茯苓、甘草,名叫“五物香薷飲”有驅(qū)暑和中的作用。若濕邪太盛,可再加木瓜祛濕,名叫“六味香薷飲”。若再加人參、黃芪、陳皮、白術(shù),名叫“十味香薷飲”可治療暑濕內(nèi)傷,頭重吐利,身體疲倦,神志昏沉的證候。
“二香散”就是“五味香薷飲”(即六味香薷飲去茯苓)合“香蘇飲”,治療暑濕傷人內(nèi)外,既有身熱惡寒,又有胸腹脹悶的證候。
三物香薷飲和藿香正氣散合并,名叫“藿薷湯”,治療伏暑吐瀉。若單用三物香薷飲加葛根,名叫“香葛湯”可治夏月傷風而見項背拘急的證候。
2、 清暑益氣湯(李東垣)補肺生津,燥濕清熱。清暑益氣參草芪,當歸麥味青陳皮,曲柏葛根蒼白術(shù),升麻澤瀉姜棗隨。
本方由黃芪、蒼術(shù)、升麻各一錢,人參、澤瀉、炒神曲、陳皮、白術(shù)各五分,當歸、麥冬、炙草各三分,青皮二分半,黃柏、葛根各二分,五味子九粒組成,加生姜二片、大棗二枚同煎溫服。有補益肺氣、生津液、清解暑濕熱邪的作用,有治療四肢倦怠,精神減少,身熱心煩,自汗口渴,不欲飲食,身體酸重,小便色赤不暢,大便色黃溏薄等癥。因為病由長夏被暑熱濕氣所傷,所以用人參、黃芪補益被暑熱所傷的元氣,麥冬、五味子保肺氣而生津液,當歸養(yǎng)血和陰,互相配合,扶助正氣。蒼術(shù)、白術(shù)燥濕健脾,黃柏、澤瀉清泄?jié)駸?,青皮、陳皮、炒神曲理氣消食而和中,再加升麻、葛根解肌清熱而升清氣,于是合成一個扶正祛邪,清暑益氣的方劑。
3、 縮脾飲(〈局方〉)溫脾消暑。縮脾飲用清暑氣,砂仁草果烏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瀉煩渴溫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溫,暑為陰證此所謂,大順杏仁姜桂甘,散寒燥濕斯為貴。
本方可用來清暑氣,溫脾胃,由砂仁、煨草果、烏梅肉、炙草各四兩,葛根、炒扁豆各二兩組成,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錢,水煎冷服。治療脾胃被暑濕所傷,而見嘔吐泄瀉煩躁渴等證。
砂仁、草果,辛溫芳香,理氣化濕,溫理脾胃。而扁豆清暑滲濕,葛根能升胃氣而生津液,烏梅清熱止渴,甘草健脾和中,因此還能除煩解渴。
古人治療陽氣不足而被暑邪寒濕所傷的陰暑證多用溫藥,本方就是一個例子。再如《局方》的“大順散”,由甘草(用白砂炒)三十斤,干姜、杏仁(去皮尖)、肉桂各四斤,共研粗末,每次用二錢,水煎溫服。有溫中散寒、健脾燥濕的作用,治療感受暑邪,伏熱在里,又加冷飲過多,以致脾胃受濕所傷,引起嘔吐和水谷不分的泄瀉證候。這是用溫藥治夏季暑邪與寒濕傷人的好方法。
4、 生脈散(孫思邈)保肺得脈。生脈麥味與人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本方用麥冬三錢,五味子二錢,人參五錢,水煎服。
人參大補肺氣,麥冬清心火而生津液,五味子收斂耗散的肺氣,所以有保肺清心、補氣生津而使脈搏復振的作用,所以叫生脈散。凡暑淫傷損元氣,而致氣少神疲、多汗口渴、脈微細欲絕的危險病癥,當急用本方煎湯服。
5、 六一散(劉河間)清暑利濕。六一滑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統(tǒng)治表里及三焦,熱渴暑煩瀉痢保,益元碧玉與雞蘇,砂黛薄荷加之好。
本方由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共研細末而成,所以叫六一散,每次用三錢,和白蜜少許,冷水或燈芯湯調(diào)服。因為滑石能解肌清熱、滑竅行水而利濕,所以能統(tǒng)治表里上下三焦,再加甘草瀉火和中,于是就成為一個治療因暑濕引起的發(fā)熱口渴、煩燥、小便不暢、大便瀉痢等癥。
“益元散”就是本方加朱砂,除清暑利濕外還有鎮(zhèn)心安神的作用。
“碧玉散”就是本方加薄荷,能兼清肺火而解風熱。
“雞蘇散”就是本方加薄荷,能兼清肺火而解風熱。
以上四方都是夏季治療病中的常用方劑。
利濕之劑
濕邪分外濕和內(nèi)濕兩類。由淋雨涉水,或衣里冷濕,或居處卑濕,致濕邪從肌表而入的稱“外濕”。若因過食瓜果生冷,或恣飲酒酪,或素體脾虛,致濕邪內(nèi)停的稱“內(nèi)濕”。外濕多病在肌表經(jīng)絡,內(nèi)濕則多病在臟腑,所以一般治外濕宜發(fā)汗解肌,治見濕宜健脾滲利。但外濕藥忌大汗,此虛必須注意。至于外濕稽留而內(nèi)入臟腑,或內(nèi)濕泛溢而外涉肌表的,又當外內(nèi)兼治。
濕是陰邪,治宜辛濕化燥,但若濕與熱并,或濕郁生熱時,又須采用苦寒燥濕。若濕積成水,壅盛而腫為脹的,可根據(jù)二便是否通利,分別用攻逐峻利,或溫陽利來治療,并結(jié)合邪正虛實的不同,適當配合培益脾土的方法作為輔佐。因此,利濕劑就是祛除濕邪從肌表或二便外出的類方劑。
1、 五苓散(張仲景)行水總劑。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shù)澤瀉豬茯苓,膀胱化氣添官桂,利便消暑煩渴清,豬苓湯名四苓散,無寒但渴服之靈,豬苓湯除桂與術(shù),加入阿膠滑石停,此為和濕兼瀉熱,疸黃便閉渴嘔寧。
本方治療足太陽經(jīng)的邪熱傳入膀胱腑,見到發(fā)熱惡寒,煩渴飲水,水入就吐,小便不利,以及水腫,身體酸重等癥。方用白術(shù)、豬苓、茯苓各十八銖(漢代一兩等于二十四銖),澤瀉一兩六銖,桂枝(也可用官桂)半兩,共研細末,每次用白飲湯(即米湯)調(diào)服方寸匙(二錢)。
豬苓、茯苓,淡滲通膀胱而利水。澤瀉泄膀胱之水,使小便通利,因之傳入膀胱腑的邪熱可從小便排出。再加白術(shù)健脾燥濕,使脾強而能制水。桂枝解肌通陽氣,既除表邪,又助諸藥利水行小便。若用官桂就增強了膀胱的氣化功能,使小便通暢,引導水濕人下竅出。因此,本方有利小便、去水濕、消暑氣,清熱解煩渴的作用,是行水利濕的主要方劑。
本方除去桂枝叫做“四苓散”,治療沒有寒熱,只見口渴不能飲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者還見大便下利等證,非常有效。
“豬苓湯”就是本方中除去桂枝和白術(shù),加入阿膠、滑石,五味藥各用一兩,水煎分三次溫服,有和中利濕瀉熱的作用,治療濕熱互相引結(jié)的黃疸,小便色紅而難出,口渴,飲水便嘔吐,以及大便下利,心煩不得睡眠,咳嗽嘔渴等癥,用本方煎服就能安寧。
2、 小半夏加茯苓湯(張仲景)行水消痞。小半夏加茯苓湯,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湯名彰。
本方是行水消痞的方劑,由半夏三錢,茯苓三錢,生姜 五錢,用水煎分兩次溫服。治療膈間停水引起的忽然嘔吐、心下痞滿、頭眩心悸、口不渴等證。方中半夏、生姜都是辛溫藥,能溫胃散結(jié)而除飲,降逆而止嘔,配茯苓淡滲行水,于是膈間停結(jié)的水氣下行而去,嘔吐痞滿就自然消除了。
本方除半夏加桂枝、甘草,名叫“茯苓甘草湯”(茯苓四錢,桂枝二錢,炙草一錢,生姜三錢,水煎妥三次溫服),治療水飲停在心下的的心下悸而兼寒厥的證候。但本方是通陽行水和中的方劑,主要作用在去心下停水,免水飲侵入脾胃而致下利,如水去之后,寒厥還未痊愈時,須再用祛寒劑,溫陽回厥。
3、 腎著湯(張仲景)濕傷腰腎。腎著湯內(nèi)用干姜,茯苓甘草白術(shù)襄,傷濕身痛與腰冷,亦名甘姜苓術(shù)湯,黃芪防已除姜茯,術(shù)甘姜棗共煎嘗,此治風水與諸濕,身重斗出服之良。
本方是治療腎著病的,所以叫腎著湯。因為方用干姜二錢,茯苓四錢,甘草一錢,白術(shù)三錢,所以又叫“甘姜苓術(shù)湯”。
腎著病是因為久受寒濕之邪從下入侵而傷腎,以致身體重痛,腰以下冷痛,腰重,所以用干姜的辛熱,白術(shù)的苦溫來暖脾燥濕,又配以甘草和中神脾來化濕,茯苓淡滲利來行濕,使?jié)袢?、痛除。因此,本方是溫脾祛濕的方劑?br>“黃芪防已湯”(即防已黃芪湯)方用黃芪、防已各一兩,白術(shù)七錢半,炙草半丙,研為細末,每次用五錢匙(三錢),加生姜四片、大棗一枚同煎濕服。凡是由于風邪和水氣或濕邪在皮膚肌肉之間而引起的身體沉重,惡風自汗,以及由于風濕而引的身痛麻木,用此方煎服都有良效。因為防已通行十二經(jīng),是祛除皮膚肌肉風水、風濕的好藥,而黃芪又能益氣固表,白術(shù)能健脾燥濕,甘草能和中補脾,而姜、棗又能調(diào)和營衛(wèi),所以是解表祛風水濕氣的良方。
4、 舟車丸(劉河間)燥實陽水。舟車牽牛及大黃,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橘皮加輕粉,燥實陽水卻相當。
本方用黑牽牛(炒)四兩,大黃(酒浸)二兩,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橘皮各一兩,木香五錢,輕粉一錢,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服五分,早晨天明時用白開水送下,以大便下利三次為恰當。若僅一、二次,并且不通利,第二次再服,用六、七分,漸漸加到一錢,總以大便通暢為止。假使服后大便下利四、五次,或服后因下利而精神軟弱,可減到二、三分。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到痊愈為止。并忌食鹽一百天。
黑牽牛、大黃、甘遂、大戟、芫花等,都是攻逐積水的猛藥,再加青皮、橘皮、木香等疏利氣機,輕粉通竅利水,所以是一個強力的逐水消腫方劑,必須是水腫水脹而見到口渴面赤、氣粗或喘、腹脹堅實、大便秘結(jié)、小便不暢等燥實癥狀的陽水癥,而且是身體壯實的人,才為對證,否則不可輕易服用。
5、 疏鑿飲子(張子和)陽水。疏鑿檳榔及商陸,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木通,煎益姜皮陽水服。
木方由檳榔、商陸、茯苓皮、大腹皮、蜀椒目、赤小豆、秦艽、羌活、澤瀉、木通各等分,研細末,每服四錢,加生姜皮煎服。
檳榔、商陸、蜀椒目、赤小豆能破結(jié)區(qū)堅,行腹中之水而消脹,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能辛散淡滲、行皮膚之水而消脹,而秦艽、羌活能解散肌表。使不從小便而去。所以對于遍身水腫,口渴氣粗,胸腹脹滿,大小便秘結(jié)的陽水證,通過各藥凸內(nèi)外分消的作用而消退,猶如疏江鑿河,引水入海而除泛濫之災一樣,所以叫做疏鑿飲子。
6、 實脾飲(嚴用和)虛寒陰水。實脾苓術(shù)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皮,草蔻附姜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夸。
本方用茯苓、白術(shù)、木瓜、木香、大腹皮、草豆蔻、炮附子、炮干姜、厚樸各一兩,炙草五錢,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錢,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服。
白術(shù)、茯苓、炙草、補脾去濕。草豆蔻、干姜、附子,溫脾寒,大腹皮、木瓜利脾濕。木香、厚,行氣散滿,增強大腹皮、茯苓、木瓜去濕行水的作用,互相配合就能達到濕脾化濕、行水消腫的目的。所以對脾虛有寒不能行水而造成的身體四肢浮腫,腰以下尤其腫得厲害,飲食不香,脘腹脹滿,口不渴,大小便都通利的虛寒性陰水的治療效果,是很好的。
7、 五皮飲(釋濟洪)脾虛膚腫。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虛膚脹此方司。
本方由陳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各等分研末組成,所以叫五皮飲。每次用三錢煎服。有人用五加皮代替桑白皮,也叫五皮飲,都能治療因為脾虛不能行水,以致周身肌膚腫脹的證候。
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都能去皮膚中的停水,而陳皮理氣,桑白皮瀉肺,配合大腹皮下氣,使水行水散,腫脹消退。五加皮是去皮膚筋骨間風濕的藥物,且有順氣的作用,所以代替桑白皮,同樣是祛除肌膚水濕的方劑。
由于本方性質(zhì)平和,瀉水消腫還能健脾,所以是治療脾虛水腫輕癥的效方。
8、 羌活勝濕湯(《局方》)濕氣在表。羌活勝濕羌獨芎,甘蔓藁本與防風,濕氣在表頭腰重,發(fā)汗升陽有異功,風能勝濕升能降,不與行水滲濕同,若除獨活芎蔓草,除濕升麻蒼術(shù)充。
本方由羌活、獨活各一錢,川芎二分,炙草、藁本、防風各五分,蔓荊子三分組成,用水煎服。治療濕氣有表所引起的頭痛頭重,腰脊重痛,或一身都疼,有輕微寒熱等癥。
因為濕氣在表,應該用發(fā)汗的方法,所以用羌活、獨活、川芎、藁本、防風、蔓荊子等辛溫升陽、解除表發(fā)汗的藥,使?jié)駳怆S汗而解。所以本方是用風藥勝濕,解除表邪,使氣化正常,陽氣上升,里面的停濕也能自然下降,和用行水滲濕的方法治療里濕不同。
使用本方除去獨活、川芎、蔓荊子、炙草,加升麻,、蒼術(shù),名叫羌活除濕湯。對于風濕兩傷,一身都疼的半候有效。
9、 大橘皮鞋湯(方賢)水腫泄瀉。大橘皮湯治濕熱,五苓六一二方綴,陳皮木香檳榔增,能消水腫及瀉泄。
本方治療濕熱互相糾結(jié),濕重熱輕,見到心腹脹痛,大便泄瀉,小便不利,以及水腫等證。由五苓散(赤茯苓一錢,豬苓、澤瀉、白術(shù)、肉桂各五分)和六一散(滑石六錢,甘草一錢)二方合起來,再增加陳皮、木香、檳榔各三分組成,研為粗末,每次用五錢,加生姜同煎。
本方治療的病癥是由于水濕并入大腸,而致小便不利而大便泄瀉,所以用五苓散行水,六一散清熱去濕,再加檳榔下氣,陳皮、木香理氣,使氣行而后水行,自然小便通利,泄瀉可止。同時,水從小便外出,水腫就可以消退,所以本方也能治療水腫。
10、 茵陳蒿湯(張仲景)黃疸。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陽黃大黃梔子入,陰黃附子與干姜,亦有不同茵陳者,仲景柏皮梔子湯。
本方由茵陳蒿五錢,梔子二錢,大黃二錢組成,水煎分三次服。治療濕熱瘀結(jié)在里,不得外出,僅頭部有汗,身上無汗,腹脹口渴,二便不利,皮膚、眼睛、指甲都發(fā)橘黃色而且鮮明的陽黃證。
茵陳蒿既能發(fā)汗,又能利小便,使瘀結(jié)在足陽明經(jīng)和足太陰脾經(jīng)的濕熱得到清泄,是治黃疸的要藥。所以用它作為方名。再配合梔子引導濕熱從小便出,大黃引導濕熱從大便出,所以屬濕熱的陽黃服本方后小便通利,顏色象皂莢水一樣,經(jīng)一宿后腹脹就減,黃疸也就逐漸消退。
假使口不渴,小便色清通利,大便溏泄,不發(fā)熱,皮膚黃色晦暗,是屬寒濕陰黃,可將本方去梔子、大黃,加干姜、附子各一錢,溫中散寒而燥濕除黃。
茵陳蒿雖是治黃疸的要藥,也有不用它的,如張仲景的“梔子柏皮湯”就是由梔子二錢、黃柏二錢,炙草一錢組成,水煎,分二次溫服。治療陽黃而有發(fā)熱的證候。這是因為濕熱雖結(jié)不實,只須梔子、黃柏清熱利濕,就能使病從小便而去。
總的說來,黃疸病雖由濕郁而成,但有寒熱陰陽的不同,因此治療時或用茵陳,或不用茵陳,或配苦寒,或配辛熱,臨證時必須仔細分析。
11、 八正散(《局方》)淋痛尿血。八正木通與車前,扁蓄在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 煎加燈草痛淋蠲。
本方由木通、車前子、扁蓄草、大黃(面裹煨)、滑石(研、水飛)、甘草梢、瞿麥、梔子各一斤組成,共研粗末,每次用二錢,加燈草同煎服。治療小便淋澀不通,小腹脹急,溺時有血而痛,口渴咽干。因為這些癥狀是由于濕熱郁結(jié)在下焦而引起,所以用木通、瞿麥、燈草,降心火,清小腸,利小便,去濕熱而止血。梔子、大黃、車前子、滑石,瀉上中下三焦之火,清肺利膀胱,滑竅通小便,再配合利水通淋的扁蓄和止陰莖中痛的甘草梢,于是濕熱從小便而去,痛淋和尿血也就祛除了,所以本方是治療濕熱郁結(jié)下焦的有效方劑。
12、 萆解分清飲(楊士瀛)膏淋白濁。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烏藥益智俱,或益茯苓鹽煎服,通心固腎濁精驅(qū),縮泉益智同烏藥,山藥糊丸便數(shù)需。
本方由川萆解、石菖蒲(鹽水炒)、烏藥、益智仁(鹽水拌一宿)各一兩,甘草梢五錢組成(一方加茯苓),研成粗末,每次用四錢,加鹽一捻煎服。治療小便頻數(shù),尿白如油脂的膏淋,以及時常由小便下純白色的糊狀濁物。這都是由于腎虛而膀胱有熱,下元不固,敗精滲入尿道而致。因此用川萆解泄?jié)袂鍩?,去濁分清。烏藥調(diào)氣,逐寒溫腎。益智仁固腎氣,石菖蒲通心竅,甘草梢入莖中,驅(qū)除淋雖敗精,而病自愈。一方加入茯苓 ,也是在增強滲利去淋濁的作用。
“縮泉丸”只用烏藥、益智仁二味藥等分研末,再用酒煮山藥成糊,和成丸藥,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十粒(三錢)用鹽酒或米湯送下。治療膀胱氣虛有寒的小便頻數(shù)證有效。
13、 當歸拈痛湯(李東垣)腳氣瘡瘍。當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朋,二術(shù)苦參知母草,瘡瘍濕熱服皆應。
本方由羌活、茵陳、黃芩、炙草各半兩,防風、豬芩、澤瀉、知母、當歸身各三錢,升麻、葛根、苦參、人參、蒼術(shù)一錢半組成,研為粗末,每服一兩,水煎服。治療濕熱相搏的四肢關(guān)節(jié)煩痛,肩背沉重,或一身都痛,或腳氣腫痛,以及腿腳生瘡,紅腫作痛,膿水較多等癥。
羌活、防風,宣透關(guān)節(jié)間風濕。升麻、葛根、旨清氣上行散肌肉間風濕。蒼術(shù)、白術(shù),健脾燥濕??鄥?、黃芩、知母、茵陳,苦寒燥濕清熱。豬苓、澤瀉,利小便而滲濕。再以當歸和血和血,人參、炙草補養(yǎng)正氣,使血氣通利,經(jīng)脈和暢,所以是燥濕清熱、上下分消、宣通經(jīng)脈關(guān)節(jié)的方劑。對于濕熱所引起的腳氣、瘡瘍、周身關(guān)節(jié)疼痛等證,服后都能消除。
增輯
1、 五淋散(《局方》)五淋。五淋散用草梔仁,歸芍茯苓亦共珍,氣化原由陰以育,調(diào)行水道妙通神。
本方用赤茯苓六兩,甘草、當歸各五兩,梔子仁、赤芍藥各二十兩,研成細末,每次二錢,水煎服。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小便淋瀝。凡膏淋、石淋、勞淋、氣淋、血淋,皆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淋證多因膀胱有熱、下焦氣化不利所致。
梔子仁清三焦火而利水道,赤茯苓滲泄膀胱濕熱,甘草瀉火和中,更配當歸、赤芍藥以滋養(yǎng)肝腎之陰,使氣化宣行,自然小便通利。
若是膏淋,可與萆解分清飲同用。石淋可加血余炭、滑石、魚腦石煎服。勞淋可與補中益氣湯合用。氣淋可加荊芥、制香附、麥芽煎服,不愈,再加升麻。血淋可加牛膝、桃仁、郁金煎服。
2、 三仁湯(吳鞠通)濕溫。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白通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
本方用杏仁、半夏各五錢,白蔻仁、厚樸、白通草、竹葉各二錢,薏苡仁、飛滑石各六錢,甘瀾水(將水放在盆中,用杓揚多遍,使水面上起泡沫,取泡沫水便是甘瀾水,質(zhì)輕不助邪,還可益脾胃)煎分三次服。治濕溫初起,邪在氣分,尚未化熱,胸悶不饑,肢體酸重,面色淡黃,午后身熱,有汗不解,口渴不欲飲水,舌上苔白等癥。
杏仁開上焦肺氣,竹葉清上焦邪熱,蔻仁、厚樸、半夏宣化中焦?jié)駶岫麣鈾C,薏苡仁、白通草、滑石滲利下焦之濕而泄熱,使上下分利,濕化熱清。更用甘瀾水煎,使甘淡不致助濕,所以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的方劑。
若無汗,可略加解表藥如蘇葉、薄荷、之類。若里濕較重而胸悶甚的,可加藿香、佩蘭、豆卷等宣濕化濁之品。
3、 甘露消毒丹。濕溫時疫。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暑疫濕溫為末嘗。
本方用飛滑石十五兩,綿茵陳十一兩,淡黃芩十兩,石菖蒲六兩,木通、川貝母各五兩,射干、連翹、薄荷、蔻仁、藿香各四兩,共十一味藥組成,共研細末,每次用開水調(diào)服三錢,日服二次,也可用神曲糊丸,如彈子大(三錢),用開水化服。治療濕溫,時疫初起,身熱倦怠,胸悶腹脹,四肢酸楚,小便赤澀,以及頤腫、咽痛、身黃、瘧疾,痢疾等證,而見舌苔色白,或厚膩,或干黃,邪在氣分者。
藿香、蔻仁、菖蒲,芳香化濁。黃芩、連翹、清熱解毒。薄荷疏解表邪,射干消退咽腫,貝母化痰清肺,滑石、木通、茵陳則清利濕熱,使邪從小便而出。諸藥相合,有清熱解毒、化濁除濕的作用 。
4、 雞鳴散(王肯堂)腳氣。雞鳴散是絕奇方,蘇葉茱萸桔梗萎,瓜橘檳榔煎冷服,腫浮腳氣效彰彰。
本方用蘇葉三錢,吳茱萸二錢,桔梗、生姜各五錢,木瓜、橘皮各一兩,檳榔七個,研成粗末,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藥渣再用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和,至次日五更雞鳴時作二三次冷服(冬月可略濕服)。早飯須待藥力過后再吃(服藥后隔二小時左右吃飯)。溫性腳氣,腿足浮腫疼痛,不能行走,服用此方,效果是非常好的。
腳氣由寒濕著于下焦所致,所以用生姜、吳茱萸散寒,橘皮、檳榔驅(qū)濕,更用蘇葉行氣和血,木瓜舒筋通絡,桔梗宣暢三焦,使肌表之邪從微汗而解,久著之濕從大便而出,因此治濕腳氣有良效。至于原書規(guī)定在雞鳴時服藥,是取空腹則藥力易行的意思。
5、 中滿分消湯(李東垣)中滿寒脹。中滿分消湯樸烏,歸萸麻麻夏蓽升胡,香姜草果參芪澤,連柏苓青益智需,丸用芩連砂樸實,夏陳知澤草姜俱,二苓參術(shù)姜黃合,丸熱湯寒治各殊。
本方用川烏、當歸、麻黃、蓽澄茄、柴胡、生姜、干姜、人參、澤瀉、黃土高原連、青皮各二錢,厚樸、吳萸、草果、黃芪、黃柏各五分,升麻、木香、半夏、茯苓、益智仁各三分,水煎服。治臟寒而致的中滿寒脹,二便不通,四肢不溫,腹中寒,心下痞,食入反出,以及寒疝、奔豚等證。
臟寒就是脾胃虛而有寒,于是清濁不分,造成中滿,所以用川烏、生姜、干姜、吳萸、草果、蓽澄茄、益智仁等溫胃暖腎以祛寒。青皮、厚樸散滿除痞,升麻、柴胡升清氣,茯苓、澤瀉降濁氣,人參、黃芪補中氣,陳皮調(diào)氣,當歸和血,麻黃開表,半夏化痰。更配黃連、黃柏清濕熱,是反佐的方法。如此使寒散氣順,清升濁降,自然中滿消除,諸證平息。
“中滿分消丸”用黃芩(炒)、黃連(炒)、枳實(炒)、姜半夏各五錢,厚樸一兩,陳皮、知母(炒)各四兩,澤瀉三錢,砂仁、茯芩、干姜各二錢,甘草(炙)、豬芩、人參、白術(shù)(炒)、姜黃各一錢,共研細末,湯浸蒸餅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一百丸(二、三錢),開水送下。治濕熱壅遏的中滿熱脹,二便不利等癥。
本丸所治是屬熱性證候,所以用黃苓、黃連瀉熱清濕而消痞,厚樸、枳實行氣散滿而除脹,更配豬芩、澤瀉滲泄?jié)駶?,干姜健脾燥濕,陳皮理氣和中,姜黃、砂仁開胃舒脾,半夏燥濕化痰。濕熱壅遏,氣陰兩傷,知母能清陽明而滋陰,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能健脾胃而益氣。所以是一個標本同治、邪正兼顧的效方。
中滿分消湯和丸同名,又同治中滿證,但是湯性是熱的,丸性是寒的,中滿病名相同,但其屬寒屬熱,性質(zhì)相反。所以湯、丸所治的證候也不同。必須辯證施治,否則必然發(fā)生錯誤。
6、 二妙丸(朱丹溪)濕熱骨酸。二妙丸中蒼柏煎,若云三妙膝須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濕熱全除病自愈。
本方由黃柏、蒼術(shù)二味等分組成,故名二妙丸。二味同炒研末,姜汁泛丸,每服三錢。治療濕熱氣盛,全身骨酸,股膝無力,足踝痿弱等證。
黃柏清熱,蒼術(shù)燥濕,濕去熱清,諸證自退。
“三妙散”即是二妙丸再加牛膝而成。治濕熱盛于下焦的痿、痹等證。牛膝補肝腎、壯筋骨,又能引藥下行,較二妙丸治下焦病為有力,故適宜于由濕熱所生的痿痹等證。但濕熱之氣盛于下焦,則不易速除,所以應該久服多服,使?jié)駸崛砍?,病就自愈?br>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