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豆豉二十粒,煎至一鐘,不拘時(shí)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6、八風(fēng)丹
【別名】八風(fēng)丸(《圣濟(jì)總錄》卷十六)。
【處方】滑石(細(xì)研)天麻(酒浸)各30克 龍腦(研)麝香(研)各0.3克 白姜蠶(微炒)白附子(炮)各15克 半夏(白礬制)60克 寒水石(火燒通赤,細(xì)研,水飛)250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細(xì)末,人已研藥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諸風(fēng)及痰熱上攻,頭痛面赤,頭暈?zāi)垦#侨矢?,頸項(xiàng)不利,痰唾稠濁,神情如醉,百節(jié)疼痛,耳嘯蟬鳴,面上游風(fēng),口眼蠕動(dòng)。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xì)嚼,食后溫荊芥湯或茶清送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7、薄荷湯
【處方】縮砂仁3兩,瓜蔞根11兩,甘草(炒,銼)4斤,雞蘇葉7斤半,荊芥穗3斤,鹽(炒)3斤。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消風(fēng)壅,化痰涎。主頭昏目眩,鼻塞咽干,心胸?zé)?,精神不爽?br>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沸湯點(diǎn)服。
【摘錄】《局方》卷十
8、柴胡升麻湯
【處方】柴胡(去蘆)、前胡(去蘆)、干葛、石膏(煅)、赤芍藥,各十兩。升麻五兩,荊芥(去梗)七兩半,黃芩(去粗皮)、桑白皮,各六兩半。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時(shí)行瘟疫,壯熱惡風(fēng),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zé)M,寒熱往來,痰盛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一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小兒更量大小加減。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9、柴胡石膏散
【處方】赤芍藥、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五十兩。升麻二十五兩,黃芩、桑白皮,各三十七兩半。荊芥穗(去土)三十七兩。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時(shí)行瘟疫,壯熱惡風(fēng),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如滿,寒熱往來,痰實(shí)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
小兒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減,不計(jì)時(shí)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0、茯神湯
【別名】茯神散
【處方】茯神(去木)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柴胡(去苗)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貝母(去心,焙)1兩半,秦艽(去苗土)1兩,檳榔(銼)2兩,甘草(炙,銼)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風(fēng)勞咳嗽,心躁煩熱,驚悸,鼻塞咽干,唇腫口瘡,胸滿少睡,手臂及腰腳疼。
【用法用量】茯神散(原書卷九十)。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七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柴胡石膏散 【處方】 赤芍藥、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五十兩。升麻二十五兩,黃芩、桑白皮,各三十七兩半。荊芥穗(去土)三十七兩。 【炮制】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治時(shí)行瘟疫,壯熱惡風(fēng),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如滿,寒熱往來,痰實(shí)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 小兒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減,不計(jì)時(shí)候。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柴胡石膏散 【別名】 柴胡升麻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 赤芍藥 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1.5千克 升麻750克 黃芩 桑白皮各1.26千克 荊芥穗(去土)1.11千克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解表清里。主時(shí)行瘟疫,壯熱惡風(fēng),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zé)M,寒熱往來,痰盛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淡豉10粒,煎至100毫升,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量大小加減,不拘時(shí)候。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局方》卷二:柴胡石膏散 【別名】 柴胡升麻湯、柴胡石膏湯 【處方】 赤芍藥50兩,柴胡(去苗)50兩,前胡(去苗)50兩,石膏(煅)50兩,干葛50兩,升麻25兩,黃芩37兩,桑白皮37兩,荊芥穗(去土)37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效與作用】 外感風(fēng)熱、少陽、陽明合病,壯熱惡風(fēng),頭痛身疼,鼻塞咽干,口渴心煩,咳嗽自汗,脈浮緩。時(shí)行瘟疫,心胸如滿,寒熱往來,痰實(shí)咳嗽,涕唾稠粘。傷風(fēng),及陽氣郁遏,元?dú)庀孪荨4合母忻?,聲重聲啞,甚至痰壅氣喘,咳嗽咽干,自汗?/span> 【用法用量】 柴胡升麻湯(原書同卷寶慶新增方)、柴胡石膏湯(《奇效良方》卷十)。 【各家論述】 《醫(yī)方集解》:柴胡平少陽之熱,升、葛散陽明之邪,前胡消痰下氣而解風(fēng)寒,桑皮瀉肺利濕而止痰嗽,荊芥疏風(fēng)熱而清頭目,赤芍調(diào)營血而散肝邪,黃芩清火于上中二焦,石膏瀉熱于肺胃之部;加姜、豉者,取其辛散而升發(fā)也。 【摘錄】 《局方》卷二《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流氣飲
處方大黃(炮)、川芎、菊花(去枝)、牛蒡子(炒)、細(xì)辛(去苗)、防風(fēng)(去苗)、山梔(去皮)、白蒺藜(炒.去刺)、黃芩(去蘆)、甘草(炙)、玄參(去蘆)、蔓荊子(去白皮)、荊芥(去梗)、木賊(去根.節(jié)),各一兩;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炒控)二兩,草決明一兩半。
炮制上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治肝經(jīng)不足,內(nèi)受風(fēng)熱,上攻眼目,昏暗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dāng)風(fēng)多淚,怕日羞明,堆眵赤腫,隱澀難開,或生障翳,倒睫拳毛,眼眩赤爛,及婦人血風(fēng)眼,及時(shí)行暴赤腫眼,眼胞紫黑,應(yīng)有眼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半,臨臥用冷酒調(diào)下,如嬰兒有患,只令乳母服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七:流氣飲處方大黃(炮)川芎 菊花(去枝)牛蒡子(炒)細(xì)辛(去苗)防風(fēng)(去苗)山梔(去皮)白蒺藜(炒,去刺)黃芩(去蘆)蔓荊子(去白皮)荊芥(去梗)木賊(去根、節(jié))甘草(炙)玄參(去蘆)各30克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炒)60克 草決明45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疏風(fēng)瀉火,退翳明目。治風(fēng)熱上攻,眼目昏暗,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dāng)風(fēng)多淚,怕日羞明,眵多赤腫,隱澀難開,或生障翳,倒睫拳毛,眼弦赤爛,及婦人血風(fēng)眼,時(shí)行暴赤腫眼,眼胞紫黑者。
用法用量每服7.5克,臨臥時(shí)用冷酒調(diào)下。如嬰兒有患,只令乳母服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七
《幼科釋謎》卷六:流氣飲處方蟬退、甘草、羌活、天麻、當(dāng)歸、防風(fēng)、大黃、薄荷、赤芍、杏仁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小兒風(fēng)毒患眼。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服。
摘錄《幼科釋謎》卷六
《異授眼科》:流氣飲處方芍藥、茯苓、防風(fēng)、甘草、柴胡、羌活、獨(dú)活、川芎、青皮、紫蘇、荊芥、麥冬、連翹、石膏。
功能主治頭風(fēng)引邪,不能四散,攻入于目,目有障膜,形如垂簾者。
用法用量水煎,炮時(shí)服。
夏月,加黃連。
摘錄《異授眼科》
《局方》卷七(吳直閣增諸家名方):流氣飲別名明目流氣飲
處方大黃(炮)1兩,川芎1兩,菊花(去枝)1兩,牛蒡子(炒)1兩,細(xì)辛(去苗)1兩,防風(fēng)(去苗)1兩,山梔(去皮)1兩,白蒺藜(炒,去刺)1兩,黃芩(去蘆)1兩,甘草(炙)1兩,玄參(去蘆)1兩,蔓荊子(去白皮)1兩,荊芥(去梗)1兩,木賊(去根節(jié))1兩,蒼術(shù)(米泔浸1宿,炒控)2兩,草決明1兩半。
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肝經(jīng)不足,內(nèi)受風(fēng)熱,上攻眼目,昏暗,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dāng)風(fēng)多淚,怕日羞明,堆眵赤腫,隱澀難開,或生障翳,倒睫拳毛,眼弦赤爛;及婦人血風(fēng)眼,及時(shí)行暴赤腫眼,眼胞紫黑。應(yīng)有眼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明目流氣飲(《袖珍》卷三)。
摘錄《局方》卷七(吳直閣增諸家名方)《瘡瘍經(jīng)驗(yàn)全書》卷四:流氣飲
處方紫蘇、桔梗、枳殼、烏藥、甘草、芍藥、白芷、川芎、防風(fēng)、厚樸、木瓜、香附、官桂、川楝子。
功能主治螻蛄串。用法用量水2鐘,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不拘時(shí)候服。
摘錄《瘡瘍經(jīng)驗(yàn)全書》卷四
《玉案》卷四:流氣飲處方白檀香1錢5分,沉香1錢5分,烏藥1錢5分,桔梗1錢5分,香附2錢,白豆蔻2錢,枳殼2錢,縮砂2錢,蒼術(shù)2錢。
功能主治心腹刺痛,皆因心事憂郁,不得舒暢,而作痛如刺。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玉案》卷四
《玉案》卷六:流氣飲處方當(dāng)歸5分,川芎5分,赤芍5分,黃耆5分,人參5分,甘草節(jié)4分,廣木香4分,紫蘇4分,烏藥4分,桔梗3分,厚樸3分,枳殼3分。
功能主治虛而結(jié)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玉案》卷六
《慈幼新書》卷六:流氣飲處方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青皮、陳皮、白芷、烏藥、木香。
功能主治痘瘡。
摘錄《慈幼新書》卷六
逍遙散合順氣導(dǎo)痰湯治療癲證痰氣郁結(jié)證一、逍遙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逍遙散處方甘草(微炙赤)半兩,當(dāng)歸(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藥(白)、白術(shù)、柴胡(去苗),各一兩。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干,發(fā)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diào),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wèi)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燒生姜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逍遙散處方甘草(炙微赤)15克 當(dāng)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藥(白)白術(shù) 柴胡(去苗)各30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疏肝養(yǎng)血,健脾和中。治肝郁血虛,五心煩熱,或往來寒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悸頰赤,口燥咽干,胸悶脅痛,減食嗜臥,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燒生姜1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21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備注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dāng)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白術(shù)、甘草、茯苓健脾養(yǎng)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溫胃和中。諸藥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氣血兼顧的效果。凡屬肝郁血虛,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應(yīng)用。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
二、順氣豁痰湯處方半夏(用白礬、生姜、皂角煮過)4.5克 茯苓 橘紅 瓜蔞(去油)貝母 黃連 桔梗 枳殼各3克 香附(童便浸)2.1克 甘草1.2克
功能主治順氣豁痰。治痰氣滯于心包絡(luò)之舌痹或麻。
用法用量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三
鼻淵(鼻竇炎)方劑匯總(收集整理)1、銀翹辛夷湯
【處方】銀花9克 連翹12克 辛夷3克 山梔3克 黃芩3克 桑葉9克 荊芥6克 薄荷3克 桔梗6克 生甘草3克 絲瓜藤10克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清熱解毒。治鼻淵(鼻竇炎)。風(fēng)熱上乘,肺失宣利,熱毒壅盛,熏蒸鼻竅,鼻流濁涕或黃膿涕,腥臭氣穢,粘稠不易擤出,鼻塞不通,嗅覺不靈,頭疼昏脹,眉棱骨痛,或發(fā)熱微惡寒,舌質(zhì)紅苔黃,脈浮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與荊芥、桑葉、薄荷同用,疏散肺熱,透達(dá)表邪;黃芩、山梔,清瀉肺火,解毒涼血;辛夷入肺經(jīng)而善通鼻竅;絲瓜藤性涼可化痰濕,又通鼻絡(luò);桔梗引諸藥入肺經(jīng),直達(dá)病所;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為輕清上行,解毒通竅之劑。
【摘錄】《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治療學(xué)》
2、參茸地黃湯
【處方】懷熟地1兩,山萸肉4錢,山藥4錢,白茯苓3錢,丹皮3錢,澤瀉3錢,人參2錢,鹿茸2錢(或用鹿角膠亦可)。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腦漏,日久不止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外科醫(yī)鏡》
3、雞蘇丸
【處方】雞蘇葉(干者)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桑根白皮(銼)1兩,芎1兩,黃耆(炙,銼)1兩,甘草(炙,銼)1兩,生干地黃(切,焙)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腦熱肺壅,鼻淵(鼻竇炎)多涕。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臨臥人參湯送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六
4、黃連防風(fēng)通圣散
【處方】防風(fēng)通圣散加黃連。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久病熱郁深者。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三十九
防風(fēng)通圣散的原方
防風(fēng)、川芎、當(dāng)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術(shù)、梔子各一分。上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涎漱,加半夏半兩,姜制。
5、定風(fēng)餅子
【處方】天麻、川烏(去皮尖)、南星、半夏、川姜、川芎、白茯苓、甘草各等分(并生)。
【制法】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為丸,如龍眼大,作餅子,生朱為衣。
【功能主治】常服解五邪傷寒,辟霧露瘴氣,爽慧神志,諸風(fēng)不生。主風(fēng)客陽經(jīng),邪傷腠理,背膂強(qiáng)直,口眼斜,體熱惡寒;痰厥頭痛,肉瞤筋惕,辛(安頁)鼻淵(鼻竇炎);及酒飲過多,嘔吐涎沫,頭目眩暈,如坐車船。
【用法用量】每服1餅,細(xì)嚼,熱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本事》卷一
6、蒼耳散
【別名】芷夷散(《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辛夷散(《仙拈集)卷二)。
【處方】辛夷仁15克 蒼耳子7.5克 香白芷30克 薄荷葉1.5克
【制法】上藥曬干,研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散風(fēng)邪,通鼻竅。主風(fēng)邪上攻,致成鼻淵(鼻竇炎),鼻流濁涕不止,前額疼痛。現(xiàn)用于慢性鼻炎、副鼻竇炎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蔥茶清調(diào)服。
【注意】鼻淵(鼻竇炎)久治不愈,轉(zhuǎn)為虛證者不宜使用。
【備注】方用蒼耳子宜通鼻竅,散風(fēng)止痛,辛夷、薄荷散風(fēng)通竅,白芷祛風(fēng)宜肺。諸藥合用,具有散風(fēng)邪,通鼻竅之功。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7、白及丸
【處方】白及末。
【制法】酒糊為丸。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每服3錢,黃酒送下。半月愈。
【摘錄】《外科大成》卷三
8、宣肺散
【處方】柴胡 黃芩 紫菀各6克 白芍30克 當(dāng)歸 麥冬各15克 茯苓 白芥子各9克 甘草 款冬花各3克 紫蘇3克 辛夷1.5克
【功能主治】宣肺清熱。治肺經(jīng)郁火不宜,致成鼻淵(鼻竇炎),鼻塞不通,濁涕稠粘,病已經(jīng)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柴胡散郁火;黃芩、麥冬清肺熱;當(dāng)歸、白芍和營血;紫菀、款冬、紫蘇、白芥子宣肺氣,化痰濁;更用辛夷擅通鼻氣;甘草以和諸藥。肺經(jīng)郁火得散,氣血調(diào)和,肺氣宜暢,則鼻淵(鼻竇炎)自愈。
【摘錄】《辨證錄》卷三
9、取淵湯
【處方】辛夷6克 當(dāng)歸30克 柴胡3克 炒梔子9克 玄參30克 貝母3克
【功能主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三
10、荊芥散
【處方】荊芥穗1兩,藿香葉1兩,芎藭2兩,莎草根(炒去毛)2兩,石膏(研如粉)1兩半,龍腦(研)1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壅腦熱,鼻淵(鼻竇炎)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荊芥湯調(diào)下。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
11、古拜散
【處方】荊芥穗。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受風(fēng),筋脈引急,或發(fā)搐搦,或昏憒不省人事,或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醫(yī)學(xué)心悟》本方用法:有火者,用陳茶調(diào)下。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五
12、滴鼻靈
【處方】鵝不食草650克 辛夷花150克 鹽酸麻黃素3.75克 葡萄糖粉15克
【制法】前二味水煎二次,將藥液混和,濃縮成1.5升,加入麻黃素、葡萄糖粉,過濾消毒,瓶裝備用。
【功能主治】行氣消腫,通鼻利竅。主鼻淵(鼻竇炎)、鼻窒、鼻鼽等所致鼻竅不利。
【用法用量】滴鼻,每鼻2~4滴,一日二至四次。亦可穿刺注入上頜竇。
【摘錄】《中醫(yī)耳鼻喉科學(xué)》
13、補(bǔ)腦丸
【處方】人參2兩,麥門冬(去心)2兩,茯苓2兩,杜仲(鹽水炒)2兩,肉蓯蓉(酒凈)2兩,山藥(飯上蒸,切)2兩,熟地黃2兩,山萸肉2兩,黃耆(蜜水炒)3兩,枸杞子3兩,菟絲子3兩,鹿茸(酒漿微炙,切片)1兩,五味子1兩。
【制法】上為末,另搗蓯蓉、枸杞、熟地、麥冬,略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4錢,白滾湯送下。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三
14、魚腦石散
【處方】魚腦石粉9克 冰片0.9克 辛夷花9克 細(xì)辛3克
【制法】共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散寒,通竅,除涕。治鼻淵(鼻竇炎)。鼻涕白粘,鼻塞或重或輕,嗅覺減退,鼻內(nèi)肌膜淡紅,腫脹,鼻甲肥大,遇風(fēng)冷則鼻塞,流涕加重。
【用法用量】吹鼻,每日二至三墳。
【摘錄】《中醫(yī)耳鼻喉科學(xué)》
15、蒼耳散
【別名】芷荑散、芷辛散、辛夷散、蒼耳草散、蒼耳子散
【處方】辛夷仁半兩,蒼耳子2錢半,香白芷1兩,薄荷葉半錢。
【制法】上曬干,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鼻流濁涕不止。
【用法用量】芷荑散(《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芷辛散(《古方選注》卷下)、辛夷散(《仙拈集》卷二)、蒼耳草散(《便覽》卷一)、蒼耳子散(《良方集腋》卷上)。本方改為丸劑,名“蒼耳丸”(見《醫(yī)便》卷三)。
【各家論述】《醫(y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凡頭面之疾,皆由清陽不升,濁陰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陽明,上行頭面,通竅表汗,除濕散風(fēng);辛夷通九竅,散風(fēng)熱,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頭腦;蒼耳疏風(fēng)散濕,上通腦頂,外達(dá)皮膚;薄荷泄肺疏肝,清利頭目;蔥白升陽通氣;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濁降,風(fēng)熱散而腦液自固矣。
【摘錄】《濟(jì)生》卷五
16、探淵丹
【處方】辛夷3克 當(dāng)歸15克 麥冬60克 茯苓9克 黃芩6克 白芍30克 天花粉9克,生地15克 桔梗6克
【功能主治】治鼻淵(鼻竇炎),涕流黃濁,如膿如髓,腥臭不堪聞?wù)摺?br>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三
17、苓澤姜蘇湯
【處方】茯苓3錢,澤瀉3錢,生姜3錢,杏仁3錢,甘草2錢,橘皮3錢,紫蘇3錢。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半杯,熱服。
【摘錄】《四圣心源》卷八
18、防風(fēng)散
【處方】黃芩 人參 甘草 川芎 麥門冬(去心)各30克 防風(fēng)(去蘆)45克
【制法】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主鼻淵(鼻竇炎)。腦熱滲下,濁涕不止,日久必成衄血。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沸水調(diào)服,每日三次。
【摘錄】《宣明論方》卷一
19、草靈丹
【別名】天然透邪丹
【處方】鵝兒不食草(一名地胡椒。采取陰干,曬燥,研末收貯)。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鼻紅,眼目生翳,頭風(fēng)疼痛,風(fēng)寒暑熱,頭痛脹悶,鼻竅不通,胸膈不舒。
【用法用量】天然透邪丹(《增廣大生要旨》)。
【摘錄】《集驗(yàn)良方》卷一
20、白龍丸
【處方】白附子1兩,明天麻1兩,藁本(去土)1兩,縮砂仁1兩,荊芥穗1兩,川羌活1兩,細(xì)辛(去葉)1兩,川獨(dú)活1兩,薄荷葉1兩,藿香葉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甘松(去土)1兩,葛根2兩,防風(fēng)2兩,白芷2兩,川芎2兩,桔梗2兩,香附子(炒)2兩,甘草(炒)2兩,川烏(生,去皮)2兩,石膏2兩,寒水石(燒)1斤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鵝梨汁為丸,每兩作10丸,別用水石粉為衣,陰干。
【功能主治】男子?jì)D人,卒暴中風(fēng),口眼斜,神昏涎堵,筋脈拘急,肢體頑痹,頭目旋運(yùn),嘔逆惡心,皮膚瘙癢,偏正頭疼,暗風(fēng)倒仆,男子腎風(fēng),婦人血風(fēng),傷風(fēng)咳嗽,聲重,鼻淵(鼻竇炎),小兒慢驚,吐瀉霍亂,手足厥冷,濕風(fēng)痓病,瘈疭潮搐,昏亂不省,一切諸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細(xì)嚼,茶、酒任下,1日2次。嗽,含化;傷風(fēng),蔥白酒送下;小兒,薄荷酒送下。難衣,用綠豆粉飛過,與水石粉同勻衣之妙。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施圓端效方》
21、溫肺止流丹
【處方】訶子3克 甘草3克 桔梗9克 石首魚腦骨15克(煅過存性,為末)荊芥1.5克 細(xì)辛1.5克 人參1.5克
【功能主治】治鼻淵(鼻竇炎)屬肺氣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三
22、奇授藿香丸
【別名】藿膽丸、清肝保腦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處方】藿香連枝葉240克
【制法】研為細(xì)末,以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疏風(fēng)散熱,清肝通竅。治膽熱移腦,復(fù)感風(fēng)寒,致患鼻淵(鼻竇炎),鼻流黃色濁涕者。現(xiàn)用于慢性鼻炎、副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屬于風(fēng)熱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食后用蒼耳子湯送下,或以黃酒送下。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五
23、荊芥連翹湯
【處方】荊芥 連翹 防風(fēng)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柴胡 枳殼 黃芩 山梔 白芷 桔梗各等分 甘草減半
【制法】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治腎經(jīng)風(fēng)熱,兩耳腫痛;或膽熱移腦之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錄】《萬病回春》卷五
24、甘桔玄參湯
【處方】甘草、桔梗、玄參、黃芩、貝母、天花粉、枳殼、生地各等分。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啟蒙》卷四
25、當(dāng)歸湯
【處方】當(dāng)歸5錢,元參3錢,辛夷1錢,炒梔8分,貝母5分,柴胡3分。
【功能主治】小兒鼻淵(鼻竇炎)。
【摘錄】《慈幼新書》卷二
26、補(bǔ)腦散
【處方】天雄(炮)、辛夷仁、蒼耳茸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陽虛腦寒者。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飯后酒調(diào)下。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一五二
27、通竅鼻炎片
【處方】蒼耳子(炒)120g 防風(fēng)90g 黃芪150g 白芷90g 辛夷90g 白術(shù)(炒)90g 薄荷30g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黃棕色;味微苦、辛涼。
【炮制】上七味,取白芷、白術(shù)50g粉碎成細(xì)粉,剩余白術(shù)及其余蒼耳子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shí),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8~1.32(80℃)的清膏,與上述粉末混勻,干燥,粉碎,制粒,壓制成600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消炎,宣通鼻竅。用于鼻淵(鼻竇炎),鼻塞,流涕,前額頭痛;鼻炎,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7片,一日3次。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28、馬兜鈴散
【別名】馬兜鈴湯、五味子湯
【處方】馬兜鈴1兩,麻黃1兩(去節(jié)),五味子1兩,甘草1兩(炙令黃色)。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臟虛實(shí)不調(diào)或痰滯咳嗽,頰紅虛煩。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馬兜鈴湯(《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五味子湯(《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八)。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jì)眾方》
29、藿膽丸
【處方】廣藿香葉4000g 豬膽粉315g
【性狀】本品為黑色的水丸;氣特異,味苦。
【炮制】取廣藿香葉粉碎成細(xì)粉,過篩;取豬膽粉用乙醇加熱回流,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干燥,磨成細(xì)粉,與廣藿香葉細(xì)粉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化濁,宣通鼻竅。用于風(fēng)寒化熱,膽火上攻引起的鼻塞欠通,鼻淵(鼻竇炎)頭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30、防風(fēng)湯 【處方】黃芩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麥門冬(去心)1兩,川芎1兩,防風(fēng)(去蘆)1兩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腦熱,滲下濁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用法用量】《醫(yī)學(xué)六要·治法匯》有黃連,無黃芩?!夺匝伦鹕酚猩硡?,無人參。
【摘錄】《宣明論》卷一
31、蒼耳散
【處方】蒼耳、薄荷、白芷、細(xì)辛、南星、半夏、酒芩、荊芥。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鼻流清涕而臭。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
32、滴鼻靈
【處方】鵝不食草650g,辛夷花150g。
【制法】煎水二次,藥液混和,濃縮成1.5L,加鹽酸麻黃素粉3.75g,葡萄糖粉15g,過濾消毒,瓶裝備用。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滴入鼻中。
【摘錄】《中醫(yī)耳鼻喉科學(xué)》
33、補(bǔ)腦丸
【處方】人參1兩,麥冬2兩(去心),茯苓1兩5錢(人乳拌蒸),熟地2兩,萸肉1兩(蒸),黃耆(蜜炙)2兩,枸杞子2兩(酒蒸),菟絲子2兩(酒蒸),鹿茸1兩5錢(酥炙),五味子1兩(蜜水拌,焙),牛腦1具(蒸熟,搗入)。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鼻淵(鼻竇炎)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4錢。
【摘錄】《雜癥會心錄》卷下
34、黃連通圣散
【處方】防風(fēng)通圣散加黃連、薄荷。
【功能主治】腦漏。膽移熱于腦,則辛額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九
防風(fēng)通圣散的原方
防風(fēng)、川芎、當(dāng)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術(shù)、梔子各一分。上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涎漱,加半夏半兩,姜制。
35、防風(fēng)散
【處方】防風(fēng)(去叉)1兩半,黃芩1兩(去黑心),人參1兩,甘草1兩(炙,銼),芎1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腦熱鼻淵(鼻竇炎),下濁涕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后沸湯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六
36、荊芥連翹湯
【處方】荊芥、柴胡、川芎、當(dāng)歸、生地黃、芍藥、白芷、防風(fēng)、薄荷、山梔、黃芩、桔梗、連翹各等分,甘草減半。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膽移熱于腦之鼻淵(鼻竇炎)。
【用法用量】水煎,食遠(yuǎn)服。
【摘錄】《回春》卷五
37、川芎茶調(diào)散
【處方】川芎(酒拌)1兩,荊芥1兩,白芷1兩,桔梗(炒)1兩,甘草1兩,黃芩(酒炒)1兩,川貝母(去心)1兩,黑山梔2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通竅清熱。主鼻淵(鼻竇炎),鼻中常出濁涕,源源不斷。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陳松蘿細(xì)茶調(diào)下,1日3次。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四
38、鼻竇灌注液
【處方】辛夷花30g,白芷30g,黃耆60g,薄荷30g,羊藿葉30g,野菊花30g,桂枝30g,當(dāng)歸30g,梔子30g。
【功能主治】辛溫祛風(fēng),消炎解毒,調(diào)和氣血,培補(bǔ)正氣。主鼻淵(鼻竇炎),上頜竇炎。
【用法用量】鼻竇內(nèi)積膿經(jīng)沖洗并排清積液后,將本方灌入2~3毫升。
【摘錄】《中醫(yī)耳鼻喉科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