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柚飲治冬咳
冬季因感受寒邪而致的咳嗽、喘息等癥,用生姜、柚子皮制成的“姜柚飲”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削去柚子皮表面青黃色的表皮,留下內(nèi)層白色的一層,先用開水燜泡10分鐘左右,撈出后用清水浸泡12小時,再撈出擠干水分,換清水再浸泡。如此反復幾次后,即可去掉柚子皮的青澀,備用。用時取柚子皮10克切成小塊,與生姜10克一同煎煮15-20分鐘,去渣飲汁。
桑寄生治凍瘡方
桑寄生30克,加水煎煮30分鐘,晾溫后將患處放進藥湯中泡洗10分鐘。此藥湯不要倒掉,可以連續(xù)使用3天,每次加熱后即可使用。每日泡洗1次。此方治療頑固凍傷效果較好,患者不妨一試。
槐花、黃連治高血壓
槐花15克,黃連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或槐角、黃連各100克,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
槐花含蕓香苷,具有顯著的降壓作用;黃連含有黃連堿,也具有明顯降壓作用。注意:槐花性涼味苦,脾胃虛寒者慎服。
馬寶山 獻方
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方
麥冬300克,杏仁、川貝各150克,生姜200克,蜂蜜若干。生姜絞取汁,杏仁、麥冬共搗為泥,川貝研粉,與蜂蜜、生姜汁合為丸,每丸重6克,每次取1丸,溫水送服,每日3次。
防治四時瘟疫方
石菖蒲9克,泡參15克,制香附、紫蘇、炒枳殼各5克,蒼術(shù)6克,甘草、干姜各3克,大棗3枚,蔥白2根。加水煎服,每日3次。本方是預防多種消化道及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重要方劑。
治老年癡呆方
西洋參100克,石菖蒲、炙遠志各50克。將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次1丸,每日3次,用溫開水或米湯汁送服。或?qū)⑸纤幱冒拙平?0天,少量常飲之。
何錢 獻方
治外陰白斑方
苦參、蛇床子各100克,蟬蛻150克。將諸味加水750毫升,煎煮,取藥液熱氣熏10-15分鐘后,洗浴30分鐘,每天2次,3-5天1個療程。一般用1個療程后瘙癢可減輕,連續(xù)用1個月外陰皮膚可接近正常。
地龍、麻黃敷臍治哮喘
地龍、麻黃、水蛭各等量,諸藥共研細末,加地塞米松注射液適量,調(diào)糊狀,填于肚臍內(nèi),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藥1次,一般用藥1次即可奏效。
當歸醋治凍瘡
當歸20克,陳醋500毫升。將陳醋、當歸放入陶器內(nèi)用小火煮沸20分鐘,然后將當歸液(連當歸一起)倒入盆中,將凍瘡患處乘熱浸泡于藥液中,亦可用紗布或毛巾蘸藥液涂擦患處,直到患處皮膚松皺為止,每天3-4次,一般連用數(shù)天可愈。
治化膿性中耳炎方
將仙人掌100克搗泥,用消毒紗布裹住用擰擠取汁,干凈消毒器皿盛接,加等量地塞米松注射液混勻。使用前先用3%雙氧水清潔外耳道,拭干后用滴管吸取藥汁滴入耳內(nèi),每天早、中、晚各1次,1-3天可愈。
李典云 獻方
蓖麻仁、五倍子治子宮脫垂
取蓖麻仁、五倍子各等量,共研細末后,加清水適量調(diào)為稀糊狀,外敷于肚臍內(nèi),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每天換藥1次,10天為1個療程,連續(xù)用藥3-6個療程,有培元固本、益腎之功效。
白茅根、車前草治膀胱炎
白茅根20克,車前草10克,山梔子6克。上藥共入砂鍋,加水2000-2500毫升煎煮,去渣取汁。每天1劑,分早、晚空腹溫服,可治療膀胱炎、尿道炎,癥見尿味臊臭、小便刺痛、尿少尿赤等。
劉樹雄 獻方
丁濟仁(1915年~),男,廣東東莞人。1933年師從傅念慈,1935年開業(yè)行醫(yī)。建國后先后任上海市新成區(qū)第三聯(lián)合診所所長,靜安區(qū)張家宅地段醫(yī)院內(nèi)婦科醫(yī)師,及靜安區(qū)中醫(yī)帶徒班第2~4屆老師。1981年被聘為上海市中醫(yī)文獻館館員。撰有:“平胃散的施治及隨證加減?!钡日撐?。
臨床經(jīng)驗
丁老擅長內(nèi)、婦科。尤其對胃腸道各種疾病、關(guān)節(jié)炎、浮腫病、婦女月經(jīng)病、崩漏帶下、小葉增生、先兆流產(chǎn)等病的診治體會殊深?,F(xiàn)介紹運用平胃散治療濕病的經(jīng)驗。濕為六淫之一,濕病是臨床常見病,雖有外濕和內(nèi)濕的區(qū)別,但二者相互關(guān)聯(lián),外濕發(fā)病,可影響脾運化,引起內(nèi)濕;脾運不健有內(nèi)濕者,也易感受外濕,此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易阻氣機,最難驟化,不若寒邪可汗解,溫邪可清退。如濕與熱合,猶油面相和難以速除。
對濕病的治療,個人體會,以施用苦辛而性溫藥物為主的平胃散作基本方,療效可靠,抓住濕困脾胃的典型證候,即可隨證化裁加減應用。蒼術(shù)辛香發(fā)散,外可祛風濕,內(nèi)能燥脾濕,然燥濕之功更為昭著;厚樸除滿化濕;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甘草和中,緩和藥性;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一般外感發(fā)熱,肢體酸楚,發(fā)熱微惡寒,舌苔白膩,脈象濡數(shù),濕未化燥,加柴胡、黃芩、羌活等,祛除外邪,熱甚加黃連;夏至以后兼有暑邪,汗出不暢,頭重胸悶,泛惡欲吐,渴不欲飲,苔薄黃膩,加香薷祛署化濕。內(nèi)傷食滯,胸脘脹滿,口氣穢濁,泛惡噯酸,舌苔垢膩,加砂豆蔻、焦楂曲化食消導和中;便秘不通加炒枳殼、瓜蔞仁;痢疾后,脾能失調(diào),加木香、川連;脾胃虛弱,大便溏薄,完谷不化,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苔白膩,加附塊、黨參、石榴皮溫振脾陽;婦女更年期綜合征,月經(jīng)紊亂,烘熱時作,肝脾不和,加廣郁金、廣青皮、白芍。
如一患者,濕熱壅阻中焦,氣機不宣,胸悶頭眩,肢體酸楚,發(fā)熱微惡寒,病延一周,曾服清熱利濕之劑,寒熱依然未減,體濕39.20C,按脈濡數(shù),舌苔白膩,濕邪尚未化燥,方擬平胃散加黃連、黃芩、柴胡、羌活、焦山梔、廣郁金、廣藿梗、車前子。二劑后,身熱稍退,(體溫380C),惟得汗不暢,胸次痞悶,頭脹,肢酸、便秘、溲赤、舌苔轉(zhuǎn)黃膩,脈象濡數(shù),口干不欲飲,濕熱伏邪留阻中焦,再以原方加全瓜蔞。二劑。服藥后,汗出頗暢,壯熱已退,體溫37.20C,矢氣頗多,苔黃漸化,脈濡稍數(shù),濕熱之邪逗留腸胃尚未清徹,原方全瓜蔞改為瓜蔞仁,加炒枳殼。二劑熱凈調(diào)理而愈。
驗方選介
一、平胃散加減方
組成:川樸4.5g,蒼術(shù)9g,陳皮6g,甘草1.5g,柴胡4.5g,黃芩9g,郁金9g,藿梗6g,車前子9g,焦山梔9g,羌活4.5g。
主治:感冒發(fā)熱,微惡風寒,關(guān)節(jié)疼痛,胸悶納呆,泛惡。
按:本方用平胃散化濕,柴胡、黃芩清熱達邪;山梔、車前子清熱利濕,以起到清熱化溫祛邪的作用;川樸、蒼術(shù)健脾化濕;陳皮、甘草和中理氣;羌活、藿梗祛風除濕。
二、婦科崩漏方
組成:炙黃芪9g黨參9g,焦白術(shù)5g,炒歸身9g,炒白芍9g,生地黃9g,炒杜仲9g,炒川斷9g,陳皮5g,牛角腮9g,震靈丹9g,藕節(jié)炭30g,荊芥炭9g,蒲黃炭4.5g,側(cè)柏炭9g。
主治:崩漏日久不愈,氣血二虧。
按:本方用黨參、黃芪、當歸、芍藥補氣益血;荊芥炭、蒲黃炭、側(cè)柏炭收斂止血;川斷、杜仲調(diào)益沖任;相輔相成,標本兼顧。
1 手少陰心經(jīng): 熱證黃連,寒證細辛
2 手太陽小腸: 熱藁本,寒黃柏
3 足少陰腎經(jīng): 熱知母,寒桂枝、肉桂、細辛,偏寒證獨活
4 足太陽膀胱: 寒羌活
5 手太陰肺經(jīng): 寒熱證:桔梗,升麻,寒證:蔥白,白芷
6 手陽明大腸: 寒白芷,寒熱升麻,熱石膏,葛根
7 足陽明胃經(jīng): 寒白芷,寒熱升麻,熱石膏,偏寒葛根
8 足太陰脾經(jīng): 寒熱升麻,寒蒼術(shù),偏寒葛根,偏熱白芍
9 手厥陰心包絡(luò): 偏熱柴胡、牡丹皮;
10 手少陽三焦: 偏熱連翹、柴胡;熱上地骨皮;偏寒中青皮,寒下附子。
11 足厥陰肝經(jīng): 偏寒青皮,偏熱柴胡;寒吳萸,川芎。
12 足少陽膽經(jīng): 偏熱柴胡,偏寒青皮。
附:第10條說“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的上中下,系指,上焦,中焦,下焦而言。
十二經(jīng)瀉火藥
黃連——瀉心火
梔子——黃芩,瀉肺火
白芍——瀉脾火
柴胡——黃連,瀉肝,膽火
知母——瀉腎火
木通——瀉小腸火
黃芩——瀉大腸火
柴胡——黃芩,瀉三焦火
黃柏——瀉膀胱火
石膏——瀉胃火
柴胡——黃連,黃芩,瀉心包絡(luò)火
四時用藥
春季--薄荷、荊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長夏--人參、白術(shù)
秋季--白芍、烏梅
冬季--黃芩、知母
六淫各證用藥
(一)風
1風證--防風 荊芥
2風熱--薄荷 雙花
3風寒--羌活 薄荷
4風濕--羌活 白芷
(二)寒
1寒證--生姜 蔥白
2實寒--麻黃 桂枝
(三)暑
1暑邪--西瓜 荷葉
2暑冷--香薷 薄荷
3暑風--荊芥穗 薄荷
4暑濕--通草 薏米
5暑熱--石膏 黃連
6暑瀉--厚樸 扁豆
(四)濕
1濕邪--豬苓 澤瀉
2寒濕--官桂 茯苓 豬苓
3濕熱--滑石 石膏
4風濕--防風 萆薢
(五)燥
1燥邪--黃芩 生地
2暑燥--烏梅 麥冬
3燥渴--天花粉 生石膏
4燥干--沙參 冰糖
(六)火
1火邪--黃芩 黃連 黃柏
2氣分火--石膏 知母
3血分火--丹皮 石膏
4三焦火--梔子 黃芩
5心火--牛黃 犀角 黃連
6肝火--龍膽草 梔子
7膽火--龍膽草 梔子
8肺火--桑葉 生石膏
9胃火--生石膏 黃連
10小腸火--木通 生地
11大腸火--大黃 元明粉
12脾火--石斛 胡黃連
13腎火--知母 黃柏
14膀胱火--滑石 木通
頭部用藥
六經(jīng)頭痛須用川芎加引經(jīng)藥
1太陽經(jīng)頭痛:羌活 蔓荊子
2陽明經(jīng)頭痛:白芷
3少陽經(jīng)頭痛:柴胡
4太陰經(jīng)頭痛:蒼術(shù) 半夏
5少陰經(jīng)頭痛:細辛 獨活
6厥陰經(jīng)頭痛:吳茱萸
7普通頭痛:荊芥穗 薄荷
8巔頂頭痛:藁本 蔓荊子 吳茱萸
9左偏頭痛:柴胡 荊芥穗 薄荷
10右偏頭痛:川芎 黃芩 荊芥穗 薄荷
11頭角痛:柴胡 川芎
12頭中同:川芎
13頭面腫:附子 白鮮皮
14頭眩:澤蘭葉 川芎 天麻
15后腦痛:細辛
16頸項痛:獨活
眉目用藥
1眉棱骨痛:羌活 半夏 白芷 黃芩
2目疼:菊花 玄參 茺蔚子
3目干:生地 元參
4目翳:蛇蛻 蟬蛻 木賊
5目障:蠐螬 密蒙花 谷精草
6目瘡:白蒺藜 細辛
7目赤:紅花 赤芍
8目暗:熟地 石決明
9赤眼爆發(fā):防風 黃連
10胞輪震顫:當歸 川芎 薄荷
11目珠夜痛:夏枯草
12眼腫:大黃 荊芥
鼻病用藥
1鼻?。盒烈?黃芩
2鼻塞:辛夷花 薄荷 絲瓜談 細辛
3鼻淵:蒼耳子 茯苓
4鼻中生瘡:黃芩
耳病用藥
1耳瘡:龍膽草 薄荷
2耳膿:龍膽 木通 車前子
3耳鳴:龍膽草 苦丁茶
4耳疳:雄黃 牛黃 白礬
口病用藥
1口糜 生地茵陳
2口瘡 黃連 人中白
3口臭 佩蘭 連翹 香薷
4口苦 黃連 梔子
5口甜 佩蘭 石斛或者額 黃連 黃芩
6口辣 桑皮 地骨皮
7口咸 知母 黃柏
8口酸而苦 龍膽草 柴胡 青皮 燈芯
舌病用藥
1舌脹 百草霜 海鹽 蒲黃
2舌長 冰片黃連 菖蒲
3舌短 人參 附子 肉桂
4舌瘡 黃柏 白礬 青黛 外敷
十二經(jīng)引經(jīng)藥
1、手少陰心經(jīng):黃連、細辛。
2、手太陽小腸經(jīng):藁本、黃柏。
3、足少陰腎經(jīng):獨活、桂枝、肉桂、細辛、知母。
4、足太陽膀骯經(jīng):羌活。
5、手太陰肺經(jīng):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6、手陽明大腸經(jīng):白芷、升麻、石膏。
7、足太陰脾經(jīng):升麻、蒼術(shù)、葛根、白芍。
8、足陽明胃經(jīng):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9、手厥陰心包經(jīng):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陽三焦經(jīng):連翹、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中焦)、附子(下焦)。
11、足厥陰肝經(jīng):青皮、吳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陽膽經(jīng):柴胡、青皮。
歌訣:
十二引經(jīng)心連辛, 心包柴胡丹皮親,
肝經(jīng)川芎青萸柴, 脾經(jīng)葛芍升蒼蔭,
肺經(jīng)升麻桔蔥芷, 腎經(jīng)桂肉獨知辛,
胃經(jīng)葛芷升麻膏, 膽經(jīng)柴胡青皮濱,
大腸升膏與白芷, 小腸藁本黃柏乒,
三焦柴翹骨青附, 太陽膀胱羌活津。
十二經(jīng)瀉火藥
1、手少陰心經(jīng):黃連。
3、手太陽小腸經(jīng):木通。
3、足少陰腎經(jīng):知母。
4、足太陽膀胱經(jīng):黃柏。
5、手太陰肺經(jīng):桅子、黃芩。
6、手陽明大腸經(jīng):黃芩。
7、足太陰脾經(jīng):白芍。
8、足陽明胃經(jīng):石膏。
9、手照明心包經(jīng):黃連、黃芩。
10、手少陰三焦經(jīng):柴胡、黃芩。
11、足厥陰肝經(jīng):柴胡、黃連。
12、足少陽膽經(jīng);柴胡、黃連。
歌訣:
十二經(jīng)藥瀉火煮, 少陰心經(jīng)黃連苦,
肝膽連柴脾白芍, 肺經(jīng)桅芩腎知母,
心包黃芩與黃連, 胃經(jīng)石膏膀柏補,
小腸木通大腸芩, 三焦柴芩病家舞。
十二經(jīng)引經(jīng)藥
(一)、手太陰肺經(jīng)藥歌訣
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龍骨。
阿膠百部五味子,綿州黃芪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jīng)。
更有枳殼桑白皮,瀉肺一般六味用。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姜干姜白蔻仁。
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栝樓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與升麻,蓮須蔥白用幾根。
(一)、手陽明大腸經(jīng)藥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
桔梗米殼柯子皮,山藥肉蔻并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
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干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
引藥盡皆同胃經(jīng),桃花條芩涼大腸。
(二)、手厥陰心包經(jīng)藥歌訣
地黃一味補心絡(luò),瀉用烏藥并枳殼。
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二)、手少陽三焦經(jīng)藥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甘草、與黃芪。
瀉用梔子并澤瀉,溫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別,藥與肝膽無差異。
(三)、手少陰心經(jīng)藥歌訣
問君何藥補心經(jīng),遠志山藥共麥冬。
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和來大有功。
玄胡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
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共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三)、手太陽小腸經(jīng)藥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
蓮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如需溫, 大小茴香烏藥根。
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藁本。
(四)、足太陰脾經(jīng)藥
補脾人參綿黃芪,扁豆白術(shù)共陳皮。
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術(shù)甘草宜。
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
溫脾肉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四)、足陽明胃經(jīng)
補胃必須蒼白術(shù),半夏扁豆綿黃芪。
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清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
更添芒硝和大黃,多加石膏瀉更急。
溫胃丁香與藿香,益智吳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干姜。
涼胃葛根和條芩,滑石黃連玄花粉。
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五)、足厥陰肝經(jīng)藥
滋補肝經(jīng)棗仁巧,薏仁木瓜與阿膠。
瀉肝柴胡并枳殼,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
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川芎青皮好。
(五)、足少陽膽經(jīng)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jīng)。
溫用陳皮與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之藥同肝經(jīng)。
(六)、足少陰腎經(jīng)藥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
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和芡實。
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jīng)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
溫腎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紙海沉香。
(六)、足太陽膀胱經(jīng)
橘核菖蒲補肝經(jīng),益智續(xù)斷龍骨良。
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韋幫。
溫用烏藥并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
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十二經(jīng)脈的引經(jīng)藥
①手少陰心經(jīng):黃連、細辛;
②手太陽小腸經(jīng):藁本、黃柏;
③足少陰腎經(jīng):獨活、肉桂(桂枝);
④足太陽膀胱經(jīng):羌活;
⑤手太陰肺經(jīng):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⑥手陽明大腸經(jīng):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⑦足陽明胃經(jīng):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⑧足太陰脾經(jīng):升麻、蒼術(shù)、葛根、白芍;
⑨手厥陰心包絡(luò)經(jīng):柴胡、牡丹皮;
⑩手少陽三焦經(jīng):連翹、柴胡,其中上焦為地骨皮,中焦為青皮,下焦為附子;
⑾ 足厥陰肝經(jīng):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
⑿足少陽膽經(jīng):柴胡、青皮。
十二經(jīng)瀉火藥
黃連——瀉心火;
梔子、黃芩——瀉肺火;
白芍——瀉脾火;
柴胡、黃連——瀉肝膽火;
知母——瀉腎火;
木通——瀉小腸火;
黃芩——瀉大腸火;
柴胡、黃芩——瀉三焦火;
黃柏——瀉膀胱火;
石膏——瀉胃火;
柴胡、黃連、黃芩——瀉心包絡(luò)火。
柚皮不僅可以作為居室里的空氣清新劑,作為食療還可以清熱去火、養(yǎng)顏美容、潤喉止咳、預防感冒、幫助消化等功效。柚皮性溫,味辛苦甘,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柚皮中含有柚皮甙和蘆丁等黃酮類物質(zhì),具有抗氧化活性作用,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減少血栓的形成,對腦血栓、中風等腦血管疾病都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尤其適合中老年人食用。柚皮所含的豐富果膠,不僅美容養(yǎng)顏,還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柚皮的食用方法很多,但因其味道苦澀,須先削去青黃的表皮,留中間柔軟的白色海綿部分切成薄片,放入開水中煮10分鐘,撈出后再放入冷水中反復不斷地擠壓清洗,直到把柚子皮中的青澀味去掉后,徹底擠干水分,通過炒燜等方式,做成炒柚皮、柚皮扣肉、柚皮燒排骨等菜肴。民間素有“柚皮鯰魚盅,不咳管一冬”的說法,是治療老年慢性咳喘及虛寒性痰喘的佳品。
柚皮有很好的吸附性,用柚子皮的白瓤入菜,可降低菜的脂肪含量,同時能化解油膩,因此柚皮最好與肉類、海鮮類等“肥物”一起煮,柚皮吸收了肉香,柚皮的甘香又能滲入到肉中。
此外,柚皮還可以和蜂蜜一起煮成茶水,具有消食、除痰、解酒、美容等功能,經(jīng)常食用,對高血壓、血管硬化、肥胖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