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和她做案例督導過程中,每當她開始理解我的case時,都經(jīng)常會即時跟進一個自己曾經(jīng)做過的case,以應和我的處境,以表達理解。這是非常溫暖的、非權(quán)威的督導體驗,雖然幾乎所有美國的心理動力學治療師都在讀她的《人格診斷》和《實踐指導》,這些“權(quán)威”的著作…….
在這一次的督導當中,我靈光乍現(xiàn)沒有呈報任何case,而是把在我開始寫育嬰文章以后搜集到的一個重要的讀者問題反饋給了她,希望她能給出一些建議。沒想到,此番交流,還是挖出了金礦。
我們談的是在“可遇小寶”平臺中留言最多的——隔代撫養(yǎng)問題。
下文中有引號的,是南希的原話,沒有引號的,是我個人的思考。我認為這種陳述方式能夠最好的還原當時的情境。
一、祖輩溺愛寶寶?——It’s ok
有一位讀者在我的后臺留言,她的情況大致如此,即她媽媽現(xiàn)在正住在她家里幫忙照顧寶寶,寶寶已經(jīng)將近兩歲了。隨著寶寶的成長,她體驗到越來越多的和自己母親在育嬰方式上的沖突。
最突出的是外婆溺愛寶寶的問題,她總是取悅寶寶,過快地滿足其需求;而且在有些時候還會與自己起沖突,說“連你都是我?guī)У?,現(xiàn)在不挺好的,現(xiàn)在我?guī)愕暮⒆幽苡惺裁磫栴}?”如此種種,讓她感到既不舒服又無力反駁.......
聽到這里,南希笑著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故事:“我認為祖輩是非常重要的育嬰幫手,在中世紀的歐洲,祖父母們總是會參與到育嬰當中來。因為當時新生兒的父母幾乎總是和祖父母們住在一個村子里面,因此每當忙不過來的時候,祖父母總是他們最重要的求助對象?!?/span>
“我覺得這位母親不用太過擔心,我認為:只要媽媽沒有放棄孩子主要照顧者這個角色,只要她還在這個角色當中沒有退場,就不用太擔心外祖母的溺愛問題——因為相比起來,孩子幾乎總會更親近自己的媽媽,總會更加信服于她,并且內(nèi)心認同她的生活方式。這源自于孩子和自己母親某種先天的身心連接?!?/span>
“相比于其他人,母親對孩子而言,是一個天生的,優(yōu)質(zhì)的主要依戀對象。在孩子三歲以前,父親的重要性都很難和母親相比。所以,孩子通常只會在母親身心完全退場的情況下,選擇另一個主依戀對象,從而求得內(nèi)心安全感(兒童期的主依戀對象,已經(jīng)被證明是成年后心理安全感的最重要來源)。因此只要母親身心都還在孩子身上,就不用太擔心自己會失去撫育孩子的主導權(quán)。因為孩子通常會優(yōu)先認同她。”
“而且在所有的文化當中,祖輩都是溺愛孩子的。無論是美國、歐洲,我相信還是在中國,祖輩都傾向于寵溺孩子。這沒有問題。來自于祖輩的,適當?shù)哪鐞蹖⒆佣允敲篮玫捏w驗?!?/span>
‘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感到遺憾的。因為我的孩子降生后,沒有任何祖輩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城市里。所以我當時帶孩子沒有幫手非常辛苦(南希有三個孩子)?!?/span>
“但是我雇了一位意大利老太太做我孩子的保姆。這位老太太比我大三十多歲,完全可以充當孩子們的老祖母角色。而且你知道嗎?她自己一共生養(yǎng)了十三個孩子!而且都被她照顧得很好,所以我認定她是一位很有母性的老太?!?/span>
“但是從一開始,我們就有矛盾。其中最讓我不安的是,她老是給孩子吃曲奇餅干。每次我回家,都會看到孩子們坐在她身邊吃曲奇。’我的天哪,你知道曲奇糖分多高嗎?’ 我有一次忍不住對她喊了起來,’能不能不要再這樣喂他們曲奇了?糖分太高了!從現(xiàn)在開始,孩子們每天只能吃一個曲奇,明白嗎?’”
“老太太很快應承 了下來……但是,后來我下班回家,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曲奇照吃不誤!老太看到我疑惑的眼神,總會嘟嚕著說:你看,南希,孩子正在吃他們今天唯一的一個曲奇呢,只吃一個呢……”
“直到最近和我的孩子們談起這件事,他們都還會懷著暖意地憶起Nanny每天給他們吃的“唯一一個”曲奇,雖然每天都有十來次“唯一”。大家都在笑,這里沒有什么痛苦。我和我的先生當時不可能那么縱著他們,因此他們童年最重要的受寵體驗來自于他們?nèi)缒棠桃话愕腘anny.”
二、另一種情況——It depends
“但也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祖輩想要獲取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的角色。有時哪怕孩子媽媽或者爸爸想要在帶孩子上面有所付出,祖輩仍然會有意無意地‘驅(qū)逐他們’,把幾乎所有的養(yǎng)育工作擔負下來。這種情況并不少見?!?/span>
“在拉丁美洲的文化當中,很多女人在青少年時期就被自己的母親催著嫁人和生孩子,生下孩子后由母親負責養(yǎng)育;而她們自己呢,在步入中年以后通常也會催促自己的女兒趕快結(jié)婚生育,因為她們作為外祖母也要來接管養(yǎng)孩子的工作。如此育嬰模式代代相傳。
“所以外祖母或者祖母代替母親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關(guān)鍵是孩子的母親本人感覺怎樣。如果母親對此感到ok,她也需要孩子祖輩的幫助,那么這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母親對此感到不滿意,那么她就一定要跟自己的母親或者婆婆好好談談,對此她要展現(xiàn)出一個母親的堅定和力量。”
我個人在美國看到的情況是,祖輩會幫忙帶孩子,但只要孩子的爸媽在世,祖輩們一般很少會成為主要照顧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通常都會避免“喧賓奪主”的情況發(fā)生,他們會襄助父母,但不會代替他們。這似乎是一個文化符號。
這些老人辛苦了大半輩子,在跟他們聊天時,我發(fā)現(xiàn)他們大都想好好享受自己的退休時光,旅行、度假,做之前想做卻沒機會做的事情,他們通常不會有那樣的激情再去全職地帶孩子。每個人都值得擁有自己的生活。
鄰居超喜歡可遇,但剛剛退休的他們更想去環(huán)游世界
三、最需要重視的情況
—— It needs to be cautious, and cautions!
“有一種情況需要尤其尤其小心,那就是完全的隔代撫養(yǎng)——也就是說父母退場,把孩子完全寄養(yǎng)在祖輩家。包括父母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探望一次孩子的情況,這也是完全的隔代撫養(yǎng)。”
”在處理這種情況的時候,父母們要非常、非常謹慎。因為這種情況很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令他們無比疑惑卻得不到解答的被拋棄感,嚴重的會導致一輩子縈繞不去的分離焦慮。寄養(yǎng)的年齡越小,可能產(chǎn)生的問題越嚴重。除非實在萬不得已,把三歲以前的孩子送出去寄養(yǎng)我不提倡?!?/span>
“最慘的情況是’雙重拋棄感’,何謂雙重拋棄感?那就是孩子從父母那被送到祖輩處,如果沒有處理好,要經(jīng)歷一次重要的被拋棄體驗。在幾年或者十幾年,也就是充分建立了與祖輩的依戀關(guān)系以后,父母在不甚言明的情況下又把孩子接回來,那么孩子又將體驗到一次慘烈的被祖輩拋棄的感覺。”
我認為,如此在心理層面上遭受的創(chuàng)傷,將使得他們將來很難再信任和依戀任何成年人。南希所說的雙重拋棄體驗,會讓他們對一切親密關(guān)系的持久性產(chǎn)生懷疑。他們成年以后,要么難以維持友情,要么難以維持愛情。感到孤獨,卻難以再主動索取。
談到此處,我想到國內(nèi)的很多很多留守兒童,如果處理不當,這會成為非常非常嚴重的時代性創(chuàng)痛。
“因此我個人認為”,南希繼續(xù)說,“為孩子的心理健康計,父母能夠不退場就不要退場。如若真是萬不得已要做完全的隔代撫養(yǎng)。我覺得最最重要的就是:事先向孩子做出充分的、真誠的解釋和說明?!?/span>
我相信,南希這么建議是因為,孩子是這樣一種存在——你不跟他們說,他們就會自己猜,而且越猜越跟自己有關(guān),越猜越是自己的錯。
所以哪怕再小的孩子,當你做出對他們來說如此重要的決定時,一定要提前地、充分地跟他們說明。他們哪怕聽不懂你的語言,也能讀懂你的情緒和意圖。你要把他們當做平等的對象交流,告訴他們你這么做的原因。
我的一位來訪者曾經(jīng)提醒我:所有沒有言明的分離,都容易被體驗為拋棄。不告的離別,會被體驗為訣別,永不再見。
我的另一位來訪者告訴我:ta小時候媽媽把ta寄養(yǎng)在外婆家,每次送ta去到那邊以后,媽媽的離開”模式”總是,先找個好玩的東西吸引ta注意,然后自己趁機溜走。
所以ta從小就習慣盯著遠方看,因為那里藏著媽媽消失前最后的背影。然而,這并不是讓人愉快的遠方。一次網(wǎng)絡咨詢,因為我的疏忽,ta沒能及時看到我的視頻,只能聽到我的聲音,那一次ta幾乎驚恐發(fā)作。我當時毫無疑問正被ta體驗為那個消失不見的媽媽。
“第二點,父母在把孩子托付給祖輩以后,絕不能就這樣憑空消失不見。他們最好要通過視頻、電話、信件等等方式,規(guī)律性向孩子表明自己依然在場。自己哪怕會離開,但也不會從他們的世界中消失。”
對我,南希不會解釋這樣做的原因,因為幾乎所有心理學家都知道何為“客體恒常性”。我在此也沒有足夠的動力和篇幅定義何為客體恒常。
簡單地說,三歲以前的孩子,大都會認為人若是消失,不為他們所見,那么這個人也就不存在了。年齡越小,越會如此認定。在三歲以后,孩子們才會逐漸確信——爸爸媽媽就算不見了,不在我身邊了,那么他們也不會不存在,也不會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所以,對于越小的被寄養(yǎng)在祖輩家的孩子,父母越應該頻繁“標注”自己的存在。以此強化他們的“客體恒常感”。沒有建立起客體恒常的孩子,成年以后,重要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自己的伴侶沒能接電話,或者一時沒能聯(lián)系上,就會極度失控,甚至心理崩潰——因為他們內(nèi)心的那個孩子,并不能確信沒能被自己親自看到聽到感知到的對方,是否還真的存在著。這將會造就一種怎樣的恐慌。
四、結(jié)束語
我相信對于學習心理學的同事們來說,這篇小文只是在老調(diào)重彈。但是作為一個父親,我認為常識,是需要被充分傳播的;而重要的事情,需要被反復言說。
有了孩子以后,我第一次體驗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感受。看著那些和我孩子一樣本來一清如水的小生靈們遭受不必要的苦楚,是作為一個父親的悲哀。從最自私的角度出發(fā),我希望我的可遇和可沁,生活在一個充滿著安全感的同齡人環(huán)境里。而他們的父親,曾為造就這個環(huán)境努力過。
聯(lián)系客服