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關正繪制
張關正繪制
同光十三絕(沈容圃繪)
梅蘭芳紀念館提供
【新書訪談錄】
編者按
眾所周知,京劇是“國粹”,京劇藝術博大精深。王國維在《戲曲考原》中說:“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眹鴮W大師的一句話,概括出京劇作為戲曲的歌(唱念)和舞(做打)為其主要藝術形式,并且有敘事特征——講故事。自徽班進京發(fā)展至今,京劇藝術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門相當成熟的舞臺藝術。然而,作為實踐演出,京劇繁復的身段演唱、程式功法,即便是一位看客,如果沒有日積月累的審美經(jīng)驗,也只能停留在看熱鬧的層面,難窺“門道”。近日,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推出《劇說:中國京劇十講》一書,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本書作者趙娟,隨她探一探梨園中的“門道”。
光明悅讀:中國戲曲的聲腔劇種繁多,堪為世界奇觀。京劇在戲曲的百花園中,居于怎樣的地位?
趙娟:戲曲作為舞臺藝術有將近千年之久,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集中體現(xiàn)。中國戲曲文化可以溯源到原始歌舞,其綜合性非常強,它吸收了詩歌、小說、音樂、舞蹈、雜技、武術、禮儀、宗教、美術等方方面面的成就,匯聚一體,呈現(xiàn)出獨特的舞臺藝術形式,這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中國戲曲的聲腔劇種有300多種,當今活躍在舞臺上的還有200多種。在這諸多的聲腔中,京劇屬于年輕的劇種,有200多年歷史。但是從誕生之日起,京劇就開始了輝煌的歷程,在眾多的聲腔中脫穎而出,成為受人矚目的佼佼者,并以其獨有的規(guī)范、形式、審美,被譽為中國國粹。
光明悅讀:自1790年徽班進京以來,京戲何以扎根京城?
趙娟:京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誕生的。京劇產(chǎn)生之前,中國戲曲已經(jīng)相當成熟,成熟到誰也沒承想一個徽班進京為皇上祝壽,還能產(chǎn)生出一個新的劇種。這便是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籍高朗亭的徽班給高宗皇上慶祝八十大壽。打那起,徽調(diào)再也沒有離開北京,在北京的多種聲腔諸如昆、弋、梆子中多了一種新的聲音——徽調(diào)。當時比較著名的徽班有“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加上高朗亭的“三慶班”,并稱為“四大徽班”。
當時舞臺上常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聲腔一起演出,比如徽調(diào)和漢調(diào)合流演出,就形成了一種合作模式,這種模式慢慢固定下來,主要是唱徽調(diào)和漢調(diào)中“西皮”和“二黃”兩種聲腔,并越來越為京城觀眾喜歡,被稱為“皮黃”,后來也稱為“京戲”,就是京劇的雛形。京劇姓京,就是這個緣故。
為了扎根北京,京戲在劇目、表演、音樂、裝扮等方方面面都進行了革新和創(chuàng)作。比如,念白中的京白,就是結(jié)合了北京話創(chuàng)作的新的念白形式,比韻白更接近口語化,通俗易懂。京劇所以能夠扎根京城,一是得益于當時皇家的支持認可,宮里設置了“升平署”,專門處理戲曲演出創(chuàng)作等事宜。二來,京戲的成長也主要在于它融入了京城的文化生活,政治的寬松,加上經(jīng)濟的繁榮,滿漢文化呈現(xiàn)出高度的融合,京劇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長。
另外,京劇能夠在這諸多聲腔中脫穎而出,也在于徽班創(chuàng)作的靈活多樣,精益求精的藝術水準,以及管理的規(guī)范化。京戲的音樂主要是西皮和二黃,這兩種音樂形式在徽調(diào)和漢調(diào)中都同時存在,但各有不同?!捌S”腔加上昆腔,還有徽劇本身的“高撥子”以及“吹腔”“南鑼”“梆子腔”等,就形成了京劇的主要音樂形式。既有昆曲的典雅大方,又有南方劇種的溫婉秀麗,還有西部地域的粗獷豪放,并結(jié)合了中原音韻、北京語言等進行唱念方面的創(chuàng)作,所以京城的百姓可以通過京劇看到很多戲曲劇種的特點,而且又貼近北京文化和生活習慣,所以,雅俗共賞——京戲形成,這正是其他聲腔劇種不能相比的?;瞻嗟鹊胤綉蛟谂c昆腔等聲腔的爭奪戰(zhàn)中,逐漸嶄露頭角。所謂“花雅之爭”,“花”指的就是“皮黃”地方戲,最終勝出,超過“雅”部昆腔。
光明悅讀:230余年的歷史,不短不長。京劇發(fā)展如何拓寬思路?
趙娟:京劇滋養(yǎng)了眾多的演員,幾代演員借著皇上壽誕之機,靠著天時地利人和,把一個引領未來民族藝術創(chuàng)作的幾種聲腔,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匯集到京城,從無到有,發(fā)展成一個令后來世人矚目的品種。此后,京劇還集合了各樣的藝術和技術,包括聲、光、電等方面的舞臺裝置等,盡可能地滿足觀眾的視聽享受,在制作的規(guī)模上可以說與西方音樂劇的大制作特點沒有不同。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京劇《定軍山》,由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主演。但由于中國戲曲畢竟是傳統(tǒng)藝術,并且在審美上屬于寫意美學的領域,因此,大規(guī)模的鴻篇巨制并不是京戲發(fā)展的主流,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藝術的探索和嘗試。可以說,京劇在時代的前進中沒有落下,不過京劇最后還是選擇了堅持本體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發(fā)展原則,在世界的戲劇之林中儼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京劇還特別注重傳播,1919年梅蘭芳訪日演出,把京劇帶到了海外,此后的訪蘇、訪美等巡演,讓西方觀眾見識了20世紀中國戲曲的魅力。京劇文化體現(xiàn)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京劇在海外的展現(xiàn),很大程度上傳揚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美學和文化哲學精神。
京劇還調(diào)動了最大的資源,從皇家到平民,每個階層都有京劇的粉絲和社團。由于接受新的藝術手段,京劇從思想到藝術表現(xiàn)都能夠盡量照顧不同階層觀眾的審美,在當時革新方面一直走在各種藝術的前列,這些都是吸引文人、權貴、民眾的條件。由于各個階層的觀眾都聚集在京劇的周圍,也就形成一種文化生態(tài)氛圍,即以“京劇”為核心的各個交流圈子,這些“圈子”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協(xié)力把京劇不斷推向發(fā)展的新高度。例如,文人和藝術家的參與創(chuàng)作,貴族和官方以戲結(jié)交會友,票友戲迷的各種捧角兒,都使得京劇既有人力的支持,又有經(jīng)濟的投入,其壯大和發(fā)展就出現(xiàn)了蓬勃的態(tài)勢。
光明悅讀:現(xiàn)在很多人尤其年輕人都認為京劇咿咿呀呀節(jié)奏太慢,是老年人茶余飯后的消遣項目。但我們知道,在京劇演員的“歌舞演故事”中,京劇之美完美呈現(xiàn)。有沒有可能讓青年成為劇場的主要觀眾,讓他們學會欣賞生旦凈末丑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手勢、眼神、身段和臺步中的獨特韻味?
趙娟: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京劇的鼎盛時代是在上個世紀?,F(xiàn)當代的藝術種類和發(fā)展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迅速,這是整體的時代潮流。
每個時代都有主流藝術,現(xiàn)在世界的信息聯(lián)系緊密,各種文化藝術傳播途徑廣闊,中國戲曲和國外的戲劇一樣只是眾多藝術門類中的一種,而不能像過去一樣占據(jù)主流藝術地位。有人認為,戲曲屬于“慢”的藝術,而電影電視劇等屬于“快”的藝術,現(xiàn)在交通比過去快了,生活節(jié)奏比過去快了,信息傳遞比過去快了,一切節(jié)奏都要適應時代的“快”,才能生存。對此,我并不以為然。我認為,戲曲作為時間和空間的藝術有其獨特性,就像歌劇一樣,必須要聽她的詠嘆調(diào)和宣敘調(diào),那才體現(xiàn)了歌劇的審美特點;再比如,古典音樂像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不是可以用“快慢”來理解的。但是我們不可能期望古典音樂永遠是時代藝術的主潮,我們更希望年輕一代能夠多學習古典藝術,陶冶性情,了解歷史,增強藝術修養(yǎng)。所以,喜歡戲曲的群體不是以年齡劃分的,年齡大的和年齡小的戲迷都有,年老者居多,是因為他們接觸、喜歡戲曲的歷史長,經(jīng)歷豐富;年輕人之所以不喜歡戲曲,是因為他們閱歷淺,興趣還沒有培養(yǎng)起來,但是我覺得一旦深入接觸戲曲,就都會產(chǎn)生興趣并喜歡京劇。
古典藝術有其共同的特性,就是觀眾需要掌握足夠的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欣賞,才會完全了解并產(chǎn)生興趣。現(xiàn)在的所謂“快餐”文化,不需要有足夠的相關知識儲備也一樣可以欣賞,并產(chǎn)生愉悅感,其實這是兩種文化和審美。我們這個時代喜歡戲曲的觀眾比上個世紀少也是正常的,但我們還是希望年輕人在欣賞其他藝術的同時多關注京劇,因為京劇的綜合性很強,不僅有娛樂性、藝術性,還富含歷史信息、文化信息,是一種真正美的藝術。
從遠古走來的戲曲,就像活化石一樣,承載著非常豐富的信息等待年輕的觀眾去發(fā)現(xiàn)和解碼?,F(xiàn)代有些年輕人喜歡穿越情懷,欣賞戲曲就如同一種穿越一樣,可以給人極大的震撼,有時候坐在劇場,不僅僅是聽和看,更是感受一種文化的浸潤,很多大學生偶爾進劇場看戲,都會被震撼。他們常說,看到現(xiàn)場的觀眾對演員報以熱烈的掌聲,并熱情地“叫好”,以及演員在樂隊的伴奏中那種氣定神閑、游刃有余,美得讓人窒息?!半m然我們不懂應該在哪里'叫好’,但當時就被這種美和觀演關系感染了”。
光明悅讀:進劇場看戲的觀眾可分為內(nèi)行和外行兩類。內(nèi)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您認為,如何培養(yǎng)外行在樂呵樂呵之后,獲得情感的愉悅,并產(chǎn)生理性的褒貶?
趙娟:京劇是角兒的藝術,也是觀眾的藝術。有些人覺得劇情發(fā)展慢,不如影視劇扣人心弦。實際上,京劇的優(yōu)勢不在于劇情的發(fā)展,而在于形式的藝術,即“唱念做打”的技術。很多觀眾對劇情已經(jīng)相當熟悉了,但仍然對演出百看不厭,他們主要是為演員的表演叫好。演員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是為了在舞臺上展示過硬的技術和華美的藝術??梢哉f,戲曲的珍貴之處都在演員的身上,沒有優(yōu)秀的演員就沒有戲曲藝術,去劇場就是為了看角兒。而看影視劇,很多觀眾不是追星,就是追劇。常常有一個現(xiàn)象,就是“聽”電視劇并不耽誤理解劇情,但“聽”京戲,不是聽劇情,而是聽演員的唱腔、嗓音、韻味、流派等,觀眾關注的仍然是表演,京劇的美就在這些韻味中。
比如,《蘇武牧羊》的悲愴,在蘇武的二黃唱腔中體現(xiàn);一個妃子對皇上的愛戀通過大段的四平調(diào)唱腔和醉酒的舞蹈來表現(xiàn),就是《貴妃醉酒》中的情景;一個妃子對大王的深情通過南梆子的唱段和舞劍來表現(xiàn),就是《霸王別姬》中的情景;一個妻子對丈夫的控訴通過大段的慢板來表現(xiàn),就是《秦香蓮》中的情景;一個蛇妖對人類丈夫的愛恨交織通過西皮慢板來表現(xiàn),就是《斷橋》中的情景;一對夫妻的相互爭執(zhí)和交流通過快板對唱來表現(xiàn),就是《坐宮》中的情景;一個貴族的后代著急過關通過流水唱段表現(xiàn)時間的流逝,就是《文昭關》中的情景;一個天女通過西皮慢板、二六、流水來表現(xiàn),就是《天女散花》中的情景;一個娘娘通過一段趟馬的歌舞,就是《昭君出塞》中的情景……京劇的唱段最容易讓人愛不釋口,這些經(jīng)典的唱段中顯露出太多人間的愛恨情仇、是非善惡,觀眾往往在欣賞中產(chǎn)生共鳴和愉悅。
光明悅讀:近些年觀眾銳減是不爭的事實,一般年輕人對京劇的遠離、與京劇的隔膜,令人遺憾。應該如何培養(yǎng)更多觀眾喜歡京???
趙娟:年輕人沒有過多地關注戲曲,是因為吸引他們的藝術品種太多了,欣賞方面的獲得也太方便了,并且現(xiàn)代的藝術不需要社交和交流也可以欣賞到。例如,在家里、手機上也可以看影視劇,而戲曲屬于劇場藝術,更是交流的藝術,必須走進劇場,才能真正欣賞到她的美,必須和朋友交流才能更加產(chǎn)生審美的共鳴,這對于當代的審美都需要很多硬件的條件??梢哉f,欣賞戲曲,在當代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既需要有時間,也需要有空間;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也需要有一些志同道合者。就如同我們對武術、雜技情有獨鐘一樣,對功夫好的演員會鼓掌叫好。戲曲是在百戲基礎上產(chǎn)生的,集合了多種傳統(tǒng)文化藝術之美,有文化積淀的人看上幾出戲就有可能會喜歡上,因為文化藝術是相通的,在這一點上沒有年齡區(qū)分。
京劇入門可以從興趣角度出發(fā),如果喜歡京劇的故事,比如《白蛇傳》,可以從京劇的人物形象、行當、唱腔開始了解;如果對唱腔感興趣,可以從板式了解。例如,先從簡單的“流水板”,像“蘇三起解”“將身兒來至在大街口”“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等等學習唱腔;對身段感興趣,可以先從“水袖”“折扇組合”“出場念白”等開始;對某個人物行當感興趣,就從其劇目開始,也多看看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橫向?qū)Ρ?,突出了解戲曲的特點等等??傊欢ㄒ訌妼蚯硌莸纳眢w認識,要多進劇場,多唱戲,多看戲。大膽地唱戲,對精神和健康都有好處,因為戲曲的聲腔非常符合人體的運作規(guī)律,比如呼吸、心跳等,和戲曲的音樂節(jié)奏是吻合的,所以聽戲唱戲是一種科學健康的模式,是非常人性化的運動,有益身心健康,這也是老年人越來越喜歡戲曲的原因。希望年輕人不要等到年老再接觸戲曲,越早接觸,受益越多。
光明悅讀:2017年教育部、文化部等幾部委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提出“遵循美育特點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讓每個學生都享有戲曲教育的機會,成為戲曲進校園的受益者”。據(jù)您了解,戲曲進校園開展得怎樣?
趙娟:此實施意見對戲曲的弘揚和傳播起到了極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就我所知,全國上下特別是大中小學都在盡力貫徹和落實。有些學校積極引進專職的戲曲老師講授戲曲專業(yè)課程,學校設立戲曲社團;也有些學校邀請校外的戲曲老師講授戲曲課程,不定期開展講座培訓;還有的是學校之間開展戲曲社團聯(lián)誼交流活動,定期觀摩、座談、演出……在這些豐富的教學活動中,收獲了很多可喜的成績,戲曲藝術的種子已經(jīng)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心中,很多學生對戲曲產(chǎn)生了興趣。雖然他們將來不一定會從事戲曲專業(yè),但是對戲曲藝術的愛好卻會伴隨一生。
我們的戲曲文化博大精深,蘊含中華傳統(tǒng)美德,可以教育學生愛國重孝、仁義、節(jié)制、善良、正直、包容、剛正不阿等,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從戲曲唱念做打的程式性和虛擬性中感受中國美學和哲學的中和之美、中庸之道。這在戲曲中非常直觀,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我覺得戲曲藝術不是娛樂活動,而是一門必修課,與傳統(tǒng)詩歌文學一樣,都應該作為基礎知識來學,這樣我們的國粹才能真正實現(xiàn)價值。
(本報記者 劉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