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孩子教育的話題,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有的家長誠惶誠恐,擔心給予了孩子生命之后,卻沒有合適的教育方法;有的家長屬于比較神經(jīng)大條,管好孩子的吃喝之后對其放任自流;也有的家長自以為是,把幾十年前的老黃歷奉為“圣經(jīng)”,美其名曰自己就是這么長大的,沒什么問題……
對于孩子的教育,家長們不應該掉以輕心。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會有天壤之別,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以下這些教育誤區(qū),我們一定要小心遠離。
誤區(qū)一: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乖”、“聽話”這是我們成人經(jīng)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便形成了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定勢。老師和家長們似乎都喜歡孩子“聽話”,認為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好孩子,不聽話的孩子是“淘氣包”,甚至是“差生”、“壞孩子”。
我們平常所理解的聽話僅僅是停留在淺薄的層面上,所強調(diào)的往往只是孩子的遵守、順從的意識。在這種意識下培養(yǎng)起來的許多很聽話的孩子,遇事畏畏縮縮,沒有主見,不敢承擔責任,沒有創(chuàng)造激情,往往墨守成規(guī),從不敢越雷池一步,唯師長之意是聽。這樣的孩子就“好”了嗎?
據(jù)調(diào)查,美國的孩子最不聽話。同齡的中美學生中,中國孩子成績好;而十年后,美國孩子發(fā)明創(chuàng)造多。究其原因,成績好是遵從師長之意的結果,但十年后中國的孩子的表現(xiàn)則是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個性、創(chuàng)新技能都比美國孩子差,這恐怕與我們平時教育“好孩子”的理念和方式不無關系。
所謂好孩子應該是充滿自信心,并富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孩子。也許他們并不按我們的指令去做,但只要他們講得有道理,有獨到見解,做得有意義,即使不聽話,也是好孩子。
誤區(qū)二:為孩子做決定,是為了他好
許多家長習慣了包辦孩子幾乎所有的事情,從衣食住行到興趣特長班,從選擇學校到大學專業(yè)甚至工作、戀愛,并以愛的名義稱之為“都是為了孩子好”。
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使孩子缺乏獨立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其長遠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家長的決定往往出于對孩子的關愛,卻忽視了孩子個人的想法和利益,影響孩子長遠的發(fā)展。
孔子說:“過猶不及。”在是否替孩子做決定這件事上,尊重太過,就成了沒有原則的妥協(xié);尊重不足,沖突又會隨即產(chǎn)生。怎樣才能做到適度呢?父母既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也要做嚴格的長者,讓孩子信任你,樂于向你敞開心扉。父母專制的威風不可取,無條件無原則由著孩子的性子也不可取,你可以用溫和而堅定的句式提建議:“假如我是你,我就……”并陳述理由,這樣的說法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尊重,對父母的意見也就比較容易接受。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做決定,是個明智的選擇。
誤區(qū)三:表揚孩子會讓他驕傲
當一個孩子興高采烈地沖回家告訴媽媽得到老師表揚了,而媽媽由于怕孩子因此驕傲、翹尾巴,卻說:“你看看你的衣服多臟!”這樣真的能平衡孩子的驕傲情緒,讓他心態(tài)平和了嗎?
即使驕傲了也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家長沒有夸對。迪諾少兒素質英語的老師認為,只有通過學習,掌握了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和孩子家庭教育的規(guī)律,才能及時捕捉夸孩子的時機,恰如其分掌握夸孩子的度,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孩子不是不能表揚,而是需要掌握好表揚的時機和度。表揚孩子有三大原則:夸具體不夸全部,如“謝謝你幫媽媽拿遙控器”,而不是“你真棒”;夸努力不夸聰明,如“你真聰明”——這是家長慣用的評語。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一方面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zhàn)會采取回避,因為不想出現(xiàn)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這就是家長說的“一夸就驕傲”、“一夸就翹尾巴”的原因;夸事實不夸人格。“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項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誤區(qū)四:喜歡橫向比較
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家長常說“你看某某……”比來比去,似乎誰都比自家孩子好,如此一來,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如果家長和老師經(jīng)常通過橫向比較評價孩子,拿孩子的弱點跟別的孩子比較,甚至用責怪的口氣教訓孩子,說孩子不如這、不如那,孩子很容易產(chǎn)生自卑感,其天性和創(chuàng)造力可能會被抑制。與其拿孩子跟別人比較,不如拿孩子的現(xiàn)在跟過去比較,讓孩子在成長中總結和學習。
誤區(qū)五:有條件地滿足
“你考第一名就買旅游鞋!”“進入前五名我們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
殊不知,這帶給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父母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才是被愛的。然后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聰明的家長們,不要再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定勢,應該根據(jù)其天賦和個性來具體對待。父母們應該重視孩子的個體教育,用科學的育兒理念武裝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