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史上最全丨李可染山水作品欣賞


李可染從1943年開始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chuàng)作工作,后來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于民族傳統(tǒng)繪畫的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畫界變革的呼聲日高,提倡新國畫。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為師,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北國風光1972年作

李可染的山水風格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時代氣息和民族精神,其藝術語言集中體現(xiàn)在渾厚深邃、靜默靈動的美學表現(xiàn)中。《北國風光》將諸多繪畫元素與藝術語言統(tǒng)一在不足4平尺的盈盈畫面中,而其恢弘氣勢卻已溢出畫面,流淌在每一個華夏子嗣的心間。作者將各具象征意義的寶塔山、黃河、長城、紅太陽、松林、山脈等融匯成一幅美好河山的勝景,傳達出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東方紅,太陽升,祖國山川大地都披上了朝霞的紅色光暈,寶塔山在最為近景處的山頂屹立,似燈塔般指引著方向;母親河順著太陽升起的方向流淌,隱約傳出歷史的車輪聲;長城在蜿蜒中奮力前行,訴說著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歷史……

縱觀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多以“黑”、“滿”、“崛”、“澀”為特色。此幅卻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不由得讓人想起令人過目難忘的《萬山紅遍》。同樣是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紅色題材,《萬山紅遍》濃烈激昂、酣暢淋漓,《北國風光》則不緊不慢、娓娓道來,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毛主席詞意圖設色紙本 1972年作(484萬元,2005年11月北京華辰)


雄關漫道·蒼山如海(3550萬元,2012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
《雄關漫道·蒼山如?!啡〔淖悦珴蓶|詩意。構圖與技法呈現(xiàn)出李家山水的典型特色:主景幾座山峰巍然聳立,著意強化了山體平面感,更顯其頂天立地、高大雄渾;遠景以疏簡的筆墨勾勒出群山延綿的氣勢宏大,突出空間與意境之深遠。無邊無際的蒼翠峰巒間,無限延伸的山路上則是行進中的紅軍,紅旗飄揚、英姿勃發(fā),可謂氣勢如虹。畫面結構極為單純、筆墨極為豐富,一座座、一層層的山巒化為更加整體、宏偉的山峰,氣勢磅礴、意境廣闊,壯景與詞意相互呼應,雄沉壯闊,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詩詞中氣勢如虹,慷慨激昂,充滿著樂天達觀、笑看風云的大無畏和樂觀主義精神,完全充盈展現(xiàn)於《雄關漫道·蒼山如?!返漠嫾堉?,畫面的內在意韻與美學張力由此可見一斑,實為李可染毛澤東詩意山水題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設色紙本 1962年作(407萬元,1999年中國嘉德)
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間,以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七幀畫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觀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

第一副創(chuàng)作于1962年,畫幅為2.8平尺,李可染在廣東從化創(chuàng)作??钭R題于畫的右上角: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從化翠溪賓舍。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紙本水墨設色 1963年作

第二副創(chuàng)作于1963年,尺寸為69.5×45.5cm,李可染在廣東從化創(chuàng)作??钭R題于畫的右上角,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從化”。此畫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術》雜志,李可染把它捐贈給中國美術館,現(xiàn)藏中國美術館。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根據(jù)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所作。據(jù)“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句意再造了一個藝術世界,在黑紅對比中寫南國深秋景色,帶有理想化的詩意色彩。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設色紙本 1964年作
第三副創(chuàng)作于1964年,藏于李可染家中(尺幅相對較?。?。畫右上角題“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可染寫毛主席詞意于北京西山八大處”。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設色紙本 1964年作
第四副創(chuàng)作于1964年,2000年,榮寶拍出501.6萬元,3.1平方尺,現(xiàn)為私人收藏(海外華人林百里)。左上角題:“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毛主席詞意,一九六四年可染”。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設色紙本 1964年作
第五副創(chuàng)作于1964年9月,現(xiàn)屬于北京畫院?!拔母铩鼻袄羁扇驹捅本┦忻绤f(xié), “文革”后,發(fā)現(xiàn)一件藏于北京畫院,該畫左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可染”。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設色紙本 1964年作(3504萬元,2007年5月佳士得香港)

第六副創(chuàng)作于1964年9月,尺寸最大,131×84cm。目前唯一在市場上流通,2007年曾在香港佳士得中國近代畫場上拍出3504萬港元。2012年保利春拍上估價2.8億元人民幣的《萬山紅遍》就是這張。該畫左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寫毛主席詞意于北京西山,可染”。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設色紙本 1964年作

第七副創(chuàng)作于1964年10月,現(xiàn)屬于北京榮寶齋。應榮寶齋之邀,李可染為建國15周年國慶畫了一個大幅,此幅右上角題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九六四建國十五周年大慶,可染寫主席詞意于北京西山”。此件現(xiàn)藏于北京榮寶齋。


萬山紅遍設色紙本 1963年作


萬山紅遍設色紙本 1964年作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設色紙本 1964年作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設色紙本 1964年作

萬山紅遍紙本設色1964年作北京畫院藏

苦心經(jīng)營是藝術家良心所在,這是李可染從藝數(shù)十年的經(jīng)驗總結。而《萬山紅遍》為自己的立論做了最好的腳注。畫作取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詞意,氣勢豪邁雄強。1964年創(chuàng)作此畫時,正處于李可染大量寫生后的理性思索時期,逐漸擺脫寫生狀態(tài),把寫實描繪變?yōu)槭闱樾缘膶懸獗憩F(xiàn),畫面物象經(jīng)營布局具形式感,筆墨韻味也得到加強,既有嚴謹?shù)目桃饨?jīng)營,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畫以墨作底,紅為主調,強調“遍”字。以朱砂色鋪陳整個畫面,可謂大膽創(chuàng)新之舉,使畫面滋潤明亮富有層次變化,是李可染的代表作之一。

韶山1969年作(1624萬元,2009年5月北京誠軒)


作于1969年的《韶山》,在李可染《韶山》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最早的一幅,也為那個時代的紅色文化留下了印跡。
在這幅畫中,只見許多人打著紅旗從四面八方聚攏而來,他們不是旅游,而是來瞻仰毛主席故居的,一組穿綠軍裝,斜背挎包的年輕人正在舊居前舉手宣誓。人群中有不少是佩戴紅臂章的紅衛(wèi)兵。環(huán)境、人物、情景都留下文革初期紅衛(wèi)兵大串聯(lián)時期的印跡。然而整個畫面沒有浮躁和喧囂,而是與大自然和諧的寧靜、幽美。畫中所表現(xiàn)的樹木都是韶山?jīng)_具有的品種,不管是什么樹種,樹干一律筆直這對于全畫的虔誠、肅敬的氣氛顯然起了重要作用。這樣的樹木形象也見于他同時期的作品如《井岡山》等畫,作者在其它作品中,畫樹木總是把枝干勾得力求豐富,變化多姿,成為他的山水畫中“表情”的重要因素。而在《韶山》、《井岡山》中,那些一律筆直的樹,也是一種“表情”,是為著營造一種崇高的氛圍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繪畫語言。

李可染的《韶山》一畫,沒有高山大壑,而是一種清幽宜人的山居環(huán)境。煙嵐環(huán)繞,清爽濕潤。中景與近景、遠景樹木茂密,相互呼應,有著異常豐富的層次。畫家是在題材和畫法上都受到種種限制的情況下,從不自由中求自由、求豐富、求變化、求節(jié)奏、求深厚、求意境、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審美表現(xiàn)。

這幅1969年創(chuàng)作的《韶山》,16平方尺有余,橫幅畫面,表現(xiàn)的主題雖然是群眾參觀毛澤東故居的情景,但畫家在處理題材時,有意將整幅畫作定位為敘事性的山水畫,如實描繪出韶山?jīng)_的景象。全畫寫實而又略帶小寫意的用筆,使色墨盈潤,層次井然。


革命圣地韶山設色紙本 1971年作(6842.5萬元,2011年12月南京經(jīng)典秋拍)

《革命圣地韶山》這幅畫的行文走勢,橫書、豎寫,一律自左起往右行。此種書寫體勢、款式考究特別,畫面層次豐富。若與李可染一生創(chuàng)作的大量山水畫比,應該看作是一位山水大師在特殊年代創(chuàng)作的特殊山水畫。

我們從《韶山》特別的風格,能夠追蹤到歷代民間藝人組織畫面、結構和剪裁自然萬象的本領,還可以追蹤到民間審美趣味,例如:大膽使用紅與綠原色,產生強烈對比;創(chuàng)造爽朗、和暖的情調氣氛。韶山,是整個幅面不算很大的山水畫,在單純之中融入了豐富的美學元素,給人以深厚濃烈的美感。這里吸收了古代青綠山水和石窟壁畫的裝飾意味。展示毛澤東誕生地素樸的農舍造型以及結構美——從屋頂、墻壁到墻基,再到門窗,無不精心刻劃,分寸適度,恰到好處,獲得簡潔、臻麗的整體效果,傳達出溫馨而光輝的感染力和厚重的歷史感。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舊居設色紙本 1974年作(1.24億元,2012年5月中國嘉德春拍)


此幅《韶山》創(chuàng)作于1974年,是李可染同類題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141.5×243.1cm),構圖完整,經(jīng)過多次加工,成為李可染的經(jīng)典構圖和革命圣地山水創(chuàng)作的集大成之作。目前所知,文革期間的的1969年,李可染從牛棚被召至北京飯店作布置畫,即有一稿未及署名的《韶山》(109.8×166.2cm);1971年李可染下放丹江,又畫有一稿《韶山》(71×107cm);1974年,李可染在對前兩稿的基礎上,斟酌構圖,細心經(jīng)營,創(chuàng)作出這件巨幅《韶山》(141.5×243.1cm)。與前兩稿相較,此幅《韶山》畫家加強了整幅畫面的空間感和敘事性。在縱向上,前景的水塘愈加開闊,松柏筆直而立,樹冠相互掩映;中景主席故居成為視覺的中心,背后綠樹成蔭,層層推向天際。在橫向上,畫家拉寬了整個畫面,右側寬闊的水田和掩映林間的新居將視線引向遠方。在敘事性上,畫家通過勾勒大量的人物,表現(xiàn)出來自全國的工農兵高舉紅旗到韶山參觀的場景。畫家巧妙地將參觀的人群分成數(shù)組;有的正走向故居,有的已參觀完畢,有的正合影留念,有的則席地而座,相談感想。不同的人群點綴了整個畫面,讓畫面豐滿而鮮活。

長征鏡心1959年作(1.075億元,2010年11月20嘉德秋拍)


長征鏡心1978年作(9856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圖紙本墨筆淡彩


雁巖一景設色紙本 1962年作(759萬元,2011年西泠春拍)


李可染通過寫生實踐也明確了其自身的藝術道路,并在技術與理論方面屢屢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貌?!堆銕r一景》是一件了解李可染山水寫生觀的演變,以及認識李家山水畫面貌特征的關鍵作品。此件于1962年創(chuàng)作完成。從李可染踐行山水寫生至此,歷時數(shù)十年,他升華“寫生”提出“采一煉十”的創(chuàng)作主張?!安梢粺捠敝幸粋€“煉”字使得他的山水作品實現(xiàn)了從“寫實”到“寫意”、從“寫生”到“創(chuàng)作”、從“寫境”到“造境”的轉變;而以“一”到“十”為目的的提煉,則體現(xiàn)了藝術家通過深入觀察、靈動表現(xiàn),在畫面中呈現(xiàn)物象本質特征的極致追求。

占據(jù)畫面大部分空間的厚黑山巒,時而山體裸露顯出堅硬巖石、時而樹木蔥郁松潤欲滴,以及密集錯綜的礁石、奔涌的溪流等等,正如雁蕩山地區(qū)溝谷、巖嶂的地貌特征。山巒的前后穿插、陰陽向背以及植被的深淺疏密被表現(xiàn)得豐富微妙,這一切都極見功力?!堆銕r一景》體現(xiàn)了李可染山水畫中對山體塑造的飽滿、結實、緊湊的特征。而在層層渲染的墨色山林中,處處都有令我們眼前一亮的神來之筆,如近景處表現(xiàn)溪水活脫出挑的“飛白”;“留白”的村落;宛如山體高光、反光的“擠白”以及游移在遠山間的氤氳之白,畫家巧妙地制造出強烈的對比,通過幾處亮點串聯(lián)成畫面的觀賞線索。從“對景寫生”到“對景創(chuàng)造”李可染在畫面構成方面傾注了很大心力,其中期山水畫以“正中見奇”為特征,《雁巖一景》即是典型。一股清流從山澗間蹦出,礁石之雜亂令人耳目一新,溪水嘩嘩之聲在人心底激蕩。前景處聚落式的房屋也是先生的創(chuàng)舉,這種近乎成為李家圖式的村落以及奔騰活潑的溪流,或許是對開篇處藝術家提倡的“深入生活改造中國畫”的響應,和諧安寧而充滿活力的集體生活正是當時時代精神之寫照。


成都望江樓(300萬元,2012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

1956年從峽江入川寫生,對李可染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是至關重要的經(jīng)歷。自古文人多入蜀。入蜀文人,得江山之助,往往風格大變,變得宏博瑰麗,氣高力雄,平添一股浩蕩奇崛之氣,好像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蘇東坡的巴蜀靈魂附在了他們身上。盡管後來李可染真正畫峽江和巴蜀山水的作品并不很多,也遠沒有其江南系列、漓江系列和黃山系列乃至井岡山系列出名,但在所有這些系列中,都附上了巴山蜀水的山骨與水魂。


春雨江南設色紙本 1962年作(231萬元,2005年5月北京榮寶)


《春雨江南》畫于1962年,這是李可染畫江南風景的代表作,描繪春雨中的江南景象,水墨淋漓,幽淡為宗,極盡渾厚華滋之致。此件作品可以說是他另一幅代表作《杏花春雨江南》的姊妹畫作,清新生動、酣暢淋漓且又不失沉厚質樸。安靜清新的江南水鄉(xiāng),綠色掩映下的小橋流水人家,一片迷蒙雨霧、兩岸杏花芬芳,水乳交融的江南風景,早已讓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而在掩映了黑與白的色相中,李可染用高超的畫藝,妙手成春,令人敬仰。


樓臺煙雨圖1962年作

煙雨迷濛,光彩、亮快、亮點閃爍之間,一條長河,縱貫古城。此圖屋宇亭臺,疏疏落落,神奇交錯。石橋、舟船,清晰可鑒。通道河流作為主要中軸,而那原本熙攘的街景,隱沒于暗影之中,消失蹤影。一切景觀,從“繁筆密體”脫出,向著“簡筆疏體”轉化。

李可染對中國的山水之美,園林之美,建筑之美,京劇之美,以及詩詞歌賦、文論、音律典籍,從愛好到研究,從體驗到創(chuàng)作實踐,再到反復探索,耗費了他一生的心血,對于其中所貫穿的中國人卓越超絕的審美意味“曲線美”的把握,自然是上乘的。這個曲線在墨瓦白墻屋宇的結構上,幾乎是不可信地簡單和自然,而在《樓臺煙雨圖》中,欲精深而淋漓盡致地傳達出多少神韻!


清漓漁船圖鏡心1962年作

李可染山水藝術在60年代初期達到成熟期,其藝術語言集中體現(xiàn)在渾厚深邃、靜穆靈動的美學表現(xiàn)中。此畫的創(chuàng)作時期正在此時,作者正好桂林寫生回來后作,把大自然的恬靜空靈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使觀者如臨其境??v觀此畫,靜中有動,山水、漁舟相映,田園詩般淡遠幽靜躍然紙上。桂林山水畫的題材是大師詳熟于心的典型,無論尺幅大小,大師總能將漓江的神韻描繪融匯在畫幅中,《清漓漁船圖》尺幅雖小,然在大師所有同類題材作品實為少見的精品。


漓江紀游設色紙本 1963年作

畫中群山序列,犬牙高低,參差交錯,隨水道曲折迂回,層層推進,由近至遠。山以濃墨重色寫成,塊面厚實穩(wěn)重,有如盆景假山般一座座布置于畫面中。水道穿插,留白形成水面,靠山邊緣以淡墨暈染出倒影,從深濃墨色過渡到留白,色調明暗變化平衡了畫面厚重的體積感,取得視覺上協(xié)調的效果??扇鞠壬陬}識中說,這幅畫的構圖是運用傳統(tǒng)“以大觀小法”,也就是消減遠近透視大小差別,人為地擴展境界,將漓江山水的奇秀蘊籍,不同角度山勢的深遠高遠,用藝術家的“心游”共冶一爐。所謂“人在漓江邊上,終不得見此景也?!彼囆g家以無限的自由描繪的不是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境。


陽朔一景設色紙本 1963年作

此幅《陽朔一景》創(chuàng)作于1963年,與同時期的同題材作品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布局上的新意。群山疊嶂下,山腳的房屋與來往的行人,給山增添了一份親和力,就在如此細密的地方,房屋、亭臺、山門井然有序;十來只小船穿行于山水間,增加了畫面的韻律感,而左側綿延的水面又使畫面有了無限的延伸空間。對“黑”與“白”的巧妙運用,是“李家山水”一絕:黑的濃烈與白的透亮,同樣是那樣的熱情,那樣的澎湃!


崇山茂林設色紙本 1963年作

李可染的這幅《崇山茂林》圖創(chuàng)作于1963年,作品的畫面結構讓人感受到一種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范寬式的飽滿構圖,山勢迎面而來,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畫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一張紙上表現(xiàn)出最豐富的內容?!昂?、滿、奇、崛”的李氏山水風格在此件作品里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崇山與茂林渾然一體,一頭耕牛與放牛人靜靜佇立于茂林間,煙霞環(huán)繞中升騰著氤氳之氣。


愛晚亭圖設色紙本(682萬元,2005年5月中國嘉德)


黃山風光設色紙本 1963年作(335.5萬元,2006年6月北京嘉寶國際)


黃山煙霞圖鏡心 設色紙本 1963年作(483萬元,2011年9月山東天承秋拍)


丹霞楓林設色紙本 1963年作(748萬元,2006年11月中國嘉德)


婁山關詞意設色紙本 1964年作(1175.1萬元,2007年10月香港蘇富比)


漓江勝景立軸1964年作

1950年代是李可染寫生的高峰期,1959年,李可染的寫生作品主要以桂林為題材,共二十余幅,畫家本人的創(chuàng)作在此后也進入“采一煉十”的階段,開始對寫生作品提煉加工。
奇秀的漓江山水,萬山重疊,江水如碧,可是從任何一個角度取景,都各有玗限,與畫家的意象總有差別。于是,畫家“以傳統(tǒng)以大觀小法寫之”,減弱焦點透視造成前大后小的視覺效果,俯仰周覽,生成獨特的意境?!坝嗳卫旖?,覺江山雖勝,然構圖不易,茲以傳統(tǒng)以大觀小法寫之,人在漓江邊上,終不能見此景也?!边@段題跋多次見于李可染的漓江題材畫作中,畫家對自己新創(chuàng)作的欣喜與自信也流露無遺,此幅1964年的《漓江勝景》便是在這種情境下產生的一幅山水城作,與其它同類題材相比,此作少些往后畫作的熟練程式,而筆墨生動清新,空間變幻虛實巧妙,足稱翹楚。


大柏地詞意設色紙本 1965年作

由于詞意樂觀中見抒情,畫家即扣此旨,捨卻千里行軍、紅旗招展或關山遠隔的描寫,也揚棄重彩濃墨的設色法,反而突出抒懷輕盈的一面。畫中只見斜陽裝點下的「關山」,山沿、屋脊、樹杪都披蓋著斜陽的瀟照,山巒密蔭經(jīng)雨水洗刷,煙塵滌盡,更呈蒼翠麓綠,一片清閑氣象。這種雨后斜陽的處理手法,在畫家六十年代中期創(chuàng)作中已運用嫻熟,本幅畫面上再一次引證了渾然融合的效果,畫面上方一道彩練如拱橋橫越天際,虹霞雖淡仍見色彩層次。虹影既對應了詞中起首這句意,與「雨后斜陽」也成為點綴畫面色調的諧協(xié)組合!


峽江圖設色紙本 60年代


巫峽帆影設色紙本(203.5萬元,2006年6月中國嘉德)


巫峽帆影

本幅最大特色不在黑滿崛澀,而在“險”。首先是造勢之險。李白有詩說:“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庇靡愿爬ɡ羁扇敬朔?,正是妙契天然。山勢之險,完全出以皴擦勾勒,又加以云蒸霞蔚,不可謂不獨具匠心、別開生面。其次,情勢之險。從山與屋宇、山與舟帆的極度大小對比中,令觀者頓感情勢之極險。只能造險不能破險,算不得大家。李可染此幅雖造險極甚,破險亦極甚。他以折線皴擦造險,卻又以直線破險,所謂“山?jīng)_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此謂。


無限風光在險 設色紙本 1973年作(487.2萬元,2007年12月北京翰海)

“無限風光在險峰”出自毛澤東于1961年9月9日在廬山寫下的詩:“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碑嬅嫦路綆字觊L松直立,如風云羅漢,中景巨峰兀立,如鐵打金剛。山間層層梯田,隨山勢而上,直上云霄,顯示出人類改造大自然的無窮力量。全畫充滿博大、雄強、渾厚的氣概。他的用筆有如屋漏痕和折釵股,無論畫山石輪廓還是畫樹的枝干,積點以成線,豎勁中有橫勁,橫勁中有豎勁是矛盾又是統(tǒng)一,都是合了疾澀二法,表現(xiàn)出生命力,櫛風沐雨,經(jīng)受了大自然的考驗,克服了各種阻力,頑強的生命在奔突著,堅韌持久地活躍著。沒有實踐經(jīng)驗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的。


雁蕩山圖立軸 設色紙本 1973年作

款識:雁蕩山圖。昔年往雁蕩寫生,在散水岸一帶,得此畫稿,今寫其大意,不能作地理指導游圖之也。一九七三年元月十日,健民同志教正,可染并記。印文:李可染、河山如畫
李可染在五十年代兩次去雁蕩山寫生,雁蕩山非同一般的山水面貌激發(fā)起他的筆墨豪情,之后他多次作雁蕩之景,但并不千篇一律,而是每幅章法靈活。此幅寫于1973年,經(jīng)歷了十年動亂的畫家重拾畫筆,創(chuàng)作了一批與既往大相徑庭的作品,筆墨變化更加豐富自然,意境更加空靈虛靜,他的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此作即為他畫風轉折期的一件力作。畫面取全景式布局,構圖飽滿,境界開闊,山巒以濃重的筆墨寫成,山體渾厚,輪廓清晰,透明的邊線分隔出山與山之間的空間;遠山、云霧與河流形成一個S形曲線,在雄奇的山水中流溢出一種優(yōu)美的變化;近處村舍中的白墻和溪流閃爍著明亮的反光,愈被黑山、黑瓦襯托,愈顯其光潔耀眼。這種獨特的重墨和光效是李可染中后期山水的典型特征,此幅運用尤佳,既寫出了畫家對雁蕩山水的感性印象,又以一種鮮明的形式感表現(xiàn)出自然山川的律動。畫面諸元素被簡化至不能再簡的程度,僅以抽象的印象去描繪這一景致,但是簡單的構造后面隱含著豐富的內涵,概括的筆墨是有意味的形式,畫家以詩化的語言寫出這樣一個詩境,使人感覺到一種充盈的內在力量。


花果山1973年作


此幅《花果山》創(chuàng)作于1973年,畫面是紅與黑的色彩基調,前景紅色的林木與遠景黑色的山巒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視覺上是一種沖突,這種沖突也使畫面更具有震撼力。兩座饅頭狀的圓潤山峰一前一后,以墨色濃淡區(qū)分出空間距離,山以沒骨法寫之,大片水墨渲染出飽滿的山體,但是其中又透氣,有層次。山腳下散布著白墻黑瓦的民居。前面是大片水域,兩只漁船行走在水面上。從畫面前方左右斜伸出的樹枝向畫面中心匯聚,打通了山與水的界限。枝干以濃墨寫成,樹葉以干濕、濃淡不等的紅色染出,既有層次,又混成一片。整幅畫面使人感受到一種濃墨與重色并置產生的強烈效果。


蜀山春雨設色紙本(231萬元,2006年5月北京榮寶)

李可染的山水畫在70年代前後風格丕變,其山水形象氣勢撼人,而又樸實近人,尤以設色濃烈、用墨沉厚而著稱,故而別開生面,有“李家山水”之譽。此幅《蜀山春雨圖》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之作,畫面飽滿,巨峰高聳,氣勢博大,墨色淋漓,有高山仰止之感。全圖以積墨層層積染,用筆老辣厚重,蜀山的濕潤與桃花的紅艷相得益彰,同時又吸收西洋繪畫對光影描繪的優(yōu)長,形成迥異時流的自家氣派??勺靼拙右住稇浗稀贰叭粘錾交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絕妙注解。


江山勝覽圖設色紙本 癸丑(1973年)作(314.6萬元,2008年4月中國嘉德)


江山覽勝圖設色紙本 癸丑(1973年)作(209萬元,2006年4月北京匡時)

李可染1959年赴桂林寫生,此后他反復畫了大量的漓江山水,作品中多杰作??梢哉f,漓江山水為他而設,他為漓江山水而生。此幅當是據(jù)寫生稿而成,月牙山蒼秀蓊郁,墨色濃重而滋潤,山質則堅,山氣則潤,準確表現(xiàn)了漓江山水的特色,筆端既有力量又充滿韻致。構圖上左實右虛,實多虛少,虛實盡妙,這種構圖比較險峻,充滿力感??胺Q精品。


漓江勝景1973年作(1650萬元,2011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

這幅畫的構圖是運用傳統(tǒng)“以大觀小法”,也就是減弱遠近透視大小差別,人為地擴展境界。如果真的站在江邊,則看不到這么多,這么遠,船也不會這么清楚。這是畫勝過照片的地方,自由。漓江山水的奇秀和變化無端的四時、照暮景色兼具山水畫高遠、平遠、深遠之美,特別宜于拓展為大幅創(chuàng)作,但在有自然物件轉化為畫中的藝術形象時,又有很大的難度。置身清漓,眼中所見,無處不美,但在任何一個固定的角度取景,都會感到局限,與瀏觀所得到的心中印象相去很遠,李可染在此幅作品中寫到:“余三游漓江,覺江山雖勝,然構圖不易,茲以傳統(tǒng)以大觀小法寫之。人在漓江邊上終不能見此景也?!?/p>


井岡山設色紙本 1975年作(694.4萬元,2007年11月北京保利)

縱觀李可染《井岡山》系列作品,以表現(xiàn)出渾厚博大的精神力量為基調,以墨韻之美與神韻之美相結合。作品大多選擇五百里井岡明珠──井岡山主峰為主體,并在作畫布局上,分寸布置得當、巧妙。技法上,用較濃的赭石勾山石,再以淡赭烘染,加一些青綠、藤黃染樹,筆墨渾厚蒼潤。畫面構造亦頗具氣勢,井岡山主峰壁立千仞,峽谷險峻,云卷云舒,天高云淡,景象開闊,近景數(shù)棵青松,幾桿紅旗,一隊戎裝戰(zhàn)士點出畫面主體——革命搖籃。李可染的井岡山系列,是以宋元之法,直取羅宵山脈,將山水之精魂攝于心中,然後以充沛之情感躍然紙上,具有山水畫里程碑的地位。


革命搖籃井崗山設色紙本(672萬元,2007年12月北京榮寶)

井岡山圖,全圖墨、色交融,滿目青山,以低調的偏銀灰墨色和淡綠調性。這里不直寫人的活動,而代之以山腳新生的幼松;環(huán)山樹木蔥蘢。群山之間,云浮而動,清泉直流而下,動靜對比。近峯遠山,實實虛虛,自然隱顯幾處“空白”,渾厚處頓生微妙與空靈。這里孕育著和平、新生、茁壯、飽經(jīng)風霜的活力。構圖,這里根據(jù)“革命搖籃”意境創(chuàng)造的需要,處處追蹤著一條主要的“縱深線”。這條“縱深線”,由主峰群最近最亮的圓渾山頂,隱隱向上、向深處推移,直達黃洋界豐碑,匯為視覺線交接的終極點。左右分列的山峰,層層遠去的井岡山脈,千重巖壑,萬重云海,形成熹微的曙光返照,或顯或隱,向著終極點集中。微妙的是環(huán)山公路線,作為一條活潑跳蕩的副線,與主山脈“縱深線”交搭,下線低至深壑邊沿構成了“勾股、弦”傾斜的三角形,暗示全國“趣味中心”。無數(shù)線性,錯綜排比,展開一個深深蕩蕩、空闊無垠的大宇宙空間,自然無極,了無斧鑿痕??梢哉f,這是山水大家千錘百煉、爐火純青,藝術臻于成熟、進入化境的標志。


漓江襟江閣立軸 1977年作


巖泉積翠設色紙本 1977年作(268.8萬元,2008年4月北京華辰)

本幅原藏者為著名歌唱家李雙江先生直接得自可染先生本人。作于一九七七年,這一時期的可染先生,身心俱得解放,并重新開始山水畫新的表現(xiàn)技巧與藝術語言體系的探索,逐漸開拓了李家山水雄邁的精神境界。畫面布局將山體拉近,遠景之山,作中景處理,房舍屋宇結構嚴謹而富有裝飾性,使畫面純化,極富整體感。作者以濃淡之墨層層積染,使得通幅幽深靜謐而又聲色并茂,再施以濃麗之綠色,令整個畫面彌漫著溫潤清新空氣,望之令人豁然暢懷,仿佛身臨其境,有可游可居之想??扇鞠壬摦嬕詾橹袊嫺邔哟螌徝谰辰纭安粌H畫所見,而且畫所知、所想”,道破了古代畫論“造化”與“心源”的深層關系。由此,他的山水畫從“寫景”躍向“造境”,更注重寫心源、寫大意、寫山水精神!極近自然而又超乎自然,這正是此作的迷人之處,也是李家山水的魅力所在。


雨后斜陽圖設色紙本 70年代中后期作

畫面小中見大,以小觀大,遠近遙相呼應,用墨著色精準,精準拿捏光與影的變化,煙云縹緲之勢有如幻境,但蒼勁的山體迎面而來,密林濃縮為一塊塊焦黑的墨塊,但充滿了活力,一種活的氣息躍然紙上。畫家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劃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一張紙上,表現(xiàn)出最大最豐富的內容。近景的人變的渺小卻更映襯了遠山的蒼渾與雄偉。


黃山圖鏡心 水墨紙本 1977年作(437萬元,2011年9月山東天承秋拍)


清漓勝境圖設色紙本 1977年作(1030.4萬元,2007年6月北京翰海)

此幅《清漓勝境圖》是其畫漓江山水的代表作之一。青峰壁立千仞,參差錯落,列布于漓江兩岸,山中林木蒼翠,掩映著村舍人家。江中帆影點點,順流而下,駛向遠方,遠處群峰連綿不斷……好一幅如詩如畫的人間仙境。畫中黑白色塊分布之間留出的最明亮之處是穿越叢山由遠而近的漓江,江水的宛轉穿插將不同遠近的山體間隔開來也聯(lián)接起來,產生深度感和寓于清、秀、奇之中的雄渾博大之感。為群山所隔斷的面積懸殊的兩處水面,左右呼應,許多小帆船在江面上游戈著,使景物顯得更空靈更剔透。這種畫面構成是李可染后期山水畫創(chuàng)作經(jīng)常運用、不斷有所新創(chuàng)的表現(xiàn)手法。李可染的學生、美術史論家萬青力對這件作品的藝術成就有過很確切的評論:此圖嚴謹工整,結構爽朗。通幅相對來說,較其它類似的構圖墨色稍淡,所以見筆處清晰,線條輪廓分明,給人以清秀勁爽之感。房屋、船只畫法,極為整齊精到。此圖堪稱是難得精品。

漓江雨中泛舟圖

雨中漓江紙本設色 1977年作

《雨中漓江》那雨中勝景的溫潤濕意撲面而來,遠山的迷蒙,是以模糊的抽象形體簡率地表現(xiàn)出來,而竹樓、漁舟則以濃墨醒筆點出,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用筆的力度和用墨的韻味為了得到充分的展示,濕筆筆線的書法性隱含在其形象特征背后,以使筆墨的獨立性凸現(xiàn)出來。畫題旨在“漓江”,不見一波,旨在“雨中”,不著一墨,但煙雨朦朧的感覺使漓江山水頓時躍然紙上。


水晶宮設色紙本

李可染的山水多以“積墨法”繪制而成,給人以墨瀋淋漓之感。其中尤以漓江風景入畫最多,那雋美的山色、美麗的湖光,可染先生用他靈動的筆法將它們一一描繪出來。此幅作品應畫于二十世紀60年代前后,可染先生在畫中諸山均施以淡墨,以映襯漓江山水空蒙之感,用留白法將湖光的清澈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畫面顯得縹緲、虛幻,讓觀者猶如置身水晶宮中。其中那不可比擬的美帶給人無限的憧憬。


杏花春雨江南 鏡心 設色紙本 1978年作

此作可老一改濃墨的習慣,以淡墨出之,江南初春的風景便明麗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使人想起“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項羽,也有別姬時兒女情長的一面。但這畢竟是李家的山水,用筆的樸厚、生拙、粗重還是打上了個性痕跡,畫作因之秀而樸,清而厚,使它在眾多的江南風光山水畫中獨具面目。


清漓帆影圖立軸 設色紙本 1979年作


漓江邊上1979年作

《漓江邊上》是漓江畫面的一處截景。此幅較之其他同題材作品更為大膽之處是于畫面右側作大量看似留白的漓江水景,與左側濃墨色塊形成強烈對比,將山體的深度感和博大感置于畫面之外,而氣勢則滲入畫面之中,十分獨到。眾多小帆船在江面上游弋,景物顯得更為空靈和剔透。


九華山設色紙本 1979年作


山嵐松云 1979年作

70-80年代之交,山水大師李可染意識到,社會改革的外部環(huán)境,正在融入一個開放的宇宙,而自己內部的精神世界,也正在走向創(chuàng)新的自由。在他生命的最后極限里,第二次自我超越,第二次變法,連續(xù)推出一系列山水畫曠世杰作,在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畫史上,立起一座跨世紀豐碑。1979年創(chuàng)作的這件《山嵐松云》奇崛壯美,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第二次超越的又一峰。本幅峰巒雄奇,氣象萬千,筆墨氣度不凡來。


黃山煙霞設色紙本 1981年作 (2357.5萬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秋拍)

此幅《黃山煙霞》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意境,志不在畫黃山何處何景,而是寫千峰競秀,萬壑藏云,墨色較重,處處見干筆,特別是云海的畫法,更是體現(xiàn)出蒼茫之氣。畫家的藝術個性借助于嵐光水色,霧云煙靄得到更充分、自如的抒發(fā)。陽光和大氣的變幻在作品中是最富于活力的因素,那浮動的、溫暖的夕陽,模糊了景物輪廓的煙霞,崇山巨嶺邊緣上燦如金色的側逆光;那山腳下如明鏡般閃爍的水田,都直接得之于大自然,而又非對自然的簡單摹擬,而是經(jīng)過升華了的藝術家的心靈的創(chuàng)造。

山石的厚重與光的流轉、云氣的飄柔在對比中達到和諧,在統(tǒng)一中形成對照。正如畫家經(jīng)常提到的李邕(麓山寺碑)中的名句法“川浮而動,岳鎮(zhèn)而安”,它體現(xiàn)著大自然的運動規(guī)律和藝術的辨證法,也由此而奠立了李可染山水畫藝術既沉雄厚重又靈動、富于生命活力的特色。


高巖晨嵐設色紙本 1982年作

李可染的這幅山水畫一掃凄迷云間派之朦朧,成功地描繪了一幅高山晴嵐的迷人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圖中峰巒高聳,山峰墨色點染濃密而厚重,山澗溪流潺潺,房舍隱現(xiàn),詩情畫意盡顯其中。畫家有不少山水,花鳥畫傳世,但其中平生最擅長的是山水。此圖是他山水畫中的典型樣式,描繪山巒野景。近景,一處溪流,雜樹枝葉茂密。遠景高山矗立,狀若臥虎,氣勢磅礴。山間描繪白霧繚繞,云蒸霞蔚,從上至下,貫穿畫面。整幅畫面山嚴凸起,灌木叢生,芳草簇簇,瑟瑟有聲。山石樹木的筆墨濃潤,比較放縱隨意,墨色層層加重,黑而晶瑩,并富有層次感。全圖筆勢蒼勁,墨色濃重,光感強烈,層次分明,水墨蓊郁,能夠將深山巨壑幽邃之致渲染于紙上。


千巖萬壑設色紙本 1982年作

1982年創(chuàng)作的《千巖萬壑競秀藏云圖》(96.5×128厘米),奇崛壯美,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第二次超越的又一峰。此圖容涵的壯美元素,頂天立地的構圖。筆墨氣度,涵蓋天地。對立統(tǒng)一的美之律,貫穿畫面。對立統(tǒng)一的美之律,不但體現(xiàn)在他的壯美瑰麗的山水畫中,也表現(xiàn)在他的美學理論思考之中。諸如傳承與創(chuàng)新,自然美與藝術美,雄偉與灑脫,厚重與空靈,依照對立統(tǒng)一的美之律,不偏執(zhí)一端,不顧此失彼。在基本功與創(chuàng)造的關系上,則欲活先板,欲簡先繁,欲虛先實,欲單純先豐富,欲自由先繩之以規(guī)矩等等,以有法求無法,以期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化境”。


山林清音圖設色紙本 1984年作


黃山松云圖設色紙本 1984年作

其一,黃山煙嵐以千峰萬壑為主體的視覺圖式,是李派山水“積墨法”與“素描體面造型法”完美融合的圖式,也是成功把握自然造化總體氣象的經(jīng)典圖式。這種圖式的高度整體性和豐富多變的空間層次感,成為李派山水沉雄厚重的基調,其中又間以深秀靈動的和聲。其二,李可染晚年書法藝術的成熟,個性化的遒勁用筆,強化了松、云、近峰、遠山結體造型的力度美、金石美。其三,可染先生“七十歲總結”以后,越來越愛好用濃墨。言濃墨“光清而石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笨扇鞠壬弥疂饽?,湛湛靈動,光清而感人。


翠溪人家1986年作

此幅《翠溪人家》圖軸創(chuàng)作于1986年,這個時期是“李派山水”風格的成熟期。李可染的山水畫風格,看似從一九七二年忽然走進成熟,其實則不然,這是他半個多世紀以來,對藝術長期探索、實踐的結果,雖然李可染曾在文革中被剝奪了畫筆達六年之久,但這并沒有阻止他在藝術上的成功,這位大器晚成的藝術家,最終將新中國山水畫推入另一個高潮。

緩緩打開卷軸,浮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片厚重而又光亮的人間美景,畫面中彌漫的清蒼之氣,深厚而空靈。一抹雨水洗滌過的清香撲鼻而來,夾雜著濃濃濕氣,江南氣候的特點顯然已讓人知曉。畫面中央被一條悠遠的小溪分開,兩邊是潤翠的樹,數(shù)十戶人家,一帶著斗笠的行人徒步走在小橋上,畫意幽靜,水流潺潺,人緩緩行走,有動,有靜,不板不滯,宛如一曲清唱響徹林間……


夏山滴翠圖1986年作(1495萬元,2011年11月中國嘉德秋拍)


萬木蔥中見人家1986年作

80年代是李可染繪畫藝術的一個新的階段,這個時候的作品已脫出實景,更重寫意,筆墨混成,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度f木蔥中見人家》便完成于這個時期。作為李可染“密林煙樹”系列作品中的經(jīng)典之作,把中國水墨的藝術表現(xiàn)力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難度。

這幅《萬木蔥中見人家》,以潑墨作底,先畫出“濕云常帶雨”的靈動墨韻,再以積墨很沉實地加厚林木的暗處,使畫面更趨幽邃。特別是以多層淡墨積蓋部分樹木的高光,使之掩映于林蔭深處,山林呈現(xiàn)出無盡的層次,深不可測,似有似無的云煙自密樹中隱隱升起,這既豐富了中間灰色調的層次,同時又保證了全畫素描調子的統(tǒng)一性,使畫面不至于太花。李可染是中國山水畫家中第一個自覺地從素描調子來整合畫面統(tǒng)一性的畫家。他學過油畫,也刻過木刻,對素描下過很大力氣。如何在光影明昧中巧妙把握素描調性的統(tǒng)一成為我們面對李可染逆光山水首要關注的點。

千巖萬壑


山村飛瀑圖設色紙本

此畫描繪的是雨后山村飛瀑鳴泉的常見之景。畫家運用大片濕墨和淡墨,以潑墨和積墨為主表現(xiàn)山林,山坡上的民居和瀑布以留白表現(xiàn),以墨與色的明暗變化交待出空間層次,使空間由遠及近逐步推進。近景的樹木帶有一種逆光的效果,樹梢閃動著瑩綠的光暈。磚拱石橋是畫面唯一的暖色,橋下的黑色巖石和明亮的溪流又與遠處的山林瀑布相映,使畫面統(tǒng)一在深邃寧靜的意境中,仿佛能夠在空蒙的深山中聽到泉水的叮咚聲。整幅既有氣勢,亦有情景,筆墨厚重而通透,當為精品之作。


雨后夕陽圖設色紙本 1987年作(352萬元,2005年12月中國嘉德)


滿山青翠擁山堂設色紙本 1987年作(515.2萬元,2008年5月北京保利)

此圖是李可染先生晚年墨筆山水的代表作品,整體畫風凝重堅實,用筆力如金剛杵,這是他從魏碑漢隸篆書的書法金石意趣中融入于畫面的結果。此畫中的山峰用筆沉實凝重,這種筆墨韻味與他的崇高壯美的風格美學追求相一致。然而,凝重并不呆滯死板,筆下有如龍蛇游走之勢,可見李可染學習齊白石、黃賓虹二師又能自成機杼。李可染先生勤于實地寫生,行程數(shù)十萬里,畫稿數(shù)百幅,借鑒西方繪畫明暗光影處理方法,融合中國傳統(tǒng)繪畫筆墨技巧,講究“積點成線”,如沙漏痕,強調筆勢穩(wěn)、準、狠,取得了杰出的藝術成就。作品意境開闊,筆墨渾厚,氣韻靈動,格調厚重質樸,博大沉雄。畫面整體透露凝重墨氣,只有房舍、水瀑、山路留白,是李可染先生晚年山水畫典型樣式。


煙江夕照圖設色紙本 1987年作 (1540萬元,2005年11月北京誠軒)

《煙江夕照圖》,山骨水韻,達到“力”、“勢”、“氣”完美統(tǒng)一,筆墨間暗含書法風神。兼得漢碑之沉雄博大;魏晉之逸宕飛動,所謂“金鐵煙云”是也。鑄就雄渾、堅實、凝重、幽冥的個性風范。


欲雨欲晴設色紙本 1988年作(264萬元,2005年12月西泠秋拍)


密林煙樹設色紙本 1988年作(448萬元,2008年11月中國嘉德)

1988年,是李可染巔峰時期的作品。,只見墨瀋淋漓氣象萬千,以濃淡深淺的墨色點染出空間感,殊為難得。此幅畫構圖上最大的特征是整體感很強,遠遠看去,他畫中的形象是連結在一起的,大面積的山峰、樹林往往統(tǒng)一在較暗的調子之中,較小面積則統(tǒng)一在灰色的調子之中,而最小的面積則統(tǒng)一在白色的調子之中(在多種的情況下,往往是流水飛瀑),造成整幅畫面調性深重,但黑、灰、白三種色調對比強烈,形成黑中透亮的效果。實際上他的這種處理,是參考林布蘭特油畫的明暗處理方法的。


雨后圖設色紙本 1988年作


山水清音設色紙本 1988年作

本幅所寫乃峨嵋山勝景之一的清音閣。一九五六年,可染先生將清音閣納入畫圖中,這應是他首次以此為畫題,該畫采局部特寫,焦點置于閣下的牛心石。本幅寫于一九八八年端陽,題謂「昔年曾在此寫生」,即指一九五六年之行所作。其畫面豐富,布局十分嚴謹規(guī)整、樓閣、涼亭、上下兩道曲橋以至左右兩條流瀉的白練等環(huán)節(jié)均層層相扣,安排緊湊,位置經(jīng)營互起呼應而有機地連接一體。畫家在同年另幅題曰「余昔年游峨嵋,井崗、富春諸山,見萬木蔥蘢,不見土石,因創(chuàng)此密林煙樹畫法,前人未之見也?!棺⒅卣w效果,但又忽略局部細節(jié)的精微刻劃,畫中所顯正是橫云嶺外千重樹,流水聲中一兩家之意境!李可染的構圖嚴謹,重視大塊面關系的安排,形成了整體感強,以及黑、白、灰三種色調鮮明的特點;而且,他在塊面之中,追求透明、多層次,和豐富的筆觸所交織的紋理,即在每一基本色區(qū)之內,又包含著繁雜的色調對比變化。實際上,可染師是在追求油畫透明的畫法。


水邊人家設色紙本戊辰(1988年)作(264萬元,2006年6月中國嘉德)

這幅作品整個畫面的開合,其中包含著虛實、黑白關系的處理。黑白關系的成功處理,是李家山水的一個重要特點??扇編煹淖髌吩诤诎钻P系上的處理微妙,富有彈性,在深厚之中,令人感到一種氤氳之氣在回環(huán)周流,它以一種詩意的氛圍誘導觀眾進入繪畫的境界之中。


桃花煙雨設色紙本 1989年作


亂山叢中百丈泉設色紙本 1989年作

此幅作于1989年,為李可染晚年積墨山水的精品,視其為集畫家一生藝術探索成就的經(jīng)典之作亦不為過??扇咀灶}:“以重墨信手涂抹,竟別有意趣”,看似閑庭信步,實為筆墨已臻化境。畫面中夕陽下的層層群山,光影、明暗、虛實的處理極盡心思而不露痕跡,筆墨厚重而毫無凝滯。向光處施以赭石,色墨融為一體,益顯通透。重墨寫就的群山中,一條瀑布直下澗底,觀者仿佛可以看到激起的水霧,聽到飛流直下的轟鳴。畫家精心“擠”出的這條瀑布是整幅作品最亮麗的部分,一下點活了整個畫面,讓畫面富有動感和生氣。


巍巍萬重山設色紙本 1989年作

蒼茫天地間,巍巍萬重山。李可染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依然用雄渾有力的紀念豐碑式的作品來表達他對中華大地的熱愛。畫家透過連綿的山巒、松林和穿插其間的人物來營造視覺上的強烈反差,又透過光線的投射來塑造山體的質感和畫面豐富的層次,用李氏筆墨的厚重和精微凸顯出“巍巍”、“雄立”的取意所在。

雁蕩山66.1cm×43.5cm

創(chuàng)作于1963年的《雁蕩山》,是他獨創(chuàng)“黑山水”的探索,是李家畫風開拓期的重要作品之一。

雁蕩山百崗尖


秋山一瞥立軸


德國森林古堡鏡心1957年作


魯迅故居百草園



西湖西泠印社


夕陽中的重慶山城

雨后漁邨

『關于我們』

第一收藏1cang

與您分享收藏帶來的快樂時光,感謝關注我們。

小編微信號:1443360566 電話:021-6155940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李可染國畫山水作品賞析
軼聞 I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細說李可染的七幅《萬山紅遍》
李可染(山 水)中國近代杰出的國畫大師、詩人,作品欣賞!
李可染 山水畫(四)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層林盡染》《萬山紅遍》李可染畫鑒賞
墨影變幻——李可染作品賞(山水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