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簡易治療
本篇有171個方劑。
夫醫(yī)者依也。人之一生,難免不病,不幸而病,非賴醫(yī)無以恢復健康也。陳修園云:醫(yī)乃蒼生之司命。曠觀古今中外,對于醫(yī)學無不重視。蓋人生難得,醫(yī)道難聞,學之者非潛心研究,實事求是,既不足以自保安全,遑論救人救世。余自出世以來,即羸弱多病,苦于良醫(yī)之難得,乃矢志研習醫(yī)學。曾博覽古今醫(yī)學名著,復累與同道者反復研討,臨癥處方,垂五十余年,迄今仍不敢自詡有得。對于研習之態(tài)度,兢兢焉猶如往昔。更思醫(yī)學之道,不宜禁錮,徒炫己長,須使人人皆有醫(yī)學之常識。庶幾積極可以保持人身健康,消極可以恢復病后安全。爰本斯旨,因著五官九竅之病癥,五臟六腑之內(nèi)傷,四時六氣之外感,本醫(yī)學之原理,扼要歸納,去繁就簡,雖僅述其大略,而于人體全身之病理已明。讀者倘能細加玩味,則臨癥采方,便不難得心應手。
一、四時外感伏氣病機
《內(nèi)經(jīng)》云: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又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一)春 病
《內(nèi)經(jīng)》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又云:精者身之水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夫溫者熱之漸,熱者溫之極。溫病之狀,頭痛身熱、脈數(shù)、汗出、口渴,時法于初起,以銀翹敞加減。若汗出脈浮洪,口渴甚者,宜白虎湯;若脈沉實,大便硬者,里已化熱也,宜諸承氣湯,隨癥選用;若邪入心包,神昏譫語者,宜清宮湯;若久不愈,耳聾脈虛,五心煩熱者,宜加減復脈湯。余每用小柴胡湯,以花粉易半夏,稍久五心煩熱,小便黃短者,以龍膽瀉肝湯,隨癥加減,為效較速。若虛羸少氣,氣逆欲嘔者,宜竹葉石膏湯;若心中煩不得眠者,宜黃連阿膠湯;若懊憹者,宜梔子豉湯。
春病方:
1.銀翹散 治溫病初超,頭痛身熱、脈數(shù)、汗出口渴者。
金銀花15克 連翹15克 荊芥6克 薄荷9克 牛蒡子9克 淡竹葉3克 淡豆豉6克 蘆根9克 甘草3克 桔梗9克
加減法:鼻衄者,加梔子、側柏葉;喉痛者,加馬勃、元參;小便黃短者,加木通、梔子;酒客者,加滑石。
2.白虎湯 治脈浮洪,舌黃燥,渴甚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3.小承氣湯 治腹?jié)M六七日,不大便者。
枳實6克 厚樸6克 大黃12克
加減法:服后大便當解,若不解者,加芒硝。(名大承氣湯)
4.增液承氣湯 治病人素大便秘者。
生地黃15克 玄參18克 麥門冬12克 芒硝4.5克 大黃9克 甘草3克
5.清宮湯 治熱入心包,神昏譫語者。
玄參心9克 蓮子l.5克 連翹心6克 麥門冬9克 犀角6克(磨沖) 竹葉卷心6克
6.加減復脈湯 治脈沉微澀,五心煩熱,晚間尤甚者。
炙甘草9克 白芍18克 生地黃18克 阿膠6克 麻仁9克 麥門冬12克
加減法:手指蠕動者,加龜板;大便溏泄者,加牡蠣。
7.加減小柴胡湯 治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者。
柴胡12克 天花粉6克 黃芩4.5克 人參6克 甘草3克 大棗2枚 生姜3克
加減法:口渴甚者,加知母、石膏;鼻衄者,加梔子、地黃;小便黃短者,加木通、地膚子;大便硬者,加大黃,甚者,再加芒硝;喉痛者,加牛蒡子、玄參。
8.龍膽瀉肝湯 治脅痛口苦,耳聾耳腫,筋痿,陰蝕,熱癢,淋濁等癥。
龍膽草6克 梔子6克 黃芩9克 木通9克 澤瀉9克 柴胡6克 當歸9克 生地黃9克 甘草3克 車前仁6克
9.竹葉石膏湯 治虛羸少氣,氣逆欲嘔者。
淡竹葉6克 石膏9克 甘草3克 薏苡仁9克 人參6克 麥門冬15克 半夏6克 大棗2枚
10.黃連阿膠湯 治心煩不得臥者。
黃連12克 阿膠6克 芍藥6克 黃芩6克 雞子黃1枚
11.梔子豉湯 治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者。
梔子7枚 淡豆豉6克
加減法:少氣者,加甘草;腹?jié)M者,加厚樸;嘔者,加生姜。
(二)夏 病
高士宗云:暑者四時之一氣也。暑何害于人哉,如暑必傷人也,則長夏之時,盡人當病,何以烈日中奔走勞形不病,而避暑于高堂大廈者反病耶?須知人病皆其自取。人身五運安和,六氣均平,雖日在暑中而不病;人身五運有虧,六氣不振,陰虛則陽盛而熱病生,陽虛則陰盛而寒病起。寒病熱病,隨人身陰陽之氣而化生者也,茍不以人身陰陽之氣化為定,而以天氣之寒暑為憑,則舉手便誤矣。如果口渴甚,脈浮洪,舌黃燥,汗出便秘者,宜白虎加人參湯,或六一散隨癥加減。若兼濕者,大便必溏泄,宜桂苓甘露飲,或白虎加蒼術湯;若兼現(xiàn)白疹者,宜薏苡竹葉散;若兼外感,有頭痛、身熱、無汗者,宜加減香薷飲;若多食生冷而吐瀉者,宜藿香正氣散,虛人宜理中湯加減;若卒然昏倒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湯。《內(nèi)經(jīng)》云:長夏善病洞泄寒中。以暑天陽氣在外,陰氣在內(nèi)故也,宜四逆湯之類。長夏濕土主令,凡人關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宜五苓散。若暑傷元氣,氣喘身熱心煩者,宜生脈散或清暑益氣湯。
夏病方:
1.白虎加人參湯 治脈浮洪,舌黃燥,自汗出,口渴甚者。
石膏18克 知母9克 粳米12克 甘草6克 人參9克
加減法:大便溏瀉者,加蒼術;小便短少者,加滑石。
2.六一散 治傷暑口渴,小便熱黃短者。
滑石18克 甘草3克
加減法:虛人者,加朱砂。
3.桂苓甘露飲 治濕溫舌苔白厚,午后身熱,便溏口渴者。
寒水石18克 石膏18克 滑石15克 桂棱9克 茯苓9克 豬苓9克 澤瀉9克 白術9克
4.薏苡竹葉散 治濕溫胸腹發(fā)白疹者。
薏苡仁9克 淡竹葉3克 連翹9克 滑石9克 通草3克 茯苓9克 半夏6克
5.加減香薷飲 治夏日感冒,頭痛發(fā)熱惡寒者。
香薷9克 厚樸6克 金銀花9克 連翹9克 甘草3克
6.藿香正氣散 治內(nèi)傷生冷,外感風寒,上吐下利者。
藿香6克 白芷6克 橘皮6克 紫蘇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茯苓9克 蒼術9克 厚樸6克 半夏6克 生姜6克 大棗2枚
7.理中湯 治虛人吐利,或腹痛者。
人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加減法:下多者,加蒼術;悸者,去白術,加桂心;嘔者,加生姜;腹?jié)M者,加附子。
8.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頭暈眩而嘔者。
半夏9克 生姜9克 茯苓10克
9.四逆湯 治下利清谷,四肢逆冷,脈微欲絕者。
干姜9克 附子30克 甘草6克
10.五苓散 治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茯苓6克 豬苓6克 澤瀉9克 白術6克 桂枝3克
11.生脈散 治暑傷元氣,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者。
人參9克 麥門冬15克 五味子3克
12.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寒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便黃口渴而自汗,脈虛者。
人參6克 黃芪9克 甘草3克 當歸6克 麥門冬9克 五味子3克 陳皮l.5克 青皮1.5克 神曲1.5克 黃柏3克 葛根6克 蒼術6克 白術6克 升麻l.5克 澤瀉6克 生姜1.5克 大棗2枚
(三)秋 病
瘧 疾
《內(nèi)經(jīng)》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又云: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瘧疾之候,其狀不一,有晝發(fā)者,有夜發(fā)者,有日發(fā)者,有間日發(fā)者,有但寒不熱者,有但熱不寒者,所發(fā)之狀,各不相同。作者每以小柴胡湯,隨瘧加減主之,以瘧疾不離于少陽也。夫少陽內(nèi)主三焦,外主腠理。人身之表,腠理實營衛(wèi)之樞機,人身之里,三焦乃臟腑之總管。然則通行內(nèi)外,應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為少陽三焦之氣。論少陽之體,則為相火之氣,根于膽腑;論少陽之用,則為清陽之氣,寄在胃中。小柴胡湯,乃達表和里,升清降濁之活劑;故隨癥加減,無不確切。若但寒不熱者,宜柴胡桂姜湯;但熱不寒者,宜白虎加桂枝湯,久瘧不愈者,宜加味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
瘧疾方:
1.小柴胡湯 治瘧疾,嘔而不渴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黃芩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棗2枚 人參4.5克
加減法: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甚則再加知母、石膏;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小便赤澀短少者,加滑石、木通;發(fā)三次后者,加常山;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午后發(fā)者,加生地黃、當歸;熱多冷少者,加青蒿、葛根;冷多熱少者,加桂枝;大便不通者,加大黃、枳實;無汗者,加香薷;發(fā)久左脅有痞塊者,加鱉甲;汗出多者,加白術。
2。柴胡桂姜湯 治瘧疾但寒不熱,或寒多微有熱者。
柴胡12克 天花粉6克 黃芩7.5克 甘草4.5克 牡蠣6克 桂枝4.5克 干姜6克
加減法:大便溏瀉者,倍干姜;嘔者,加生姜、半夏。
3.白虎加桂枝湯 治瘧疾但熱不寒,骨節(jié)疼痛,時嘔者。
知母18克 炙甘草6克 石膏48克 粳米30克 桂枝9克
水煎,去渣滓,溫服。
4.加味六君子湯 治久瘧不愈者。
人參9克 茯苓9克 白術9克 炙甘草4.5克 橘皮6克 半夏6克 生姜9克 大棗6克 檳榔6克 草果3克 烏梅4枚 常山6克
5.補中益氣湯 治饑飽勞役,以致中氣不足者。
人參9克 炙甘草6克 白術9克 當歸6克 橘皮6克 黃芪9克 升麻3克 大棗2枚 生姜9克 柴胡9克
痢 疾
按:痢疾,夏日伏邪之為病也,至秋感涼而發(fā)。其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者,良以肝主春生疏泄之權,肺主秋金收斂之冷。痢疾發(fā)于秋日肺氣主令之時,肝氣欲疏而外泄,肺氣欲收而內(nèi)斂,是以欲便不便,而為里急后重。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wèi),相隨上下,為之營衛(wèi)。濕熱伏于營衛(wèi)之間,久而陷入腸胃,灼傷粘膜,所以痢下赤白也。治法調(diào)血則膿血自止,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
痢疾方:
1.人參敗毒散 治痢初起,頭疼身痛,發(fā)熱惡寒者。
人參9克 羌活6克 獨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殼6竟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加減法:腹痛者,加白芍,熱甚者,加黃芩、黃連;酒客者,去茯苓,加滑石;初起不欲食者,加陳倉米。
2.加減柴胡湯 治痢疾兼有寒熱往來者。
柴胡12克 黃芩4.5克 葛根9克 白芍6克 當歸6克 枳殼6克 桔梗9克 甘草3克
加減法:大便白色多,小便短少者,加滑石;脹甚者,加檳榔;熱甚者,加黃連;肛門下重者,加薤白、人參;紅色多者,加桃仁。
3.葛根芩連甘草湯 治痢疾發(fā)熱不惡寒,或微惡寒者。
葛根24克 黃連6克 黃芩6克 甘草6克
4.當歸芍藥散 治痢疾外癥退盡,熱滯不通,及服大黃后,宜以此湯調(diào)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檳榔6克 萊菔子9克 甘草3克 厚樸6克
5.補中益氣湯 治久痢。
人參9克 黃芪9克 白術9克 炙甘草6克 當歸6克 橘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9克 生姜9克 大棗2枚
(四)冬 病
《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夺t(yī)學集成》云:冬月為正傷寒。傷寒者,言一切外感之邪,首傷太陽寒水之經(jīng)也??马嵅疲和鈶っ瑓f(xié)營衛(wèi)而主一身之表者,為太陽膀胱之氣。凡風寒外感,皆由太陽而入。陳修園云:太陽主人身最外一層,有經(jīng)之為病,有氣之為病,主乎外,則脈應之而浮。何以為經(jīng)?《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脈,連風府,由頭項挾脊抵腰至足,行身之背,故其為病,頭項強痛。何以為氣?《內(nèi)經(jīng)》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其病有因風而始惡寒耆,有不因風而自惡寒者,雖有微甚,而總不離乎惡寒。蓋人周身八萬四千毛竅,太陽衛(wèi)外之氣也。若病太陽之經(jīng),則背惡寒;若病太陽之氣,則通體惡寒。傷寒如此,中風可知也。陽盛則傳陽明之府,陰盛則傳三陰之臟。故《內(nèi)經(jīng)》云: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太陽之脈,上頭下項,挾脊抵腰,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挾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病而耳聾。三陽經(jīng)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仲景云: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癥不見者,為不傳也。頻欲吐,若躁煩,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
太 陽 病
《傷寒論》云: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若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桂枝湯主之。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方:
l.桂枝湯 治自汗惡風,頭疼體痛,脈浮緩者。
桂枝9克 芍藥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棗1枚
2.麻黃湯 治傷寒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惡寒,無汗而喘者。
麻黃6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甘草3克
3.人參敗毒散 治瘟疫及四時感冒,并治噤口惡痢。
人參9克 羌活6克 獨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殼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陽 明 病
《傷寒論》云:陽明外癥,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時法用升麻葛根湯。若脈浮洪,舌黃渴甚,身大熱汗出者,宜白虎湯。至陽明腑病,大便秘結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之辨,太陽陽明者,宜麻仁丸;正陽陽明者,宜承氣湯;少陽陽明者,宜外導法。
陽明病方:
1.升麻葛根湯 治陽明外癥,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者。
升麻6克 葛根12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2.白虎湯 治脈浮洪,舌黃渴甚,身熱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水煎,去渣滓,溫服。
3.麻仁丸 治太陽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陽之熱乘胃燥而轉入陽明,其癥小便數(shù),大便難者。
火麻仁15克 白芍9克 枳實6克 大黃9克 厚樸6克 杏仁9克
4.大承氣湯 治陽明病,潮熱譫語,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jié)M大便硬者。
大黃9克 厚樸18克 枳實6克 芒硝6克
先煮枳實、厚樸,去渣滓,納大黃,更著三四沸,去渣滓,再納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5.小承氣湯 治陽明病,潮熱大便難,脈沉而滑,及內(nèi)實腹痛者。
枳實6克 厚樸6克 大黃12克
水煎,去渣滓,溫服。
6.外導法 治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此法導而通之。用蜜微熬,以牙皂水和勻,用注射器打入肛門,大便自出。如無蜜,以豬膽汁稍加醋亦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