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助理內(nèi)科證、法、方歸納(顏之推敲整理)
----歡迎轉(zhuǎn)載,須注明。僅供學習交流,非經(jīng)本人同意,不得用于商業(yè)用途。
一、感冒
1風寒感冒:辛溫解表,宣肺散寒-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
2風熱感冒:辛涼解表,宣肺清熱-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
3暑濕感冒:清暑祛濕解表-新加香薷飲
4氣虛感冒:益氣解表-參蘇飲
5陰虛感冒:滋陰解表-加減葳蕤湯
--------------------------------------------------------------------------------------
二、咳嗽
1風寒襲肺: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湯合止咳散
2風熱犯肺:疏風清熱,宣肺化痰-桑菊飲
3風燥傷肺: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桑杏湯
4痰濕蘊肺:健脾燥濕,化痰止咳-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5痰熱郁肺:清熱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湯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順氣降火-加減瀉白散合黛蛤散
7肺陰虧耗:滋陰潤肺,止咳化痰-沙參麥冬湯
--------------------------------------------------------------------
三、哮證發(fā)
發(fā)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
2熱哮:清熱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
3寒包熱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熱-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湯
4風痰哮:祛風滌痰,降氣平喘-三子養(yǎng)親湯
5虛哮:補肺納腎,降氣化痰-平喘固本湯
6肺脾氣虛:健脾益氣,補土生金-六君子湯
7肺腎兩虛:補肺益腎-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
緩解期
1肺虛:補肺固衛(wèi)-玉屏風散
2睥虛:健脾化痰-六君子湯
3腎虛:補腎攝鈉-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
四、喘證
1風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黃湯合華蓋散
2表寒肺熱: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湯
3痰熱郁肺:清熱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湯
4痰濁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5肺氣郁痹:開郁降氣平喘-五磨飲子
虛喘
1肺虛:補肺益氣養(yǎng)陰-補肺湯合玉屏風散或合生脈散
2腎虛:補腎納氣
(1)腎陽虛-金匱腎氣丸、參蛤散
(2)腎陰虛-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
--------------------------------------------------------------------------------------------------
五、肺癰
1初期:疏風散熱,清肺化痰-銀翹散
2成癰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癰-千金葦莖湯合如金解毒散
3潰膿期:排膿解毒-加味桔梗湯
4恢復期:清養(yǎng)補肺-沙參清肺湯或桔梗杏仁煎
---------------------------------------------------------------------------------------------------
六、心悸
1心虛膽怯: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歸脾湯
3心陽不振:溫補心陽、安神定悸-桂甘龍牡湯
4水飲凌心:振奮心陽、化氣利水、寧心安神-苓桂術(shù)甘湯
5陰虛火旺: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天王補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氣通絡(luò)-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七、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脈止痛-血府逐瘀湯
2氣滯心胸:疏肝理氣,活血通絡(luò)-柴胡疏肝散
3痰濁閉阻:通陽泄?jié)?,豁痰宣痹-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
4寒凝心脈:辛溫散寒,宣通心陽-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
5氣陰兩虛: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榮湯
6心腎陰虛:滋陰清火,養(yǎng)心和絡(luò)-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湯
7心腎陽虛:溫補陽氣,振奮心陽-參附湯合右歸飲
--------------------------------------------------------------------------------------------------------------
八、不寐
1肝火擾心:疏肝瀉火,鎮(zhèn)心安神-龍膽瀉肝湯
2痰熱擾心:清化痰熱,和中安神-黃連溫膽湯
3心脾兩虛: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歸脾湯
4心腎不交:滋陰降火,交通心腎-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
5心膽氣虛: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
-------------------------------------------------------------------------------------------------------------
九、癲狂
(一)癲證
1痰氣郁結(jié):理氣解郁,化痰醒神-逍遙散合順氣導痰湯
2心脾兩虛:健脾益氣,養(yǎng)心安神-養(yǎng)心湯合越鞠丸
(二)狂證
1痰火擾神:清心瀉火,滌痰醒神-生鐵落飲
2火盛陰傷:育陰潛陽,交通心腎-二陰煎合琥珀養(yǎng)心丹
-----------------------------------------------------------------------------------------------------------------
十、癇證
1風痰閉阻:滌痰熄風,開竅定癇-定癇丸
2痰火擾神:清熱瀉火,化痰開竅-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
3瘀阻腦絡(luò):活血化瘀,熄風通絡(luò)-通竅活血湯
4心脾兩虛:補益氣血,健脾寧心-六君子湯合歸脾湯
5心腎虧虛:補益心腎,潛陽安神-左歸丸合天王補心丹
----------------------------------------------------------------------------------------------
十一、胃痛
1寒邪客胃::溫胃散寒,行氣止痛—香蘇散合良附丸
2飲食傷胃:消食導滯,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氣犯胃: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柴胡疏肝散
4濕熱中阻:清化濕熱,理氣和胃—清中湯
5瘀血停胃:化瘀通絡(luò),理氣和胃—失笑散合丹參飲
6胃陰虧耗:養(yǎng)陰益胃,和中止痛—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
7脾胃虛寒:溫中健脾,和胃止痛—黃芪建中湯
-------------------------------------------------------------------------------------------------
十二、嘔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濁和中—藿香正氣散
2食滯內(nèi)停:消食化滯,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飲內(nèi)阻:溫中化飲,和胃降逆—小半夏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
4肝氣犯胃:疏肝理氣,和胃降逆—四七湯
5脾胃氣虛:健脾益氣,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湯
6脾胃陽虛:溫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湯
7胃陰不足: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麥門冬湯
-----------------------------------------------------------------------------------------------
十三、腹痛
1寒邪內(nèi)阻:散寒溫里,理氣止痛—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
2濕熱壅滯:泄熱通腑,行氣導滯—大承氣湯
3飲食積滯:消食導滯,理氣止痛—枳實導滯丸
4肝郁氣滯: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柴胡疏肝散
5瘀血內(nèi)停:活血化瘀,和絡(luò)止痛—少腹逐瘀湯
6中虛臟寒:溫中補虛,緩急止痛—小建中湯
----------------------------------------------------------------------------------------------
十四、泄瀉
1寒濕內(nèi)盛:散寒化濕—藿香正氣散
2濕熱傷中:清熱利濕—葛根芩連湯
3食滯腸胃:消食導滯—保和丸
4肝氣乘脾:抑肝扶脾—痛瀉要方
5脾胃虛弱:健脾益氣,化濕止瀉—參苓白術(shù)散
6腎陽虛衰:溫腎健脾,固澀止瀉—四神丸
------------------------------------------------------------------------------------------------
十五、痢疾
1濕熱痢:清腸化濕、調(diào)氣和血—芍藥湯
2疫毒?。呵鍩峤舛?,涼血除積—白頭翁湯合芍藥湯
3寒濕痢:溫中燥濕,調(diào)氣和血—不換金正氣散
陰虛痢:養(yǎng)陰和營,清腸化濕—黃連阿膠湯合駐車丸
5虛寒痢:溫補脾腎,收澀固脫—桃花湯合真人養(yǎng)臟湯
6休息痢:溫中清腸,調(diào)氣化滯—連理湯
--------------------------------------------------------------------------------
十六、便秘
1熱秘:瀉熱導滯,潤腸通便-麻子仁丸
2氣秘:順氣導滯-六磨湯
3冷秘:溫里散寒,通便止痛-溫脾湯合半硫丸
4虛秘
(1)氣虛秘:益氣潤腸-黃芪湯
(2)血虛秘:養(yǎng)血潤燥-潤腸丸
(3)陰虛秘:滋陰通便-增液湯
(4)陽虛秘:溫陽通便-濟川煎
-------------------------------------------------------------------------------------
十七、脅痛
1肝郁氣滯:疏肝理氣-柴胡疏肝散
2肝膽濕熱:清熱利濕-龍膽瀉肝湯
3瘀血阻絡(luò):祛瘀通絡(luò)-血府逐瘀湯或復元活血湯
4肝絡(luò)失養(yǎng):養(yǎng)陰柔肝-一貫煎
------------------------------------------------------------------------------------
十八、黃疸
(一)陽黃
1熱重于濕:清熱通腑,利濕退黃-茵陳蒿湯
2濕重于熱:利濕化濁運脾,佐以清熱-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膽腑郁熱:疏肝泄熱,利膽退黃-大柴胡湯
4疫毒熾盛(急黃):清熱解毒,涼血開竅-《千金》犀角散
(二)陰黃
1寒濕阻遏:溫中化濕,健脾和胃-茵陳術(shù)附湯
------------------------------------------------------------------------------------
十九、積聚
(一)聚證
1肝氣郁結(jié)證:疏肝解郁,行氣散結(jié)-逍遙散、木香順氣散
2食滯痰阻證:理氣化痰,導滯散結(jié)-六磨湯
(二)積證
1氣滯血阻:理氣消積,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2瘀血內(nèi)結(jié):祛瘀軟堅,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湯合六君子湯
3正虛瘀結(jié):補益氣血,活血化瘀-八珍湯合化積丸
------------------------------------------------------------------------------------------
二十、鼓脹
1氣滯濕阻:疏肝理氣,運脾利濕-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
2水濕困脾:中健脾,行氣利水-實脾飲
3水熱蘊結(jié):清熱利濕,攻下逐水-中滿分消丸合茵陳蒿湯
4瘀結(jié)水留:活血化瘀,行氣利水-調(diào)營飲
5陽虛水盛:溫補脾腎,化氣利水-附子理苓湯或濟生腎氣丸
6陰虛水停:滋腎柔肝,養(yǎng)陰利水-六味地黃丸合一貫煎
---------------------------------------------------------------------------------------------
二十一、頭痛
1風寒頭痛:疏散風寒止痛-川芎茶調(diào)散
2風熱頭痛:疏風清熱和絡(luò)-芎芷石膏湯
3風濕頭痛:祛風勝濕通竅-羌活勝濕湯
4肝陽頭痛:平肝潛陽熄風-天麻鉤藤飲
5血虛頭痛:養(yǎng)血滋陰,和絡(luò)止痛-加味四物湯
6痰濁頭痛:健脾燥濕,化痰降逆-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7腎虛頭痛:養(yǎng)陰補腎,填精生髓-大補元煎
5.瘀血頭痛:活血化瘀,通竅止痛-通竅活血湯
-------------------------------------------------------------------------------------
二十二、眩暈
1肝陽上亢:平肝潛陽,清火熄風-天麻鉤藤飲
2氣血虧虛:補益氣血,調(diào)養(yǎng)心脾-歸脾湯
3腎精不足:滋養(yǎng)肝腎,益精填髓-左歸丸(陰虛:補腎滋陰-左歸丸。陽虛:補腎助陽-右歸丸)
4痰濁中阻 : 化痰祛濕,健脾和胃-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
二十三、中風
1風痰入絡(luò)證:祛風化痰通絡(luò)-真方白丸子
2風陽上擾證:平肝潛陽,活血通絡(luò)-天麻鉤藤飲
3陰虛風動證:滋陰潛陽,熄風通絡(luò)-鎮(zhèn)肝熄風湯
(一)閉證
1陽閉:熄風清火,豁痰開竅-羚角鉤藤湯
2陰閉:化痰熄風,宣郁開竅-滌痰湯
(二)脫證:回陽救陰,益氣固脫-參附湯合生脈散
后遺癥
(1)半身不遂
①氣虛血滯、脈絡(luò)瘀阻:補氣活血、通經(jīng)活絡(luò)-補陽還五湯
②肝陽上亢、脈絡(luò)瘀阻:平肝潛陽、熄風通絡(luò)-鎮(zhèn)肝熄風湯或天麻鉤藤飲
(2)語言不利
①風痰阻絡(luò)、舌強語謇:祛風除痰、宣竅通絡(luò)-解語丹
②腎虛精虧、音暗失語、心悸:滋陰補腎利竅-地黃飲子
(3)口眼渦斜:祛風、除痰、通絡(luò)-牽正散
------------------------------------------------------------------------------------------------
二十四、水腫
1風水相搏:疏風清熱,宣肺行水-越婢加術(shù)湯
2濕毒浸淫:清肺解毒,利濕消腫-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3水濕浸漬證:健脾化濕,通陽利水-五皮飲合胃苓湯
4濕熱壅盛證:分利濕熱-疏鑿飲子
5脾陽虛衰證:健脾溫陽利水-實脾飲
6腎陽衰微證:溫腎助陽,化氣行水-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
7瘀水互結(jié)證:活血祛瘀,化氣行水-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
-------------------------------------------------------------------------------------------------
二十五、淋證
1熱淋:清熱利濕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熱利濕,排石通淋-石葦散
3血淋:清熱通淋,涼血止血-小薊飲子
4氣淋:理氣疏導,通淋利尿-沉香散
5膏淋:清熱利濕,分清泄?jié)幔淌陷伤Z分清飲
6勞淋:補脾益腎-無比山藥丸
虛證:補虛固澀-膏淋湯癃閉
1膀胱濕熱:清熱利濕、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熱壅盛:清肺熱、利水道-清肺飲
3肝郁氣滯:疏調(diào)氣機、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結(jié)、通利水道-代抵擋丸
5中氣不足:升清降濁、化氣利尿-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
6腎陽衰憊:溫補腎陽、化氣利尿-濟生腎氣丸
-----------------------------------------------------------------------------------
二十六、郁證
1肝氣郁結(jié):疏肝解郁,理氣暢中-柴胡疏肝散
2氣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瀉火-丹梔逍遙散
3痰氣郁結(jié):行氣開郁,化痰散結(jié)-半夏厚樸湯
4心神失養(yǎng):甘潤緩急,養(yǎng)心安神-甘麥大棗湯
5心脾兩虛:健脾養(yǎng)心,補益氣血-歸脾湯
6心腎陰虛:滋養(yǎng)心腎-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
----------------------------------------------------------------------------------
二十七、血證
(一)咳血
1燥熱傷肺:清熱潤肺,寧絡(luò)止血-桑杏湯
2肝火犯肺:清肝瀉火,涼血止血-瀉白散合黛蛤散
3陰虛肺熱:滋陰潤肺,寧絡(luò)止血-百合固金湯
(二)吐血
1胃熱壅盛:清胃瀉火,化瘀止血-瀉心湯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瀉肝清胃,涼血止血-龍膽瀉肝湯
3氣虛血溢:健脾益氣攝血-歸脾湯
(三)便血
1腸道濕熱:清化濕熱,涼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氣虛不攝:益氣攝血-歸脾湯
3脾胃虛寒:健脾溫中,養(yǎng)血止血-黃土湯
(四)尿血
1下焦熱盛: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小薊飲子
2腎虛火旺 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知柏地黃丸
3脾不統(tǒng)血:補中健脾,益氣攝血-歸脾湯
4腎氣不固:補益腎氣,固攝止血-無比山藥丸
(五)紫斑(衄血)
1血熱妄行: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十灰散
2陰虛火旺:滋陰降火,寧絡(luò)止血-茜根散
3氣不攝血:補氣攝血-歸脾湯
--------------------------------------------------------------------------------
二十八、消渴
(一)上消
1肺熱津傷: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熱熾盛:清胃瀉火,養(yǎng)陰增液-玉女煎
2氣陰虧虛:益氣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術(shù)散
(三)下消
1腎陰虧虛:滋陰固腎-六味地黃丸
2陰陽兩虛:滋陰溫陽,補腎固澀-金匱腎氣丸
-------------------------------------------------------------------------------
二十九、內(nèi)傷發(fā)熱
1陰虛發(fā)熱:滋陰清熱-清骨散
2血虛發(fā)熱:益氣養(yǎng)血-歸脾湯
3氣虛發(fā)熱:益氣健脾,甘溫除熱-補中益氣湯
4陽虛發(fā)熱:溫補陽氣,引火歸原-金匱腎氣丸
5氣郁發(fā)熱:疏肝理氣,解郁泄熱-丹梔逍遙散
6痰濕郁熱:燥濕化痰,清熱和中-黃連溫膽湯合中和湯
7血瘀發(fā)熱: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湯
-----------------------------------------------------------------------------
三十、痹證
1風寒濕痹
(1)行痹:祛風通絡(luò),散寒除濕-防風湯
(2)痛痹:散寒通絡(luò),祛風除濕-烏頭湯
(3)著痹:除濕通絡(luò),祛風散寒-薏苡仁湯
2風濕熱痹:清熱通絡(luò),祛風除濕-白虎加桂枝湯合宣痹湯
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絡(luò)-雙合湯
4肝腎兩虛:培補肝腎,舒筋止痛-補血榮筋丸
--------------------------------------------------------------------------------
三十一、痿證
1肺熱津傷:清熱潤燥,養(yǎng)陰生津— 清燥救肺湯
2濕熱浸淫:清熱利濕,通利經(jīng)脈—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虛弱:補中益氣,健脾升清—參苓白術(shù)散合補中益氣湯
4肝腎虧損:補益肝腎,滋陰清熱—虎潛丸
5脈絡(luò)瘀阻:益氣養(yǎng)營,活血行瘀—圣愈湯合補陽還五湯
中醫(yī)內(nèi)科病的四大類型
陰虛火旺型、2陽虛生寒型、3陰陽兩虛型、4肝氣不和型
(一)陰虛火旺型
陰虛火旺型的病人最常見,發(fā)病極高,人數(shù)眾多。以中老年人患病為主,青少年患這種類型的病也較為多見,具有普遍性。陰虛生內(nèi)熱,陰虛火旺,陰虛陽亢,陰虛生火,這些病名是中醫(yī)理論上常講的病名。陰虛則熱,就是陰虛了病人就會表現(xiàn)出熱的癥候,熱就是火,火大就生炎癥。中醫(yī)講火,西醫(yī)講炎癥,都是同一個發(fā)病機理。但就具體來講,火有兩種性質(zhì),一種是真火,一種是虛火。兩種火的說法是截然不同,兩種火的性質(zhì)也不一樣。
真火-----真火是指病人出現(xiàn)高燒,神志不清,長瘡,長疔。如皮下組織炎,蜂窩組織炎,關(guān)節(jié)部位紅腫發(fā)炎,肺癰,腸癰,淋巴結(jié)腫大,腦膜炎,各種急性炎癥等的發(fā)病機理都是真火,是細菌導致的,還有流行感冒,病毒性感冒所引起的發(fā)燒也是真火。這些病用西藥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治療都效果好、見效快,比中醫(yī)的清熱藥治療效果要好的多、快得多。對于以上出現(xiàn)的這些病癥,西醫(yī)療法最佳。
虛火-----甲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心煩不眠,血象不高的發(fā)燒病人;慢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胃糜爛,紅斑滲出性胃炎,胃充血,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膽汁返流性胃炎,甲乙型肝炎,膽囊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增生;膀胱炎,尿道炎,婦科炎癥以及慢性咽炎食管炎等都是由虛火形成的。其發(fā)病機理不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而是由陰虛火旺而形成的。
這些病的治療必須采用中醫(yī)滋陰降火的方法,治愈率才高。很多陰虛火旺而引發(fā)體內(nèi)多出炎癥的病人常年吃西藥,抗生素治療,花費不少金錢,病還是沒治好,甚至有的越來越嚴重?;蚴怯悬c效果,卻易于反復。
陰虛火旺這類病型的發(fā)病機理。平常好吃辛辣,失血過多,熬夜過多,好生氣急躁,手術(shù)過多,刮宮引產(chǎn)過多,過度疲勞,性生活過度,久病體虛,出汗過多,營養(yǎng)不良等原因多引起。致使體內(nèi)血液津液喪失過多,導致陰虛。陰虛則陽偏盛,出現(xiàn)一系列火旺的癥候。對于這類病癥其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滋陰降火,滋陰潛陽。
陰虛,通常以腎陰虛為主。腎藏精,腎生精,腎藏真陰。腎主水,五臟都離不開水養(yǎng),這與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生存。腎陰一虛,五臟失養(yǎng)。腎陰不虛,五臟充養(yǎng)。“陰平陽和,陰平陽秘”。陰虛必生火。肝屬陽剛器官,本性屬木,木能生火。腎陰一虛,肝木失去給養(yǎng),肝火失去節(jié)制,便出現(xiàn)火旺,隨即膽囊發(fā)炎。木能克土,脾胃屬土,便可導致胃火大引發(fā)胃炎。十人九胃,目前人群中得胃病的人數(shù)眾多,西醫(yī)光治胃,不知道胃炎是由肝火引起,肝火是本質(zhì)。胃炎是標,治標不治本,久治不愈。有的人胃病喝了幾年西藥,甚至十幾年,花了很多錢,也沒能治好。根據(jù)中醫(yī)治本的原理,滋陰降火,則胃病很快能治愈。本人每天接觸的胃病患者極多,用中醫(yī)治胃病,療效快時間短,花錢少,深受廣大患者的稱贊和好評。
以上講的只是舉例說明,由陰虛火旺導致其他病癥則更多,如下圖。
下面本人要說的是由陰虛火旺引起多種病的治療原則。
本人在40多年的醫(yī)療實踐中,總結(jié)了一套完整的對內(nèi)科病的治療方法,雖然用的都是古代醫(yī)家的方劑,但本人發(fā)現(xiàn)光靠單方或者復方治療內(nèi)科病還遠遠不夠,對于一些復雜的癥候群如疑難雜癥,更年期綜合癥,老年期綜合癥,久治不愈癥等,必須采取多方治病,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陰虛火旺型的治療方法:滋陰降火為原則
腎陰虛:六味地黃湯是腎陰虛的基礎(chǔ)方劑。如果病人只有腎陰虛癥,沒有出現(xiàn)上火癥狀者,就只用六味地黃湯。如果出現(xiàn)口干,咽燥,說明陰虛已經(jīng)開始生火,知柏地黃湯治之。陰虛生火,腎陰虛未得到及時的治療,很快會導致肝生火。即腎陰虛→肝火大→膽囊炎→膽結(jié)石
腎陰虛,病人則出現(xiàn)腰酸腿軟,腰脹腰痛,頭暈頭痛,耳鳴耳聾,記憶力減退,健忘,性功能減退,遺精早泄。肝上火則出現(xiàn)口苦口干,咽干舌燥,急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色黃,鞏膜充血,耳鳴耳聾,膽囊發(fā)炎等陰虛火旺癥候。這類病癥的治療方法是補陰虛,降肝火。知柏地黃湯+龍膽瀉肝湯+杞菊地黃湯已成三個方劑。
肝火大可引起胃部發(fā)炎,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引起胃腸炎癥?;鹜闲欣^而導致食管發(fā)炎,咽炎,口腔炎癥。還能引起心上火。出現(xiàn)心煩失眠。還引起肺熱,出現(xiàn)胸悶等癥狀。從而導致三焦火盛,加用三黃湯。
胃炎引起胃脹,還要加用保和丸,平胃散。形成胃糜爛,引起胃痛,加白及 百合佛手延胡索等收斂止痛藥物。胃炎久了導致脾虛,方中加健脾丸。
胃病久了導致貧血,便引起心臟供血不足,大腦供血不足。重者可導致心肌缺血,還能引起血小板減少。貧血會導致失眠多夢噩夢心慌心悸,引起腦供血不足,從而導致頭暈頭痛。所以在滋陰降火的同時,還要加入鎮(zhèn)靜安神、補血藥,歸脾湯+龍骨 牡蠣,知母, 柴胡, 山楂, 當歸。 胃糜爛者:加 白及, 百合,佛手, 延胡索,黃柏 ,龍膽草, 神曲 ,白芍 。胃出血者:加三七,熟地, 梔子 ,蘿卜籽 ,白術(shù)。 心動過速者:加柏子仁,山藥, 生地, 麥芽, 甘草。 心肌發(fā)炎者:加 桃仁,紅花,山茱萸, 車前子, 雞內(nèi)金, 黨參 。心慌心悸者:加龍骨, 牡蠣,珍珠,丹皮, 木通, 蒼術(shù), 黃芪。 失眠者:加 夜交藤磁石,澤瀉 ,黃連, 厚樸, 木香 。心火大者:加柏子仁,茯苓, 黃芩, 川穹 棗仁。 胃脹甚者:加檳榔,枸杞 ,大黃 ,丹參, 遠志。 胃炎有紅斑花斑者:加大黃連用量,菊花, 枳實, 赤芍, 茯神。 胃酸過多者:加 烏賊骨,瓦楞子,麥冬 ,石決明, 龍骨 ,龍眼肉。 胃有呃逆者加:代赭石,五味子, 牡蠣 。大便干燥:加小承氣湯
綜合治療: 滋陰降火養(yǎng)血安神健脾和胃。知柏地黃湯+龍膽瀉肝湯+三黃湯+小承氣湯+健脾丸+歸脾丸+平胃散+保和丸+杞菊地黃湯+麥味地黃湯+川穹丹參赤芍
陰虛火旺引發(fā)的多種病癥圖
陰虛火旺的病人以20--40 歲的青壯年發(fā)病為主。
隨著年齡的增長,陰虛火旺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病情便往深處發(fā)展,逐步形成陽亢。陰虛陽亢的病情則更復雜。所謂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內(nèi)臟功能失調(diào),更年期綜合癥,老年期綜合癥,各種疑難雜癥,老年癡呆癥都同陰虛火旺和陰虛陽亢有直接關(guān)系。如下圖
治療以上這些病,除了滋陰降火,養(yǎng)血安神,鎮(zhèn)靜安神,健脾和胃以外,還要活血通絡(luò),活血止痛,滋陰潛陽,平肝熄風。
方劑
知母 柴胡 柏子仁 山楂 黃柏 龍膽草 當歸 神曲 熟地 梔子 白術(shù) 蘿卜籽 山藥 生地 甘草 麥芽 山茱萸 車前子 白芍 雞內(nèi)金 丹皮 木
通 黨參 龍骨 澤瀉 黃連 黃芪 牡蠣 茯苓 黃芩 木香 代赭石 枸杞 半夏 棗仁 珍珠母 菊花 厚樸 遠志 石膏 麥冬 大黃 茯神 石決明
五味子 枳實 龍眼肉 磁石 何首烏 川穹 夜交藤女貞子 丹參赤芍 血壓高者:加 天麻 鉤藤 血糖高者:加 天花粉 葛根 玉米須
腦血栓 心血栓:加 三七 桃仁 紅花 頸椎病 腰椎病者:加 雙寄生 川斷 三七 桃仁 紅花 濕熱帶下者:加 苦參 白芷 土茯苓 蒼術(shù) 濕熱
癢者:加 烏梅 蛇床子 白花蛇草
(二)陽虛生寒型
陽虛生寒的病人以冬季為多見,發(fā)病以中老年人為最多,女性的發(fā)病率較高。陽是有型的。一個人的陽氣充足與否,觀其外在形象便知。
人有精神,說話聲音響亮,眼睛有神氣,面色紅潤,頭發(fā)烏黑,身體剛健,思維敏捷,反映問題快,這都是陽的作用形成的。陽虛通常以腎陽虛為主,腎藏真陰和真陽。腎陽虛導致脾陽虛。出現(xiàn)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肢腿酸痛,四肢浮腫,虛腫體質(zhì)。胃寒,胃酸過多,大便溏稀,腸鳴泄瀉,腰痛綿綿。女性宮寒不孕,月經(jīng)退后或經(jīng)閉,盆腔積液,輸卵管不通,白帶過多。男性陽痿早泄,性功能低下,夜尿頻多,失禁。陽虛還能引起肢倦乏力,精神萎靡,行動遲緩,易于疲勞,血壓下降,心率過緩,易于感冒等陽氣不升現(xiàn)象。陽虛還能引起肺氣虛中氣虛,導致中氣下陷,出現(xiàn)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癥。還能引起脂肪的代謝,出現(xiàn)脂肪肝,導致大肚病。
陽虛則陰盛,陰盛則陽衰。陽剛之氣,氣足則力壯,一個人陽氣充足則精神旺盛,精神煥發(fā),工作起來不疲倦,勞動起來干勁十足、快捷。反之就疲倦乏力、遲緩。陽能化氣,氣屬陽。陽虛能導致氣虛。腎陽虛導致腎氣虛。心陽虛導致心氣虛。氣能化血,血氣同源,導致心血虛。脾陽虛能導致脾氣虛、胃氣虛。脾氣虛導致肺氣虛,心血虛導致肺氣虛心氣虛導致肺氣虛。
下面是陽虛生寒型病癥引發(fā)多種疾病圖。
陽虛生寒,生寒就生濕,生濕生痛。寒性則凝,濕性則困。寒濕交結(jié)則生痹。寒主縮引,熱主升發(fā)。寒濕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則風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寒重則陽不升則四肢酸軟無力,肢倦神疲。腎陽虛導致脾陽虛,引起脾陽不振,濕困脾土。脾不能化濕,脾喜燥而惡濕,則出現(xiàn)脾虛泄瀉,大便溏稀,腸鳴腹痛。脾陽虛導致胃寒引起胃痛,胃脹,消化力差,胃酸分泌過多等多種胃病。脾氣虛導致胃氣虛,中氣下陷,引起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腎陽虛導致心陽虛,導致心率過緩,血壓下降。
腎陽虛導致男性陽痿早泄,性功能低下。女性宮寒不孕,白帶增多,輸卵管不通,盆腔積液,卵巢囊腫,腹痛綿綿。腎陽虛引起痛經(jīng),經(jīng)閉,月經(jīng)退后。腎陽虛導致水液代謝功能紊亂,即腎積水,周身虛腫,下肢浮腫。濕邪過重易生癢。像周身瘙癢,濕疹等都是寒濕阻滯體內(nèi)過多的緣故。
陽虛生寒型導致疾病的治療原則:補腎壯陽,溫中散寒。溫經(jīng)通陽為主,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益氣補血為輔綜合治療。
方劑:
桂附地黃湯+附子理中丸+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健脾丸+歸脾湯+保和丸+香砂養(yǎng)胃丸+獨活勝濕湯
宮頸糜爛,婦科瘙癢,濕熱帶下者需清熱利濕,加黃柏 土茯苓 蒼術(shù)。滴蟲,霉菌加苦參,蛇床子。胃糜爛有濕熱者加黃連。痛經(jīng),小腹痛者加吳茱萸。
下面是陽虛生寒型病癥的治療用藥圖。
處方: 補腎壯陽 溫中散寒
附子 黨參 升麻 桂枝 肉桂 黃芪 柴胡 蒼術(shù) 熟地 當歸 砂仁 扁豆 山藥 白芍 肉蔻 淫羊藿 山茱萸 白術(shù) 陳皮 巴戟天 丹皮 甘草 山楂 補骨脂 澤瀉 木香 神曲 菟絲子 茯苓 棗仁 蘿卜籽 何首烏 杜仲 遠志 麥芽 獨活 牛膝 龍眼肉 雞內(nèi)金 羌活 干姜 川穹 黃連 防風黃柏
用方說明:腎藏真陰真陽,首先要補腎壯陽,桂附地黃湯。補真陽:氣為陽,陽虛導致氣虛,氣虛導致血虛,血虛導致失眠多夢,形成氣血兩虛。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十全大補湯氣血雙補、溫陽補腎。氣虛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補中氣。腎陽虛導致脾陽虛,引起胃寒,附子理中丸、香砂養(yǎng)胃丸、保和丸、健脾丸等方劑溫中散寒、健脾利濕。歸脾湯養(yǎng)血安神。獨活勝濕湯去風濕通四肢陽氣。方中黃連和黃柏用作有濕生虛熱者。
(三)陰陽兩虛型
陰陽兩虛型的病人也尤為多見,此類病癥以女性發(fā)病為主,中老年人發(fā)病率較高。出現(xiàn)陰陽兩虛的病人病情則更為復雜,屬于疑難雜癥,老年期綜合癥的范圍。陰陽兩虛如果不好好醫(yī)治,往往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的發(fā)生。臨床上患腎功能衰竭,大都是腎陰陽兩虛所造成的。
陰陽兩虛患者的病癥既綜合了陰虛發(fā)病的一面,又綜合了陽虛發(fā)病的一面,兩種癥狀兼有。這種病癥在治療上既不能單獨治陰,又不能單獨治陽,必須同時治療。補陰兼補陽,降火兼驅(qū)寒。陰陽同治,療效非常滿意,否則其反。
陰陽兩虛的患者既出現(xiàn)陰虛生火的癥狀又兼有陽虛生寒的癥狀。滋陰降火藥物大都寒涼,溫中散寒藥物大都溫熱。單滋陰降火則陽虛更甚,只補陽散寒則虛火更兇。滋陰降火、補腎壯陽,雙管齊下,陰陽才能平衡,病人繼而康復。所以,中醫(yī)治病的最終目的,即保持和調(diào)節(jié)人體內(nèi)的陰陽平衡。
陰陽兩虛的治療用藥看起來有點矛盾,藥物性質(zhì)上看起來有沖突,因此這個問題要用中藥的歸經(jīng)原理來解釋。中醫(yī)的祖先們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中藥都有各自的歸經(jīng),即補腎藥入腎經(jīng),治肝藥入肝經(jīng),補脾藥入脾經(jīng),治心藥入心經(jīng),治肺藥入肺經(jīng)。藥物按性質(zhì)各走其道,各得其所。各種藥發(fā)揮各自的作用,解決各自的矛盾。
陰陽兩虛型的病人通常所表現(xiàn)的癥狀:
既怕熱,又怕冷;上實下虛;一天當中,早晚怕冷,中午怕熱,天氣晴朗怕熱,天陰下雨怕冷;一年四季中冬春季怕冷,夏秋季怕熱。既有內(nèi)火,又有外寒;既有炎癥,又有寒濕。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上焦潮熱多汗,下焦虛寒怕冷;上焦炎癥大,下焦?jié)窈亍<瓤诳嘌矢?,又肢軟乏力;既潮熱心煩,又虛寒帶下。病人常有頭暈、頭重、頭脹、耳鳴耳聾、記憶力減退、健忘、心煩失眠、心慌氣短、心悸等,病人還會出現(xiàn)胃腸功能紊亂,引起脾虛胃弱、消化力差、食欲不振、胃部炎癥大、胃糜爛潰瘍、便溏、潰瘍性腸炎等,亦會出現(xiàn)虛腫體質(zhì)、四肢浮腫、脂肪肝、大肚病、婦科諸病等多種病癥。
陰陽兩虛的治療原則:滋陰降火,養(yǎng)血安神,補腎壯陽,溫中散寒。
處方 :知柏地黃湯+桂附地黃湯+三黃湯+十全大補湯+歸脾湯+健脾丸+保和丸+平胃散+香砂養(yǎng)胃丸+龍膽瀉肝湯+附子理中丸
知母 柴胡 蒼術(shù) 黨參 黃柏 龍膽草 扁豆 黃芪 生地 梔子 薏仁 木香 山藥 生地 砂仁 棗仁 山茱萸 車前子 肉蔻 遠志 丹皮 木通 陳皮 茯神 澤瀉 黃連 山楂 龍眼肉 茯苓 黃芩 神曲 當歸 附子 川穹 蘿卜籽 白芍 肉桂 丹參 麥芽 白術(shù) 杜仲 赤芍 雞內(nèi)金 甘草
牛膝 大黃 干姜 半夏 桂枝 枳實 厚樸
(四)肝氣不和型:
內(nèi)因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即七情,是每個人的七種情緒。
喜則氣緩(傷身),怒則氣上(傷肝),悲則氣消(傷肺),恐則氣下(傷腎),思者傷脾,憂者傷心,驚者傷神。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內(nèi)科病的發(fā)病機理與七情有直接關(guān)系,七情當中尤以怒致病的患者更為突出。怒則氣上。氣大傷肝,肝主情志。肝屬木,木有自由伸展之性,肝喜調(diào)達而惡抑郁。當人們心情不好、悶悶不樂時,就會導致生氣。思想上,精神上長期受到壓抑就會導致肝的情志不暢,氣機不能暢達,引起氣滯,從而導致氣血不能暢通。輕者引起肝氣不和,肝氣不舒,重者肝氣郁結(jié),危及生命。
如人與人之間鬧矛盾,結(jié)怨結(jié)仇,打罵爭斗,夫妻之間不和諧,經(jīng)濟上貧困,事業(yè)上受挫折等都會導致心情不愉快。時間久了,會心情不暢,導致氣逆氣結(jié),引起多種疾病的發(fā)生。
本人在近40多年的醫(yī)療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由氣導致內(nèi)科病的患者在總發(fā)病率人群中占有50%的份額。也就是說每兩個內(nèi)科病患者就有一個的病因是因為情志不舒??墒沁@些由氣所導致的內(nèi)科疾患,西醫(yī)的儀器卻無法查出。人體各個臟器的虛證,儀器也無從查出。很多患者因為身體不舒服做儀器檢查,各項指標都正常,而到我處一經(jīng)切脈,卻能診出很多毛病。儀器不是萬能的,它只能檢查出人體器官有形的病變。有很多患者過于相信儀器,自覺身體不舒,就做人體全面檢查,甚至有些醫(yī)生也一味的靠儀器指標來做診斷。儀器雖然很科學,但不是全面的科學。
情志不暢、生氣所致疾病圖
肝屬木,木克土,木犯土,木乘土,屬五行相克。脾胃屬土,是指肝臟有病導致脾胃產(chǎn)生毛病,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臨床上肝炎,肝火旺盛或是肝氣不和都會導致胃病的產(chǎn)生。俗話說十人九胃,意思是說每10個人中就有9個犯胃病。在癌癥的發(fā)病率中,胃癌、食道癌的發(fā)病率占重要地位,發(fā)病率極高。如何治好胃病,降低和減少癌癥的發(fā)生是當今醫(yī)生的重大課題。
胃病雖然眾多,但引發(fā)的根本原因在兩個方面。一種是肝病導致胃病,由肝氣、肝火導致的胃病占80%。另一種是腎陽虛導致胃寒引發(fā)胃病占20%。胃病雖多,卻也好治。如果不從根源上治起,單純的治療胃炎是很難治好胃病,久病久患,治好的人為數(shù)甚少。
胃病的發(fā)生率是由三種病因產(chǎn)生的。一種是肝火旺盛引發(fā)胃炎。一種是肝氣不和導致胃炎、胃脹。一種是脾腎陽虛導致胃寒。但尤以前兩種最為多見。肝氣不和型引發(fā)的胃病最突出,發(fā)病率較高。身體各部位的癌癥也與其有直接聯(lián)系,因為氣滯就必然導致淤血的產(chǎn)生。中醫(yī)學認為,氣行血行,氣通血通,氣不通,血不通。不通生痛,痛者不通。氣滯血瘀、淤血聚積就易導致腫瘤癌變。肝氣不和引起胃脹,胸肋脹滿。還能引起肝火旺盛,肝臟有病即生火,肝無虛證之說。肝火旺盛引起腎陰虛,腎陰虛加重肝火大,如此相互因果聯(lián)系。也叫子病及母,母病及子。治療原則是在治療肝氣不和的基礎(chǔ)上,亦要同時降肝火補腎陰。肝氣不和能導致脾氣不和,從而導致脾虛,治療原則健脾和胃。如此,治療肝氣不和型的病患既要疏肝理氣,又要清熱去火,還要滋陰潛陽。必要時還需和胃止嘔,制酸,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所以單方治病非常片面且療效甚小,必須多方治病,方能取得滿意療效。
肝氣不和型疾患治療藥方
R: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知柏地黃湯+三黃湯+保和丸+平胃散+健脾丸+歸脾丸。驅(qū)血瘀+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
柴胡 知母 香附 山楂 黨參 胃糜爛加 白及百合 佛手 延胡索 當歸 黃柏 郁金 神曲 黃芪 胃酸加 烏賊骨瓦楞子 白芍 熟地 青皮 蘿卜籽 木香 心煩失眠加 龍骨 牡蠣 白術(shù) 山藥 枳殼 麥芽 棗仁 呃逆 嘔吐加代赭石 砂仁 甘草 丹皮 半夏 雞內(nèi)金 遠志 體內(nèi)有血瘀者加 桃仁 紅花 薄荷 澤瀉 厚樸 大白 茯神 體內(nèi)血栓者加三七 龍膽草 茯苓 大黃 麥冬 枸杞 梔子 山茱萸 枳實 五味子 菊花 生地 黃連 川穹 何首烏 石決明 車前子 黃芩 丹參 女貞子 木通 黃柏 赤芍
肝氣郁結(jié)型
肝氣郁結(jié)型的病人多見急躁易怒、坐臥不安、胸肋脹痛、腹脹呃逆、不思飲食、心煩不眠、心悸心慌、悶悶不樂、少言寡語、神情恍惚、甚至出現(xiàn)神智失常、胡言亂語等癥狀。西醫(yī)學所講精神分裂癥、神經(jīng)官能癥、抑郁癥、狂躁癥等精神疾病都同肝氣郁結(jié)有諸多關(guān)聯(lián)。
肝主情志。肝氣上逆,肝火上行導致肝氣郁結(jié),氣機不通。機體升降受阻,清不能升,濁不能將。輕者心神不寧、多夢噩夢、頑固性失眠,重者腦神經(jīng)功能紊亂出現(xiàn)精神疾病。
肝氣郁結(jié)型治療
柴胡 龍骨 黃連 麥冬 香附 血壓高者加 天麻 鉤藤 當歸 牡蠣 黃芩 五味子 郁金 血糖高者加 花粉 葛根 白芍 代赭石 黃柏 何首烏 青皮 心煩失眠加 阿膠 白術(shù) 珍珠母 川穹 女貞子 枳殼 大便干結(jié)加芒硝 茯苓 石膏 丹參 大黃 合歡皮 薄荷 石決明 赤芍 枳實 山楂
龍膽草 磁石 枸杞 半夏 神曲 梔子 夜交藤 菊花 厚樸 蘿卜籽 生地 石菖蒲 棗仁 朱砂 麥芽 車前子 木香 遠志 柏子仁 雞內(nèi)金
木通 茯神 龍眼肉 知母
中醫(yī)治病講的是辨證施治。辨證施治是中醫(yī)治病的基本原則,陰陽平衡是治病的最終目的。辯證的正確與否直接關(guān)系到治療原則的確定,關(guān)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安危,切不可粗心大意。
中醫(yī)辨證通常為四診八綱,治療方法為八法。四診即望、聞、問、切。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法是汗、吐、下、和、溫、清、補、消。
四診:
望診,即觀察人體的外部情況。包括神態(tài)、肢體、舌體等。
聞診,即通過聽聲音和嗅氣味來診察疾病的方法。
問診,即通過詢問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和現(xiàn)有體征。
切診,即通過脈診了解疾病的虛實、陰陽寒熱屬性。
在四診當中,尤其切診為首要。切診是四診中的重中之重,一個合格的中醫(yī)生,必須懂得切脈。不懂切脈或似懂非懂、只知毛皮者非中醫(yī)。也就是說,不會脈診者不是一個合格的中醫(yī)生。望、聞、問、切雖然說在診斷上至關(guān)重要,但切診更是診斷疾病的關(guān)鍵所在。望診只能了解病人的一些外在形象,聞診只能了解病人聲音以及氣味的異常,問診則只能了解病人病癥的過程。脈診就不同了,它能窺探疾病的陰陽屬性,病人的寒熱體質(zhì)、虛實真假、病變部位等。臨床上一些病人會出現(xiàn)真熱假寒、真寒假熱的現(xiàn)象。如果非脈診,則很難辨出疾患的廬山真面目,輕者診療無效,重者甚至加重病情。
八綱是辨證的八大綱領(lǐng)。表里兩綱是病變的部位,寒熱是病變的性質(zhì),虛實是反應(yīng)病變的邪正盛衰,陰陽兩綱則是八綱的總綱。運用八綱辨證,確定病變部位,了解寒熱性質(zhì),掌握邪正盛衰,求的病人的陰陽平衡是中醫(yī)治病的最終目的。所以,八綱中陰陽兩綱是總綱。運用八綱辨證是每個中醫(yī)必須掌握的根本,八綱辨證掌握不好,施治就失去方向,治療原則就無法確定。辨證不明確,非但療效甚小甚至可能會延誤治療、加重病情。因此,八綱運用確切,病人病理明確了,再確定治療原則,病人則會很快獲得康復。
八法即明確病人的病原后確定的治療原則所采取用藥的八種方法。根據(jù)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用藥方法有一方治病,也可多防治病,即復方治病。
本人家傳世代中醫(yī),從事中醫(yī)內(nèi)科病的治療。辯證上以脈診為主,施治上以復方或多方治療。以上治療的幾個方子看起來都是祖先們常用方劑,但實際上是本人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總結(jié)的精髓部分,是內(nèi)科疑難雜癥、更年期綜合癥、老年期綜合癥等疾病尤為有效的治療方子。中醫(yī)內(nèi)科病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都錯綜復雜。中醫(yī)診病講的是整體觀念,全局出發(fā),這點跟西醫(yī)的局部治療完全不同。
一種疾病的形成往往會導致多種病癥的發(fā)生,追其根源,還是屬于某一個臟器出了問題引發(fā)的。例如:腎陰虛引起肝火旺,肝火旺導致多發(fā)性炎癥;腎陽虛則會導致身體各部位出現(xiàn)寒證。中醫(yī)采取治本為主,前者滋陰降火,后者溫中散寒,標本兼治,療效甚好。
中醫(yī)內(nèi)科病的發(fā)病機理都是以點帶面,通常是腎臟先發(fā)病。腎的陰陽出現(xiàn)失調(diào),要么出現(xiàn)腎陽虛,要么出現(xiàn)腎陰虛,或者是陰陽兩虛。陰虛生火,陽虛生寒,陰陽兩虛則寒火同時出現(xiàn)。病的性質(zhì)只有兩點,寒和熱,這就是陰陽失調(diào)。腎藏真陰陽,一般來說,腎陰陽平衡,機體就會康健,反之陰陽失衡,機體立即患病,所以,中醫(yī)自古以來有“跟腎當先生之說”。
中醫(y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源”。本人在診療過程中大都以治腎為主,脾胃為輔,其次治肝。由腎、脾、肝這三個臟器疾患導致的內(nèi)科病人眾多,唯有治腎是重中之重。
中醫(yī)治病講的是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本治好了,則標自愈,但為提高治療效率,大多數(shù)的治療則以標本兼治為原則。中醫(yī)學所講的衛(wèi)氣營血,則是診療過程中的指南針。調(diào)營衛(wèi),補氣血。營衛(wèi)調(diào)和,衛(wèi)外功能堅固;氣血足,則津液運行暢通。本人診療以治本為主,突出重點治療,抓住引起病患的主要矛盾,控制疾患的表象特征,標本同治,療效都非常滿意。
本人行醫(yī)40余年,尤擅于中醫(yī)內(nèi)科疑難雜癥。本人治病用方之大,用藥之多,打破了歷代醫(yī)家的常規(guī)用藥,為現(xiàn)代眾多醫(yī)家所不能接受,甚至會反對,但不妨一試,觀其效果如何。本人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一個復雜的癥候群不能單靠一方或者兩方診療,而是多種方劑靈活運用,才能達到確切的療效。
在多年的從醫(yī)實踐中發(fā)現(xiàn),正確的治療來源于正確的診斷。辯證正確,治療正確,康復指日可待。辯證錯誤,輕者延誤病情,重者則會造成不良后果,所謂有辯證難之說。脈診能直接確定病變部位、性質(zhì)、正邪盛衰等,其在本人行醫(yī)過程中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猶如夜航的燈塔。
附帶:
因方劑大且用藥量多,所以服藥方法也有所不同(附煎藥方法及注意事項)
在治療過程中還要注意到,以實熱火盛為重者加大清熱藥用量,寒濕突出的病人加大溫熱藥的用量,一些久病體虛的病人要加大補益藥的用量。
煎藥方法
一.分次煎藥方法:一劑藥煎四次,一天只煎一次。第一次煎10分鐘,第二次煎30分鐘,第四次煎40分鐘。每次煎藥后把藥水全部倒出,第二次煎藥重新上水。
二.連續(xù)煎藥法:一劑藥連續(xù)煎四次,每次煎25分鐘。四次的藥水拌在一起保鮮備用。
以上兩種煎藥方法都以燒開后計算時間,一般要求大火燒開,小火煎藥。煎藥工具通常以瓦罐砂罐為佳。
服藥方法:一劑藥服四天,一日三次,飯后服藥。兒童、年老體弱酌量或遵醫(y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