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7-9明末兩大儒學家的思想
劉宗周和黃道周是明朝末年的兩位儒學大師。劉宗周創(chuàng)蕺山學派,主張"慎獨"之說,在當時很有影響。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都是他的學生。明朝滅亡,劉宗周不食而死,以身殉節(jié)。《明史》稱贊他為:"其論才守,別忠佞,足為萬世龜鑒。"(《明史》本傳)黃道周精于《易》學象數(shù),在天文、歷算學方面,十分深邃。明亡,起兵抗清,兵敗被執(zhí),以死殉國。劉宗周和黃道周都是學問淵博和氣節(jié)高尚的學者,為當時和后世之人所稱道。
(一)劉宗周及其思想
1。劉宗周的生平及其思想發(fā)展
劉宗周(1578-1645 年)初名憲章,字起東,號念臺,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縣)人。因在山陰縣城北蕺山講學,被稱為蕺山先生。他自幼勤奮好學。父逝世后,隨母依養(yǎng)于外祖父章穎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章穎是個頗有學問的儒者。屢試不舉,然而許多著名學者如徐階、陶望齡、周應中等都出于他的門下。萬歷二十五年(1597 年),劉宗周二十歲,鄉(xiāng)試中舉。萬歷二十九年(1601 年)中進士。此后,他歷任過行人司行人、官禮部主事、尚寶司少卿、順天府尹、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等職。 
劉宗周是位尚氣節(jié)、重操守、剛直敢言的封建士大夫。在他的仕途生涯中,他多次挺身而出,抨擊閹黨專權、朝政腐敗的丑惡現(xiàn)象。他上疏彈劾奸黨,聲援東林,力辯顧憲成、高攀龍等東林人士"多不乏氣節(jié)耿介之士"。①他還和東林黨人一起,指陳時政,揭露和斥責閹黨"干預朝政"等嚴重罪行。劉宗周為官正直清廉,就連剛愎自用的崇禎帝朱由檢也不得不承認他"清執(zhí)敢言,廷臣莫及"。②由于劉宗周剛直不阿,敢言勇諫,因此多次受到打擊和罷斥。天啟四年(1624 年)、崇禎九年(1636 年)和十五年(1624 年),他三次被革職。史載他"通籍四十五年,在仕版六年有半,實立朝者四年"。③南明弘光元年(即清順治二年,1645 年),清兵南下,南京陷落,同年六月十五日杭州失守。劉宗周見大勢已去,明王朝危在旦夕,于六月十七日絕食而亡,享年六十八歲。 
劉宗周長期被罷斥在野,因此對下層百姓的疾苦有一定的了解。他深深同情生活在艱難困境中的人民,提出"重民命"、"厚民生"、"匡救時艱"的社會政治主張。他為民請命,要求減輕賦役和放松對百姓的政治壓制。劉宗周的思想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黃宗羲在概述這一演變過程時說:"先生于新建之學(指王守仁的心學)凡變:始而疑、中而信、終而辯難不遺余力。"④。這就是說,劉宗周早年站在程、朱理學的立場懷疑王守仁心學,中年轉(zhuǎn)向陸、王心學,晚年認識到王守仁的良知說易于同禪學合流,因此不遺余力地想從心學的束縛中擺脫出來。黃宗羲的介紹大致符合劉宗周思想的發(fā)展過程。劉宗周在他臨終時向自己的學生說:"若良知之說,鮮有不流于禪者。"①他還囑咐學生:"學問未成,全賴諸子。"②他是把擺脫心學的希望寄托于學生身上。 
  劉宗周的著作,被后人編輯成《劉子全書》、《劉子全書遺編》、《劉子節(jié)要》、《劉子粹言》。 
  2。劉宗周的思想理論
自北宋以來,理學的內(nèi)部就存在著張載的元氣本體論和程、朱的理本體論的分歧。劉宗周繼承和發(fā)展了張載的"氣"為宇宙本體的思想,形成自己 頗具特點的理氣論和道器論。 
  關于理氣論,劉宗周認為"離氣無理";并提出"盈天地間一氣而已矣"的觀點,也就是說,"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由于氣是本原,因此,"天得之以為天;地得之以為地;人物得之以為人物。"③在劉宗周看來,"氣"不僅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也是產(chǎn)生精神性的"理"的本原。氣是根本,理寓其中,"有是氣,方有是理",先有"氣",然后有"理"。這就是所謂"離氣無理"的思想。他這樣表述自己的觀點:理即是氣之理,斷然不在氣先,不在氣外。④有是氣,方有是理,非理能生氣也。⑤非有理而后有氣,乃氣立而理因之寓也。①由于堅持"氣在理先"的觀點,因此劉宗周對程、朱"理在氣先"的思想表示了不滿。他詰問道:"求道者輒求之未始有氣之先,以為道生氣,則道亦何物也?而能遂生氣乎?"②在程、朱的理本體思想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即認為理依于氣,然而理一經(jīng)形成,便有相對的獨立的精神作用。劉宗周接受了這個觀點,但他認為,理可以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僅此而已,不能由此引申出"理能生氣"的結論。他說:有是氣,方有是理。無是氣則理于何麗?但既有是理,則此理尊而無上,遂足以為氣之主宰。氣若其所以從出者,非理能生氣也。③可見,劉宗周既看到了氣為理之所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寓于個別之中;又看到了"理"雖為形而上者,具有獨立的精神作用,但它仍是物質(zhì)的產(chǎn)物,即"氣"的產(chǎn)物,是從屬于"氣"的。 
  在堅持氣本體論的前提下,劉宗周又回答了世界統(tǒng)一于氣,然而何以又有事物的不同形態(tài)的問題。他認為"氣"有不同形態(tài),因而事物也有千差萬別。劉宗周遵循張載的"太虛無形,氣之本體"④的觀點,把世界上一切有形的物體和無形的虛空,均解釋為"氣"的不同形態(tài)。所謂"太虛"是"氣"散的形態(tài),即本來的原始的狀態(tài)。"太虛"聚為萬物,是"氣"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然而,無論天地萬物有何差別,它們都改變不了"氣"的本質(zhì)。 
  劉宗周繼承了張載的元氣自然觀,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有所發(fā)展。 
  這主要表現(xiàn)在論述事物的產(chǎn)生與消亡的問題上。他認為無形的"虛"和有形的"萬物"都是"氣"的不同的存在形態(tài)。他說:當其屈也,自無而之有,有而未始有。及其伸也,自有而之無,無而未始無也"。①這里是說,事物的產(chǎn)生,從無到有;事物的消亡,從有到無。表面上看,是事物本身的變化,然而從實質(zhì)上說,卻是氣的運動。事物從無到有,是"氣"散為"太虛"的無形形態(tài)發(fā)展變化為"氣"聚為萬物的有形形態(tài);事物從有③ 《劉子全書》卷十一《學言》。 
 ?、堋 秳⒆尤珪肪硭氖断染愚较壬曜V》。 
 ?、佟 秳⒆尤珪肪砦濉妒W宗要》。 
 ?、凇 秳⒆尤珪肪硎弧秾W言》中。 
 ?、邸⊥?。 
 ?、堋 墩伞ぬ推贰?nbsp;
 ?、佟 秳⒆尤珪肪硎弧秾W言》中。 
  到無,則是從"氣"聚為萬物的有形形態(tài)散入"太虛",變化為"氣"散的原始的無形形態(tài)??梢?,事物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都是"氣"的聚散而已,是氣從一種形態(tài)轉(zhuǎn)變?yōu)榱硪环N形態(tài)的運動過程。從"氣"的運動變化的角度來說,事物的產(chǎn)生與消亡是統(tǒng)一的,在產(chǎn)生中有消亡,在消亡中有產(chǎn)生。"非有非無之間,而即有即無,是謂太虛,又表而尊之曰太極。"②在事物有與無的問題上,劉宗周的主要理論貢獻在于,既把"太虛"看作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又把氣之"有"(無形)和具體萬物之"有"(有形)作了某種程度的區(qū)別。這是對張載的"太虛無形,氣之本體"觀點的深化。 
  與"離氣無理"的理氣觀相聯(lián)系,劉宗周又提出了"道不離器"的道器論。他認為,"離氣無理",而"理"為"道",那么,作為形而上的"道"也就不能離開形而下的"器"而獨立存在。許多理學家往往錯誤地理解《易傳》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命題,把"道"作為"器"的根本。在劉宗周看來,"凡道理皆從形器而立",因此,程、朱理學的"道本器末"、"理在事先"的觀點是錯誤的。他說:盈天地間,凡道理皆從形器而立,絕不是理生氣。①道理皆從形氣而立。離形無所謂道,離氣無所謂理。②形即象也,象立而道器分,一上一下之謂也。上者即其下者也。器外無道也,即變通即事業(yè),皆道也,而非離器以為道也。③離器而道不可見,故道器可以上下言,不可以先后言。"有物先天地",異端千差萬錯,從此句來。④在劉宗周看來,具體事物的"器"是作為一般原理的"道"的根本,而不是"道"為"器"的根本。理學家們之所以"異端千差萬錯"就是因為他們以"道"為"器"的根本,認為"道在器先"、"理在氣先"。 
  在解決了"理氣"問題和"道器"問題之后,劉宗周又把他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引申到人性領域,提出了以形氣為本的人性論。人性問題在劉宗周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全祖望就這樣評價他:"蕺山之學,專言心性。"⑤劉宗周的人性論是以氣本體論為理論前提的。他認為,人性是人出生以后才形成的,因此,人的身體和氣質(zhì)是人性的依據(jù)。他說:盈天地間一氣而已矣。氣聚而有形,形載而有質(zhì),質(zhì)具而有體,體列而有官,官呈而性著焉。⑥在劉宗周看來,人的身體和氣質(zhì)就是"形而下"之"氣",因此他又說:形而下者謂之氣,形而上者謂之性,故曰性即氣,氣即性。①與主張"性即理"、"理即性"的理學家們完全不同,劉宗周將人性著落在氣本體上,以人的形體和器官為人性的本原和依托。他說:人生而有此形骸,便有此氣質(zhì)。就中一點真性命,是形而上者,雖形上不離② 同上。 
 ?、佟 秳⒆尤珪肪硎拧洞饎⑶鶎W憲》。 
 ?、凇 秳⒆尤珪肪硎弧秾W言》中。 
 ?、邸 秳⒆尤珪肪砣摹吨芤坠盼拟n·系辭上》。 
 ?、堋 睹魅鍖W案》卷六十二《蕺山學案·語錄》。 
 ?、荨 鄂^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通碑文》。 
  ① 《明儒學案》卷六十二《蕺山學案·證學雜解》。 
  形下。②在這里,劉宗周仍然運用"氣"為天地萬物之本原的自然觀來說明人性問題。"氣"決定了人的身體各器官的產(chǎn)生,有形體才會有人性;有形而下之形骸,才能有形而上之人性。人性從身體中產(chǎn)生,因此他說:"凡言性者,皆指氣質(zhì)而言",③"離氣質(zhì)無所謂性者"。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劉宗周從"離氣無理"導出"離氣無性"的結論,完全是以氣本體論為理論前提的。劉宗周在討論人性問題時,也涉及到了人心的問題。他認為,正如不能離氣而言道、離事而言理一樣,不能離開人心而談人性:形而上者謂之性,形而下者謂之心。⑤心生之謂性,心率之謂道,心修之謂教。⑥離心無性,離氣無理。⑦有心而后有性,有氣而后有道,有事而后有理。故性者,心之性。①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劉宗周將心與氣同,性出于氣,也必然出于心。他認為,人心不能與人性同等,因為人性是在有了人心之后才產(chǎn)生的。在他看來,無論是離心談性,還是把心性等同,都是不對的。因為這兩種觀點只能使人們趨向"愈玄愈遠"的迷途。他說:"凡所云性,只是心之性,決不得心與性對。"②"后之言性者,離心而言之;離之弗能離,則曰一而二,二而一。愈玄愈遠。"③劉宗周把"離氣無理"的自然觀貫徹和發(fā)揮為"離氣無性"、以形氣為本的人性論,這不僅回答了人性產(chǎn)生的本原問題,而且還找到了人性是先驗的存在還是后天形成的答案。他認為,程、朱理學家主張人性根源于"理",并且是先驗存在的觀點,"舍己生后,分外求個未生前,不免當面錯過。"④在他看來,把人性視為先天的觀點,是不了解人性根源造成的。 
  劉宗周的人性論帶有明顯的自然屬性色彩。比如,他認為"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前"⑤是談不上什么人性的。這實質(zhì)上是把人性看作自然界各種物類中的一種,是在金、木、水、火、土的物質(zhì)元素和后天形成的基礎上理解人性。這種觀點雖然突破了先天人性論的傳統(tǒng)看法,但它僅從人的自然屬性來解釋人性的產(chǎn)生,顯然也是失之偏頗的。因為人性不僅有自然屬性,而且還有社會屬性。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劉宗周所說的性從心出、離氣無性、離心無性的觀點,實際上是指人性的自然屬性與氣或心的關系而言。性從氣出,也即人性的自然屬性是以身體器官和物質(zhì)元素為本原的。那么,作為人性的社會屬性的一部分,亦即仁、義、禮、智、信這些倫理道德觀念與心或氣是② 《劉子全書》卷八《氣質(zhì)說》。 
 ?、邸 秳⒆尤珪肪硎弧秾W言》中。 
 ?、堋 秳⒆尤珪肪硎秾W言》下。 
 ?、荨 秳⒆尤珪肪硎秾W言》上。 
  ⑥ 《劉子全書》卷十一《學言》中。 
 ?、佟 秳⒆尤珪肪硎稌洝贰?nbsp;
 ?、凇 睹魅鍖W案》卷六十二《蕺山學案·語錄》。 
 ?、邸⊥?。 
 ?、堋⊥?。 
 ?、荨⊥?。 
  什么關系呢?劉宗周認為,以仁、義、禮、智、信為內(nèi)容的倫理道德觀念也不是先驗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而是在有了各種社會關系,諸如"父子君臣"這些關系之后才出現(xiàn)的。他說:無形之名,從有形而起。如曰性,曰仁、義、禮、智、信,皆無形之名也。然必有心而后有性之名,有父子而后有仁之名,有君臣而后有義之名,推之禮、智、信皆然。①在劉宗周看來,正如道和器的關系一樣,先有器而后有道,先有具體事物而后有抽象概念;先有父子關系的存在,后有仁的觀念的產(chǎn)生;其他觀念以此類推。劉宗周把倫理道理觀念看作是社會關系的反映,這是正確的。在與人性論相關的"義理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的問題上,劉宗周也不同意二程和朱熹的觀點。程、朱把"義理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對立起來,認為二者的關系是善惡對立的關系。而劉宗周則認為二者并不對立,二者是"俱善"的關系。他說:要而論之,氣質(zhì)之性即義理之性,義理之性即天命之性,善則俱善。②在"俱善"的思想前提下,劉宗周把"義理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看作是統(tǒng)一的,而且前者是后者之所為。 
  由"義理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的關系進一步引申出"天理"和"人欲"的關系。劉宗周認為,"天理"與"人欲"也是統(tǒng)一的,并不象程、朱所說的水火不相容。在他看來,二者雖有不同,但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轉(zhuǎn)化。他說:"天理人欲本無定名,在公私之間而已。"①"欲與天理只是一個,從凝處看是欲,從化處看是理。"②劉宗周認為,"人欲"只是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不能看作"惡",只有縱欲過度的行為,才是"惡"。 
  劉宗周的人性論雖然不同于程、朱的先天人性論,他是基于"離氣無理"的自然觀而提出人性觀點的,但是,這并不能概括他的人性論的全貌。因為他的思想體系是矛盾的。比如,他不同意張載、二程、朱熹將人性分為"義理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也反對把"義理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以及"道心"與"人心"、"天理"與"人欲"看作是對立的,但他仍然承認"義理之性"、"道心"和"天理"的存在,有時甚至把這些形而上的范疇看作根本。他說:道心即人心之本心,義理之性即氣質(zhì)之性之本性。千古支離之說可以盡掃,而學者從事于人道之路,高之不墮于虛無,卑之不淪于象數(shù),而道術始歸一乎。③劉宗周一方面把"道心"與"人心"看作"只是一心","義理之性" 
  是"氣質(zhì)之性"之所為;而另一方面又以"道心"為"人心之本心","義理之性即氣質(zhì)之性之本性"。這樣一來,他所主張的后天道德論就必然演變?yōu)樗稳迥酥镣跏厝实南忍烊诵哉摵拖忍斓赖抡摗?nbsp;
  在認識論上,劉宗周的思想也有矛盾,他一方面認為"良知"是學而后知,強調(diào)"聞見之知"是認識活動的基礎;而另一方面,又提出"求道之要,莫先于求心"和"識不待求,反之即是"的觀點。 
  總之,我們可以從劉宗周的思想概貌中看出,他既想堅持"離氣無理" 
 ?、佟 秳⒆尤珪肪硎稌洝?。 
 ?、凇 秳⒆尤珪肪硎拧豆芡跤抑僦荽蹋ㄋ脢])》。 
 ?、佟 秳⒆尤珪肪硎秾W言》上。 
 ?、凇⊥稀?nbsp;
  ③ 《劉子全書》卷十一《學言》中。 
  的氣本體論,又想維護心學的地位;既想對王學進行"補偏救弊",又提出一些與理學傳統(tǒng)思想相違背的觀點。劉宗周思想體系的矛盾,正是他所處的明末新舊交替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在思想上的反映。劉宗周的"離氣無理"、"道不離器"的本體論,以"形氣為本"的人性論和"良知不離見聞"的認識論等,被他的后學--蕺山學派的主要代表黃宗羲、陳確等人所繼承和發(fā)展,成為明末清初早期啟蒙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宗周是蕺山學派的創(chuàng)建者,可以說他的某些背離理學的進步觀點是早期啟蒙思想的先驅(qū)。 
  (二)黃道周及其思想1。黃道周的生平黃道周(1585-1646 年)字幼平(一作幼元),字細遵,號石齋,漳浦(今福建漳浦縣)人。學者稱石齋先生。 
  黃道周三十七歲中進士前,為求學和開始著述時期。由于家境貧困,無力延請名師,他幼年多出自家教。七歲開始隨父讀書,后又隨伯兄切磋,"凡數(shù)年,自經(jīng)傳子籍,旁及詩、賦、聲律、鉛汞、陰陽之學,無不耽精元覽焉"。①十四歲開始,"便慨然有四方之志",②"時時挾策遠游"。③黃道周求學非常刻苦和勤奮,凡聽到有名師大家,便前往求教。據(jù)史料載,"聞博羅有韓大夫賢而好士,其家多異書。一日杖策行,遂造焉。大夫與之語而大悅,曰:'此儒者也,今日任斯道者,非子其誰!'因留與諸子處,遂得盡觀所未見書,俱錄以歸"。①黃道周十七、八歲時,曾對天文歷象以及音律之學發(fā)生興趣。年十九、二十,開始關心國事,"獻《時事策》以干藩臬","往闕下上書不果","知王道之難行也"。②二十五歲時,著《易本象》八卷,試圖"明天人之際"。③二十六歲時,曾對某人所問不能答,于是"愧恨不食",知道做學問不能滿足于書本知識,還須注意驗算觀測。此后,他曾"晝則布算,夜測分野"。④黃道周青年時代的刻苦求學精神,為他后來成為一代儒學大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天啟二年,黃道周三十八歲中進士。此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虐焰方熾"。黃道周不畏閹黨勢力泛濫,"盡言報國"、"共劾魏黨"。⑤天啟四年(1624 年)黃道周授翰林院編修,為經(jīng)筵展書官。他打破"奉書必膝行前"的舊例,"獨以平步性",魏忠賢雖然不滿,但也無法難為他。此后不久,東林黨人周起元被閹黨迫害下獄,黃道周"在家傾湊得數(shù)千金隨眾捐助",進行營救。黃道周一生正氣凜然,剛直不阿,多次"犯顏諫爭",彈劾奸佞,懲惡罰劣,因此多遭貶斥,甚至被捕下獄。從天啟二年(1622 年)中進士進入仕途至南明隆武二年(1646 年)就義,前后二十余載,歷經(jīng)三次被革,受盡發(fā)配、囹圄之苦,以至險遭冤殺。黃道周身為封建時代的正直士大夫,嚴操守、重氣節(jié)、剛直敢言,所陳時政切中時弊,"公卿多畏而忌之";而當時的崇禎帝則剛愎自用,不能任賢從諫,因此,黃道周盡管仕途二十余載,卻不能施展自己的救國報負,最終難免屢遭迫害的悲劇。正如他自己在獄中上書所言:"臣通籍二十載,歷俸未三年。"①黃道周在學術方面沒有師承。除居官外,他一生精力主要從事著述、講學,弟子達幾千人,史稱他"學貫古今"。在黃道周的思想中,以論《易》 
 ?、佟∏f起儔《章浦黃先生年譜》。 
 ?、凇 饵S漳浦集》卷首洪思撰《黃子傳》。 
 ?、邸 睹魅鍖W案》卷五十六《諸儒學案·黃道周傳》。 
 ?、佟 饵S漳浦集》卷首《黃子傳》。 
 ?、凇 墩钠贮S先生年譜》。 
 ?、邸⊥稀?nbsp;
 ?、堋⊥?。 
 ?、荨∫姟墩钠窒壬曜V》和《黃漳浦集》卷首《黃子傳》。 
 ?、佟 墩钠贮S先生年譜》。 
  較多,受北宋理學家邵雍的影響,注重象數(shù)。就他的思想體系來說,基本傾向朱學,但也力圖調(diào)和朱、陸。如他在《朱陸刊疑》一文中說:"用子靜以救晦翁,用晦翁以劑子靜。使子靜不失于高明,晦翁不滯于沈潛,雖思、孟復生,何間之有?"②由于黃道周兼有朱、陸兩學的傾向,因此,他的思想體系就比較復雜。黃道周著述宏富,約四十余種,近二百卷,至百萬言。現(xiàn)在通常能見到的匯編本有《石齋先生經(jīng)傳九種》和《黃漳浦集》。 
  2。黃道周的理學思想黃道周學問淵博,一生專注于對《易》學的研究。他認為,《易》可以"上推天道,下驗人事",因此,他的許多思想都來自《易》學。另外,他還精于天文歷數(shù),在他所著的《博物典匯》一書中,他總結了以往天文、歷象和歷代典章制度的知識,后人評論此書是"萃三書③之至精,補三書之未收,約而該、博而有要。"④黃道周的理學思想也是首先要解決本體論問題。與其他理學家不同,他不是直接繼承宋儒的思想,而是依據(jù)《周易》和《洪范》、《月令》中的陰陽五行說以及東漢張衡的渾天說來建立自己的本體論思想。他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他說:"陰陽者,天地之氣;五行者,天地之質(zhì)。氣質(zhì)具而性命行乎其中。"(《石齋先生經(jīng)傳·洪范明義·敘疇章》)由此可見,黃道周是把陰陽二氣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看作是構成天地萬物的物質(zhì)元素。從本體論上來說,他強調(diào)陰陽二氣的"太極"是天地萬物的本原:蓋天以二氣五行化生萬物。。性命之原,本于太極。①太極與陰陽,總是一個。②在黃道周看來,有了陰陽之氣,才有天地萬物的形成和人類的產(chǎn)生,也才出現(xiàn)"時有寒暑"、"日有晝夜"等自然界的變化以及變化的規(guī)律。黃道周的本體論基本是把"氣"(太極)作為宇宙的本體。 
  黃道周在"氣"本體的宇宙觀的前提下,提出了不少自然觀方面的新見解。比如他利用張衡的渾天說,解析了地球和天上其它星球不墜的原因,突破了張衡關于地球"載水而浮"的舊觀點。他認為,地球和其它星球之所以不墜,是由于它們都是浮于空氣之中,"剛氣圍合,包絡凝固不散。"他還利用張載的"地在氣中"而不墜的觀點來說明懸浮于空中的其它星球。再比如月亮盈虧的問題,黃道周認為這和太陽光照耀的位相變化有關,從而駁斥了有神論的臆說。在弄清楚月亮盈虧的科學道理的基礎上,黃道周還力圖對潮汐發(fā)生的自然現(xiàn)象作出解釋。他說:"江海之水,朝生為潮,夕至為汐。陰陽消息,晦朔弦望,潮汐應焉。"③黃道周認為,潮汐的漲落與月亮的盈虧有直接的關系。另外,他還用陽氣的升降來說明一年四季天氣寒暑和植物生長凋枯的變化。 
  在元氣本體論的基礎上,黃道周不僅解釋了自然界萬物產(chǎn)生的原因和變② 《黃漳浦集》卷三十。 
 ?、邸 锻ǖ洹贰ⅰ锻ㄖ尽?、《文獻通考》。 
 ?、堋〔谭奖吨赜啿┪锏鋮R序》。 
 ?、佟 妒S先生經(jīng)傳·洪范明義·方箕章》。 
  ② 《榕坊問業(yè)》卷十四。 
 ?、邸 恫┪锏鋮R》卷二。 
  化的規(guī)律,而且還回答了社會現(xiàn)象發(fā)生的緣由何在。他不相信鬼神,也不相信天命,他認為所謂"天命"就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自然法則。"日往月來,寒暑往來,明推歲成,此即是天之命。"①他否認有任何預知未來的所謂知天命的人和事。關于人的命運,黃道周從不相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儒家傳統(tǒng)觀念,他認為人的命運在于人所處的地位和所講求的利害得失。他說,"世人言命,都在得失一邊",所以"有氣數(shù)人事之差";"哲人言命,在清虛一邊",因此"無得失當否之慮"。②黃道周的分析遠沒有揭示出人和社會命運的復雜內(nèi)涵,然而卻沖破了傳統(tǒng)天命觀的束縛,因此有一定的思想意義。當然,他的觀點多少接觸到人世間的現(xiàn)實。 
  黃道周一生對《易》學十分關注,他的許多思想都表現(xiàn)在對《易》學的理解和解釋中。他一方面繼承漢代京房到宋代邵雍的象數(shù)學,使自己的《易》學思想帶有神秘主義色彩;另一方面又積極吸收《周易》中樸素的自然觀點,"上推天道、下驗人事",用它來思考社會和人生的重大問題。黃道周的易學思想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要通過對《易》理的研究,達到對日、月、天地等自然界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認識。他認為"易"就是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之理,因此,研究《易》學就要以"天道為經(jīng)"、"日月為本"。③二是認為象、數(shù)構成了《易》理的具體形態(tài)和度、量,應擺正理、象、數(shù)之間的辯證關系。在黃道周看來,理、象、數(shù)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就象人的身體結構那樣,是完整一體的。他說:"不知形色而談天性,猶未有人身而言至命也。"①這就是說,猶如不能離開人身而談人性那樣,也不能離開象、數(shù)而談理。 
  三是強調(diào)治《易》要吸取其"實測"精神,講求各領域研究的準確性。 
  黃道周把這種精神運用到治歷法、觀天象、定樂律中去,得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結論。 
  黃道周是儒學家,因此他的思想也必然要涉及心性問題,回答包括理學家在內(nèi)的歷代儒學大師所遇到的人性問題。 
  關于人性的本源,黃道周接受了程、朱理學家的觀點,認為人性源于"天","性自天命",②他甚至把人性和"天命"等同起來,主張"性是天命"。③由此來看,黃道周和程、朱一樣,都是主張先驗人性論的。 
  在回答了人性本源的問題之后,黃道周又把人性的內(nèi)容歸結為道德倫理。他吸取了《孟子》"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④的思想,又借鑒了《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的觀點,提出"誠是性之本體,至誠是明誠之極功"的結論。黃道周認為,"天命之性"的道德內(nèi)容來源于"誠","誠"是人性的本體。同其他理學家一樣,黃道周也是企圖貫通天人,想把人性提高到本體論的高度,為道德倫理尋找合理的理 
 ?、佟 堕艍瘑枠I(yè)》卷八。 
  ② 《榕壇問業(yè)》卷七。 
 ?、邸 饵S漳浦集》卷二十九《易象正序例》。 
 ?、佟 饵S漳浦集》卷二十九《易象正序例》。 
 ?、凇 堕艍瘑枠I(yè)》卷十一。 
 ?、邸 堕艍瘑枠I(yè)》卷十。 
 ?、堋 睹献印るx婁》。 
  論根據(jù)。 
  由"天命之性"的本體論出發(fā),黃道周也得出了"人性善"的觀點。根據(jù)《周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的思想,他把天賦的"善性"看作是萬物的根源。他說:宇宙圣賢總是善念做起,這個善念在天為明命,則曰不已;在人為至誠,則曰無息。無息不已,正是恒處。故《易》曰:繼善成性。①《易》云:"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善繼天地,性成萬物。繼天立極,是性根上事,范圍曲成,是性量上事。善是萬物所得以生,性是萬物所得以成。②黃道周不僅認為人性善,而且把這種"善"看成是絕對的、永恒的,因為"性是天命,生是物質(zhì),物質(zhì)雖雕,天命不死"。③在把"善性"看作永恒和絕對的同時,黃道周批評了程、朱理學家把"性"分為"天命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的觀點。他認為天性皆善,如果把性分為"天命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那么也就意味著要從先天氣稟中去尋找由"善"變"惡"的根源,也就是說,天性有善有惡。在黃道周看來,人之所以會從"善"變"惡",那是后天習染所致,并非天性中有惡。他舉例說:氣有清濁、質(zhì)有敏鈍,自是氣質(zhì),何關性上事。如火以炎上為性,光者是氣,其麗于木而有明暗、有青赤、有燥濕,是質(zhì),豈是性?水以潤下為性,流者是氣,其麗于土而有輕重、有品淖、有甘苦,是質(zhì),豈是性?④可見,黃道周的"性善"論在他的人性思想中貫徹得非常徹底,正如黃宗羲所說:"深辨宋儒氣質(zhì)之性之非"。⑤作為明末兩位儒學大師之一的黃道周,其思想體系比較復雜,他兼采幾種學說,在他的思想中,既有不少有思想價值的新觀點,也有神秘主義色彩極濃的各類說法。這實際上是理學在明末走向衰微的反映,也預示著新的思想潮流將要產(chǎn)生。 
 ?、佟 堕艍瘑枠I(yè)》卷十五。 
 ?、凇 睹魅鍖W案》卷五十六《諸儒學案·榕壇問業(yè)》。 
 ?、邸 堕艍瘑枠I(yè)》卷十。 
 ?、堋 堕艍瘑枠I(yè)》卷十七。 
  ⑤ 《明儒學案》卷五十六《諸儒學案·黃道周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道周 屐行北山共造膝 海上新詩寄碧鷗
今天我們?yōu)楹我獞涯钏坑谜軐W視角讀懂大儒張載
第二節(jié)人性論
黃道周行草《明誠堂自書詩十章卷》, 圓融精嚴中畢顯冷峭方剛之氣,高華奇古而盡見濯古來新之格
明王守仁著《王文成公全書》一書的歷史介紹
明代最后一位儒學大師劉宗周 墨寶《桃花源記》欣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