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原創(chuàng)】千年龍脈北邙山

       民間流行有這樣一句話:“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北邙即洛陽邙山,這里有深厚的黃土層,且北臨黃河,自古以來就是下葬的風水寶地,有“鳳巢龍穴”之美稱。邙山地區(qū)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唐等6代帝陵及其陪葬群,初步統(tǒng)計至少有24座帝陵分布其間。洛陽古墓博物館就坐落于洛陽北郊邙山冢頭西村,洛陽飛機場東側,距離市區(qū)6公里,占地近3萬平方米,是一座以陳列歷代代表性墓葬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分歷代典型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兩大展區(qū)。典型墓葬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共有歷代典型古墓葬22座,上自西漢,下迄北宋,其中尤以一組壁畫墓最為有名。洛陽的漢墓壁畫歷史悠久,目前共有10座古壁畫墓可供參觀。 

 

 






































景陵


 

 

 景陵地宮

 附錄:

1、邙山:一個死了都想去的地方文/冷清秋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置處。天涯悠悠葬日促,崗岅崎嶇不停轂。高張素幕繞銘旌,夜唱挽歌山下宿。洛陽城北復城東,魂車祖馬長相逢。車轍廣若長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樹。山頭澗底石漸稀,盡向墳前作羊虎。誰家石碑文字滅,后人重取書年月。朝朝車馬送葬回,還起大宅與高臺?!碧瞥娙送踅ㄒ磺囤叫小烦浞值莱鲒綄儆诖缃鸫缤恋娘L水寶地。據(jù)考證,邙山已出土墓志6000余方,出土的大量墓志,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系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晉人陶淵明詩云:“一旦百歲后,相與歸北邙?!壁缴嫌袞|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交錯毗連。這些陵冢動輒高數(shù)十米,周長上百米,宛如小山般矗立,歷盡滄桑,仍不失霸氣。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 u- j; _( L5 h+ G; |2 A% y, m
  這些文人墨客筆下的邙山就是位于洛陽北郊的邙山嶺。邙山,蜿蜒于洛陽、孟津、偃師三境,其“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被認為是死后長眠的理想之地,因此,邙山嶺上古墓達到,“無臥牛之地”,并非子虛烏有的傳說。而那句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話更是流傳至今。

據(jù)史料記載,自東漢開始東漢定都洛陽,歷11帝,有10帝葬于洛陽,5帝葬于邙山,分別是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憲陵、沖帝的懷陵、靈帝的文陵。原陵坐落在邙山之北的黃河灘上,位于今孟津縣鐵謝村西南。此陵有5絕;一是帝王選陵,不是背山而河,而是枕河蹬山,為全國獨一無二;二是一園千柏,國內僅有。原陵共存隋唐古柏1500余株;三是漢陵曉煙,風光奇妙;四是鼓掌“啾啾”,柏樹鳥鳴;五是眾柏成像,光武仰臥。恭陵、憲陵、懷陵、文陵皆在邙山以南。在今孟津三十里鋪村一帶,有3陵排列,各立一通石碑,為清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所立,分別書“大漢?!薄ⅰ岸h?!?、“三漢?!薄T诮衩辖蜃o駕莊西南,是靈帝的文陵。! t5 N3 \)

 F+ i9 l0 R
  曹魏共歷5帝46年。其中開國皇帝文帝丕、明帝睿、高貴鄉(xiāng)公曹髦死后葬洛陽。文帝曹丕倡導儉葬,他依山為陵(即沿山挖洞),葬于邙山首陽山,故稱首陽陵。明帝曹睿的陵墓稱高平陵。

西晉共歷4帝52年。其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崩于洛陽,葬于首陽山。公元265年,司馬炎登上皇位,分別追尊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為宣帝、景帝和文帝,所以,西晉陵區(qū)共有5座皇陵,分別為高原陵、峻平陵、崇陽陵、峻陽陵、太陽陵。

北魏都洛陽共歷8帝41年?,F(xiàn)已確認埋葬在洛陽邙山的有4帝,即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孝莊帝元子攸,其陵分別為長陵、景陵、定陵、靜陵。還有狄仁杰、杜甫、白居易、二程墓程顥,字佰灣,號明道。程頤,字公叔,號伊川。范仲淹、顏真卿、王鐸。! g8 d
  我被這些數(shù)據(jù)震撼的同時內心不得不承認邙山是一個死了都想去的地方。秋意蕭索的季節(jié),凝望蒼茫迷霧這一座座宏偉高大陵園墳冢,我的心再一次受到震撼。這些歷經歲月變遷依然存在的墳冢,當年下葬時該是多么的繁華喧囂。我似乎看到建造陵園時人聲鼎沸的熱鬧情景,看到那些能工巧匠手執(zhí)畫筆的專注,看到那些建造工人鬢角的汗水。盡管時光不再但我依然可以想象到那一支支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帶著肅穆與悲壯從洛陽城出來。我似乎看到那些哀傷凄怨的家人在奴仆的攙扶下一步三回首的坐上回城的馬車,在塵煙滾滾中漸漸遠去。我似乎聽到那些低沉嗚咽號角飄上邙山上空的云層。我似乎窺到跪拜的青衣女子臉頰未干的淚痕和衣袂飄飄的纖影。我似乎聽到馬的嘶鳴,琴的幽怨,還有清明時節(jié)那祭奠的裊裊青煙籠罩在邙山的上空。

  h5 c3 ]& R/ A# ]7 f
  我的思緒透過裊裊青煙,穿過潺潺伊河看到那位白姓老者醉臥香山把盞醉吟《琵琶行》,看到那位顏姓大師正屏氣凝神輕舒猿臂,寫出氣勢恢宏,骨力遒勁的顏體墨寶??吹皆娛ザ鸥€在為抓壯丁憂心反復吟哦《新安吏》??吹郊渭摇⑺枷爰?、軍事家和文學家于一身的范仲淹老先生晚年的凄慘境況,62歲帶病前往徐州赴任,剛剛趕到徐州卻在病痛折磨中溘然長逝,我似乎聽到聽到數(shù)以萬計的哭聲在為他的離世而悲傷??吹降胰式茉紫嘣谝淮握驹诼飞夏罩械囊黄贫?,然后告訴同行的人:“我的親人就在那片白云的下方?!笨吹剿晃沸皭号鈾噘F在一次用頭撞向柱子,血流滿面??吹桨V仙道人再一次的臨危不亂,在朝也大臣面前,在即將被處以斬頭的危機時刻,飛筆一擲來了個畫龍點睛,轉危為安獲得神筆王鐸的稱號。潮濕的空氣中散發(fā)著泥土的清香,這些被后人津津樂道的事跡再一次活生生地從書本中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不知道何時天空飄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似乎是長眠在地下的這些靈魂有知和我的思想做了一次交流和深談。
歲月帶走了他們的軀體和靈魂,卻將他們的精神留下,在歷史前進的步伐中,杰出的詩人去了,思想家文學家去了,那些雄霸中原的英雄也去了,那個斷案如神的相國也去了。金戈鐵馬,逐鹿中原成了一頁頁史冊珍藏在我們的記憶里。

    靜靜地佇立靜靜地聆聽靜靜地感動,任何語言都顯得多余而蒼白。情緒隨著小雨淅瀝,腳步隨著呼吸放輕,不想驚擾這些沉睡的靈魂。一個個墓冢都會有一個故事,或華麗凄怨或蕩氣回腸。每個故事都是一段傳奇,無論哀傷華麗和凄美都隨著歷史的潮流遠去,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沉思和感慨。

 

2、邙山:千年龍脈(來源/華夏地理,文/李后笑

洛陽是九朝故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余?!吧谔K杭,葬于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臥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于此,分布之密、數(shù)量之多、延續(xù)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為什么那么多王朝定都洛陽?為什么邙山是歷代帝王欽選的風水寶地?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將攜手為我們一層層揭開古都洛陽北邙風生水起的謎底。

天還沒亮,洛陽老城東大街的羊湯館已坐滿了人。一人一碗羊湯、一塊面餅,楊氏兄弟草草打發(fā)了早飯,起身穿過鼓樓門洞,來到“殯葬一條街”?!瓣愊壬£愊壬?!”弟弟向樓上喊了兩嗓子就被哥哥拉住了,“時間還早,先生還沒開門迎客呢”。楊氏兄弟環(huán)顧四周,二人仿若身在另一個世界:灰色的明清老街上旗幡招展,全是經營壽衣、花圈、冥幣紙錢、骨灰盒的店鋪,還有幾家嗩吶隊的聯(lián)絡點。原來打發(fā)一個人上西天,也不是那么難。

楊氏兄弟準備為身體還算健朗的父親在邙山選購一塊墓地。老人已經九十高齡,祖籍洛陽,年輕時舉家搬遷到山東,平生篤信“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希望百年之后能在邙山落葉歸根。照老規(guī)矩,選陰宅要請一位風水先生卜卦踏穴。楊氏兄弟也是打聽了許久,才找到這位在殯葬一條街上開門營業(yè)看風水的陳先生。

“我們來了好幾次,凡是北邙山上的陵園,我們全部看過了,都不理想。才想到找風水先生講講門道?!睏罴业艿軐ξ艺f?!艾F(xiàn)在墓地市場很火,價格漲得快?!睋?jù)他們在陵園銷售處打聽的消息,兩年前邙山墓地的最低價格是每平米四五千元,如今已經漲到了七八千元(墓穴一般占地1平米左右,大多數(shù)情況下,單價即為墓地價格)。而洛陽市區(qū)的商品房住宅均價在每平米3000元左右,邙山墓地價格已遠遠高過陽宅。據(jù)說河南省政府正出臺一項政策,禁止為活人購買墓地,以防止愈演愈烈的炒賣墓地風氣。楊氏兄弟不得不早作打算。

門開了,陳先生披衣趿鞋走出來,招呼楊氏兄弟:“來啦,里面坐?!标愊壬看巫稍兪召M300元,他說,選陵園,一看遠近,二看環(huán)境,三看服務,四看資質。洛陽老話:頭枕山,腳蹬川,子子孫孫做高官?,F(xiàn)在邙山上的陵園,都是請高人看過風水的,二龍戲珠、鯤鵬展翅……每一處都有每一處的講究,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帝王將相埋在邙山。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邙山是中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全國最大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其分布之密集,數(shù)量之眾多,延續(xù)年代之長久,堪稱中國之最。

在考古學上,陵墓和古墓并非同一個概念:陵墓一般是指地面上有大型封土建筑、地位較高的帝王墓葬及其陪葬墓;而古墓則泛指古代所有的墓葬。除帝陵外,邙山上的古墓數(shù)量更加龐大,匯集了各個時期、各種類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古代墓葬總計數(shù)十萬,“幾無臥牛之地”。

陳先生說:“我們到邙山上走走看吧。”然后,他便帶楊氏兄弟出門奔邙山而去。在車上,陳先生介紹說:“邙山雖處處都好,但具體到穴位,就要用生辰八字仔細推算。一命二運三風水。福地富人居,不怨沒福地,只怨家里沒福人。六十年一甲子,風水輪流轉,陰宅再好,也只能管三代……”

我們一路上聽得云遮霧罩,似懂非懂。出城向北,車行不遠我們便到了邙山,感覺只是上了一個高坡而已,絲毫沒有上山的感覺。平緩的黃土臺塬上布滿了農田和牡丹園,難道真應了那句老話“邙山無山”?

見我們面露疑色,陳先生講解道:“邙山屬崤山余脈,高出黃河、洛河水面約150米,地勢開闊,南有洛水,地處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水口’是上上之選,整個陵區(qū)的風水是不錯的。在邙山地表以下5 ~ 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黏結性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于安置墓穴?!?/p>

在風水理論中,葬地講究生氣凝聚、風吹不到,并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氣,由晉郭璞寫就的風水名著《葬書》對此的解釋是:能夠給人帶來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內的生氣。生氣在地里流動,遇見風一吹就散了,遇見水流一攔擋,就停止不動了。這其中的氣,指的是陰陽二氣。宇宙間存在的這兩種相反相成的氣,時刻不停地在消長變化,當陰陽二氣彼此平衡為最佳狀態(tài)。邙山一帶“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風聚氣”的理想營墳之所。

陳先生說的是狹義上的邙山,僅為黃河南岸、洛陽城北的一段丘陵地,大概的位置在洛陽市北側孟津至偃師東西一線的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東西約50公里,南北約20公里,海拔約300米;地理學意義上的邙山范圍應更廣些,它西接秦嶺,向東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北的廣武山,長達100多公里。

   

無獨有偶,韓國的首爾城也有座邙山。2000年前后,洛陽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趙振華前往韓國首爾參觀其國立民俗博物館時,聽到了一首喪歌:“死去的親人??!你要到很遠的地方去?。∧阋ペ?,你到了那里,就永遠回不來了……”。他忙問韓國翻譯:“邙山?他們唱的是邙山嗎?”翻譯說:“是呀,死人都要去邙山,要住在那里的?!?/p>

韓國學者金周昌認為,韓國人“魂歸邙山”的觀念可能起自中國唐代。據(jù)文獻記載,當時洛陽太學3萬人,其中韓國留學生約占十分之一。他們之中未能回國,客死異鄉(xiāng)的200多人被合葬在邙山,稱作“韓園”,其他學成回國的學生不僅帶回了學術典籍,也帶回了中國的風俗和禮儀,將首爾附近的一座山命名為“邙山”,一條河命名為“洛東河”(即邙山東面的洛河)。

邙山不僅讓韓國留學生魂牽夢繞,也是唐代詩人反復歌詠的題材。《全唐詩》中,關于北邙的詩詞比比皆是。詩人王建《北邙行》中寫道:“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這說明至少到唐代,邙山的陵墓數(shù)量已經呈現(xiàn)飽和狀態(tài),“幾無臥牛之地”的說法絕非一句虛言。自那時起,“邙山”或“北邙”這兩個字,從一個事實上的古墓群所在地,漸漸轉換成為一個人生歸宿的代名詞,從一個地理概念,被引申成為一個人文概念。從西晉時期張載的純客觀描述“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云漢世主”,經過唐詩時代的大規(guī)模浪漫洗禮,到清末曹雪芹的《紅樓夢》寫到黛玉之死時,已成為純主觀感嘆,如李紈嘆黛玉“小小年紀,便做了北邙鄉(xiāng)女”。今人在編撰《辭?!窌r,干脆下定義為:“邙,亡人之鄉(xiāng)也”。也許,比起遙不可及的天堂和陰風慘慘的地獄,邙山聽起來更加溫暖、可靠而又具體,不帶有宗教或道德批判色彩。讓逝者重歸大地,在木材、石料、陶瓦乃至珍貴的金銀珠寶簇擁下長眠,更符合古人“天人合一,事死如生”的觀念。

     

可是在遼闊的中國黃土高原地區(qū),像邙山陵區(qū)這樣的臺塬比比皆是,論風水地勢及土質,邙山也不是葬地的唯一選擇。然而唯獨邙山,成為“亡人之鄉(xiāng)”,為什么?

尋山覓龍

邙山屬于崤山支脈,起自洛陽孟津,終至鞏義河洛交匯處(下),綿延100余公里。山雖不高,但蜿蜒而綿長,是“中龍”主脈的聚結處,乃絕佳葬地之選。歷史文獻中,從周公營建洛陽城到西漢滅亡,邙山一直名不見經傳。那一帶更多被稱為“郟”或“陜”——這個字形象地說明它的位置在黃河及其支流(伊、洛)之間,屏障洛陽以免遭黃河水患。甚至在東漢光武帝劉秀營建壽陵時,也壓根兒不見“邙山”二字。而東漢滅亡之后,尤其是兩晉文獻中一下子出現(xiàn)了大量的邙山、北邙字樣,唐之后更涌現(xiàn)大量與邙山相關的詩詞歌詠,這又是為什么?

這些問題讓人越來越迷惑,但可以肯定的是邙山地位的顯赫是在東漢之后。那么,東漢及至兩晉期間邙山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當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與將作大臣竇融討論陵墓營建的時候,郭璞還沒有寫出他的風水名著《葬書》。這君臣二人的決定,卻改變了歷史。

當年征戰(zhàn)關中,劉秀在長安附近拜謁西漢先帝諸陵時,目睹了厚葬成風的西漢帝陵被盜掘的慘狀,于是詔令天下,實行簡葬。

到了劉秀登基后有機會營建壽陵時,大臣竇融犯了難。竇融曾是王莽舊臣,在戰(zhàn)亂中小心翼翼得以自保,歸附劉秀后更是老實持重。劉秀正是看重他這一點,才命他為將作大臣,負責掌管宮室、宗廟、陵園的土木營建。按照卜陵風水師的指示,竇融登上邙山,發(fā)現(xiàn)劉秀是第一個在邙山上營建帝陵的人。

他上書劉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边@實際上是在暗示劉秀,現(xiàn)在即可拋棄從前薄葬的詔令,利用邙山空曠的地表,修建巨大的封土,以顯示劉秀光復漢朝的神功。

但劉秀仍然擔心若營建的帝陵過于招搖,難逃后世盜掘的厄運。他回復竇融道:“太宗識終始之義,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霸陵獨完受其福,豈不美哉!令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p>

竇融明白了,原來劉秀的意思是仿照先帝西漢文帝與竇皇后合葬的灞陵為樣板,不像西漢其他諸陵那樣營建巨大的覆斗型墳丘,而是因山為陵,在邙山上模仿自然山丘的形狀,并引來天然流水,久而久之,使陵園與周圍自然融為一體,令盜墓者難以發(fā)現(xiàn)。如此一來,勢必要去掉覆斗型墓邊緣的人工棱角,一種半球形的、外觀類似于小山丘的封土形制就這樣悄然誕生了。

往更深遠處看,有學者指出,劉秀所效法的漢文帝灞陵深受楚王劉交陵墓的影響,而劉交所開創(chuàng)的“因山為陵”葬制的思想根源,又有“壘土圍山”、“筑陵以象山”等更為久遠的楚地傳統(tǒng)陵墓制度的影響。

漢文化的來源,一為秦,二為楚。西漢巨大的方形覆斗型封土和俑坑,應是秦文化的因素;因山為陵,回歸自然則應該是楚文化因素。而楚文化,則被認為是老子思想的淵源。

所以,由劉秀開創(chuàng)的帝王陵墓“因山為陵”做法可能與黃老學說有某種暗合,主張清靜無為,回歸自然。而強調陵墓與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正是晉郭璞《葬書》所包含的風水理論的主要內容??梢哉f,邙山的帝王陵墓直接啟發(fā)了以東漢道教為基礎的風水理論,邙山也成為歷代風水師心目中的風水圣地。

陳先生告訴我,風水師尋葬地的一般順序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其中,“覓龍”是第一要素。古人稱山勢為龍,覓龍即尋找生氣流動的山。

從中國的地理形勢上看,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等。根據(jù)已知的文獻,風水理論演化到唐宋之間,開始關注山川的形勢、走向和脈絡,并熱衷于在綿延不絕的山脈中找尋“龍脈”——天下的龍脈都發(fā)源于昆侖山,并向東延伸出三條主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秦嶺入關中,至泰山入海;“南龍”由云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龍脈群峰起伏、厚實且藏風聚氣,無疑是“生氣流動的山”,而龍脈集結處則更佳,如《葬書》言:“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勢來形止,是謂全氣。全氣之地,當葬其止”。

東漢以后,關于邙山乃至洛陽的風水如何優(yōu)秀,開始大量出現(xiàn)在風水文獻之中。到了北宋道士李思聰?shù)摹犊拜涬s著》中,洛陽被描述為“四山緊拱,河洛悠揚”的“大聚會”之所,而洛陽北面的邙山不僅是“中龍”主脈的聚結處,且有伊、洛、瀍、澗四水乃至黃河環(huán)抱穴地,是葬地的上上之選。

但風水真的是邙山帝陵云集的唯一原因嗎?恐怕很難下此結論。風水畢竟只是一種難以實證的觀念體系,一項“傳統(tǒng)知識”,況且歷史上并未埋骨邙山的帝王也為數(shù)不少。如果要更為“客觀”地理解邙山現(xiàn)象,須從洛陽千年帝都的身份說起。

在洛陽建都起于上古?!妒酚洝ぶ鼙炯o》記載,武王曾臨洛水之濱,他向南可以看到伊闕、木谷、軒轅,向北望見太行,認為此地是極佳的建都位置。周公則親自勘測其地,繪制了詳細的城市規(guī)劃圖,營建洛邑作為陪都,到周平王時則正式遷都,開創(chuàng)了洛陽作為都城的歷史。此后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后)、后梁、后唐各朝以此為都,是為九朝故都,歷時達1300多年。

這里的確是掌控天下所必須的戰(zhàn)略要地。它東面的虎牢關外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西靠崤山、函谷關這一進入關中平原的咽喉要塞,北依黃河天險及太行王屋二山,可以西挾關隴,東壓江淮,北通幽燕,南達荊楚,正如清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所言,洛陽“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是兵家必爭之要地。

東漢時期,洛陽的規(guī)模已經極其宏大,班固在《兩都賦》中寫道:東漢“增周舊,修洛邑,扇巍巍,顯翼翼。光漢京于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北蔽簳r期,從北方遷洛的鮮卑族人更將洛陽營建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隋時,煬帝楊廣對洛陽地形仍稱贊有加。他登上了邙山,向南眺望伊闕而感嘆:“此非龍門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除軍事地理的考量外,洛陽也是一個宜居之地?!昂映鰣D、洛出書”,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洛、伊、瀍、澗四水流貫洛陽平原,氣候溫和,利于農業(yè)、手工業(yè)及商業(yè)的發(fā)展。從考古發(fā)掘上看,自夏時起洛陽就有人居住,到西漢時已發(fā)展為全國性的大都市,隋唐之際更成為“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的國際大都市。

千年以來,這里人煙輻輳,文化發(fā)達。生而居之者既多,埋骨于此者勢必不少,加上邙山又是經風水理論證實的風水寶地,邙山上集中了如此眾多的帝陵和古墓群也就不難理解了。

盡管后代為避北方少數(shù)民族來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不斷南移,但洛陽一直是北方重鎮(zhèn)。風水的種子以及對洛陽的思鄉(xiāng)之情,隨著東晉王朝的南渡和歷代中原人因避亂不斷的遷徙,播撒到全國各地,邙山因此反復地出現(xiàn)在文人墨客的描述中,自此綿延不絕,成為歷代風水師心目中的風水圣地和理想的魂歸之處。

在邙山腳下的孟津縣白河鄉(xiāng)鐵謝村,有座人稱“劉秀墳”的大土丘,現(xiàn)在已經開發(fā)成了頗具規(guī)模的旅游景點,經常有游客專程從洛陽市趕去參觀,我也是慕名而去。“劉秀墳”四周有1458棵柏樹,據(jù)說其中大多數(shù)種植于隋唐年間,且每一棵都有自己的傳說,其中最為人稱奇的,莫過于光武祠門口附近的三棵“鳥鳴柏”。光武祠的講解員解釋說,相傳王莽追殺劉秀的路上,有一次劉秀在山坡上睡著了,結果被樹上小鳥喚醒,才及時逃生。后來劉秀稱帝,就封這只鳥為神鳥。神鳥死后,化身為柏樹為劉秀守墓。

然而事實上,“鐵謝村劉秀墳只是北魏時期皇家祭祀河神的場所,原名為方澤壇。”洛陽文物工作二隊的隊長史家珍說。“'劉秀墳’只是流傳多年的民間傳說,也是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歷代學者對光武帝陵墓的具體位置一直存有爭議。通過實地調查和勘探,洛陽文物工作二隊最近確定了真正的光武帝原陵的位置:在孟津縣送莊鄉(xiāng)的三十里鋪村。

三十里鋪村附近有5座獨立的大冢,其形制規(guī)模也相對較大。如此規(guī)模龐大、布局結構完整的漢墓區(qū),在整個邙山地區(qū)別無二致,所以這應該是東漢帝陵核心區(qū)無疑。光武帝劉秀的陵墓也應該在這里。洛陽文物工作二隊的副研究員嚴輝告訴我,光武帝原陵為東漢祖陵,構建宏大陵園在情理之中,陵區(qū)內唯有“大漢?!币?guī)模最大,另外,洛陽文物工作二隊在大漢冢封土附近發(fā)現(xiàn)了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遺址,還采集到了一些重要碑刻,上面有'漢室中興’的字樣,這些證據(jù)表明大漢冢極可能就是光武帝原陵。

盡管邙山上古墓多且集中,但多年來學者始終未在帝陵的研究上有所突破?!斑@主要是因為東漢以后戰(zhàn)亂割據(jù),文獻遺失。洛陽盆地地勢狹窄,歷代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的墓葬相互擠壓、雜糅。”史家珍解釋說,“此外,傳統(tǒng)的考古勘察手段因為缺乏精準的時空關系,采集的資料除了當事人一次性使用外,其他人很難接受。要清查邙山帝陵絕非一代人所能完成,邙山陵墓資料庫的采集和建立必須從長計議。”

2002年,在許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徹底調查研究邙山。如今,“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進程已經過半。經過5年的艱苦工作,已初步確定邙山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唐6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2008年年初,經專家評比,“東漢帝陵與邙山陵墓群”被列為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很少授予調查項目,由此可見邙山陵墓群的重要價值。談起這個項目的緣起,嚴輝回憶起2000年4月他在龍門石窟從事古建筑研究時,信息工程大學正在當?shù)刈鰷y繪,使用的測量方式引入了“3S”技術,也就是GPS(全球導航定位)、RS(遙感技術)和GIS(地理信息系統(tǒng))。如能將“3S”技術引入考古工作,將可使考古信息數(shù)字化,一舉解決從前無法量化的難題,于是他們邀請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參與到邙山調查項目中,共同研發(fā)這項技術。

嚴輝所在的洛陽文物工作二隊一直以來都在負責洛陽市郊的考古工作,邙山是他們最重要的課題。史家珍曾告訴過我一組數(shù)字:“邙山1990年代遭到了嚴重的人為破壞,邙山帝陵的破壞現(xiàn)象更加嚴重,原來統(tǒng)計過的1000多座墳丘如今僅存300多座,比任何時代消失的速度都快。再不把這批資料搶出來,以后就沒機會了?!?/p>

盜墓成風是讓考古工作者深感緊迫的另外一個原因。歷朝歷代,邙山都是盜墓的重災區(qū)。這里從來沒有中斷過盜墓賊的身影,他們揮舞著洛陽鏟,日落而作,日出而息。1904年修筑汴洛鐵路,正好經過邙山南麓,破壞了大批古代墓葬,出土的隨葬品紛紛外流。辛亥革命元老張鈁收集民間散落的唐代墓志,構筑“ 千唐志齋”,其主要藏品就是邙山盜挖流散的墓志,如此數(shù)量的墓志需要破壞多少墓葬可想而知。

最近30年來,古玩收藏盛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鋌而走險,從邙山的古墓葬中尋求寶物。實施盜挖者被稱作“穿山甲”,他們背后還有完整的“產業(yè)鏈”,從若干中間商人,直至最后的買家。更有一些海外財團,相中了某個墓穴,贊助全部盜挖費用,然后購買所有的出土文物,這被稱作“包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穿山甲”說,他們現(xiàn)在使用的都是進口的高科技探測儀,價格不菲,連考古隊都沒有能力配備這樣先進的儀器。與此同時,海外的拍賣市場不斷出現(xiàn)邙山出土的珍貴文物,雖然有部分被追回,但絕大部分最終流向世界各地。

墓冢數(shù)量減少,墓室被盜掘,封土和陵園遺址被毀壞,文物保護的形勢異常嚴峻。但最突出的問題是家底不明,制約著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的深入開展。“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已經開展了5年,目前的工作主要是摸清家底,“模糊不清的地方太多,還談不上進一步的研究和科普。”史家珍說。歷朝歷代都模糊不清的邙山陵墓群,現(xiàn)在正輸入電腦進行歸檔。然而,面對一個數(shù)字化的邙山,我們依然茫然無知。一切都需要等待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抽絲剝繭,一一向我們講述和還原真相。

依托邙山之上數(shù)量龐大的古墓群,洛陽古墓博物館于1987年開館,總結了建國以來的所有考古發(fā)掘工作并集中進行展示。博物館建立在北魏皇陵的中心位置——世宗宣武帝的景陵區(qū)內,并從1萬多座經過考古發(fā)掘的歷代墓葬中,精心遴選出26座有代表性的墓葬進行展覽,這些古墓葬的年代從西漢至宋金,時代連續(xù),自成體系,成為了解中國古代墓葬的一本活教材。時至今日,考古工作者對主動發(fā)掘邙山陵墓群并不抱有特殊期待。所幸在考古學上,遺跡比遺物更能反映出深刻的社會和歷史信息,盡可能弄清楚邙山陵墓群的年代、形制和歸屬,將會為我們揭開更多封存已久的歷史謎團。

邙山之上,陳先生正手持羅盤,根據(jù)楊氏兄弟老父親的生辰八字,現(xiàn)場“點穴”。據(jù)他講,穴在風水術中指放置被葬人棺槨的位置,“穴”應該點在龍脈的終結之處,還應位處“二水交度”的范圍內。此外,開穴地點應地勢平坦,土色光潤,草木茂盛,若挖出巨石、泉水、兵器等物則被視為不吉。所有這些無非是要得到“生氣”,正如《葬書》所說:人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子孫與父母的生氣是同貫一體的,所以祖先所居住的地方如果風水好,生氣旺盛,“祖墳上冒青煙”,則子孫也能生活安順,事業(yè)興盛。

楊氏兄弟最終在陳先生的指導下,為父親在邙山上選了一塊墓地,圓了父親最后的愿望。即將離開洛陽時,我問楊氏兄弟是否真的相信“一家之興衰取決于祖墳,一國之興衰取決于帝陵”的說法。兩人搖頭笑道:“子孫自有子孫福,只要能讓老人安息,我們也就滿足了。我們這次來邙山,完全是為了盡兒女的一片孝心。 ”

北宋詞人李清照之父,“蘇門后四學士”之一的李格非曾在《洛陽名園記》中感嘆:“謂洛陽之興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其后洛陽陷于金,人以為知言。”正如其所言,北宋定都東京,洛陽仍是西京,與南京,北京相對。而洛陽被金人攻陷后,從此一蹶不振,淪為偏遠小縣。盡管洛陽在歷史長河中歷盡興衰榮枯、滄海桑田,城北的邙山卻仍是中國人靈魂深處永遠的故鄉(xiāng)。

——原文發(fā)表于2011.4.27.微衛(wèi)星新浪博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聞道國學:洛陽北邙山的風水和墓葬文化
洛陽風水 “帝王之都,華夏龍脈”
九層妖樓,洛陽鏟也奈何不了的千年古墓
探秘河南四大皇陵區(qū):什么樣的風水會被皇帝相中
中國風水最好的一塊地,古墓綿延500里,多數(shù)人不知
洛陽有哪些著名的帝王陵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