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
晉風
面塑承載著三晉人對生命的崇拜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南路面花造型精巧,做工細致,色彩艷麗;北路面花造型簡練,粗獷豪放,面味濃厚。太行山陽城一帶的面花,造型介于二者之間,天真爛漫,樸實渾厚,不用籠蒸而是焙制;黃河東岸柳林縣、中陽縣的『棗山娃娃』獨具特色,在高粱桿、竹簽穿插連接成的錐形體上,塑出似人形、似花形的饃, 供奉天地、祭祀祖先。
霍州面塑當?shù)厝朔Q為『羊羔兒饃』,取『吉祥』的寓意,以象征萬事如意,多福多壽。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的嵐縣面供,都會舉辦一場民間祭祀的面塑盛會,作品精美絕倫,造型各異,并融入了時代元素。面塑,是民間藝術的瑰寶,它完整地保護了中國傳統(tǒng)信仰的基本形態(tài),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和典型的非物質(zhì)文化特征。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創(chuàng)造出的精美的面塑藝術品來寄托人們美好的愿望與追求外,更多的是以嶄新的姿態(tài)彰顯時代風貌,以民間文化綿延的力量助 推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
歲
時節(jié)
山西面塑主要包括兩類 :花饃和禮饃。花饃是配合歲時節(jié)令祭禮或上供的饃。如『棗山』在祭祀神靈之中,還寓意『早生貴子』。清明節(jié)的『寒燕兒』,寓意春意盎然、群燕落柳……禮饃,則是伴隨誕生、婚嫁、壽筵、喪葬等人生儀禮而制作的饋贈物品。結婚的『龍鳳呈祥』、『歡魚吉兔』,祝壽的『大壽桃』。晉地人以面粉為原料,經(jīng)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造型夸張、簡練、質(zhì)樸,具有鮮明的民間地域特色,互贈于親戚鄉(xiāng)里之間,傳遞著濃厚的鄉(xiāng)里鄉(xiāng)情,使得鄉(xiāng)野生活有了儀式感。
禮
儀和
俗語說『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面花作為一種民俗事項的載體貫穿于人生禮儀的整個過程。滿月,是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比較隆重的儀式,外婆要做一個直經(jīng)尺余的叫『囫圇』的食品,上有精細的十二屬相造型,孩子屬什么,就在那個屬相上點一個紅點,謂之『點頭腦』。『囫圇』中間放置精美的龍、鳳或虎頭叫龍鳳呈祥或猛虎驅(qū)邪。晉北人家則多做花饃,叫 『桃』,形狀似乳房,乳頭點紅,饃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 吉祥圖案。桃在古俗中本為驅(qū)邪之物,諧言『逃』,意為免災。做成乳房狀,是鄉(xiāng)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種隱喻手法。
十二歲時,要為孩子舉行隆重的儀式,謂之『開 鎖』,即『開竅』、『開慧』。家中要蒸大花糕,娘舅家要送一尊『圐圙饃』與一對『節(jié)節(jié)高面花』。俗語道『結婚勝如小登科』,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對『歡魚吉兔』,洞房門頂上放一對用紅線連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緣。實則兔之本意為虎,是民間鎮(zhèn)宅驅(qū)邪的護佑之神。老人年至花甲,晚輩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以大壽桃、壽糕、壽桃、壽面、壽聯(lián)、壽燭、壽酒等為老人添壽。
融
新姿
山西面塑藝術不僅蘊藏了深厚的民俗內(nèi)涵,也凝聚了晉地人真摯的情感和代代傳承的審美,散發(fā)著鄉(xiāng)土氣息,千百年來綿延不絕,在三晉大地上遍地開花,在黃土高原上熠熠生輝。來自全省的山西各地域面塑傳承人,在繼承中不斷豐富著面塑的造型技藝與文化內(nèi)涵,彰顯新時代、新思想,他們既是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者,也是人類民俗技藝的延續(xù)者,以最樸素的方式詮釋生活之美,所演繹的神話傳說、故事及作品所傳達出的民俗內(nèi)涵,使我們在社會變遷的潮流中能夠不斷凝望歷史和記憶,有維系,有感動,有溫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