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歷史,請點浩然文史
文史君說
在古人眼中,七夕真的是一個美好的日子嗎?
七夕節(jié),起源于漢,歷經(jīng)魏晉,到唐宋是成為民間的盛節(jié),各種習俗、活動層出不窮。到了明清時期,七夕節(jié)雖然延續(xù)下來了,但是規(guī)模不及前代,即使是在一些文學作品中,七夕節(jié)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也少了很多。
以《紅樓夢》為例,書中描寫了大量的節(jié)日,如除夕、端午、中秋等,偏偏沒有七夕節(jié)的直接描寫,僅有一些曲筆、閑筆,非常不受重視。
在第18回,元春回家省親,專門點了四出戲,第二出就是《乞巧》。其來源于清初戲劇家洪昇的《長生殿》,講述的是唐朝天寶年間唐明皇與楊貴妃“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深情盟誓,然而“情深不壽”,日后的馬嵬坡,玄宗卻是“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作者借此主要是暗示了元春不得善終的悲慘結局。
“長恨不成歌”的皇帝與貴妃
一、七夕的女孩“不好命”?
明清時期,七夕似乎是一個不太吉利的節(jié)日?!都t樓夢》中唯一直接與七夕相關的人物是王熙鳳的女兒。
王熙鳳的女兒出生后,多病多災,要么出水痘,要么著涼發(fā)熱,要么是驚風,一直沒有名字,被稱為“大姐”。
鄧婕飾演的王熙鳳也是經(jīng)典了
在第42回,劉姥姥進大觀園后,與王熙鳳比較投緣,被請去給王熙鳳的女兒起名。其意有二:一是借壽,二是貧苦人起名“壓的住”,好養(yǎng)活。
當劉姥姥問到王熙鳳女兒的生日時,王熙鳳直接說:“正是養(yǎng)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眲⒗牙驯阏f給取名“巧姐”,原因是“以毒攻毒,以火攻火”,還說能夠“長命百歲”,“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難成祥,逢兇化吉,都從這‘巧’字兒來”。
“逢兇化吉”的巧姐
可見,在清代人心中,七夕出生的女孩子命運往往不好,要么是多病多災,要么是生活不順,取名帶有“巧”字也是希望能夠稍加化解。巧姐在賈家敗落被“狠舅奸兄”賣到青樓時,也是依靠了母親王熙鳳昔日對劉姥姥的滴水之恩才得以逃出火窟,正應了劉姥姥所說的“遇難成祥,逢兇化吉”。
除了《紅樓夢》外,《水滸傳》的作者對七夕出生的女子似乎也沒有什么“好感”。在第43回中,病關索楊雄的妻子出場,其閨名“巧云”,是因為“七月七日生的”。
病關索楊雄
潘巧云一生是非常不幸的,先嫁與王押司為妻,丈夫去世后,又改嫁楊雄。丈夫楊雄又忙于公務,冷落了潘巧云,潘巧云耐不住寂寞,紅杏出墻,與報恩寺和尚裴如海偷情,東窗事發(fā)后,被丈夫楊雄殺死。由此說來,七夕出生的女孩似乎真的是“不好命”。
二、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在《三言二拍》中,有許多篇章里提到了七夕,很多都與“疾病”有關?!缎咽篮阊浴返?6卷《薛錄事魚服證仙》中男主角薛偉得病就是在七夕,是因為與夫人在院中乞巧飲宴,受了“風露寒涼”?!抖膛陌阁@奇》中,小娘子徐丹桂“生得一貌傾城,目中罕見”,就因為七夕夜到庵中燒香祈愿,“冒了風寒”。
不難看出,明清時期的文人對七夕沒什么“好感”,更有甚者,還專門對牛郎織女的故事進行質(zhì)疑。
《醒世恒言》云:
你道怎么叫做乞巧穿針,只因天帝有個女兒,喚做織女星,日夜辛勤織纴。天帝愛其勤謹,配與牽牛星為婦。誰知織女自嫁牛郎之后,貪歡眷戀,卻又好梳妝打扮,每日只是梳頭,再不去調(diào)梭弄織。天帝嗔怒,罰織女住在天河之東,牛郎住在天河之西。一年只許相會一度,正是七月七日。到這一日,卻教喜鵲替他在天河上填河而渡。因此世人守他渡河時分,皆于星月之下,將彩線去穿針眼。穿得過的,便為得巧;穿不過的,便不得巧,以此卜一年的巧拙。你想那牛郎、織女眼巴巴盼了一年,才得相會,又只得三四個時辰,忙忙的敘述想念情,還恐說不了,那有閑工夫又到人間送巧?豈不是個荒唐之說。
鵲橋相會之牛郎織女
仔細看來,七夕節(jié)實在是無法與“愛情”扯上邊的,即使是所謂的“乞巧”也備受明清文人的奚落,“哪有閑工夫又到人間送巧”一語直接打破了無數(shù)少女的“乞巧夢”和“愛情夢”,“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三、牛郎織女真的有愛情嗎?
從本質(zhì)上來說,牛郎織女的故事更像是一個大寫的“婚姻悲劇”,不管是被王母還是玉帝“棒打鴛鴦”,他們二人都無法圓千萬女性追求的愛情、婚姻幸福的美夢。
深究起來,他們之間似乎連“愛情”都沒有呢?在傳世的各種關于牛郎織女的故事中,最缺少的就是他們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梁人宗懔著《荊楚歲時記》:“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一年一度相會?!比粽f他們是“包辦婚姻”似乎更加合適。在民間流傳的版本中,牛郎直接“耍無賴”,拿走織女的衣服,織女無奈之下才答應做牛郎的妻子。這不是赤裸裸的“逼婚”嗎?哪里有浪漫的愛情意味呢?
牛郎搶婚
那么,為什么這樣的“悲劇”卻成了女性的專屬節(jié)日呢?大概還是因為女性的“一廂情愿”吧。在古代,女性需具備“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一手好的紡織技術是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婆家更能如魚得水。而織女最擅長紡織,不向她“乞巧”還能找誰呢?
乞巧
至于他們后來變成“愛情之神”,成為女子祈求愛情、婚姻幸福的神靈,或許還是源于他們一年一度的“相見”。他們不能“朝夕相見”,卻又能“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這其中若不是因為愛情 ,還是因為什么呢?
“終身所約,永結為好,琴瑟再御,歲月靜好”是女子一生之所求,牛郎織女的“悲劇”是廣大女性不愿意看到的,卻又希望得到織女之“巧”,所以七夕節(jié)不見了離情別緒,更多了一些世俗的歡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